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造境记》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19-12-30 23: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造境记》读后感1000字

  《造境记》是一本由曾仁臻(鱼山饭宽)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造境记》读后感(一):“认真”的书

  很有幸为这本书做封面。这也是我业余设计巅峰吧,虽然其实工艺上有点平淡,但也为读者省下了一些钱。试验了几次,最后确定了目前的内文纸,是已经用了十几年的纯质纸,除了略微有点透,还是能够满足鱼山不同画作印刷需求。印在纸上,图画的确有了新的生命。中间因为不放心,还劳动鱼山先生编辑下印厂监督印刷。若是读者还有不满意地方,我们大概可以用“鱼山监制”做挡箭牌吧。用老实的精装,而不是流行的裸脊,是想经得起翻阅。有时不免想,还会有些小朋友摊开这本书欢喜地临摹吧。鱼山为这本书写了好多字,他也为此受了不少“折磨”吧。与他的画相比,这些文字质朴无华,但好认真。“认真——”,我仿佛听见他的朋友在唤他。哦,鱼山先生的本名叫曾仁臻。

  《造境记》读后感(二):读后而感

  方寸间见天地

  每晚睡前的读本,很有意思的一本“厚书”

  2019.10.14

  “幻”的部分,像是迷宫,先找“源头”跟着小路拾阶而上,盘山穿云,与画中人一同观赏山水之景”。沉浸式“神游”。

  “红”,第一幅就像极了红砖美术馆,加上前面作者介绍,对画中的立意也更加理解。像是从“幻”的山脚走到了山腰山顶,见到人群产生社会活动

  “绿”主要突出植物/自然形成大树园子里肆意生长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意趣。越发从山水慢慢偏向“人”文的感觉。也更加贴合“园林”。

  2019.10.15

  《造境记》之“山间”,简单聊了聊人与自然山水的如何自处的关系,提及几处风景都是未曾去过的地方暗暗记在心中。此章节的应该是目前最喜欢的一处,画风粗犷、朴拙,但是意境更加深远,仔细看下去仿佛能被吸入画中一同遨游山水之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2019.10.16

  《造境记》之“草间”,原本以为前一章肯定是我最喜欢的章节画了,没想到这些草间小人更加动人,这本书简直有毒,越往后翻越喜欢。真羡慕这些小人的生活啊,作者说跳出原本格局在看这些细微的日常,但是这么硕大一颗脑袋如何也想象不到能和青蛙一起挂在一颗草径上。边看边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借东西的小人》和《有熊本谷一守护的地方》,老爷爷侧躺着看蚂蚁步伐。想进入这个草间世界大梦一场。

  2019.1017

  《造境记》之“字间”,最后这部分很有意思,看到几个小人在赶“猪、鸡、鸭”简直乐出了声,原来还能这么玩呢,真是大开眼界。作者在生活中应该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善于观察富有情怀

  《造境记》读后感(三):《造境记》山水写意中的造梦世界

  【强烈推荐家长和小朋友一起阅读

  成年人读全部内容作为给小朋友的补充。小朋友可以读图画(可以学习画作,想象力,山水诗,儿童模仿这些作品时会比成年人天然的有穿透力,他们的观察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

  因为连续的暴雨天,原本约定的自驾鹅城,约好的朋友临时生病,我们改了行程。诚品+深圳24小时游。所以,原本订的柴火煲仔饭也变成了蔡澜点心

  我个人不太喜欢在书店读书,可能是因为多年前的工作原因习惯到书店是观察,观察整个书籍市场变化读书人的变化,以及码堆得重要性,摆位上架等等原因。所以整个在书店的观察,几个小时下来会比坐在书店读书还累。

  原本是被《阿尔比恩的种子吸引的,刚刚打算购买回家读。最近因为公司来了有趣同事高中赴美留学本科又留在那边读了一个美国也不会留他做事中国也不敢要他做本专业人才,他读外交,在美国读外交,所以他对美国历史,美国自由,西方史这些一肚子宝藏,每天在办公室侃侃而谈,一和他一起出短差,他就和我大谈美国文化,害得我不得不补课才能跟他交流,前两天他发表观点看法,我跟得上补了几句闲谈,他还说,还是跟你聊天爽,我偷偷咂摸,我晚上要回家补课才能跟你聊天呀,哈哈哈!有时候读书会因为有趣的交谈而被迫拓宽纬度,这样也很好。

  在艺术发现了这本书—《草间 游居》,我翻开着实画面纸张质感吸引,然后发现旁边还有一本稍大开本同作者的《造境记》,《造境记》更全面,除了鱼山先生的252幅绘画作品的结集更是谈了几乎所有重要作品创作时的思考。【好的书就要抱回家,所以又在京东下了单,想再读一遍】

  我是翻了几分钟迫不及待找位子坐下来阅读,又迫不及待的手机打字写分享的。这是一种发现惊奇世界的欣喜

  鱼山先生是我到现在为止,见过的为数不多可以解读到中国古山水画及园林建筑加入今日人文思想建筑师、绘画师,他甚至专心园林建筑的研究到讨教董预赣老师讨教,跟着大师去逛园子那是不一样的。

  十几年前我到过很多江浙沪的古代园林,我惊讶于古代园林创作者他们能将山水石非常巧妙融入到人文生活中那样天衣无缝,我观察每一个雕梁花柱,每一扇窗户望出去的的景色,拍照。我甚至会特意等落雨天再回到园子里听评弹,感受那种游园惊梦的无限深入感。但直到我今天看到鱼山先生的作品,才知道,原来中国现当代的建筑师是可以这样“斜杠青年”且与时俱进融合当代人文生活气息深度文化思想的。

  之前我到苏州,因苏州所有园林文化痴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继而看的那些中国古建筑书籍,研究那些圆券顶,平顶,重檐,各种砖墙,全面雕饰。又有幸在北京住了十几年,几乎年年去故宫、圆明园,天坛、地坛,到那些老院子去看皇家园林的琉璃浮雕花草柱圆雕人物柱,那些门环格扇艾叶菱花,原本都因为读了十几年图画书的脑子与他们渐行渐远,但今日都全部逐一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

  却也因读到鱼山先生的画作,突然觉得自己那些也不过是“粗浅认知”非融会贯通消化。有些人,是天然的“大师”,那些吃进去的书画,再消化出来是惊人的与时俱进的给新新人类的“全新作品”。有些人,像我本人,读完也只能知知皮毛

  能做到雅俗共赏融汇贯通的内容是很难的,大多数过去的针对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书画的内容都太方正严谨一丝不苟有失趣味,那种书读起来只能让“啃读书”的人读下去,但鱼山先生的作品,可以带领一个对这类内容完全不感冒的人走进一个新鲜的世界,也可以让一个有过点点研究的人深度思考。且这作品又老少咸宜,这才是真正好的作品。

  我甚至希望能把整部书二百多幅作品全部印在脑子里,它们的那种融合,惬意,自然,想象力,都让我觉得可以让3-12岁的小朋友更好的去发现“喔,原来古代人可以离我这样近”,我们甚至可以在脑海里也这样畅游与自然贴合,我想,认真读完这本书再进到大自然时,那山、那水、那树、那道都将再与过去不同。可以想象她以任意形态存在于“自然山水中”。

  有一段时间痴迷福建和广东的古代祠堂,路过的时候会用手机给Mr.Big拍视频发过去,还告诉Mr.Big一定会找到房梁上那些“神兽”的故事讲个Mr.Big听。然后今天在鱼山先生的作品里发现了古代建筑的新大陆

  《造境记》整本读下来后的畅快淋漓回想到过的苏州杭州的山水园林,十几年前游过得拙政园,瞻园,灵隐,又一次回到过去。尽管17年18年都年年回灵隐,确又想带着先生的书全部都再重游一次。

  鱼山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写意山水,小品作业引人深思,耐人发味。后面的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古有今。

  《造境记》读后感(四):造出一个精神幻境家园

  最近豆瓣又出幺蛾子,暂且用一条书评表达下对我们豆瓣精神家园的热爱

  在“幻”系列中, 我始终不敢忘记的一点是, 要把身体舒服安置在自然中, 使树石的位置经营有居意。 以这幅画来说, 树木仿若凉亭石头可以作为依靠屏风, 洞窝可以作为烹茶的灶台, 整组山石片段造型看起来像一艘移动画舫, 是可以生活其间的居所。 这是沧浪亭最迷人的地方,它在园墙上做了很多工作:“漏景”、“泄景”、“框景”、“串景”,隐约断续,暗示墙内可能的动人景致。 中国传统山水名胜的构景与园林中经营“假山水”,理法上脉源相通,都是在创造“山水居游生活”发生场所结构上二者也极为相似,或者可以把山水理解为一种“景与景”之间被张拉放大了“行游距离”的园林。 每次逛园子, 如果园墙上开了一些有意思的洞, 我都会在外面多徘徊一下, 看看它到底想通过洞口让我看到什么。 其实,游园就像和人交往一样, 先从远处观察,再慢慢深入了解, 一点一点认识才有余味人们有了对城市中狭促羁累生活的不满足,才有了对“透口气”的山水生活的向往,于是,对山水实境的“传移模写”,叠山理水,做假成真,慢慢有了可以日涉成趣的“城市山林”,使亲近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日常。 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童寯说,造园有三境界:“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我将这借引为画园之法。作画时先定立意格局,安排好画内空间的开合疏密、层次深浅。再求深景,想象身入画中,所行路径应该如何曲折,所遇景色又该如何变化。自始至终,画中人物的游走居止都考虑他们的身体姿态,俯仰回首之间,山水、花木、禽鱼诸景皆有呼应。 行道树功能单一,一个个直挺挺的,就像电线杆子。但自然中的树石经营,不仅要讲究姿态生动,还要满足人的“身体之需”:人身处其中时,身体能否安放得宜。园林中的树不能太死板需要灵活安排,处处由景及人。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园林自清末势衰,所剩只十余处。苏州取而代之,独称“城市山林”。杭州则仍然保有山水形胜,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画上还题写了当年的心境:“一生无用与万物同娱,半亩荒园偷春意盎然。山石开合共花木抱怀,虫鸟相鸣知幽情往来。”人总有太多要苦苦追求的东西,也未必事事如愿。大不了就做个无用的人,怀拥山石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不也是快乐的吗?这是我曾试想过的最无用无为的人生结局,似乎也不坏。

  《造境记》读后感(五):躲进境中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序言

  盛夏八月,理想国编辑应邀来我的工作室聊天。茶谈过半,编辑提出,能否为我的画出版一本合集,包含不同阶段不同系列的作品,并希望我谈谈创作过程的所思所想,以及不同系列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时之间我颇感犹豫:“还远没有到老朽之年,怎么就要开始总结人生了呢?”

  聊下去,才恍然明白,其实是我自己造成的问题。编辑说,他们印象里好像有两个人:一个叫“曾仁臻”,他是建筑师,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喜欢中国古典园林并专心于造园研习的人。这个年轻人创作了大量与山水园林有关的绘画作品,名之以“幻园”。他有点执拗和认真,师友们也逗趣地唤他为“真认真”。另一个叫“鱼山”,喜欢画各种山间、草间或字间有人物生活嬉戏的奇趣小画,令人脑洞大开。他将画都挂在网络上,以“魚山飯寬”之名玩世自娱,常逗得网友捧腹大笑,疑之为古怪老人。这两个不同的人,似乎少有清楚他们的关系,也少有人说得清楚这许多不同面貌的系列小画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因此有了编这么个合集的动议。

  原本我是刻意要把这两个角色分开的,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系列也都各自成书,各说各话,作者署名也不同。这种有意区隔,对划清我的创作和思考有所帮助,但执笔赋墨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无论精心研习之作还是游戏笔墨,到底有自己一贯的意趣,把这些风格各异的画作束为一集,能够呈现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吗?我也不免好奇起来。

  我画画的初衷,不过是作为造园设计的思维训练、理法梳理古人造园大都师法于山水画,具备山水画的鉴赏能力或创作能力对造园理景十分重要。可以说,山水画为造园设定了境界与诗意标准。山水画卷画册,在某种程度类似我们现在建造工程项目时需要参照的设计方案图纸,当然,它只是意向图,而不是工程效果图。我从绘画创作入手研究园林,以身试法,去印证古人“以山水画为摹本”来造园的经验,寻索造园所追求的自然栖居诗意,以求能获得文献阅读之外的收获。除了画画,近几年对古典园林、山水名胜也有了大量的游历,这些经验不免融入我的绘画,使画境更真实可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综合了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生活场所,诗、书、画、印等都包含其内,这四艺也是文人画家主张兼修兼能的,甚至琴、棋、曲艺都需要有所了解。我资质愚钝,不通音律,但其他方面都在尽量学习。除了画山水园林,也尝试画各类生活日常、奇闻逸事、花花草草,以填补生活阅历、自然观察的不足,也督促自己多读诗写诗、练习书法、治印刻章。

  如今摆开检阅一遍,自己的各种画作,基本覆盖了和园林关系密切的一些东西,如建筑、家具、器物、山水、树石、花草、瓜果、鱼虫、禽兽以及风云雨雪等自然物象,其中也包含了诗、书、画、印和人事往来、居游生活。不同系列的创作虽然各有内容的侧重,但看起来还算是相映成趣。

  硬要说这些画作中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许可以说是对于“身体入画”的思考。我所画的幻园、山间、草间、字间,都可以理解为童寯先生说的“别辟幻境”。虽为幻境,但我始终会考虑如何把人物的身体放入其中,并关心身体在入画之后,与山石树木的相互关照,与花草鱼虫的彼此呼应,与字形笔画的姿态关联。起初画这些人物是为增益对造园一艺的理解,但画画自身的乐趣也逐渐在笔墨之间跳荡起来,那些画中人物不再只是助我丈量空间、造园理景,而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生活在这一出出幻境之中。

  虚构这些画境,自然与真实的造园还有距离,或可勉强称之为“造境”,以画笔造可居可游之幻境,造可大可小之奇境,造可玩可闹之趣境,造可思可迷之诗境。合集也收录了自己在创作各类小画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思考和见闻。我向来疏懒于撰写文章,绘画自有文字难以言说的开放性。勉力为之,是借机梳理一遍自二○○九年第一次去苏州逛园林,与园林结缘近十年来的有关绘画与造园的细碎思考。

  在完成这本合集所录画作的几年里,虽然说不上岁月蹉跎,但我想用小小

  “幻园”来抵抗现实世界的挤压蚕食,孤独感和压力还是会有的。不过还好,按童寯先生的说法,中国的园子都“富有生机与弹性”,最不怕山高水深,越高低曲折反而会折腾得越起劲。如今回头看看,尚能一直有所秉持,至峰回路转,由晦而明,且我现在可以安然眷守画画与造园的夙愿,多亏了给予我指导建议、支持鼓励的各位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在此向他们道声感谢!也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理想国的诸位编辑朋友!

  《造境记》读后感(六):别有幻境纸上造

  漫翻闲书。读《造境记》。夏至未至,夏意渐浓。

  啃几口瓜瓤,在瓜海浮游。掰一段瓜皮,成一叶瓜舟。亦可搭成穹庐,两三知己,围桌兴谈。春夏正是水果季。草莓、枇杷、樱桃,香蕉、蜜桃、甜瓜……实在吃不过来,捣浆搅拌,存起来慢慢喝,嗨哟嗨哟,拖去吆喝卖啦。春夏也是恋爱季。白袍先生娶了红衣姑娘,娃娃睡在绿摇篮,青草摇曳,小虫啁啾,莲蓬做窝,茶浴沐身。好一番神仙日子。

  《造境记》分成:幻园,山间,草间,字间。作者曾仁臻,豆瓣ID叫“魚山飯寬”,相册放着他的画,一幅一幅,积攒成集,屡得赞誉。《造境记》是历年精选,尤见佳美。搭配有作者创作心得和随笔,文字质朴,畅言得失。

  “草间”最闲情。浅绿清氛,嫣红迷眼。与蜗牛为邻,以甲虫做犁。小人儿劳作居家,瓜子壳里做道场。倦怠的午后,我放它在枕畔,打盹。梦里,我也悠哉。

  出了草间,奔往字间。《说文解字》有云:“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指依据物体的自然形态,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雀儿排排在杆头,小狗尿尿在杆尾;撒一把米,唤一群鸡。意趣天成。指事、会意的,不妨推敲酝酿,汉字里藏着故事,乾坤成语典,朝岁入骨髓,这些独特的表达,你和我都懂得。

  再赴山间。水气氤氲,云端缥缈。山脊嶙峋,断壁悬崖。流瀑翻滚,疾落直下。阴阳晦明,胸中有丘壑。从浓墨到浅墨到近乎无墨,曾仁臻的墨色运用,泼洒自如,出神入化。彤云密重,松柏伫立,巍巍乎高哉!想起李霖灿先生说墨韵,“于墨海中立定精神,从混沌中放出光明”。独有的中国风,五彩斑斓的黑。如斯之美。

  “幻园”最见曾仁臻身为建筑师的本色。山池的情貌,树木的姿态,水里的游鱼,石头的形质,花草的香色,这些观园的体验,化成曾仁臻的园林理念。它们不是设计图,未必能实用,而无用为大用,追求的是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境记》的色调,青绿一块,水墨两份,而“幻园”则大面积铺陈赭石色,与常见的假山色调并不相符,更近乎传统文化意义传递,显得富丽堂皇。艺术不独应物象形,赋色、用笔、施墨,皆可随心。皴法变化了山形,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画纸的形象传达超出其身的实际形态。

  书中屡说童寯及其著作《江南园林志》,曾仁臻受童先生的影响极深。童先生有言,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园林不过一幅立体图画。方寸之地如何营造万千气象?作画亦然。幻园诸画皆小品,不若长卷气势磅礴,但也见层峦叠嶂,悬瀑流溪,曲径石梁,疏林庭院,拿了敞门和漏窗作点睛,让小人儿矮身穿行,或高卧其间,且构造纵深层叠空间,由此端望向彼处,近景与远景,院内与院外,低平与高处,物象井然,或方或圆小影窗透出邈远天色。甚而挖空树干以造居室,抚琴落棋,恍惚如梦入南柯。

  园林大师陈从周亦言,中国园林融合文学、建筑、诗词、书画、戏曲等,是中国美学最好的一门艺术。《造境记》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底子里,是《园冶》,是《幽梦影》,是《林泉高致》,是《浮生六记》,是浸润历代诗词歌赋、春秋笔墨的成果。这些画作不是眼睛的写生,而是美学综合的产物。是儒,是禅,还是道,或墨家遗存。文气里也有野气,还有侠气,自然性灵,“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曾仁臻的审美趣味吸收了那些含蓄、有味外之味、灵犀一现的文化意象,以呈现画品的境界,从笔绪里生发无穷的意绪。诚如石涛所云:“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驶于山川林木之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道。天地一沙鸥,逍遥在人间。

  读《造境记》,会心处不必在远。我们的人生太多艰辛,因此向往桃花源,怡然自得,仿佛若有光。

  这是作者的相册,画风可参考,魚山飯寬的相册-幻

  插图欣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造境记》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