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是一本由Denise D.Davis / Arthur Freeman 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精选点评:
●这什么翻译啊!这么好的书完全被翻译糟蹋了啊,简直像google翻译修改后的!
●帮助认识自己
●强烈建议看原版!!!给翻译跪了....我在找有木有零星这一说....看在原版写的好的份上还是给一星吧......ps希望以后引进外国著作的时候能找个靠谱的翻译...学术厉害不一定英语就好啊...= =
●我总觉得这种分析法不靠谱!
●只能说,没见过这么烂的翻译,真的太烂了
●实在好书
●不错
●英文版第二版是很好的书。 但中文版第二版,全书的翻译错误很严重。 第三版现已经重译推出,人民邮电出版社《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3版》
●回避型人格障碍
●: R749.910.5/7842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读后感(一):翻译得不好
这是一本心理学佳作,将人格障碍分类并提出治疗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但该书的翻译质量实在不佳,令人深感遗憾。有很生硬地把语法照搬过来的痕迹,汉语某些句子读不通,理解起来颇费劲。不知道该书还有没有其他译本。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读后感(二):本书第3版已在2018年11月重译出版
本书的最新版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3版》已经重新翻译,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18年11月出版。
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第三版阅读。
第三版已经纳入了dsm-5的新内容,作者也不只局限在北美范围,而是更加全球化,因此也提升了本书的跨文化性。新版的内容更新也达到了65%之多。
新版的中文翻译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王建平教授 领衔。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读后感(三):我们想了解一个行业,婚姻的情况时一定要问那些恩爱夫妻的事,他们会有吵架的时候,不过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讲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白头偕老的故事
为什么会鬼哭狼嚎? 1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眼高手低,好吃懒做,幻想成功学影视剧里的潇洒多金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日子,这些活在意淫梦里的巨婴无论身处那个行业都会鬼哭狼嚎,而这些噪音很容易激发人的惰性和内心的委屈,最后导致丧文化的兴起 我觉得自己曾经被医院的医生和网络上的文章搞得心态消极和委屈,后来发现什么行业的人都卖惨,最后发现这是6偏5的我被这种噪音激发焦虑导致的。 解决办法是认清这些能发声的少数人的情绪发泄,博人眼球的夸大,互联网上的噪音太恶心人了 2灯下黑思维方式导致的,即使欧美那些很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也会把他们的民族和国家的阴暗面与不完美之处批判得一塌糊涂而忽略别的国家的阴暗面,同理各个行业的人也会犯忽略自己的光明面和只盯别的行业的光明面的片面 无论是看待自己的工作,行业,妻子还是民族,人们总是觉得别人的最好而忽略自己拥有的东西的好,这种思维惯性也是很多人卖惨的重要原因 3缺乏发自内心的激情和财富,名誉去对抗苦难,劳累,繁琐和阴暗面,那些真正热爱自己工作,妻子,民族的人没时间在网络上卖惨,那些忙着挣钱的也没时间卖惨,而卖惨的大部分人都是巨婴心智的白日梦患者或者混日子的大多数人,而他们的声音必然到处都是委屈,抱怨,自己最惨的情绪发泄 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个行业,婚姻的情况时一定要问那些恩爱夫妻的事,他们会有吵架的时候,不过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讲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白头偕老的故事。 而大部分混子和配对的失败婚姻者肯定把婚姻说得如同地狱,最后你就不用结婚了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读后感(四):晚点补充
不知道怎么就看了这本书的,但是其实感觉还是很多东西引导我对心理学超级感兴趣。前面的理论分析真的可以吓倒我了,完全不懂,总算坚持到了后面例子分析。有人格障碍的人,通过心里治疗法,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己心中的自己。
我们和他人连接,希望帮助我们赶走孤独的同时能够获得友情和亲密关系,但是在踏入社会关系中,我们就开始有各种烦恼。我们过往的经历,成长背景等,让我们各自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解读。
人格障碍的分类
A族特点:显得非常离奇和怪异。
1. 偏执型:不信任和怀疑
2. 分裂型:对他人不感兴趣
3. 分裂型:离奇的或怪异的想法和行为
B族的特点:表现出戏剧化,情绪化或者不稳定。
1. 反社会型:不负社会责任,不顾别人,欺骗和操纵他人谋取私利
2.边缘型:(由于害怕被抛弃)独处有问题,情绪控制有问题,并且有冲动行为
3. 表扬型:求关注和戏剧性行为
4. 自恋型:自尊脆弱,需要被推崇,自我价值膨胀(被称作“自大狂)
C族的特点:表现出焦虑或者恐惧
1.回避型:由于害怕被拒绝而回避人际交往
2.依赖型:服从和依赖(由于需要被照顾)
3.强迫性型:完美主义,僵化和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