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9 02:3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摘抄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本由[美]杰罗德.克雷斯曼 / [美]哈尔.斯特劳斯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缘型人格障碍》精选点评:

  ●多数人都有心理疾病。让我们对他们宽容些

  ●科普型图书,介绍了BPD。据说这种障碍用图式治疗效果不错。

  ●和另外一本进行主题阅读,互相补充。体验了一把主题阅读的感觉,同时深深为这个时代造就的bpd感到悲哀…

  ●基础科普,有些理论感觉过时了。略有一些编校错误。

  ●通俗易懂,就是有点老旧了。

  ●这本就是 《I hate you, don’t leave me.》《爱你,想你,恨你》,别买重了。

  ●两个故事。1 本来以为对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以读了这本书,发现对方不是,只是有一些边缘型人格的症状,觉得白读了。2 本来以为对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完了之后,发现自己才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一字一句的分析及做笔记。我找到了方法~

  ●愿我们都放下心防拥抱生活 去感受悲欢离合收获爱的体验 于你 我只要你真正平静愉悦幸福 即便渐走渐远 也带着满心爱意目送你关怀你祝福着你 只要感受到自己这份纯粹的爱 我便心满意足

  ●总会有人要用自己的“理解”挑战心理学 ||在中国的伪共产主义所倡议的“无私”“舍己为人”,与日本人的“ほかのヒトの気持ちを考える”,与佛教或禅宗中的“忘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维护自我与放弃自我都是必须的,但却有不同的情境,如果适用情境相反,越不了解自己,没有自我的人,越固执于自己,就是BPD。自我的感觉,情绪,情感,喜好,都需要被肯定,被接受;自我的能力,技能,与潜力需要被发现和探索;自我的观点与看待问题的角度却需要不时放开。||BPD的解药:知识;沉思;敞开;技能。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一):生理方面的解释说明还是太少

  

人格障碍最为人所知的,好像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从当初接触这一块内容的时候,就谈及人格障碍在生理上的异常,比如额叶皮层对情绪的控制反应不足,部分脑区的异常高兴奋唤起(性犯罪分子对幼女或电影中的变态情节,就会有特殊脑区的兴奋唤起)……。

所以对于人格障碍,心理治疗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于遗传问题的探究也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个人还是倾向于人格障碍是大脑神经连接的异常或部分脑区的功能性变异造成的,所以在对大脑的认知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前,人格障碍问题,无解。

所以在本书中,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生理、脑功能方面的异常问题,涉及的不是太多(我倒是在百度百科里看到一些涉及生理、生物方面的说明,比书中的内容更丰富一点)。感觉可能是作者在成书时,心理学或许对于大脑的研究相较于现在,还有很多的欠缺。

至于谈及环境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我倾向于特殊的环境会激发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行为,但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行为可能更多的是基因异常的表达。即先天问题才是引起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环境对人格障碍问题的形成,或许还是要从多方面考虑。

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多种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同时又与任何一种可以确定的人格障碍的主要心理-行为异常表征所不同。所以在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容易由于阶段性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行为而误诊为其他心理疾病,比如厌食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强迫症……。

很怀疑部分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很可能未被心理咨询师及时发现,而当作简单的情绪问题进行咨访处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情绪表现太具有迷惑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二):关于边缘人格的花边笔录

  Mental illness awareness has been high now.如今精神科疾病得到高度关注。There has been so much progress, but we still have a far way to go.尽管取得巨大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There's still a stigma surrounding different types of illnesses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精神疾病仍感到耻辱。

  Out of all the mental illnesses, personality disorders are the least talked about. 在所有精神疾病当中,人格障碍最少被人提起。Most people think of those who suffer from a personality disorder as crazy or dangerous.大部分人认为人格障碍患者是疯癫的或危险的。

  Here, we will be shedding light on o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particular.这里我们将关注一种人格障碍类型。

  D(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personality disorder marked by unstable and inconsistent moods, behavior and functioning. 边缘性人格是一种以情绪行为和身体机能不稳定反复无常为特征的人格障碍。This often results in unstable relationships, impulsivity, ang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这常常导致关系不稳定,为人冲动易怒烦躁焦虑。BPD is a personality disorder where u feel as though u lack control, creating frustration.它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失控一蹶不振。

  改变,对于边缘人格者来说,比对其他人更为艰难,这是这项疾患的特色使然。边缘人格者采取分裂的防御机制,并且缺乏“客体恒常”,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使得BPD很难产生自信心,也无法和他人建立互信,严重阻碍他发展人际关系。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看起来潇洒活泼,却不是自信的表现,他们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受到关系密切的密友或者至亲的严重影响。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占据重要权重的“身边人”未必就是BPD内心很接纳或者意识形态很相似的。因此,这也反过来引起BPD时常会判断混乱——到底我对某人某物某事的评价是否真实,是否公允?摇摆不定的判断,会加剧人际关系的脆弱和疏离。

  It is thought to be triggered by a traumatic event in early childhood though there’s no direct correlation. 通常认为,他是由童年创伤性事件引起的,尽管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部分学者认为,BPD长期的虚假感可能源自童年时期。患者幼年尚未发展处边缘人格之前,就觉得自己不够真实,包括各种环境因素,像是曾遭受暴力或虐待,或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负责照顾生病的父母。另一种极端则是,患者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和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这种过程受到破坏,患者仍然卡在一个依赖和附属于他人的角色里。在这种情况下,边缘人格者从未发展处独立的自我,仍然“扮演”别人指定的角色。患者担心,若扮演失败将受到惩罚,及时成功也会被揭穿,被指为骗子,受人羞辱。Generally,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ose with BPD due to the possible traumatic event, experience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part of the brain that controls emotions and impulses. 更一般而言,研究专家认为,患者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可以是由于某个创伤性事件,使得大脑中控制情感和神经冲动的部分发生了不同的结构性变化。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hows up in people who do not have BPD which makes BPD even more mysterious and unknown. 然而,未罹患BPD的人也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是的BPD更加扑朔迷离。BPD can be hard to detect as it so often overlaps with other mental illnesses.边缘性人格障碍难以诊断因为他常常与其他精神疾病交织在一起。

  This list of symptoms of BPD includes BPD症状包括以下——

  1. frantic efforts to avoid real or imagined abandonment.疯狂地避免真实或假想的抛弃, a pattern of intense and unstable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loved ones, 和亲友爱侣关系紧张,时近时疏;

  2. often swinging from extreme closeness and love or idealization to extreme dislike or anger or devaluation;常处于极度亲密或者理想化状态和极度厌恶暴怒或妄自菲薄之间摇摆不定.

  3. distorted and unstable self-image or sense of self;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不稳定且混乱;

  4. impulsive and often dangerous behaviors, such spending sprees, substance abuse, reckless driving and binge eating, reoccurring suicidal behaviors or threats or self-harming behavior ;常常做出冲动的危险行为,例如挥金如土,滥用毒品,鲁莽驾驶,暴饮暴食,反复出现自杀,威胁或者自残行为。

  5. intensive and highly changeable moods; chronic feelings of emptiness; inappropriate and intense anger or problems-controlling anger; stress- related paranoid thoughts;高度情绪化,感到混乱空虚,乱发脾气,以及产生由压力引起的妄想;

  6. severe dissociative symptoms, such as feeling cut off from onesel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quite difficult. 严重的脱离社会的症状,例如感到被人孤立,人际关系的处理相当棘手;

  此处应该有个综上所述,可惜作为本书第一篇豆瓣书评,粗糙未整理好思路总结,后人敬请补充注释。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三):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上了一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对于神经症、精神病的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老师讲到过边缘型人格障碍,也给了我们案例和诊断标准。粗看诊断标准,我真觉得我每一条似乎都符合,所以有一阵子纠结着原来我竟然得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一个问题上。呵呵,开玩笑的。其实学变态一般都会把书里面的病症拿来往自己身上套。因为每个人都总会有烦恼的时候,也有抑郁的时候,有焦虑的时候,也会有愤怒、会有不稳定的情绪波动。要不然怎么说正常与病态仅仅是一线之隔呢。这本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对此种人格障碍的更全面的讨论。书的前言就说到,大部分普通人会对焦虑症、抑郁症、精神病比较熟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却知之甚少。可如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按书里的说法,20世纪及以前是弗洛伊德“歇斯底里”症的压抑的社会占据主要地位,而如今的社会的趋势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了。表现为个体“活在当下”的自我中心观念及破碎的集体观念。

  还是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列出来,一般是八项标准,但书里还提到了一项,所以加上这额外的一项,一共是九项标准,符合其中的五项即能够诊断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标准如下:

  1 不能维持稳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很多人都自认是人际关系厌恶者,讨厌复杂的人际网络,我也是这样。不过光是这样泛泛而谈也并不符合这一个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有特殊性,是一种极端的矛盾。就像书中所说的,在患者的眼里,所有人都是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而且对于同一个人,上一秒可能会觉得他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下一秒就觉得这个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同时,患者处于分裂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之间,即有这两种障碍的一部分特点,但又不完全等同。边缘型是既渴求亲密感,也就是患者会寻求人际关系的依赖,但同时又会排斥这种依赖。既害怕孤单,又害怕卷入。边缘型人格患者的人际关系天平就在依赖和排斥之间剧烈地摆动。没有止息。

  2 由于冲动而导致毁灭性的行为。比如性乱交、过度酗酒、过度服药、盗窃等等。这就是一般人可能不会表现出来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很剧烈的情绪波动,会跟父母大吵大闹,成人时常也会有点小忧郁,写写忧郁的诗歌、唱唱忧郁的情歌什么的,但也很少会有人做出毁灭性的行为。

  3 极剧烈的情绪波动。基于患者对人对事的态度跟行为时常会有很大的矛盾和摇摆不定,因此情绪也是这样剧烈波动的,这点不用多说。书中提到患者就像坐上了一辆情绪快车,变化极快。还比喻患者像是得了一种情绪血友病,一旦触发就不可收拾。而一般人总是会及时刹车,是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掌控力的。

  4 频繁出现不合理的暴怒情绪。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脾气,毫无道理,且频繁。

  5 反复出现自杀威胁或者姿态,或出现自我伤害行为。一般来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刚开始闹自杀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并不是真的想去死。所以这里说是自杀威胁或者作出自杀的姿态。有些患者也会有自伤的行为,比如割伤手腕、割伤生殖器等。这一点是最让治疗师跟患者的家属头疼的一个特征。你给予他积极关注吧,患者往往会得寸进尺,要求更多;你不管他吧,过段时间,他就真的把自己给结果了。这人命简直像是悬在一根细线上,太轻太重都不好。

  6 缺乏对自我的认知。杨德昌的电影麻将里面就有说到,很多人其实都不清楚他们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自我认知还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评价、道德观念等。之前说到我们这个时代是倾向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时代,原因也在于此。很多人忙碌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觉得自己这辈子白活了。始终没有认清自身,那么忙什么都不觉得有意义。

  7 长期存在空虚、无聊感。无聊这个词在现在社会中用的几率太高了。我就想说,很多人都没有耐心去聊聊看,怎么会有聊呢。浮躁的社会衍生出的副产品除了一堆无用的、毫无建树的垃圾研究生、博士生论文以外,还有就是一堆堆的无聊、空虚这类的词藻。

  8 疯狂地努力避免实际存在或幻想中的被抛弃感。不论现实中是否存在会被抛弃这样的情境,患者都会做这样那样的事情让自己避免孤单一个人。孤单一个人对患者来说是极难以忍受的。但在第一个标准处也说到了,患者又害怕过分卷入。因此,这样的患者很纠结呀。孤单一个人和跟别人在一起都没有什么差别,一样的感到不舒服。而且,患者常常会为了挽留一段关系不惜一切代价。可以想见,患者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处于劣势,自尊感水平较低,又常表现出受虐狂的倾向。书中提到,女性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我们可以就此猜测,家暴中的女性受虐狂很可能罹患这种边缘型人格障碍。我觉得这一条标准挺体现女性特点的。一般的女性在亲密关系中都会寻求比男性更多的依赖感。难怪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高,诊断标准都有性别差异。。说到这儿,想起某天有个聊友跟我说,女孩子还是不要那么理性,会让男朋友受不了。我顿时就噎住了。现在男性对女性的要求真够气的。要求女性不要想太多,不要那么理性,又指责单纯的女性瓜、笨、挫。这种双重要求加重了女性患人格障碍的几率。(男性也可以吐吐槽)

  9 短暂的精神病性体验。书中讲到主要有非现实性和对自我的妄想、幻觉。但都是短暂的,并不那么严重(要是妄想跟幻觉更严重的话就走入精神病领域了)。

  看这九个标准,一一对应一下,有否对自己进行一些反思呢。

  如果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不妨读一读本书的第四章,章名为边缘型的社会。结构的解体——支离破碎的社会这一节总结了一些社会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在脑海里并不陌生,但作者将这些现象归纳到一起还是让我不小的震动了一下。对未来的恐惧这一节,让我联想到才看的电影赛德克巴莱。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很是流行,所以我们就要完全抛开历史抛开未来吗。边缘型人格障碍会有对文化历史的漠然。我看很多“正常人”现在也是这样的。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有讽刺的话,最大的讽刺也就在这里。试问,我们的先辈,我们的子孙在哪里。

  我还比较感兴趣的一节是家庭和子女教养模式。读到这里,关于诊断标准的讨论已经完了,我是感觉挺明朗的,自己确乎是正常宝宝,最可能得的一种人格障碍也被排除掉了。多么不容易啊。可是,对应着每一条诊断标准细看,却发现我妈是非常典型的边缘型人格患者外加躁狂发作。所以再读到家庭这一节,我感慨挺深的。因为我的家庭太符合书中所描述的问题家庭了。家人的这种人格、精神问题,离异,小时候的分离,多次的搬家,典型的下一代精神病患者或人格障碍患者的温床。但我最后却成长得这么地正常,正常得这么得平庸。原因何在呢?我在青春期也有过一段很古怪的时期,也有走偏的危险。呐,不是各位文艺小青年幻想的那种很独立很个性的走偏,而是真的变成无法自控的人格障碍的那种走偏。所以作为一个从人格障碍潜在危险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很管用的方法,书中也提到了这个方法,就是运用表达性的治疗手段。这种治疗在人格障碍预防跟人格障碍治疗中都有很不错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另外书中提到改善患者人际关系方面,要“寄生变共生”。据此我想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独立性问题,而不是寻求更多的依赖跟积极关注。培养独立性包括建立独立的观念体系,独立的兴趣爱好(通过表达性治疗),独立的情绪情感。所以在治疗方面,会提倡个人或者团体治疗,其次才是家庭治疗。最后这点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学院菜鸟派观点。。

  这本书有两处错误我实在得提一下。第一个错误出现在第15页上,原文是《毕扎特》歌剧里的卡门。应该是比才歌剧里的卡门吧。这个我看着很纠结啊。毕扎特,还打了书名号。另外一个错误好像出现在第四章,反正就是引用的一段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托尔斯泰的原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这本书却写的是“不幸的家庭都是相同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我去。。这两个错误的确不太靠谱,这么众所周知的文化知识不应该出错的。前几天我还正回想起托翁的这一句名句来着,还自己把这句话改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正常的人都是相同的,变态的人变着不重样的态”。另一个是“中国的美女都是相同的,丑女却各有各的丑法”。不知道应该说自己极端还是说自己前卫,觉得变态者反而会比正常人有趣轻松,而正常人过的生活常常是机械乏味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四):我讨厌你,但别离开我

  

正如原书名I Hate you -- Don't leave me所描述的那样,BPD对于离别十分不舍,甚至千方百计地想要挽回这段关系,尽管这段关系曾为自己带来许多痛苦。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角色中,常常不自知的诱引他人对自己施虐。

这本书很全面的介绍了具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类人的常见特征,并向读者介绍了如何与BPD患者交流相处的原则——SET策略(Support&Empathy&Truth)

整本书的主要架构如下:

第1章 边缘型的世界 --------------------------------------------P001

第2章 混乱和空虚-----------------------------------------------P016

第3章 边缘型症状的起因----------------------------------------P038

第4章 边缘型的社会--------------------------------------------P054

第5章 理解与治疗----------------------------------------------P075

第6章 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交流-------------------------------P089

第7章 寻求治疗------------------------------------------------P107

第8章 应对边缘型人格-----------------------------------------P137

一. 边缘型的世界

我整理了一些作者认为BPD会带有的标签和显著特征:

标签1:矛盾性

矛盾性就是边缘型入格障碍的标签。似是而非的状态在人们看来是不容易接受的,而边绿型障碍正是似是而非的。这种不一致性正是精神健康这个专业领域在定义这类疾病并制定诊断标准时为什么会面临重大困难的原因。----P16

矛盾性的显著特征:

1.情绪的不一致/情绪的剧烈波动

对同一个人先后情感的不一致,上一秒可能还称兄道弟,下一秒可能就爱答不理

不得体的举动、强烈的愤怒情绪、或者缺乏对愤怒的控制,BPD的情绪爆发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边缘型患者的愤怒情绪的爆发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他们的恐惧情绪的爆发也是如此。所引发的暴力场面也不过都是小题大做,与他们所受的挫折相比简直是微不能道。家庭内部的吵闹往往会操起切菜刀和扔盘子等,这是边缘型患者最常见的发牌气的表现。这种愤怒可能是由一次特定的(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冲突所导致的,但在这种微小的导火索后面隐藏的是患者对于失塱和被抛奔威胁的极端恐惧。愤怒的情绪,如此强烈,又如此容易的一触即发,边缘型患者最容易将愤怒诉诸的对象就是他最亲近的人一一配偶、子女、父母。边缘型的愤怒可能代表了一种对帮助的渴求,一种对忠贞度的考验,又或者是对亲密的恐惧一一无论愤怒背后所隐藏的因素是什么,它都会将那些患者最需要的人推向远方。那些在受到暴力行为攻击之后仍然没有离开,留在患者身边的配偶、朋友、爱人或者家人,可能都是极为富有耐性和充分理解患者的,有些时候,这些人本身可能也是心理失常的。在边缘型患者的这些冲动行为面前,正常人很难会去同情他们,要维持人际关系也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参见第八章)。

2.性情的不一致

常常可以很快地完成性情的转换,有时充满洞察力、十分成熟,能够比较好的进行自我了解,有时像个小孩子,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下一秒又可怜兮兮的请求对方的原谅。可以是富有魅力的、迷人的、充满控制力的,也可以是充满敌意和愤怒的。

3.自我认知的不一致或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自我同一性问题)

BPD常常会感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就好像穿着大人衣服的孩子,又像是变色龙,随着环境和对象改变自己的个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不断感觉自己在伪装,并且因为自己的这种企图图而感到恐惧,因为伪装早晚会被“揭穿”。尤其是患者取得了某种成功之后,这种恐惧变得格外真实一一他们感觉这种成功不应该落在自己身上自己不配获得这样的成绩

在描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常常迷惑不清或者相当矛盾,当试图寻找自我的努力变得令人难以接受时,要么完全失去自我,要么就通过痛苦或者麻木的方式来暂时伪装自我。

不认为自己的智力、吸引力或者敏感度是一种稳定的特质,而是需要不断地被获得、并且需要被别人所评价的相对能力。对于边缘型患者来说,自身特征就像一条曲线。她今天是進(以及她做了什么)就决定了她的价值,跟以往毫无关系。边缘型患者并不需要一直能够证明自己的获奖证书或者桂冠。就像西斯佛那样,总是注定要一次一次的将大石头滚向山顶,用行为来一次一次的证明自己。自尊只是用来加深别人对自己印象的东西;所以取悦地人便成为思者关受自己的至关重要的步骤。

4.亲密关系的矛盾

需要有人能够爱她并且保护她不受外界的伤害,热切地渴望和寻找亲密感,但一旦某人与自己过于亲近时,她就又逃开了。

标签2:自我毁灭性行为

饮食障碍、物质滥用、自杀姿态、情绪爆发等等等,对极端兴奋和愉悦体验(快感)的渴求,缺乏持久的满足感,为了逃离空虚感,被迫去做任何事情。

自杀威胁和自杀姿态一一反映了边缘型患者所存在的极度抑郁和绝望的状态,同时也反映了患者使用这样的手段来实行对他人的控制一一这些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突出特点。经常出现的自杀式威胁或者半真半假的自杀企图,往往都是真的想要去死,而是二种用来表现痛苦和求得到他人帮助的途径。但不幸的是、加果经常扮演同样的闹則,这些自杀姿态就导致了与患者意愿相反的结果一一人们开始氏恶患者的这种行为、对其自杀停止做出反应,这可能就会导致逐渐升级的更为严重的威胁行为。

标签3: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紊乱)

有过被孤立、忽视、虐待的童年经历,难以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

害怕孤独,疯狂去寻求建立关系,尽管明知道会被别人伤害

害怕被别人抛弃,总是在完全依赖他人和愤怒之间来回转换,渴望亲密,但同时又恐惧亲密。

对批评高度敏感,失败或被拒绝都可能导致眼中的抑郁情绪

渴望获取他人长久和持续的关注,缺少自尊,非常依赖他人的肯定

缺乏“客观恒常性”,也就是缺乏将他人理解为复杂的连续的人类生命体的能力,并不从连续的人际互动上认识某人。

寻求他人的注意、具有极强的操纵力,通过对身体疼痛的呻吟和癔病,虚弱于无助的表现、自杀威胁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同情或提出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个孩子

典型的依赖型患者,对爱人、配偶、朋友过分的依赖和黏着,直到对方反抗或者违背患者的意愿,然后患者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侮辱对方、避免对方的亲近、疏离和回避对方。

受虐狂是边缘型关系中的突出特点。依赖感与痛苦一起共同导致了熟悉的“爱的伤害”。批评或者虐待尤其能够增强边缘型患者所认为的自己毫无价值感的自我意象,这种无价值感是长久而深远的。

由于受到自我厌恶的痛苦折磨,边缘型患者并不相信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关心是真诚的。

惩罚对于BPD来说,比起去承受变化和孤独所带来的恐惧感而言,相对更舒服也更熟悉。

社交上的困难可能导致个体化、仪式化的思维和行为,往往表现为强迫症的症状

总结:边缘型患者所不断追求的就是要寻找一位完美的照顾者,一位能够付己全部的并且无处不在的人,这种寻找导致了边缘型患者导很可能找到与之相互补的精神障碍患者,形成典型的施虐与受虐的互补关系。

标签4:非黑即白的价值观

体现在:

1.情绪的分裂

不能将积极和消极的思维情感进行统一,无法同时体验到多重情感。

2.极端的完美主义心态

尝试达到一个完美的这种不实际的企图是边缘型思者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将自我看成是稳定不变的,而不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使得边缘型患者将任何一种变化都看成是对稳固的自我意象的一种破坏。

BPD的症状特征

1.长期而非短期状态

相比于抑郁、焦虑症等短期的“状态性”疾病来说,BPD更像是一种“特质”性的疾病,人格障碍的症状更为持久,

2.冲动性

边缘型行为可能会是突发性的和充满矛盾的,往往会导致强烈和短暂的反应一一被人抛弃的感觉,以及毫无关联的情感体验等。边缘型患者的耐心很有限,必须要得到即刻的满足和肯定。

BPD的优势:

1. 智商优势

边缘型人格患者常常有着很高的智商。,并且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艺术大赋:在强有力的情感情中,他们变得极富创造性,也很容易取得成功,但一种竞争激烈或者缺乏设置结构的工作,或者有一位严厉苛刻的上可,都能够触发强烈的、不可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且对拒绝变得高度敏感,这时候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是极为脆弱的。将这种愤怒带到工作场所,会毁掉一门职业。

2. 高敏感性

对他人情绪反应十分敏感,但缺乏共情能力

3. 创造力强

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非常具有创造力,而且能够致力于自己的工作,所以他可以成为一名非常有价值的员工。当他的心理机能呈现较高的水平时,在同事眼里就是一个多姿多彩、充满感染力、能够激励他人的人。

判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八项指标:

(1)不能维持稳定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2)由于冲动而导致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比如物质濫用、性乱、偷窃、

不计后果地疯狂飙车、狂食暴饮。

(3)极端剧烈的情绪波动。

(4)频繁地表现出不合理的暴怒情绪。

(5)反复出现自杀威胁或者自杀姿态,或者自我伤害性行为。

(6)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识。

(7)长期存在空虚感或无聊感。

(8)疯狂地做出努力想要避免实际存在的或者幻想中的被抛弃感。

二. 边缘型症状的起因

边缘型人格就像是一幅错综复杂的挂毯,由无数的相互交又的各色线头编织而成

代际传递

客体关系理论和幼年期的分离-个体化

冲突导致没有安全感

创伤:长期遭受虐待和情感上的冷落与忽视

痛苦与惩罚可能与亲密感密切相关一一他们开始相信那是“爱的伤害”。当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成熟后,自我伤害行为便扮演起虐待自己的父母的角色

情感上虐待儿童可能又如下一些形式:

- 贬低:经常贬低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夸大孩子的错误行为。多次之后,孩子就会确信自己真的很坏或者真的毫无价值。

- 无效:心理上缺席的父母往往表现出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兴趣,不能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及时的情感支持。

- 统治:使用极端的对付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有些儿童发展专家曾经将这种形式的虐待与恐怖分子对俘虏的洗脑策略来进行类比

还有言语上的讽刺、奚落、藐视或者阴冷的沉默等表达

生化状态的不平衡:5-羟色胺的代谢异常

三.边缘型的社会

1.分裂的文化,越来越混乱的社会环境、缺乏结构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是导致边缘型人格的重要的间接作用因子。

2.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也增加了自我身份的混乱,性别偏见和种族歧视更是雪上加霜

3.边缘型人格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个性障碍可能是对我们当前所处文化的一种体现。

每个社会都会繁衍出与之相应的文化一一它的规范、主流思想、组织感受的模式一一在个体身上,以个性的形式来体现出来。正如涂尔干所说的,人格就是个体化的社会化。 ——《自恋的文化》克里斯多弗・拉斯克

4.社会结构的解体 P59

这一段值得反复读

这让我想起了项飙所提到的消失的附近,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形态使得人与人的实际距离越来越远,从个人主义走向淡漠疏远,从自我保护走向自私自利

所有这些所谓的进步都将秩序和公平推向混乱的不公平的境地,使得边缘型的人们无谓地做着努力,最终却只能选择黑或者白,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好的或者坏的。但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既不是平等的,也不是精确的;它是由各种琐碎细微的东西构成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不简单和随意。健康的文明社会应该能够允许不那么令人舒服的模棱两可。尝试消除或者忽视这种不确定性的倾向,只能促发边缘型社会的形成。

5. 对未来的恐惧

活在当下是当前的主流思想一一为自己而活,不要为你的前辈或者子孙而活。我们正在迅地丧失对历史连贯性的感知,也正在失去自己身属于一个成功的继往开来的民族的归属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几乎全部都患有文化失忆症:他的大脑中缺少温暖的回忆(这些回忆可以鼓舞我们走过困难时光)。于是,他就注定要去承受得不到片刻喘息机会的折磨没有对任何快乐时光的具体记忆可以使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不能从错误中得到学习,他便注定会一次次的重复同样的错误

四.理解与治疗

改变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反复试验、练习。个体本身是排斥变化的,变化意味着离开熟悉的感觉,这会极大的放大患者的不安全感,对于边缘型人格来说,所作的改变最好是慢慢的调整,而不是全面重建。改变之处要循序渐进,而且必须先要做自我评估:一个人必须首先认识到他当前的状况,了解从哪个方向上作改变才是有益的进步。

个人特质自我评估

理想状态的人格特征,应该就像一个运转良好的车轮一样,所有线段的交又点应该都在车轮的中心,也就是“车轴。当然,没有人能够水远做到这一点。认识到每一条线段应该做何种変化如何定位自己在线段上的位置,离线段的中心有多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了解了你在哪里、你离中点还有多远的距离,这个对自我的认知也是一种改变的过程。除了极端的情况外,没有特定的哪一个点比其他的点是“更好的”或“更不好的”。重要的是你要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在线上的位置)同时朝着改进的方向作适应性的调整。当个体能够客观地在人格特质线段上定位自己,然后向线段的中央方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时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个体自己的现实定位是在线段中点左边、那么就要学过经要不断地强自危如果对自我的定位是位于中点的右边,想要向中点方向进行改进的话,就需要选择一种更能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为方式。

真正的变化不只是需要偶尔尝试去改变自动性的反应,而是应该用新的行为方式去取代旧的行为方式,最终让新的行为模式变得自然和熟悉。这种自动化的反应(automatic response)已经形成了很多年,需要有意识、主观上做些努力才能加以调整。改变也不只是面对恶狗时的以静制动,而是要学习如何与狗交上朋友,跟狗一起散步。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变化往往不那么令人舒服。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使它更有效、更舒适,而且也更能变成永久性的反应模式。

边缘型人格需要学会跛行并走出过去的阴影

由于分裂和缺乏客观恒常性使得他们难以信任自己和他人,从而难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促发改变,边缘型人格患者必须打破自己“所谓的”“不可能”的两难状态,打破这一状态的方法就是:学会信任。

信任是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信任他人意味着要认识到他们是一致和可靠的。

但信任不代表依赖,BPD患者需要克服与别人融为一体的倾向,建立独立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保持合作性的关系而不是寄生关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意味着,能够拥有不依靠他人独立成长的能力意味着,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本能,要及时付诸行动,不要等他人反馈之后去做。

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影响他改变的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他完全极端地评价自己的倾向,BPD常认为自己要么是完美无瑕的,要么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将它看作一个伤疤性的记号,重复地犯同样地错误,一再重复自身的行为模式。BPD也会常常因为优柔寡断而不知所措,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他门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决定。

五.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交流

由于BPD常常自我封闭,别人很难去理解他,而且由于BPD的内心世界非常混乱,呈现出以下三种主要的情绪状态:对孤独的极端恐惧、感觉不被别人理解、以及强烈的无助感。

与BPD患者有效交流的办法是:SET交流策略

Support 支持:用语言表达出对患者的关系,强调说话者本人的感觉,目的是表达真心想帮助患者的决定

e.g.,"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我真的很担心你"

Empathy 共情:试着去关注BPD混乱的情绪,重点在于关注BPD自身痛苦的体验,而不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去谈论患者。共情要建立在对情绪的理解上,共情最好用中立的方式来表达。注意:共情≠同情

e.g.,“你现在的感觉一定很糟糕” √

我知道你现在的感觉一定很糟糕 ×

我很抱歉,你现在的感觉一定很糟糕 ×

Truth 事实:强调BPD对他的生活要承担主要的责任,那些想要帮助他们的人也不能越俎代庖,帮他承担起他的生活的责任。说话者需要对BPD的行为做出回应,用一种反映事实的、中立的态度来进行表达,避免责备和惩罚患者。SET系统的事实这一部分,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对于边缘型患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一部分,因为他们的世界总是在排压或者拒绝认识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现实后果。

e.g., “…事情发生了,所以导致了…我目前能做的是…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 √

“是你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你罪有应得,现在只能自食其果” ×

支持和共情属于主观感觉性的语言,关注的是当事人的感受,而描述事实性的语言,则是要阐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强调应该做些什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与BPD的交流应该包含这三方面的全部信息。

当支持没有传递给BPD时,BPD感觉别人不关系他,甚至感觉别人希望他变得更糟,因而不再跟别人进行交流,常用的谴责话语就是:“你根本就不关心我!”

当共情没有传递给BPD时,BPD感觉别人不理解他,误解他,以此拒绝进一步的交流。

当事实阶段的言语信息没有清晰地表达时,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边缘型患者会认为、别人对自己要求的默许是让患者感觉最舒服的交流方式,患者常常会因此而相信别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或者自己的感觉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当患者不现实的预期并不能得以维持的时候,患者与他人之间脆弱的关系就濒临瓦解。没有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事实和对质,边缘性人格型患者会继续过分地纠缠他人。他的需求如果得到了满足,患者就会认为一切顺利,或者认为至少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起来。事实上,这种满足只是暂时规避了冲突的产生:边缘型患者不再那么充满敌意和愤怒情绪。然而,一旦患者不现实的期望最终遭遇挫折、他会陷于狂暴的愤怒和无比的失望中,关系也随之瓦解。

五.寻求治疗

治疗目标

更有效的生存技能,体验到更少的困惑与伤害,体验到更多的愉悦

治疗过程

治疗对于BPD患者和咨询师都是艰难的,治疗过程往往时暴风雨般激烈多变、令人倍受挫折,也是难以预料的,治疗进程就像是蚯蚓爬行一样缓慢。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信任、具有客观恒常性的感知以及情感亲密度。在治疗过程中,双方都会出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即“移情”与“反移情”(P125)

治疗原理

治疗是一种围绕过去和当前生活的讨论过程,从中发现能够影响未来生活的习惯性模式。治疗师都尝试着引导来访者去审视自己的经历,并将此作为体验新的行为模式的试金石。最终,患者会开始接纳自己的生活选择,开始改变自己像一只无助的小卒子一样被一种超出自己控所摆布的命运。

如何选择咨询师

第一,患者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对治疗师的个性和言行风格感到舒服。他是否能够坦白和直率地与自己交谈?他是否过于胆小,过于鲁莽,过于软弱,或者具有过分的诱导性?

第二,医生所做出的评估和治疗目标是否与患者的相一致?治疗应该是双方有着共同的视角和使用共同的语言的合作过程。治疗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你该如何知道你什么时候达到了这个目标?达到目标应该需要多长时间?

最后,医生所建议的治疗方法,患者是否能够接受?双方应该对心理治疗的风格和建议的会面频率达成一致。

如何使咨询效果最大化

将治疗看作是双方合作性的联盟是获取最好的治疗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诚实对于BPD患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他不应该隐藏自己痛苦的感觉或与治疗师玩遊戏。,他必须放弃自己想要操纵治疗关系的需求,或者想要得到治疗师喜爱的愿望。在边缘型患者想要满足自己假定角色的需求时,他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自己并不需要去取悦治疗师、而是应该与治疗师平等地进行合作。

六.应对边缘型人格

如何识别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患者往往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表现得非常好,似乎一点也表现不出明显的精神病患。事实上,一些标志性的边缘型行为是突然发生的,比如不可预料的愤怒情绪的爆发,极端的猜忌怀疑,或者自杀性的抑郁等,都是那些看起来非常“正常的”人所突然表现出来的。

如何与边缘型人格互动

与边缘型患者之间进行的互动,必须非常地小心翼翼,一方面,,肯定患是有介的、員し方更也要明确表达些自民对患考必要的期望。对于患賛要做出支持性的回应,但也不要太夸张。关心与肢体上的碰,比如积提手等,都使边线共者感觉自已个五负的人,但如果这种互动是试探性的,就会影响两人之间的信任。如果对患者的关爱导致了对患者的过分保护,那么边缘型患者就不再感觉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与边缘型患者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他可能很难放松心态去娱乐,总是严肃认真地去对待娱乐活动,这与活动本身地特点极不相称。边缘型患者本身地紧张情绪往往使他不能够放松和愉悦。他也很难开得起玩笑。

最后送给BPD的话:

这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的理解和保护我们,我们必须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全部,接纳这些不好的情绪是自我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做何种努力想要逃离自己的情绪,最终都逃不过“做自己”的命运,勇敢的承担起“做自己”的责任,停止过分的贬低和责怪自己,认识到其实“做自己”也是挺不错的,从那一刻开始,一切就会变得有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边缘型人格障碍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