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智投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1-20 23:1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智投资》读后感锦集

  《心智投资》是一本由【比】埃尔克·海拉特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智投资》读后感(一):面临心智时代

  《心智投资》,用了一个上午读完的心理学手册。曾几何时,人们对心理学关注经历了一次迅速的聚焦,“抑郁症”、“社交恐惧”等字眼一次又一次出现我们的生活里。根据百度指数乔任梁去世后,“抑郁症”的搜索量在经历了一个高峰后,保持着逐渐增加趋势。尽管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唤醒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注,但是不容置疑的时越来越多的名和普通人能够正视这个心灵的感冒,并且积极的面对了同时各种各样心理作品也大量涌现。尽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是许多国外的经典专著也走入国内,走向大众。

  初识此书,是因为之前读过腰封上提到的《心流》,令我受益匪浅。在这个“心智时代”,虽然我们并不在作者口中的“西方世界”,但是物质极大丰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已经得到了实现此时,正如此书所讲,探求内心,向内借力成为大势所趋。本书不同于以往一些书籍尽是空泛理论枯燥论证,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从自控力调动最佳意识状态,专注与乐观四个方面提高自己大脑和心智的成熟度。这里面的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在”意志力“这一话题中,作者简明扼要提出了四个意志养成原则,正是麦格尼格尔所著《自控力》中提到的干货。延迟满足,内部驱动分散注意力减少消耗,从“开源”与”截流“两个角度给出了增强自控力的手段。这本不到200页薄薄的小书可以作为一个随时翻阅的手册,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从而用心理学的、科学的方式培育自己的心灵。

  此外还有一点引发我认为应该很可以引起中国劳动者共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工作不只占用工作时间,也侵入了本该属于陪伴亲人和朋友读书观影的时间。书中提到德国法国已经立法对这种现象进行整顿,作者所在的比利时也将其列上日程。连轴转的工作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苦痛,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工作996,生病ICU,刚刚学完劳动法这门课,法律要求每天加班不得超过3h,每周不得超过36h,可是是不是一纸空文呢?如果真的要加班,劳动者们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呢?对于后者,我想这本《心智投资:破解职业倦怠的内修法则》可以带来一些解答

  《心智投资》读后感(二):加强心智投资克服心理倦怠

  职场压力无处不在,更多的人在面对职场压力是要么是想法增强抗压能力,要么想法减少压力。阅读【比】埃尔克·海拉特所著的《心智投资》,让我对如何应对职场压力有了新的见解。作者对由于职场压力产生的心理倦怠进行定义,即长期、单调高压力的工作引发的力竭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情绪体力的耗尽感、去人性化成就感下降。并提出解决办法:即投资心智,运用大脑策略促进心智升级。 《心智投资》指出倦怠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通过案例阐述下由于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了VUCA时代(社会变得多变、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导致确定性成为稀缺品,数字化给大脑带来挑战,并产生头脑危机,进而导致心里倦怠,如何在危机中成长,成为职场中每个人不可回避问题。本书通过四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心理倦怠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应对职场倦怠的良方:投资心智,运用大脑策略促进心智升级。增强心理愈合力,提高心智愈合力。 本书也指出愈合力由乐观主义效能感、抗压性和自尊交互影响组成。海拉特认为,心智成熟的人,具备4个方面的能力:自控力、调动最佳的意识状态、专注和乐观。她指出,通过4种方法可以促进心智升级:践行47%定律划分空间利用关系力量、运用大脑友好型策略。心智升级有助于增强心智愈合力,进而可以有效应对压力、倦怠和危机。 本书的作者【比】埃尔克·海拉特,心理学博士、大脑专家,在哈佛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和鹿特丹大学等著名大学担任要职。 书中很多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如米勒定律、心智游移、47%定律、神奇数字7等等,通过这些词语阐释,为我们在职场中高效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我们通过冥想、自查所思和策略性分心意成就上佳的意识状态,克服并利用走神时间,把不相干的目标分组和设置优先级来合理规划自己的每日工作目标,来提升工作效能。同时,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当下的提法不谋而合。如全情投入,直低心流;向内寻找幸福;用心感受责任,并承担责任;成就天才特质坚韧等。 正如书中所言:投资心智不仅是应对压力和心理倦怠的最有效途径,还能做我们挣脱危机,为我们在21世纪的生活做好准备,现在不行动,还等什么呢?

  《心智投资》读后感(三):心智时代:困扰的不是问题,而是你怎么看待问题

  进入职场二载有余,起起伏伏。一开始斗志昂扬,后来一度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轻度抑郁,每日沉默不语卧室垃圾遍地。尝试调整自己,打扫卫生,参加瑜伽团课,独自外出旅行。才稍感宽慰,不料人生尽如人意,又遇至亲生离死别,再度陷入沉默寡笑。吾正是因不堪心理疾病折磨而选择离开人世,而我除了不想给活着的亲人们带来痛苦不知道还有什么生存的理由。半年来曾经疯狂加班工作,两次调长休旅游会友,却始终不能缓解。再一次敲自己一把,决定清醒生活是在看了《心智投资》、《心流》、《人性的弱点》等一系列积极心理学之后。道理世人都懂,但真正能实践下去的却很少。乍一看积极心理学会鸡汤文的错觉,但细品却别有韵味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这个多变、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的VUCA时代,人们学习被要求“交叉学科”、工作被要求“拥抱变化”、生活被要求“多元”“宝藏”。男人指责“丧偶式家庭教育”,女人被要求“兼顾家庭与工作”,更有小学生一夜各科7套卷做到精神错乱男女老少都进入到多任务、高复合生活状态。快更迭的信息和高标准的要求使人们法再混沌度日,简单的快乐不再由外界自然而然馈赠人类。要知道,人类在地球上的力量微不足道,妄图扭转外在环境使之匹配个人需求可笑的。而《心智投资》告诉我们出路在于——增强心智愈合力、向内借势。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心智愈合力首先要求人们能够调动最佳的意识状态,能乐观面对危机与挑战。当然,一昧积极乐观做白日总会有笑醒的时刻正确看待之后,要培养心智愈合力,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掌握自己的专注所在,聚精会神大事有趣的是作者埃尔克·海拉特提出,适时的“心不在焉”会让人有事半功倍惊喜。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当一个人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就容易陷进去出不来,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心智投资》在我困惑时候指出了我的迷津,困扰在心,向外排解终不能治本,须得向内自修方能纾解。感恩2020,感谢遇见埃尔克·海拉特。

  《心智投资》读后感(四):心智投资:破解职业倦怠的内修法则

  21世纪到来后,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无疑是科技革命家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工作变得如影随形。我们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也有一种“不得不”的压力。当今时代最显著特点是什么?VUCA。多变、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VUCA时代,我们被要求随时进入工作,随时应对改变,甚至是突变灵活应变,多重任务已经成为很多工作的常态。可以说,面对轰炸媒体轰炸,工作内容复杂多变,我们的大脑已经在超负荷运行。我们的大脑跟不上我们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职业倦怠的大规模出现,正是大脑危机的表象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的概念备受肯定,就在于深度工作揭示了人类大脑的认知极限。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理论备受关注,就在于心流体验在当今尤为稀缺可贵。就像海拉特所说,随着技术大环境的发展,以及对劳动力的要求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21世纪的我们都成了社工。20世纪,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社工群体身上。21世纪,职业倦怠对职场人来说已然不再陌生。因此,个人觉得,海拉特这本《心智投资:破解职业倦怠的法则》,作为应对职业倦怠这一职场现象的工具,作为科学使用大脑,促进心智健康指南,就显得尤为必要重要

  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明确职业倦怠其实是大脑危机!倦怠的种种心理生理表现,让我们误认为是心理问题,而其根源在大脑。治疗要从根本入手,方可彻底治愈。 本书最大的亮点和挑战在于,它明确提出“心智愈合力”的概念。心智愈合力是心智灵活度,是人类应对逆境的能力,决定了每个人对压力有着不同的感受度,以及事实上我们有多大的风险会患上倦怠症。海拉特认为,心智成熟的人拥有强大的心智愈合力,一般具备4个方面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调动最佳的意识状态,掌握自己的专注所在,能乐观面对危机与挑战。心智成熟的人能从不好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从自身、他人和周遭的环境甚至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中积极寻找新的机遇。心智成熟的人常常充满力量,心怀欢喜和希望,这又使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外界建立联系,并由此获益良多。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明确提出增强心智愈合力有助于破解职业倦怠。海拉特指出,如同肌肉的力量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大脑来增强心智愈合力,进而可以破解职业倦怠。书中海拉特详细介绍了促进心智升级的4种大脑策略:践行47%定律:“聚精会神”的时间和“心不在焉”的时间都要充分利用;划分空间:规划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使用哪一部分空间;利用关系的力量: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合作,提高沟通技能;运用大脑友好型策略:通过一些训练和培训,培养用脑卫生习惯拓展发展空间。海拉特提出的大脑策略有相关科学研究支撑,这无疑增加了她的研究的权威性可信度。 心智时代已经来临,向内借力才是趋势。这既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结论事实已然显现,但认识有待提升。相信,海拉特的研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因为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需要。

  《心智投资》读后感(五):心智投资的准备状态和高阶玩法

  周末,用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心智投资:破解职业倦怠的内修法则》。本书的作者埃尔克·海拉特是一位身兼数职的高知女性有意思的是,本书的英文主书名Better Minds正好与她所属组织“Better Minds at Work”(一个关注员工心理调节能力的组织)一致。知道了这个关联,或许读者就会对埃尔克在本书中提到的见解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将书中的知识点与自身情况进行拟合,以此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状况,进而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重(chong)视。

  说回书籍本身。尽管本书的副标题提到“职业倦怠”,但看完整本书,我认为作者远不仅仅在谈论职业倦怠,而关注的是个体感受到的一种弥散性的倦怠状态,这个状态是消极的、内耗的、不容易自行消解反而容易愈演愈烈的,它像一种当代流行病,在人群中肆意蔓延,蚕食人们应有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甚至还影响到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知它、了解它、解决它。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操作建议我个人将它们划分为“准备状态”和“高阶玩法”,并认为任何人哪怕只能做好“准备状态”部分,就足以过上一个很长、很好的人生了。为什么呢?这要先从心理学知识点“准备状态”说起。(由于毕业后疏于修习,专业知识持续流逝,以下仅凭印象寥作叙述,如有谬误欢迎指出。)

  心理准备状态,乍一看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姑且将“行为倾向”当作它的显变量。行为倾向,一看就明白,指的就是在某种情境下,个体惯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反应风格,这其实就是心理准备状态的体现,换言之,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心理准备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个体认知和行为的默认态度和一套“惯性”。举一个例子,某天临近下班,小蓝和小绿两个人同时接到了一个急活,需要第二天上班前完成。小蓝很不开心,只好鸽了朋友晚上去吃饭蹦迪的局,在通知朋友的时候顺便吐槽抱怨了一番,磨磨蹭蹭好不容易开始处理急活,却又总是挂念朋友们活动进行到什么环节了,一边工作一边刷刷朋友圈检查一下进度,看朋友们没有自己也玩得很嗨,一时间心里又酸又苦,忍着强烈不适强行工作。到了晚上11点多,小蓝磨完了工作,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躺在床上,感觉身体被掏空,他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居然看到小绿出现在了蹦迪局?!小蓝当下就明了——在自己极为低效地加班时,小绿“意识清醒”地以强大的“自控力”保持着“专注”并以“乐观”的心态迅速完成了工作,甚至加班结束后还有精神去蹦迪。没错,这个例子是为《心智投资:破解职业倦怠的内修法则》的第二部分量身定制的。在这个例子中,小蓝和小绿因为有着不同的心理准备状态,所以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仅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真实感受也截然相反——小蓝就是倦怠的受害者,而小绿是同样工作压力下的明智的幸存者。幸存者之所以可以成为幸存者——本书的作者认为——是因为幸存者具备清醒的意识、自控、专注和乐观,一言以蔽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这些珍贵的特质或许在刚开始培养时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有意注意和刻意练习,可一旦养成习惯,它们就能成为一种被动滤镜,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所有的一切。

  至于“高阶玩法”,作者已有充分的叙述,解读空间不大。简单来说,它们更像是一些主动技巧,包括对专注和分心进行元认知、主动调控认知方式、善待外部力量以及有意培养。其实这些技巧是对“准备状态”的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说来也简单,但知易行难,技巧看了千种,不如实际操作一次,在实践中发现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才能让你真正获益。如果你对这个部分感兴趣,就去书中找寻答案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智投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