早上起来得知科比去世的消息,不想在家里呆着了,我和豆戴着口罩来家附近还开着的空旷咖啡馆里坐一坐。虽然一年一年都清晰感觉到过年喜庆气氛渐弱,今年也实在落到了一个新低点。
我想,应该记下此刻的一些念头。
唉,都有点想不起来上次这样跟进公共事件是什么时候了,好像上一次都得追溯到杭州绿城大火了。
总是自嘲已经随沉默螺旋而下,没想到竟然还有心力全情投入。不止是我,好多关注列表里的吃喝玩乐追星打扮博主,都自发变成了武汉的烽火台。像我之前写过的:我们娱乐,我们消费,我们心有戚戚。
与其说什么责任感(主要我觉得我并没有),不如说是本能吧,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一种自私的本能,催促着我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关注他们就是关注自己。
即使感同身受这种情绪并不成立,稍微想象一下,也能意识到发生在彼处的事极有可能也会发生在此地,我们只是运气好一点罢了,病毒面前,人人平等。
觉得这几天像回到几年前的社交网络,账号都是活生生的人,传递一把把火炬,疫情过去之后又是陌生人,往后再见,隐约觉得ID眼熟,也不过是隔着人海点点头。
年三十那天,吃完年夜饭后在房间抠手机,窗外有砰砰两声。深圳是不允许放炮的,应该是偷摸着放的迷你烟花,我到窗边时看到小小一朵,在远处空地上绽开。
不算是什么稀奇景象,但每次在城市里偶然遇到花火,还是忍不住拍下来。想来总有人像我一样在同一时间的另一个角度,哇地一声,看这细碎闪光在水泥森林里噼里啪啦腾空,彼此并无知觉,共享了一颗人造流星。
小时候的记忆形式是连绵的、模糊的、一整块的,你往往会记得那年暑假湿漉漉的味道,但想不起来具体的名字。
但长大之后记忆变成了具体的切片,一个个事件和片段串起来后,时间就挂在身上摘不掉了。这两年这样的感受尤其强烈,几个闪回就匆匆概括了一年,然后一年又一年。
去年2月,在巴黎呆了三天,临走前一天晚上和豆骑单车去了玛黑区,然后散步回酒店,我在地图上给豆看巴黎圣母院在哪,说来不及去了,下次有机会再去。
后来我和豆在家一口气补完所有的《权利的游戏》,听了很多遍“winter is coming”,没想到2019年现身说法了这句预言。
但我倒是也没有变得悲观,2019年我很重要的一个体会是:“世界可能不会好了,但我还有救啊。”
如果说从前是希望改变周遭的环境,从而让自己能够快乐舒心一点,随着世界下沉,我反而觉得自己应该开始改变,变得积极一些。
这个体会的延展是改变了我对负面情绪的理解。从前还是会将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等情绪收纳在角落里,把他们当作是幽暗之处的存在,是不那么光鲜的一面,默默转向朝里。
但现在反而觉得,正是因为忧惧着,才证明自己想要奋力活着,那些负面情绪并不是困住我的绳索,也可以是我的动力。
实在厌倦了“什么都无所谓,差不多得了”的态度,还是应该用力啊。
都知道人生苦短,那还是应该努力留下一点痕迹吧。所以,想要更多地、更好地留下痕迹,无论是以何种方式。
前年台风山竹过境深圳时,路边有好多大树被连根拔起,留下的空地曾经短暂地种过紫色的小花,之后又重新栽上了树,这次回来发现树长高了不少,一切又在回到了原本的秩序里。
最后再记一则开心事。
年三十那晚,我们给家里的父母长辈都准备了红包,派了一轮回到房间后,豆从身后掏出他早就藏好的一个红包,原来给我也准备了压岁钱,希望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乐。
也祝各位平安快乐,让我们隔着人海点点头。
⚡️
万 花 筒 里 观 自 在
?
微博:蒯仔很忙
长按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