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8-20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10篇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本由塔娜·法兰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一):与其说是一本悬疑惊悚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女性小说

  书读完了,其实故事简洁,但是全文却用到了50万字,足足四百多页。 主角是一名在重案组工作的女警察,她渴望能和病态的犯罪天才智力游戏,但是等着她的却是上不完的夜班处理不完的家庭纠纷。 为什么接不到谋杀案? “案子从不是问题——我受得了一个接一个的食人魔和儿童杀手,并不会因此夜不能寐。就像我说的,你能打败一个凶手,但想打败你自己的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为她是一个女警察,所以她永远接不到大案子。当她还是助手时候,重案组是她最向往部门,但是当她工作的时候,她才知道这里的歧视有多么的严重。 “进组的头一周,他们不断测试我,就像作案者在酒吧里测试潜在的受害者一样:扔小纸球,说老笑话——以'为什么女人像个……'开头,评论我的例假暗示我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一定不择手段——看看我会不会强颜欢笑。测试,就像那些作案者的测试一样,看看谁规规矩矩,受得了奚落和羞辱,而不(但愿不要发生抱怨;谁可以被一步步强迫去做他们吩咐事情。” 女主有想过要不要换掉这份工作,去做保安。但是很快她的机会就来了,这次真的是个大案子,一桩被定性为是家暴的案子。 一天凌晨警方接到了一个男子电话来电者是一位男士,不愿意留下姓名私人号码,只告知警方有一个女人跌倒受伤了,要求救护车,随机挂断。当女主和她的搭档斯蒂芬到达现场的时候,那个跌倒受伤的女人爱斯琳已经死了,她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生父不明母亲早亡,只有一个十几年的好友露西和死亡当晚要约会的对象罗里。 重案组里受人尊敬的布雷斯林几乎立刻拍案凶手就是对象罗里,然而女主却从露西的话里找到了一些爱斯琳可能不为人知秘密。所以真相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情侣纠纷亦或者是黑帮团队的灭口行为再或者是强盗所为? 女主决定自己去寻找真相,即便寻找真相的这条路是如此艰难,即便她会因为歧视取证困难,但那又有什么好怕的。 也许组里的男同事们认为女人永远干不成大事,但是没有女人要比女人更懂女人了。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二):看不见的客人,看的见的真相

  塔娜·法兰奇, 出生于美国,之后在爱尔兰定居,被曾为爱尔兰国民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爱尔兰警方的作品,处女作神秘森林》是历史上唯一获得大奖项(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的最佳处女奖的作品。曾获得多个重量奖项。这个作家我已种草许久了,曾听很多群友都有过推荐,自己也已买了几本只不过还来不及看。这次感谢猪神的活动让我第一次开始读这个作家,听了这么多人推荐塔娜·法兰奇,让我对于这个作家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期待,但仅《看不见的客人》有些没有达到我期待,还是要再看看其他作品才能评价这个作家。

  初看到《看不见的客人》这个名字会让人想到那部同名电影,是可实际上二者并没有关系的。全书共450页,节奏有些缓慢,有着英国女作家的啰嗦开篇讲了一个叫康韦的女警探成长历程,她为何立志要做一名警探?在她成为一名警探之后并没有得到她所想象的,她是都柏林重案组里唯一一名女性且非白人警探。由于种族肤色性别不同,她被各种的刁难和歧视,所幸她并没有放弃,像一头孤狼似的前行

  本书的案子是一个叫爱斯琳的女人,盛装打扮的死在了家里,桌子上摆了红酒食物,看起来像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随后书店老板罗里被认定嫌疑人,一切不利证据指向了他。但康韦和她的搭档却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这时来自上层的压力让她认定罗里为凶手今早结案。是遵从指令办事呢还是独自查明真相呢?康韦选择了后者,随着调查慢慢的真凶麦卡恩浮出水面。书中实际讲案子的篇幅不多,大量的走访调查和对嫌疑犯审讯描写的太过于细致繁琐了。整部书是一个标准的警察小说,一方面细致的描写了警察办案子的调查过程方式,另一方面写了警局中的内部矛盾和歧视。

  塔娜·法兰奇对人物的心理感情的描写非常细腻,这也是欧美女作家普通擅长的。文中塑造了一个独立勇敢的女性康韦,这也是对女性生存环境反思。不仅仅在警察局的环境里,社会上还有很多地方的女性正在遭受着各种歧视,也希望女性在社会环境里能平等的被对待。虽然这部作品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好,但也还是不错的,会继续看塔娜·法兰奇的其他作品的。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三):不知道用什么标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塔娜·法兰奇,爱尔兰女作家,2007年以一部《神秘森林》出道,可谓出手不凡,本书一举拿下2008年的欧美犯罪小说四大榜单新人奖(不了解这个概念的可以参考我的一篇日记),其后又陆续推出《神秘化身》,《带我回去》,《心碎港湾》,《我知道谁杀了他》(台译名),以及本书《看不见的客人》,这六本书共同组成了她的系列都柏林重案组,这六本书几乎本本都入围了欧美多项重量级犯罪小说大奖,而这也使她成为了当代最杰出的犯罪小说作家之一。

  本书是她的都柏林重案组系列第六部作品,暂时也是最后一部,至于以后会不会写新作不得而知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该系列的前四作,第五本暂时没看,跳过去直接看了第六本。这个系列虽然每本都是以都柏林重案组为核心,但是每本又分别以不同的人物作为主角,而本书主角看介绍似乎与前作有关联

  首先想吐槽一下书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感觉《看不见的客人》这个书名多少有热度之嫌,毕竟有西班牙同名电影在前,不过如果读完书之后再细细回味又觉得这个书名也非常切合主题,用这名字也未尝不可,严格意义上来说肯定是台版书名《入侵者》更加合适

  我相信任何人平时阅读犯罪小说或者Mystery小说的时候,谜题都只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部分而已,换言之,除了谜题之外,还要有人物,情节或者其它元素等,而谜题的强弱并不代表了一部小说,只不过关系到最后真相揭露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而这恰恰也是我喜欢塔娜·法兰奇的原因综合来看她的五部小说,我觉得谜题都算不得多厉害,不过她的创作核心其实是人物本身,比如主角之前的各种经历现实生活中的重现,再比如主角与被害人或者嫌疑人之间的奇秒关系,再比如她对女性的细腻描写,我看过不少橘子奖(一个专门颁发给女性作家和女性主题小说的文学奖项)的入围作或者获奖作,我觉得以她的作品,入围甚至获奖都有足够实力。由于她作品的这些表现形式,所以有时候读她的作品给我一种身处在雾中迷宫的感觉,很难找到出口,让人很迷茫,但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于是自从第一次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我就迷恋上了这个爱尔兰女作家,她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我最喜欢的五位犯罪小说女作家之一,而我所看过她的五部作品全都可以打五星,绝对有足够的硬实力,系列第五作暂时没看,这部作品在欧美的评价也稍微差点,希望博集天卷能继续出版她的书,也希望自己有机会继续阅读下去。最后感谢博集天卷赠书。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四):看不见的是人的内心

  首先,《看不见的客人》这本书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真要说的话,应该属于社会派推理小说会比较合适;在我看来,有点像早期港剧《鉴证实录类似单元剧的类型。有尸体、有谜题、有调查,另外还有前后贯穿二十年的剧情架构

  一个独居女人爱斯琳被人杀死在自己的公寓中,而饭桌上摆着两套餐具精美饭菜,剧情由此展开。究竟爱斯琳在迎接谁?而又是谁作为“客人”前来拜访呢?牵扯到爱斯琳周围的一切都开始被调查,爱斯琳的家人朋友及周围的社会关系开始逐一清理,甚至牵扯到爱斯琳父母时期的故事,作者塔娜·法兰奇在丰富剧情的想象力功力显著,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具特色的警探故事。

  本书的全视角都围绕警探、警察展开,这在同类型小说当中可谓独树一帜。作者塔娜·法兰奇通过诙谐幽默、打趣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窥视了警局内部的一些细节,情节丰富多彩。其实警察作为国家特殊工作人员,在顶着各种压力下的工作中,也有着平凡人拥有的一切爱恨情仇,本书的女猪脚康韦警探就处在这么一种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从她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警察制度不满、对办案方式的不满、对上司工作安排的不满,对同事配合的各种不满,警察内部也分为好多派系,在如此多不利条件下,需要女猪脚去协调各种资源、诸多警探配合,尤其在层层阻力下办案,实在强人所难。好在康韦警探不畏强权艰辛,在同等相互讽刺的过程中,非常完美并适合的解决了这个案子。

  “你凭什么操控我的人生?”对这句话颇有共鸣,这牵扯到人性人生的问题。究竟如何做才能体现人性?如何才能让人生得到欣慰满足?案子由此作为触发点,向我们一一阐述始末。很多人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做出选择,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内心而做出选择,而工作和生活中都有支撑人们做出选择的基础理由,人们的认知在自认为关键与合适的理由上而做出判断,然而人们并不知道选择之后所带来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呢?犹豫、矛盾、坐立不安,想要做出一个决定非常困难,然而在迷茫彷徨、矛盾万千的内心世界中,还是会有最终一条信息得到贯通与执行,人就是人,人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书中对此阐述非常精彩

  看不见的是人的内心。

  本书唯一不足乃是欧美小说通病,文长字多对话啰嗦,但通篇读下来,能体味出一种独特情景描写和幽默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推荐大家阅读本书。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五):看不见的是敌人——读《看不见的客人》

  《看不见的客人》是爱尔兰女作家塔娜.法兰奇的新作,看介绍为“我们时代难得一见的惊悚作家”,然而读完全书却并没有惊悚的感觉,除了书中故事主线是围绕一起在家中发生的命案以外,全书没有多少悬念和惊悚的情节,在线索推进中反反复复的一些叙述和审讯让人略感枯燥和啰嗦。

  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探案推理小说,更像是一部女权主义抨击警察体制的社会小说。主人公女警康韦因为是私生女的身份从小就备受欺凌励志当了一名警察后,又遭到警局其他男警们的处处排斥和奚落。按康韦自己说“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老二”,而那玩意显然是调查谋杀案时候的重要物件。组里以前也有过女人,而这些年也许总共有过五六个,她们是被调走了,还是被开了,我不清楚。反正等我到的时候,周围已经一个女人也都没有了”。康韦除了遭受性别的歧视外,还有种族的歧视。“当爱尔兰还完全是个白人的国度,而我是学校唯一的褐色皮肤小孩时,我得到的第一个外号是“大便脸”。在有历史记载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同类做这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有同一个根源权力。它决定了人群当中,谁是带头大哥,而谁又是最底层倒霉鬼。”因为性别、肤色以及出身,女警康韦承受着各种的诋毁、流言和污蔑。

  爱斯琳在周末准备好了丰盛晚餐,开了红酒,点上蜡烛,盛装打扮等来的却是死亡。她不惜一切代价想知道自己父亲的下落,终于在麦卡恩的口中得知了父亲是另觅新欢远走他国,于是她不择手段成为麦卡恩的情人以期开展报复行动,却最终命丧警察情人之手,而她真正喜欢的男友罗里在赴宴中被诬陷为凶手。而真正的凶手却快速的把房间清扫干净,而一位出现在案发现场的男人,没有人为他作证和担保,又刚好在命案发生的事件来过现场。更可怕的是其他的警察都会站在麦卡恩的一方去袒护他,甚至是局长。“我们所有的警探都知道,都很确信,我们都是好人。如果没有这一点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就没办法对付这份工作阴暗一面。”为了掩盖自己人罪行,他们不惜拿无辜的罗里去定罪,只要赶紧把这个案子结了。因为“警察杀人,我们自己人到头来成了我们穷其一生都在打击目标,这就不一样来。这会彻底颠覆我们的世界。”

  所幸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有坚持正义和查明真相的人,康韦也不是一个人战斗,在她的搭档斯蒂夫的协助保护下,正义终于得到了彰显,麦卡恩也最终认罪。“我最近两年深恶痛绝的那个组,那群混蛋总在暗中窃笑、背后捅刀,让孤独战士只能勇敢地进行注定失败战役,他们都消失了,仿佛紧紧附着在真相上的一层污垢一般纷纷脱落。”

  《看不见的客人》中真正的杀人凶手不是那位没有露面的客人,而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斗,故事以女警康韦的视角去推进,在她的叙述中,通过她表达出来的愤怒和坚韧,揭露出人性当中的欲望和阴暗,揭开用华丽外衣掩盖着的支离破碎的人生遗迹难以抚平的伤痛和愤怒。作者用压抑拖拉的述说,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能为力的窒息,仿佛看到迎战大风车的那位堂吉珂德。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六):来自欧洲的警察小说

  首先介绍下作者。作者塔娜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欧美mystery小说女作家。自从几年前看过她惊艳的处女作《神秘森林》后就将她列入每本必看的作家之中。塔娜出生于美国,之后在爱尔兰定居,也因此她的作品几乎全都是反映爱尔兰警方的作品。2007年她以《神秘森林》出道,一举拿下2008年美国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四大综合奖项的最佳处女作奖。能同时荣获这四个奖的最佳处女作奖在历史上也只有她一位作家。之后2010年第三作再度入围爱伦坡、安东尼、麦卡维蒂三大奖;第四作《心碎港湾》入围了2013年黛丽丝奖;第五作《我知道谁杀了她》再度入围安东尼奖。

  本作是作者2016年的都柏林重案组系列第六作。康韦是目前都柏林重案组唯一个女探长,虽然能力很强但依然遭到了各种冷暴力,组长也只分配给她家暴等一些无聊的案子。她和搭档斯蒂夫终于从老大手里拿到一个凶杀案。康韦来到死者爱斯琳家中,她盛装打扮,但头部遭到重击,被摆放成一个芭比娃娃一样。家中开了红酒,但炉上的食物烧了一半火被关了。康韦从短信中找到了爱斯琳的闺蜜露西发给她的“要小心”字样,露西承认从国中就认识她,但否认是闺蜜。爱斯琳最近认识了书店老板罗里,两人在交往,但是她一直怀疑爱斯琳还有一个秘密交往的男人。同时斯蒂夫从警局查到,过去几个月死者邻居曾经报警,看到有陌生人从死者家中爬出。而康韦始终觉得曾经哪里见到过死者,有意思的是去年就曾经有人用重案组电脑查过爱斯琳的个人信息。罗里在被审讯时坚称自己在案发时的确去了爱斯琳家中,但敲门一直没人开,电话也没人接,于是就回家了。被老大派来帮忙的老鸟布雷斯林坚持凶手就是罗里,要求康韦尽快结案送交检察厅。康韦顶住了压力,怀疑死者可能和黑帮有关联。康韦找到了前失踪人口调查课同事了解10几年前爱斯琳父亲失踪之谜,结果只是他和小三一起远赴英格兰而已,现在人也已经死了,唯一奇怪的是警方最终也没告诉爱斯琳母女真相。意外的是之前负责黑帮的布雷斯林的搭档麦卡恩过去也是失踪人口调查科的,但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康韦警校的好友坚持爱斯琳和黑帮没有关系。这时布雷斯林查到罗里有说谎,自称第一次去爱斯琳家的他被监控拍到此前多次出现在她家附近。而且罗里声称在案发时去爱斯琳家和购物中心的时间顺序明显不符合监控拍到的时间点。

  本作简体版将近450页,并不枯燥无聊,但却看的很累。整个450页就是一部海量信息的警察小说,康韦负责案件整个过程事无巨细的描述,从她的想法、到和斯蒂夫讨论分析、到对疑犯的详细审讯、到安排组里任务、到和其他警探之间的沟通等等。可以说全篇有一大半内容是反映了警局内部的流程,真正的案件反而非常简单(读者一般从300多页开始就能猜到凶手和真相)。本作给我的感觉就是爱尔兰版的《马克斯之山》(日本警察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不过作者在过程中也适当发挥了自己擅长描写感情的特长(作者的前几作就非常完美的表现了其在爱情和亲情描写功底),在描写搭档之情、父女之情、闺蜜之情、警察同僚之情方面刻画非常之好。尤其在最后10几页剧情反转的过程中,很能够让读者融入到情感之中。同时,本作也将警局内部的一些矛盾扩大化。虽然前几作中警局人物并未在本作中出现,但内部矛盾却在本作中成为了主要话题,尤其是警局内对女性探员的各种歧视和不公平。而这些正面、负面的情感和矛盾既阻碍了康韦的正常调查,同时又让这个案子到最后只有在她手里才有可能真相大白。不过作品总体还是有英式推理中太啰嗦的嫌疑,开头100页讲了很多康韦在警局被欺负的剧情、中间大量调查都是无用功,最后第330-400页整整6、70多页都是康韦审讯嫌犯的对话等等,确实节奏太慢。但是本作依然是我看过非常好看的欧美警察小说。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七):来自欧洲的警察小说

  首先介绍下作者。作者塔娜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欧美mystery小说女作家。自从几年前看过她惊艳的处女作《神秘森林》后就将她列入每本必看的作家之中。塔娜出生于美国,之后在爱尔兰定居,也因此她的作品几乎全都是反映爱尔兰警方的作品。2007年她以《神秘森林》出道,一举拿下2008年美国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四大综合奖项的最佳处女作奖。能同时荣获这四个奖的最佳处女作奖在历史上也只有她一位作家。之后2010年第三作再度入围爱伦坡、安东尼、麦卡维蒂三大奖;第四作《心碎港湾》入围了2013年黛丽丝奖;第五作《我知道谁杀了她》再度入围安东尼奖。

  本作是作者2016年的都柏林重案组系列第六作。康韦是目前都柏林重案组唯一个女探长,虽然能力很强但依然遭到了各种冷暴力,组长也只分配给她家暴等一些无聊的案子。她和搭档斯蒂夫终于从老大手里拿到一个凶杀案。康韦来到死者爱斯琳家中,她盛装打扮,但头部遭到重击,被摆放成一个芭比娃娃一样。家中开了红酒,但炉上的食物烧了一半火被关了。康韦从短信中找到了爱斯琳的闺蜜露西发给她的“要小心”字样,露西承认从国中就认识她,但否认是闺蜜。爱斯琳最近认识了书店老板罗里,两人在交往,但是她一直怀疑爱斯琳还有一个秘密交往的男人。同时斯蒂夫从警局查到,过去几个月死者邻居曾经报警,看到有陌生人从死者家中爬出。而康韦始终觉得曾经哪里见到过死者,有意思的是去年就曾经有人用重案组电脑查过爱斯琳的个人信息。罗里在被审讯时坚称自己在案发时的确去了爱斯琳家中,但敲门一直没人开,电话也没人接,于是就回家了。被老大派来帮忙的老鸟布雷斯林坚持凶手就是罗里,要求康韦尽快结案送交检察厅。康韦顶住了压力,怀疑死者可能和黑帮有关联。康韦找到了前失踪人口调查课同事了解10几年前爱斯琳父亲失踪之谜,结果只是他和小三一起远赴英格兰而已,现在人也已经死了,唯一奇怪的是警方最终也没告诉爱斯琳母女真相。意外的是之前负责黑帮的布雷斯林的搭档麦卡恩过去也是失踪人口调查科的,但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康韦警校的好友坚持爱斯琳和黑帮没有关系。这时布雷斯林查到罗里有说谎,自称第一次去爱斯琳家的他被监控拍到此前多次出现在她家附近。而且罗里声称在案发时去爱斯琳家和购物中心的时间顺序明显不符合监控拍到的时间点。

  本作简体版将近450页,并不枯燥无聊,但却看的很累。整个450页就是一部海量信息的警察小说,康韦负责案件整个过程事无巨细的描述,从她的想法、到和斯蒂夫讨论分析、到对疑犯的详细审讯、到安排组里任务、到和其他警探之间的沟通等等。可以说全篇有一大半内容是反映了警局内部的流程,真正的案件反而非常简单(读者一般从300多页开始就能猜到凶手和真相)。本作给我的感觉就是爱尔兰版的《马克斯之山》(日本警察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不过作者在过程中也适当发挥了自己擅长描写感情的特长(作者的前几作就非常完美的表现了其在爱情和亲情描写功底),在描写搭档之情、父女之情、闺蜜之情、警察同僚之情方面刻画非常之好。尤其在最后10几页剧情反转的过程中,很能够让读者融入到情感之中。同时,本作也将警局内部的一些矛盾扩大化。虽然前几作中警局人物并未在本作中出现,但内部矛盾却在本作中成为了主要话题,尤其是警局内对女性探员的各种歧视和不公平。而这些正面、负面的情感和矛盾既阻碍了康韦的正常调查,同时又让这个案子到最后只有在她手里才有可能真相大白。不过作品总体还是有英式推理中太啰嗦的嫌疑,开头100页讲了很多康韦在警局被欺负的剧情、中间大量调查都是无用功,最后第330-400页整整6、70多页都是康韦审讯嫌犯的对话等等,确实节奏太慢。但是本作依然是我看过非常好看的欧美警察小说。

  因为自己的评论被折叠,因此用别的号重发一下。将来如果状态恢复就删除。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八):双子星的不同走向

  本作的题目会让人误以为是西班牙电影的原作,二者并无交集。本作贯穿了大量的现场取证、审讯交谈、相关人员电话交谈等内容,对于不喜欢欧美小说冗余感的人会有些吃力。排除了这些因素,本作结构合理,情节丰富转折合理。我个人以为本作与其说是悬疑惊悚小说,不如说更像另辟蹊径的个人成长故事。

  全书的开篇是康伟的一段自白,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段自白很有意思,乍看之下它说明了“我”为什么选择做了一名警探,但是仔细读来可以发现,做警探并没有帮助“我”完成自我认同。这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我”作为重案组的一员,处于被孤立的角落,有人在“我”的更衣柜里撒尿,合成奇怪的海报,分配给“我”和搭档的案子总是一些家暴的案件;甚至提交的材料都会被人做手脚。为什么“我”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呢?也许因为“我”是个深肤色的女人,突兀而不合群。这就是本作初始营造的氛围,这种氛围会贯穿本作始终,读者也很难不被代入,将自己想象成腹背受敌,艰难求生的女警探。但是不要被这种氛围欺骗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冲破偏见的故事。案件在这个故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害人是一个独居的妙龄女子,容貌迷人,存款富裕,却在周末的晚上被暴力害死在自己家里。案发现场非常干净,除了莫名跑出的尸体。案件还有一点令人在意,被害人和警探,有着相似的背景甚至还曾经见过。破解这样一个案子的时候,作为警探的我不免会将自己代入,以自己会怎么做思考被害人的行为。“我”个人的情绪,对家庭、往昔的态度暴露无遗。这既丰富了主人公“我”的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被害人的形象。

  当这样一桩悬案放在“我”和我搭档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就进退维谷了。蛛丝马迹显示这个案件和同事有关,但是又有一个完美的嫌疑人放在面前。究竟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对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凶手挖掘下去呢;还是接受同事的建议以这个完美的嫌疑人结案?在这一系列追凶的过程中,“我”的性格特质越发明显。我本人愈加的像一只刺猬,提防周围的人甚至与自己的搭档闹翻,不断自我舔舐伤口告诉自己我就是孤狼,注定要独自前行。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让“我”成长的同时,也解开了被害人的过往。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故事的,也没有谁可以在这场形似扑火的游戏中抽身。

  本作女性特征被放大,不再简单的塑造一个干练的女警探形象,而是深入的描绘了由于自己独到背景而带来的多重防备的女性形象。最为难得的是,这样的形象不会让人觉得可怜,即使最后知道了事实真相;相反会让人觉得欣赏。换言之,虽然也是女主戏,但是因为角色塑造得当,配角形象鲜明,最终让人觉得这是一部适当的成长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女主神话。说的直白一些,女主的心理形似一种自己和自己的拧巴,执着于自己为自己塑造的被害可能性中。但是作品的主人公处理的很好的一点是,没有让这种拧巴的情绪干扰自己;相反这种拧巴能够敦促“我”时刻精神紧绷,不惜得罪昔日同僚更不惧未来可能成为半个重案组的敌人,一心追寻看似简单的暴力致死的背后真相,这种真相既是对被害者的交代,其实也是对警探我之所以为我这个问题的解答。最终,这种执着既给了死者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帮助警探即“我”走出自己的圈子,较为公正的看向了工作环境。

  .S《看不见的客人》这个题目也颇为精妙,这个客人既是被害者的客人,也是“我”内心的执念。

  然而本书的一个扣分点还是在于,漫长的审讯让我有些不适。这大概还是因为我最近读了太多欧美系,需要缓一缓吧。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九):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译后记)

  《看不见的客人》这本书,原名是“The Trespasser”,可直译成“入侵者”或是“闯入者”。“看不见的客人”或许会让人想起与本书并无关联的那部西班牙电影,但这部作品也确确实实讲了一个关于“看不见”的故事——就像切斯特顿的经典短篇《隐身人》一样,人类总有盲区,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一旦看见便会大吃一惊。

  在大多数人看来,推理小说是关于迷题及其解答的文学,因此一旦谜题揭开,小说便就此完结,并没有重读的必要。但塔娜·法兰奇却是个例外。她的作品都很长,初读会觉得繁冗。但倘若有机会再读,就会觉得作品中事无巨细的叙述与百转千回的心理描写绝不是虚笔。她的故事世界就是这般复杂,复杂到接近真实。

更令人痛苦的“奎因后期问题”

  美国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因(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笔名)的创作生涯很长,从上世纪2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70年代。这一时期刚好包含了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兴起、衰落,以及衰落后的转型。而“奎因后期问题”的出现正代表着推理小说家们在转型期的努力。简单来说,“黄金时期”推理小说可以说是一切以“解谜”为核心,“男男女女谈情说爱之际,正是他们该埋头推理之时”(多萝西·赛耶斯语)。但随着人们对这一模式的厌倦,推理小说开始加入更多“人间烟火”,奎因则开始用更难解的“人间”问题来“折磨”侦探,比如让一个凶手代表正义,甚至是让侦探爱上嫌疑人。

  法兰奇跟奎因的年代相去甚远,但她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继承了“奎因后期问题”这一创作方向。而她“折磨”侦探的方式甚至要更加出格。在出道作《神秘森林》中,警探面对的案发地,正是一片带给自己童年阴影的“神秘森林”;《神秘化身》里,警探跟被害人长得一模一样。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女警探康韦遭遇的凶案被害人爱斯琳和自己处在同样的状态:女性、二十多岁,经历了苦涩的童年与青春期,刚刚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童年遭遇了同样的灾难:父亲突然失踪,从此音讯全无。

  按照常理来讲,警探办案需以理智为先,但在现实层面,人又绝无可能全然理智。法兰奇有意放大了这一矛盾,其目的不仅仅是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更是让传统侦探小说的三种角色——侦探、被害人、凶手——之间不再泾渭分明。当被害人死去,推理游戏就此开始,但她的死去不再意味着只留下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同样地,侦探也不再只是负责推理真相的“纸片人”。她跟被害人无限接近,这意味着无论真相有多么残酷,揭开真相可能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她都必须要让真相浮出水面,原因不再只是她的“侦探功能”使然。就像在《看不见的客人》里,康韦必须破案的原因,是她也是女人,一个失去了父亲、用尽全力才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失去全部的年轻女人。

  她必须全力以赴,因为她是对被害人心存愧怍的幸存者。

被出卖的枪,被出卖的女人

  侦探不再拥有特权可以埋首推理,而是必须和所有凡夫俗子一起面对人事纠葛,这一转变可以称得上是侦探小说开始走出“类型化”标签的标志。但在现实世界,人们却很愿意给其他人贴上“类型化”的标签,比如“A Gun For Sale”,比如女人。

  “A Gun For Sale”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篇中篇小说的题目,通常译作“一支被出卖的枪”。在这个故事里,主角是一个叫莱文的男人,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他只是一件明码标价的杀人工具。他认可这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使命,本分地完成雇主提供的工作。可是当事情出了差错,雇主却只会以对待工具的方式对待他,将他“丢弃”,让他被追杀,直至自生自灭。

  杀手命运如此,是因为杀手对强权俯首称臣,直至被出卖。而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在权力结构不平等的社会中的女性,面临的是相似的命运——她们也会被贴上标签,而一旦出现差池,权力者同样也不觉得“出卖”她们有什么不妥,就像康韦在警局里会被男同事排挤,一个人扛下大多负面新闻。也像是爱斯琳的命运,轻易就被“为她好”的男性随意安排。而一旦她们做了超出自己“标签”——小女孩柔弱可人、女警探不过“花瓶”——的行为,等待她们的将会是惩罚。她们会被踢出局,甚至就此丧命。

  因而《看不见的客人》将女警探康韦与女被害人爱斯琳并置,呈现的其实是社会文化偏见之下女性的共同命运。小说对于康韦身为女警探的“职场生活”的细腻刻画占据了很大篇幅,看似与案情无关,但却指向了这桩悲剧发生的根源——倘若不是有人认为作为重案组的警探,拥有一根“老二”是重要条件,那么也就不会有人认为女性无力承受生活的剧变,替她们做出选择胜过告诉她们真相。

  然而说到底,当女性因为这样的偏见被出卖时,男性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功能”明码标价呢?

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近年来欧美图书市场,女性题材的作品越发增多,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女性作为阅读主要人群的一种市场反应。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性别议题得到关注,其实是社会现实的必然结果——“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它所产生的不适与无理,终究会触发人们的感知与书写,直至带来合理的改变,让世界变好。

  而在《看不见的客人》里,“看不见的”首先是扑朔迷离的真相。一个女孩死于自己的家中,当时的她正在筹备一次约会,她的访客究竟是谁?这一切跟她幼年时父亲的失踪究竟有何关联?她的社会关系极其简单,但总有证据指向她似乎有一位不可告人的“神秘男友”。也许幼年失去父亲的年轻女孩总要依恋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追索真相是侦探小说和侦探存在的意义,但对于康韦来说,追查爱斯琳一案的凶手,似乎更有一层“看不见”的意义。这层意义可能是她给自己的证明——就算是女警探也能在重案组立足,而不只是调解小两口吵架和醉汉纠纷。但当她的追查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而这核心甚至关乎重案组本身,继续追查反而恐怕会让自己在团体中再无立锥之地时,她一度想要退缩,但自己和爱斯琳相似的命运却让她毅然敢于破釜沉舟——她们之间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细线相互牵引,而这根细线上,还有更多命运相似之人。也许追索真相真的不是因为被害人泉下有知,但纵然长夜漫漫,一点点光亮,也可以让那些“看不见的”,不那么可怕。

  更何况,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当中,或许还藏着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不见的客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