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孩子有时候太淘气了,真是不打不行,我知道不能打,所以尽量不发脾气,用别的方法去收拾他。后来每次孩子犯错的时候,我就告诉他,只要他不听话,我就不要他,而且我是真的做到不理他,他每次就会怕我不理,就马上老实了。
慢慢的,我发现问题了,我感到他是真的从内心感到担心,怕妈妈不要他,我感觉到这个方法比打他对心理更不健康。”
各位家长们觉得看起来很熟悉是吗?当然了,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相当多家长有意无意的都使用过类似的招数:
“说了不买玩具了,你再吵,就把你丢在这里,不要你回家了!”
“天都快黑了,还不回家,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
小点的孩子立刻就吓到了,这种能把淘气的孩子立刻唬住的方式,让家长们以为就是解决孩子不听话的最好方式。
既然好用,就多用几次,于是,一旦遇到孩子说不听的时候,家长们很可能就用到了这种方式。
01
可是家长们没有真的想过,为什么孩子害怕了?孩子害怕的只是被丢掉吗?
对于家长来说,吓唬吓唬嘛,又不会真的丢掉,只是让孩子老实听话。可是,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孩子没有别的依靠,他们也没有任何生活和社会经验,如果没有了爸爸妈妈,他们就一无所有,这种“被遗弃”的恐惧感会给予孩子的内心极大的震动。
他们是真心的以为爸爸妈妈会离开,会不要他们,这种话会引发孩子发自内心的恐惧。即使后来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是真的会不要自己,但是当时那种内心的震动感会存在很久很久。
况且,一般家长并不会因此而道歉,只是看孩子表现好了,才重新恢复正常。于是孩子会逐渐意识到,除非自己表现良好,爸爸妈妈才会爱自己。
那种“我不要你了”的话,就相当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撤回”。
于是这种父母对孩子天然的无条件的爱,已经变成了有条件的爱:你听话我才喜欢你。
但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亲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孩子确信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才能成长为一个性格阳光、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时刻担心被“遗弃”,担心爱被撤回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甚至会去犯罪。
02
人们常常说,三岁的孩子,或者四五岁以前的孩子没记性,无论你说什么,打他也好,大了就忘记了。但是爸爸妈妈搞错了,孩子们会忘记的是当时具体的事情,而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感觉,会一直被孩子记着,甚至是影响终生。
小虫子、黑暗、大狗等等,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不会再害怕。但是,如果“被遗弃”的感觉一旦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直到他长大,也很难消散。
所以,家长用这种“撤回爱”的方式去吓唬孩子,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潜在的伤害。
“你再不好好工作,我就开除你!”
“你连孩子都照顾不好,我要你干嘛?”
生活中这种事情可不少见啊,如果代入自己作为被骂的一方,除了愤怒,是否还有恐惧?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家长那里是弱势方,家长无非是利用孩子需要自己,来吓唬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长期被父母这么对待的孩子,逐渐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可能会在内心积攒了很多愤怒,变的很焦躁焦虑,也可能变得十分懦弱自卑。
因为害怕被抛弃,会害怕暴露愤怒,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即使吃亏,也怕露出真实的想法而被别人排斥抛弃,更别提去勇敢的离开不好的人。
03
当然,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这种“撤回爱”的孩子一定会变的很糟糕,但为何要拿自己孩子的未来去赌一把?
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其实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一定是需要家长去不断的学习,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但有基本的几点,是父母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01
控制自己的情绪
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还要怪孩子,他才来这世上几年?
02
尊重孩子
他不是宠物,不是你的附属品,不是罪犯,不是你心烦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对待的。
当你自身懂得去尊重人,也意识到孩子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对孩子的看法,你对待孩子的方式自然就会改变了。
03
别对孩子要求太高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你不能要求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和一个成年人一样守纪律,不淘气。
家长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去引导他,做榜样,而不是站在一边瞎指挥,不听就发脾气和吓唬。
教育不是训狗。
家长们,你们爱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将学会的爱的方式。会爱,懂得爱,有能力爱,对于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非常重要。
如果以前有吓唬过孩子,请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爸爸妈妈是真的很爱很爱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