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最后的辩论》是一部由丰岛圭介执导,东出昌大 / 三岛由纪夫 / 芥正彦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一):个人短评字数写不下了,来评论区胡言乱语一番
看之前对三岛和他的主张一无所知,只是着魔一般想找这个片子看。对日本六十年代学生运动,在村上春树的书里了解过一点皮毛,我有一段很艰难的时间一直在听中岛美雪的《世情》,是写给日本左翼运动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什么东西要如此哀悼呢?”有这样的疑问留在脑海里。片中双方出乎意料没有太多政见碰撞,反而有很多形而上的哲学辩论。说实话有些我并没看懂。在最后双方在某些领域达成了统一,也有革命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大的感受是,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我这两年生活中越发深刻的感受。无论持什么意见,同意也罢反对也罢,思考并进行语言的交锋都是令人尊重的行为。这也应和了片尾“热情”“敬意”“语言”。但思考已经成为这个年代稀缺的宝物,一言不合就在网络上引发骂战,同时大环境越来越不支持人们思考。我们都看到学生运动后五十年的日本发生了什么,那些曾经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也大多变成了眼神柔和的老者,仿佛与现实达成部分和解。只有离经叛道的青年芥变成了一个离经叛道的老头。三岛无疑极具个人魅力,目光如炬,发言果断几乎不需要思考,游刃有余还带幽默。在别人扼腕叹息于三岛的自裁时只有芥笑了:“他完成了他的表演”。对三岛的主张我们都不赞同,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看完之后我又听了《世情》,哀悼那个曾经多姿多彩的时代。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二):失落的副标题与被规训的“热情”
最有意思的确实是三岛和芥正彦辩论的部分 芥看起来是咄咄逼人的那个 实际在辩论中并未能真正解决三岛提出的问题:如果否认连续性的时间 那么芥所谓的空间应该如何展开?如果否认语言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应该如何建立? 且当芥一再呼吁所谓更新自身眼光 将周围的一切都看作武器时 恰恰是印证了三岛在开头提出的 他与全共斗诸人在立场上看似是背道而驰 但在暴力的使用上却是完全一样的 而芥结尾那句“那是你们的国家不是我的国家”也只能是无力的发泄之言 我甚至觉得某种意义上芥作为全共斗的代表人物 其态度完全可以看作运动为何失败的管中一斑
三岛在辩论后半谈起自己对天皇的个人印象当然是自知已落下风之言 但其真挚确实令人感慨 采访者所说他对年轻人的喜爱应该并非当事人滤镜加持 可惜最后一段旁白画蛇添足 完全篡改了三岛所说“热情”的本意 甚至是完全相反 将其从对威权意识形态的挑战变成了被威权意识形态寻唤和规训 何等讽刺
受访者视角还是有点单一了 作为局外人的平野启一郎的发言和关注点比较有意思
不明白为什么副标题不能翻译出来 全共斗是什么敏感词汇吗 无语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三):那是一個沒有假把式沒有鍵盤俠有文化有理想更有行動力真槍實彈「豁上」語言還有「那麼點用」的世界
不能傳送視頻評論 也算是豆瓣電影相較於某乎最後的「儀式感」吧
五十年後 這段影像得以紀錄片形式見光 和三島由紀夫這樣的世出天才一樣難得 愚鈍如我 只得待到明年今日回爐重造轉世 再續前緣十日談 看了三遍半之後 在這裡留下一點『時間』的印記
有些人活著 和死了沒啥區別 這一世常態 見怪不怪少見多怪 半死不活的 更嚇人 朋友圈裡的墳頭蹦迪天天進行 你以為牠活著 其實早被地縛靈了 還有半夜裡恩將仇報詐屍還魂的 比35年前的少女Halloween還瘮人 知書未必達禮 情深卻必然緣淺 我並沒有我的介錯人 連太虛幻境黃粱美夢裏也沒有 午時三刻 預備再看一遍 「#三島由紀夫最後的辯論 」 據說今朝魔都某些地方『下雪』了 呵呵 我的短袖 繼續倔強 倨傲在線 我的太陽花和鐵柱 都繼續火滾熾熱 支配我的肉體的 不是乳房與陰蒂 是太陽與鐵 是金閣寺的春雪 在豐饒之海 我的國裏 我自由自在 所向披靡 欣欣向榮 日日維新 孤獨終老 萬年青春
這是三十九年目我聽過最酷的「馬鹿野郎」(進度條一個小時開始) 這一段真的看哭了 一點都笑不出來 半世紀前的世界 是語言「還有用」的最後一個時代 這是一個沒有鍵盤俠擼起袖子就「豁上」的世界
進度條進行到一小時零三分 私以為 紀錄片就可以結束了 畢竟該講的已經講完 真正的辯論已分涇渭 接下來的四十五分鐘就轉軌轉檯轉軚到「太陽與鐵熱情熔融玉石俱焚同歸於盡」相位了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四):一部隐秘而又高超的fxs主义宣传片
一部隐秘而又高超的fxs主义宣传片,至少在导演笔下,不管在辩论层面和人生选择上全共斗已输于三岛。三岛赢了辩论,却输给了时代,但最终给日本极右翼留下了一笔近乎完美的精神遗产。可以预想,三岛由纪夫的幽灵还会缠绕日本乃至全世界上空很多年。
第一,为何要重新讨论已经解体五十年的全共斗?阶级矛盾尖锐必然会带来政治极化,对于日本极右翼来说,日共这样愈来愈趋向于保守化的左翼已经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而像全共斗这样的激进左翼则在意识形态上对极右翼构成了直接挑战。这部片子即为回应这种挑战。
第二,纪录片的问题在哪里?纪录片中讨论天皇问题一段,全共斗对天皇的批判软弱无力,比如似乎有一段是说天皇生活方式很腐朽,那完全可以找一个更理想主义的天皇,甚至是把天皇的神格直接抽象出来进行讨论。完全回避了左翼对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批判点,(批判点详见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和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中所说的“消极革命”)。反而把共产主义和fxs主义都归结于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上。
第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当时参加全共斗的大学生本来就没想的很明白,而只是在反战的大潮流下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左翼,成了三岛眼中“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三岛对于单纯反战理论的批评点是,只盲目地反对暴力却不考虑现存秩序是否合理会沦为现存秩序消极的保卫者。第二种可能就是导演高超的意识形态输出技巧了。第三种可能跟第一种有点像,就是二战的惨痛教训让青年明白三岛的路就是重新再走一遍二战,因此完全不认为三岛的理论是可行的。所以三岛在左翼学生眼里不过是沉浸在“天皇神国”和“万世一系”幻想里的老人,而不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或许对当时的左翼学生来说,应对更主流的丸山真男要比应对三岛更困难。
第四,三岛是天皇主义的魂魄,也是天皇主义的奴隶。片中唯一一个对三岛的逻辑产生直接挑战的是一个有点像情景主义的解构主义艺术家芥。问题是靠解构和艺术是无法完成对现实结构的革命的,这也许是导演放心地让他出现在纪录片里的原因。在参加辩论的双方当中,木村成为了一个平庸的公务员,还有一位当了大学老师,芥在观众眼中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的革命世界里。导演似乎暗示了全共斗这些人无法指引日本未来的道路。
而唯一在三岛这里,导演借三岛之口说出了“民众”两个字。暗示三岛为民众的理想而死,成了理想主义同时是民众所期望的日本精神的化身。导演似乎想说:既然五十年前青年选择了全共斗而不是三岛,三岛自杀,然而全共斗却迅速陷入分裂和失败,并没有给日本带来真正的出路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试一下三岛的道路?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和倾向同时令人担忧。最后,ps.三岛和全共斗成员的风度翩翩很值得学习。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五):1969年5月13日,中二力大爆發
與其說《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闘 50年目の真実》是紀錄片,倒不如說是一齣華麗的舞台劇。主角們都很有意識這是一場表演,觀眾是東大900番教室一千多名目不轉睛的全共鬥同學,或許也是日本沉默不語的公眾。至於未來的我們,大概是意料之外的見證人。
1925年出生的三島由紀夫是戰敗後剩下的一代;1969年的大學生們是仍然背負戰爭遺產的一代。前一代要守護純真易逝的日本,後一代渴望創造破繭新生的日本。他們共同的敵人,則是保守腐化、又臣服於美帝的當道。
一陣激辯後,全共鬥的芥說:「你根本就沒辦法超越日本的限制!」三島立刻回答:「不能超越也挺好的,生為日本人、死為日本人,這樣就好了。」芥說:「你這樣就是被歷史玩弄。」三島大方承認:「不如說是我想被歷史玩弄吧。」
三島回憶了在學習院接受天皇餽贈手錶的往事,他永誌難忘陛下的恩澤。這份對天皇的崇敬,已經深深刻在他身為一個日本人的經驗裡。三島於是向全共鬥喊話:諸君啊!只要願意說出「天皇」一聲,我馬上就加入你們一起鬥爭。
「天皇」這個關鍵字洩漏了這場辯論的秘密,不是關於左與右、不是關於大學改革、不是關於安保條約、不是關於自衛隊、不是關於和平憲法,而是關於戰後迷茫的日本認同。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作為一個日本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有些問題就是無法回答,你只能帶著問題活下去,五十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當時,年輕而虛張聲勢的芥,嘲諷三島不過是個「敗退之人」。現在年過古稀而仍然驕傲的芥,面對當代訪問人提出的「全共鬥的失敗」問題,依然故我地逞強說:「那是在你的國失敗而已,在我的國可沒有。」
1969年5月13日東大駒場的900番教室,芥與三島討論的其中一個話題是「解放區」。三島質問,創造出一個不能持續下去的「解放區」有任何意義嗎?芥仍然是有點逞強,他辯護著,能夠在某個時刻,打開一個散發可能性、讓人實踐原始狀態的空間,就已經足夠了。
於是我們對「失敗」可以有更寬容的理解。無論是三島還是芥,都已經是被歷史拋下的人。他們的暴力還遠遠不夠,在言語上、在行動上,都沒有達到他們曾期待的那種力量。他的失敗,和他的失敗,和他的失敗,一起推動著歷史的輪子滾滾向前,其核心並非一以貫之的論理,而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無能為力所構築。
這裡面有三島所痛恨的「表面的秩序」,他滿心期待著最終的決戰來臨,讓秩序在破壞之後成為真正的秩序,決戰卻苦等不至,三島只能殺了自己。全共鬥諸君們則活了下來,見證日本不斷步入成熟而頹廢的晚期資本主義。
日本人的中二力從來不讓人尷尬,因為並不世故,他們才能如此大言不慚。我想,比起真正的暴力,1960年代的人們要謙遜得多了。三島說:「我下決心與共產主義為敵。」身為彼此的敵人,他們讓對方把話說得完完全全、徹徹底底,而不是抹煞和羞辱對方的存在。
有這樣的敵人,還需要朋友嗎?(需要!) 1969年5月13日的東大駒場900番教室,足以作為被歷史玩弄、也/不想被歷史玩弄的我們,一個可以暫時透氣的解放區了。趕快去看XD
《三岛:最后的辩论》观后感(六):三島與芥:部分交鋒疏理
看這部片的契機萌發於同舍友夜談三島和太宰。隔日舍友去看了,我也緊隨之後。雖然所涉與日本文化相隔甚遠,但所幸彼時彼地的思潮似乎呈現某種共性,各位採訪者與旁白闡述詳盡,理解起來並沒有預想中那麼難。
不得不説,和全共斗和楯之會的學生們相比,三島的語言藝術與處變不驚的態度令人驚歎。從他開口的那一刻起,這個辯論的走向就已經確定了。緩解氣氛的自嘲,捕捉共性的敏鋭,簡繁得當的回答,都展現出三島(雖然事後知道有人在“暗中保護”)不是孤軍奮戰,而是鶴立雞羣。除了那位搞實驗劇場,帶娃辯論的芥正彦,其他人相形見絀。
第一個印象深刻的議題是暴力。芥正彦話“gaak ming”即打破原生產關係,把事物與主體一併從舊秩序中解放。三島則認為,客體無法脱離目的論而存在。即對於客體而言,原生產關係是其本質,因此客體無法從它自身解放。湯匙自被造出來就被賦予了“把食物送入口中”的職能,東大教室的桌子即是給教授使用。關於講桌作路障那段我不太記得了,按下不表。
芥與三島都承認暴力的必要,持相反意識形態的兩邊註定要訴諸於暴力。不過芥會認為,暴力是創造失序的手段,同時也是失序本身。這種觀點和Artaud等人十分接近,感覺芥應該看了他的殘酷戲劇。而三島例舉沙特,認為不同於由客體表徵的色情(obscene,日文不知道是哪個,只知道英文字幕是這個),暴力是主體之間的行為。捆住的赤裸女郎是色情,但是警民對峙是暴力。此處與三島開頭言論照應:對學生使用暴力是正當的,而對待非理性個體,諸如瘋子與精神病人,才應該悉心照顧。從我的觀感來説,這場辯論中有着大量avant-garde和存在主義的影子。但也顯然,把芥與三島粗暴地劃分至這兩個陣營,是十分不妥的。
第二個議題是空間與連續性。隱約記得芥的觀點明顯受到了彼時後結構主義影響,贊同空間的主導地位與其非連續性。三島則相反。他舉例説,現在正在抽的煙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經歷過生產,運輸,銷售的過程,這就是時間。三島這個觀念和他在上個議題中的目的論主張非常一致,煙產生出來到被吸食的過程就是煙存在的體現。這種觀點十分接近海德格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批評的舊形而上學以及德里達所批評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深感同一時代下各地思潮的相似。
第三個議題是文字。文字的存在也是六十年代討論的核心,譬如傅柯《詞與物》,德里達《論文字學》,《結構,符號與遊戲》等等等等。本以為三島與芥能夠像60年代法國人反對索緒爾的巧思一樣,對文字與語言的存在提出點新東西,但遺憾,我沒能把握到什麼比較有趣的觀點:什麼是”文字最後的時代”?為什麼覺得文字這個媒介這麼重要,以至於三島會説希望能用文字與全共斗成員辯論?為什麼全共斗的人説三島已經用自己的作品傳播觀念,就別再用言語蠱惑大眾了?書寫與話語的關係是什麼?
第四個議題是天皇。如果説前面議題都在玩法國人玩剩的,這個議題就讓我眼前一亮。在《人間宣言》後,天皇應該去哪?感覺按照三島的想法,天皇指稱着某種日本文化的同一性,他相信這種指稱關係是確定的,單一的。而芥則認為,天皇與這種同一性根本就是任意的,三島所説的那種單一意指可以根據語境的變更而變更(譬如移民,主體的變換)。而三島強烈反對:哪怕語境變換,去了外國,我依舊能在街邊的櫥窗中看見這個東亞模樣,操着日語的自己。
當然,問題不止於此,但對日本文化所知甚少,就不買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