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机长》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一?
日期:2019-10-08 09:45:09 作者:伊姐 叶子姚 来源:伊姐看电影 阅读:

《中国机长》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一?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加伊姐(不闲聊)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叶子姚  假期结束了。

  十一期间三部献礼片的口碑票房成绩也出来了。

  《我和我的祖国》第一,8天票房21亿。

  《攀登者》第三,票房近8亿。

  之前备受关注的《中国机长》,位列第二,票房超18亿。

  但是,在首映当天,《中国机长》的票房曾经冲顶第一,只是后来,口碑和豆瓣评分一路下跌。

  《中国机长》改编真实事件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次航班在从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遭遇驾驶舱前风挡玻璃破裂。

  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气压拉出窗外,机长刘传健在低温、缺氧、高速各种艰难情况下,将飞机成功迫降成都机场

  这一场“不可能完成任务”,创造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2018年6月,正在拍摄《紧急救援》的华鸣星空传媒集团和博纳集团,迅速进入建组阶段,投拍电影

  事情真实性震撼性、唯一性,以及热度,都在,而且灾难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空档说实话这也是《流浪地球几何性燃爆的重要前提,说到底,《流浪地球》是一部裹携科幻硬核的灾难片。

  可是,作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背靠如此热血事件的《中国机长》,为什么终究没有拿下“十一”长假票房冠军

  首先,电影的硬核不够

  片子想要突出“奇迹”背后集体性的胜利,对地面作业人员和乘务组的过度和反复着墨,但是,事件本身的艰难程度,某个意义,反而被一笔带过了。

  昨天,“四川8633成都叫你”成为热搜第一,它主要呈现一段录音,但关于这次事件更完整的呈现,是中央台之前一档访谈节目,《面对面:中国机长》原型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机长刘传健的厉害绝对不止于意志力

  最重要的,是专业度。

  他当时面对的是——9800米海拔、零下四十度低温、800公里时速机舱释压缺氧......

  他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极速下降,800公里时速也许会把机身撕裂,整个飞机断掉;但如果不尽快降到3000米以下,全部乘客与他,面临缺氧窒息而亡——氧气面罩的功能只能持续12分钟。

  第二个选择是,到底启动哪些功能协助自己

  当时的情况是,整个控制完全失控,显示错误数据红灯全部亮起来。

  仪表已经失灵,机长不得不面对这么多按钮,手动操纵飞机。

  最后他决定,最小程度启用自动功能,全凭手动操控,因为——“我担心一旦触发其他功能,连锁反映,飞机彻底失控。”

  采访里,刘传健重复最多的话是“我一直在纠结,一直在做选择”,他所依仗的,还有自己当年作为战斗机飞行员经验

  机长刘传健在寒冷、缺氧、仪表盘失灵、与地面失联等等恶劣条件下,手动备降,飞行数据记录其36个动作精准无误。

  ”奇迹”背后正是刘传健做对了一次又一次选择,才能让飞机安全返航,这其中的冷静专业性责任感紧张感,如果全部通过电影语言呈现了,就比所有的设计震撼人心

  可惜,在电影《中国机长》里,导演对灾难的理解是,飞机不断升高降低,机组成员不断哭泣尖叫,张涵予饰演的机长一直推手里的指挥杆。

  本能情感冲击力有了,真正精彩的用逻辑解决部分,是缺失的。

  电影中的那次风暴,其实是一个艺术创作现实中没有发生

  但在那个极度强烈的“危机事件”里,观众依然没有看到“问题短暂解决——新问题出现——问题再次解决——更大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逻辑。

副机长做的,主要是按摩机长的肌肉,让他放松。机长做的,就是死死握着操控杆,想着天使般的女儿,以及藏族男孩那句扎西德勒。电影呈现出来的个体胜利,靠的不是硬核能力,而是感情运气因此它打动人东西就被严重削弱了。第二点,电影节奏有严重的问题。如果电影结束时机长把飞机停稳在机场,后面的“全体机组人员为重生庆祝”“机长回到家给女儿过生日”“AB杜江互报平安”这些戏都用极其简单方式体现,我觉得评分会比现在高很多。因为这些占到片长三分之一的拖沓情节,并没有帮助到电影主题,反而让前半段积攒的情感缓慢下降,到达了乏味。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电影叫做“中国机长”,但张涵予的戏份细想起来并不多,电影的重点,是一帮空姐的群戏。我理解这是出于电影语言也好,商业诉求也好的需要,但我想说,那一堆交待不明的,谁谁要结婚,谁谁要停飞,谁谁跟副机长有点暧昧——一堆乱麻好吗?很多观众看完都分不清楚这几个空姐的脸,有点脸盲。关晓彤的戏份,豆瓣评论第一是“关晓彤来干嘛的,咱也不知道,咱不敢问”,其实这个人物在真实事件里存在,她发现了飞机的异常并在微博求助,然而,电影根本没有交待这个关联。AB因为本身综艺参加太多,一出场就容易让人跳戏,这个人物完全没必要存在,增加杜江的已婚身份,和后来在头等舱撩妹,让副机长这个人物黑化了。杜江聊骚我浑身膈应,他长得太正,跪求导演们放过我要特别吐槽张天爱。太子妃的网络感今天依然没散去,每次她出场,看向镜头时楚楚可怜样子,都令我读出她内心自恋。严格点说,张天爱的表演完全没有进入情景,更关注自己的状态,但你是演员,不是网红第三点:人物群像很弱,完全没起到任何功能性,出现的姿态公益宣传片作品,每一个小人物、小细节,都是助力,都有各自的功能性。 二十年前的中国首部空难片,《紧急迫降》,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虽然那时没有大手笔制作场面也远不及当今商业片的视效。但人物关系扎实共情度更高。比如乘客里有一位厂长携带了三大箱子现金上飞机,就为了给员工工资,以为这样最安全。遇到事故时,他要写遗书,还求乘务长把他的箱子和黑匣子一起带出去,无论如何也要让大家拿到钱。还有一对老夫妻丈夫辈子也没做过浪漫的事,两口子一直闹矛盾,争吵不断。生死攸关面前,丈夫终于领悟,应该对妻子好一点。 但《中国机长》上的乘客们,人物群像浮于表面,太过模糊。 不论是叛逆姑娘、看战友大爷,还是抱骨灰盒兄弟、不讲理土豪,人物形象都一笔带过,没有挖出情感共鸣,最重要的是,最后,也没有成长,所有伏笔,都没有后续交待。 影片对乘务长毕男的感情状态交代也很奇怪。从登机前的失落,到恐惧中反复摸手上的戒指,以及被当作事业家庭平衡好的榜样......还有她跟张涵予四目对视,有一种奇怪的暧昧感。这些,统统让观众敏感的内心产生困惑抵触,也是《中国机长》冲击力减弱的原因。   我无论如何没想到,《中国机长》最大的亮点,是袁泉的演技。 网友评选心目中“十一”长假三大电影的影后,袁泉的票数远超过章子怡和宋佳。她不只是台词功底深厚表情动作到位,连每一条皱纹表现得太过精准。一个细节,面对蛮不讲理霸道乘客,她看似非常卑微,但拉上帘子轻蔑地说,真野外求生,能活下来的都是空乘。但真面对激动的乘客,她的客气里,直接带着不容置疑严峻冷酷:“飞机给你你会开吗?” 这个人物,够硬核,而不是莺莺燕燕来打酱油,她的阅历沉稳甚至强势,让你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情感上信任她。另一个细节看演技,在颠簸和缺氧的状况下,她吸一口氧气,说一句话坚持流程作业。每吸一口气,不仅是给自己提供氧气,更重要,也是缓解自己的恐惧。她有一个微动作,身体不由自主紧紧贴着椅背,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寻找依靠,是命令自己坚强。袁泉也演过偶像剧,年轻的时候是“流量小花”,但时至今日,她这种冷静、恐惧、严峻和理智混合,这种对状态的精准把握,是大青衣的胜利。 完整的人物形象,就应该是多棱的。英雄也有软肋和恐惧,所有的反应,并不都出于职业惯性,也有人性挣扎。 比如之前就被拿来对比的《萨利机长》。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故事主线不同,《萨利机长》侧重事后事调查,机长被质疑判断失误,选择错误。但他说,所有的计算机模拟,你们都把人类因素排除在外,可我不是机器,我是人类,有感情。相比较而言,《我和我的祖国》,在人物刻画上,有两个小故事,确实更有情感链接,更接地气。 在《夺冠》里,有为了街坊邻居看中国女排比赛,而错过喜欢女孩好好告别的小男孩冬冬。真好,中国大银幕上,“早恋”合法了。在《奥运》里,有嘴贫又不靠谱却把票送给汶川男孩只为帮他圆梦的葛大爷。最后一刻,小男孩在电视感谢那个穿红鞋子司机,他低头一看,嘿,今儿还穿了双纯黑老人鞋。人物最后也没升华上去,但这就是小人物。他们动人,因为代入感强。胆怯犹豫自私虚荣.....所有人性的弱点,都足够真实、真诚。今年长假档创下了主旋律电影的一次集体胜利,它们已经向人性、商业和逻辑上走了很大一步。爱之深责之切,希望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以后,我们会忘记“主旋律电影”,只记得,那个讲某某时事或者历史题材的电影,拍的好好啊。微信订阅号总是莫名其妙改版为了避免我们一不小心 错过彼此大家记得把“伊姐看电影”设置为星标★关注 只需要五秒钟哦~~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蓝色字“伊姐看电影”↓↓

  --AB、关晓彤直接拉低一分,同意点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机长》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