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是一本由[美] 亚伦·T.贝克(Aaron T.Beck) / [美] 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18-11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一):treatment与therapy
2019年7月,我有幸与本书译者闲聊,
虽然他是主要做cbt的,他却首先谈到了cbt的短板和弱势,同时也提出,心理咨询疗法正在趋于整合。比如书中谈到的图式疗法,有着浓厚的精神分析风味;意象、空椅子等技术,也悉数出现在cbt框架中。
朋友表示,theropy中,往往有自己成套的理论和方法;而treatment中,会融合各种流派的技术,用于自己的理论框架。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二):解释我家族里的巨婴和中二人群
神作啊!12款人格障碍类型,比十二属相和十二星座更靠谱:依恋型,回避型,强迫型,抑郁型,偏执分裂型,被动攻击型,自恋型,表演型,反社会型,边缘型——总有一款适合你,或者你的仇人。
老爸——反社会型人格,还没有到障碍的严重程度,不过派克的案例里列举了一堆懒惰成性和迷信yinmou论的人,我总觉得派克在解释我的垃圾家族。
三尖子——反社会人格障碍,人渣的代表,是我见过的垃圾人群里血缘关系最近的。
暴民爷爷,二尖子——继承了爷爷暴民文化基因,印证了叔本华说得文化基因遗传自父亲和奸臣总是出一窝的现象。
奶奶——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个冷漠和自私,我们家族的婆媳大战比电视剧精彩得多
巨婴姥姥——依赖性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前者是文化水平太低导致的,后者是9号7层级的表现
鳖货——自恋型人格障碍,她和侯梦丹等煞笔玩意让我见识到什么叫作秀,世故和钻营,也让我见识到什么叫两面三刀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三):育人失败和活在梦里的人
1这是武志红创造得一个博人眼球的概念,他的巨婴国那本书论证特别不严密且举例偏颇,因此看得我特恶心。 其实武志红提出来的这个现象鲁迅早提出来了,问题是鲁迅先生抓一类人群去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是武志红不具备的,这说明武志红的意识水平很烂。 2曾奇峰给武志红巨婴国作序让我对我们心理学的落后感到悲哀,我们目前还在学人家的阶段,而且普遍水平不高 3千与千寻里的大宝贝,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阅读层次,派克书里的心灵层次和人生境界,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八阶段,寒哲对文学欣赏水平与宗教观与人的意识水平的评价——我看过的对人的认知水平的分层和心境变化,武志红的巨婴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受动物本能和风俗习惯驱动的生物人群的说法。 4巨婴和中二心智其实是育人失败和死于安乐的结果,前者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质量垃圾导致的,后者是吃饱喝足和娱乐至死的商业社会决定的,再往深里说是国民素质问题。 5武志红这类人大行其道其实反映大众缺乏针对理论假设,证据来源去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因此这类网红文章一旦一抓住民众恐惧情结和压抑得情绪即可贩卖焦虑去发财。 其实这种民众的非理性狂热和被煽动在今敏的红辣椒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里反映得淋漓尽致,大部分人都是活在白日梦里的人。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四):垃圾行业剥削新人和自学能力差导致的悲剧
1行业 小和投机欺诈剥削成风,这是缺乏行业监察系统和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的后果,也是很多文化行业乱象丛生且从业人员温饱问题的原因 2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垃圾,满脑子考点和标准答案的知道分子 3所谓的前期投入太大是被剥削和迷信培训的结果,很多理论知识体系和技能都有教材和学术论著,可是很多人不会主动啃。 为什么乱,我认为不仅仅是市场乱的锅,教育问题也是重要因素。国内某心理学排名前几的大学本硕生,我无论是本科同学还是研究生同学,未来从事心理咨询的加起来不到两只手,甚至可能一只手数的清(不包括师范生去当心理老师)。虽然大家很多人可能初衷报心理学的志愿,是真的想过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但是,一方面可能做心理咨询需要的成本比较高,需要督导之类的,大多数人毕业了还是希望有较为乐观的薪资,所以还是去了企业,比如管理咨询行业,互联网行业等。然而另一方面,我认为非常不能忽视的是,至少我们学校,没有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发表论文是首要的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要毕业的学生。学院老师能真正讲好心理咨询这门课的我目前在学院也就看到就3个,而且是我本科加研究生一共才上到3个能讲好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老师。我不是说心理学的基础研究社会研究不应该被重视,而是认为,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培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大多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未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就不可能多。再者,市场上打着心理学招牌赚钱的非心理学毕业的人太多太多了,正规大学教授也有瞎逼逼的,心理学玄乎又玄,而且很多事情的确也是歪门邪道瞎逼逼也能撞个正着的,所以心理咨询到底是啥,说不清楚,我自己认为的,应该是美剧suits第五第六季里面,Harvey的心理咨询师那样,不知道电视剧有没有演夸张了。想学好心理咨询,大概真的要去美国德国之类的,这个成本又高了,所以说能做好的有几个,剩下的半担子水,或者根本没学过的也在搅和。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五):百分之九十是思想和偏见,百分之十是客观现实
—认知三联症:压抑者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扭曲看法(“我不行” “我的生活让人失望……” “将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沉默的假定: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它们将对情绪和认知反应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别人非常生气,可能就是我的错。”“如果大家都不喜欢我,我便一无所值。”); ——逻辑谬误:概括过度(将个案误认为是全部);选择性注意(注意一些细节,忽略另一些细节);随意推论(所得出的结论不合乎逻辑或缺乏证据支持);其他。 他还提出一些类似的分析,以解释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甚至精神疾病的认知扭曲。 指出病人的认知扭曲远非贝克认知疗法所涉及的全部。让病人认识到认知扭曲的重要一步是在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贝克非常重视给病人以温暖,他使用了许多认知及行为疗法的技巧,其中有角色扮演、果断训练和行为预演等。病人在各疗程之间要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改变它们,并执行一些具体的任务。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克服病人的惯性和动机缺乏,而且还能得出实际的成就感,有利于纠正病人所固有的一事无成思想。为达此目的,贝克还常请病人写出周报(每周报告),将他或她一周内的活动记载下来,并将每种活动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描述下来。 然而,这种疗法的关键部分,却是在办公室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对病人思想的检查,同时纠正其认知扭曲度。比如,一位极度压抑的妇女对贝克说:“我的家人不喜欢我。”“没有人喜欢我,他们认为我就是这样的。”她的证据是,她的几个已长成少年的孩子不再喜欢与她一起做事了。 心中的魔床有大有小,有的甚至金光闪闪,颇有迷惑人的能量。我见过一家证券公司的老总,真是事业有成高大英俊,名牌大学洋文凭,还有志同道合的妻子,活泼聪颖的孩子……一句话,简直人所有的他都有,可他寝食难安,内心的忧郁焦虑非凡人所能想像,不知是什么灼烤着他的内心。 我总觉得这一切不长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至清则无鱼,谦受益满招损。我今天赚钱,日后可能赔钱。妻子可能背叛,孩子可能车祸。我也许会突患暴病,世界可能会地震火灾飓风,即使风调雨顺,也必会有人祸,比如911……我无法安心,恐惧追赶着我的脚后跟,惶恐将我包围。他眉头紧皱着说。 我说,你极度的不安全。你总在未雨绸缨,你总在防微杜渐。你觉得周围潜伏着很多危险,它们如同空气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他说,是啊。你说得不错。 我说,在你内心,可有一张魔床? 他说:什么魔床?我内心只有深不可测的恐惧。 我说,那张魔床上写着:人不应该有幸福,只应该有灾难。幸福是不真实的,只有灾难才是永恒。人不应该只生活在今天,明天和将来才是最重要的。 他连连说,正是这样。今天的一切都不足信,惟有对将来的忧患才是真实的。 我说,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我们来讲,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都已逝去;无论你对将来有多少设想,都还没有发生。我们活在当下。 由于幼年的遭遇,他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惊惧射杀了他对于幸福的感知和欣赏。只有销毁了那张魔床,他才能晒到金色的夕阳,听到妻儿的欢歌笑语,才能从容镇定地面对风云,即使风雨真的袭来,也依然轻裘缓带玉树临风。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六):世故人群和人格障碍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因此,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 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具备更高贵的素质。 虽然她比我小两岁,但长相明显比我老,引不起我的温柔之情。最使我反感的是,她常以多少有些赞成的口吻转述她的家庭和亲戚对我的指责,诸如不懂礼节、空手来访、嘴不甜、没有眼力见之类。眼力见是北京方言,这个词我还是头一回听到,大约指一种在别人家里敏捷地帮助做家务的能力。我从来是一个书生,压根儿没想到世上还有这类指责,人还必须具备这类品质。在她家住的那几天里,我只感到自己走错了地方。 早就听世英说,一班有几个不错的人,他最欣赏的是方小早。一年级期末,我和小早的接触多了起来。我们都受x案的牵连,有点同病相怜。原先他与曹秋池的关系之密切,不亚于我与世英。现在,我没有了郭,而他也和曹疏远了。疏远的原因是,他发现曹经常对他撒谎。即使在疏远之后,谎言仍在继续。有一次课后,我们走出教室,他看着曹的背影戏谑地说:“我们一无所有,不像他,还接触过异性的芳唇。”吃饭时,他举着汤匙学曹的口吻:“她的苗条的身材就像这把匙子。”当时曹在追求东语系一个女生,曾向他吹嘘如何与她跳舞,互写情书,互赠《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诗句,如此等等。不久后真相大白,事实是那个女生没有理睬曹的追求,最后曹威胁要杀她,她向校方求救,曹受到了校方的警告。=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早只比我大一岁,当时我们都非常幼稚,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学年结束前,校方让一年级每个学生写一份自传,放进各人的档案里。我们俩为一个相似的问题发愁,我发愁的是要不要写郭世英,他发愁的是要不要写曹秋池。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写,都觉得如果不写对自己发生了这么大影响的人,自传就不真实了。我的自传写得十分抒情,抒情的重点有二,一是郭世英对我的影响,二是书籍在我的生活中的意义。这原是符合事实的,在我近十八年的生涯中,找不出比这二者更值得写的内容了。后来我大致知道了人事档案的性质和功能,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多傻。 也是在期末,我们二班发生了一个所谓小凳子事件。事情本来很简单: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只小凳子,班长的小凳子丢了,他就占用了别人的一只,并写上自己的名字。班上几个同学抓住这件事开始大做文章,旨在颠覆班级权力。他们干得很有步骤,第一步是分头找人谈话,争取所谓中间派。我从来不关心班里的是非,竟也被列为争取的对象。为首的一个江苏人亲自找我谈话,很有技巧地展开攻心。他开头就指出:“人家说你思想复杂,我看你是幼稚的复杂,虽然书读得多,政治上却很幼稚。”这句话说得到位,我欣然赞同。接着他问我:“你知道是谁在整郭世英?”他给我的谜底是陈老师和这些班、团干部。这就离谱了,他大约不知道,我是了解一点儿内情的。谈话最后落脚在小凳子事件,动员我站出来作斗争。可笑的是,他们还把工作做到了一班,甚至没有放过小早这样超然物外的人。造足了舆论之后,他们便逼迫陈老师召集班会,敦促系总支派人参加,对班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批判,而那位班长也就做了一次又一次检讨。不过,罢免班长的要求遭到了拒绝,夺权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我怀着厌恶的心情目睹了这一出争夺班级权力的丑剧,只感到自己身处在一群完全陌生的人之中。回想起世英,我不能不惊诧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哪怕世英是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追求真理,与这些人相比,也是何等光明磊落。后来我发现,在权力本位的体制下,凡人群聚集之处,都有这类争权夺利的渺小斗争,而我理所当然地做了一个永远的局外人。我喜欢那位江苏籍同学给我的评语——幼稚的复杂,愿意自己只在精神探索的领域里复杂,在社会关系的领域里不妨永远幼稚,或者说,永不世故。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七):心身疾病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通常有这样的说法,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化障碍以后才能开展工作。这个“躯体化障碍”,好多人都不太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859年,一位叫做Briquet的发过医生首先描述了这种症状,病人无休止地因各种躯体不适而前来就诊,但临床检查并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尽管医生并未发现任何病变,但病人很快又会因为相同或略有不同的症状前来复诊。 那时,人们把这种病叫做Briquet综合征,也可以叫布里凯氏综合征。 在DSM-3里面,这个病命名为“躯体化障碍”,DSM-5则做了一些改动,将其余疼痛障碍合并称为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更名为“躯体症状障碍”。按照目前规范的标准来说,躯体症状障碍更为贴切,躯体化障碍是老版本的说法。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我在司法或者医院协助医生工作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通常会诉说自己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之类的,还有就是皮肤感觉异常,瘙痒、刺痛、烧灼感等等;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通常有这样的说法,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化障碍以后才能开展工作。这个“躯体化障碍”,好多人都不太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859年,一位叫做Briquet的发过医生首先描述了这种症状,病人无休止地因各种躯体不适而前来就诊,但临床检查并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尽管医生并未发现任何病变,但病人很快又会因为相同或略有不同的症状前来复诊。 那时,人们把这种病叫做Briquet综合征,也可以叫布里凯氏综合征。 在DSM-3里面,这个病命名为“躯体化障碍”,DSM-5则做了一些改动,将其余疼痛障碍合并称为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更名为“躯体症状障碍”。按照目前规范的标准来说,躯体症状障碍更为贴切,躯体化障碍是老版本的说法。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我在司法或者医院协助医生工作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通常会诉说自己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之类的,还有就是皮肤感觉异常,瘙痒、刺痛、烧灼感等等; 还有一些就是说自己呼吸感觉困难,气短、胸闷、心悸等,当来访者如果说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症状表现就更为明显,多样的症状表现是躯体化障碍最主要的特点,同时,这些症状的变化性使得躯体化障碍与其他躯体形式障碍相互区别。 曾经我听医生同事介绍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个30多岁的女性,因为疼痛前来就诊。她一坐下就说呼吸困难、胸闷,关节疼痛,还有泌尿系统的感染,随时都要去上厕所,不上厕所不舒服。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出现这种症状,看了不少医生和咨询师,但是问题一直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 很明显,这样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已经算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了。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症状,常常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即使有,也没办法解释当前症状的严重程度。他们往往会抱怨,检查的结果与躯体结果不符,临床上,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常会夸大不良感受,过分关注其认为重要的躯体感受,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在临床问诊对其症状的描述中,也常常会前后矛盾,导致诊断的效力下降。 当然,诊断躯体化障碍最重要的依据是躯体检查,患者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其对症状的表达和感受,但患者并不是想伪装,因此躯体检查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通常有这样的说法,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化障碍以后才能开展工作。这个“躯体化障碍”,好多人都不太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1859年,一位叫做Briquet的发过医生首先描述了这种症状,病人无休止地因各种躯体不适而前来就诊,但临床检查并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尽管医生并未发现任何病变,但病人很快又会因为相同或略有不同的症状前来复诊。 那时,人们把这种病叫做Briquet综合征,也可以叫布里凯氏综合征。 在DSM-3里面,这个病命名为“躯体化障碍”,DSM-5则做了一些改动,将其余疼痛障碍合并称为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更名为“躯体症状障碍”。按照目前规范的标准来说,躯体症状障碍更为贴切,躯体化障碍是老版本的说法。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我在司法或者医院协助医生工作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通常会诉说自己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之类的,还有就是皮肤感觉异常,瘙痒、刺痛、烧灼感等等; 还有一些就是说自己呼吸感觉困难,气短、胸闷、心悸等,当来访者如果说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症状表现就更为明显,多样的症状表现是躯体化障碍最主要的特点,同时,这些症状的变化性使得躯体化障碍与其他躯体形式障碍相互区别。 曾经我听医生同事介绍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个30多岁的女性,因为疼痛前来就诊。她一坐下就说呼吸困难、胸闷,关节疼痛,还有泌尿系统的感染,随时都要去上厕所,不上厕所不舒服。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出现这种症状,看了不少医生和咨询师,但是问题一直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 很明显,这样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已经算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了。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症状,常常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即使有,也没办法解释当前症状的严重程度。他们往往会抱怨,检查的结果与躯体结果不符,临床上,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常会夸大不良感受,过分关注其认为重要的躯体感受,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在临床问诊对其症状的描述中,也常常会前后矛盾,导致诊断的效力下降。 当然,诊断躯体化障碍最重要的依据是躯体检查,患者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其对症状的表达和感受,但患者并不是想伪装,因此躯体检查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要注意的是,各种躯体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患者往往经历过许多医生检查、诊断,这些经历会进一步增强其对病理性症状的表现,躯体化患者常常存在冲动和反社会现象,会存在自杀观念和企图,假设如果躯体化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那么人际关系关系会更加恶劣,表现混乱不协调。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常常忽略一个现象,抑郁障碍、惊恐障碍等疾病,常常与躯体化障碍共病。工作中我常常碰到,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常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这也是患者为什么常常向医院或者咨询师求助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有些症状需要咨询师和医生共同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最后我强调一点,关于躯体化障碍,心理咨询师要是发现自己的来访者有这方面的症状,在叙述过程中总是对自己的躯体疾病无法准确形容,千万不要贸然接下工作,尽快转介给医生,这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工作的范围。 评估过程里发现不对劲的,要尽快让来访者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还存在器质性疾病等其它情况。 这里我再解释一下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比如肠道长有肿瘤,会出现食欲减退、便血等现象,那么这种就不适合做心理咨询了,这时就需要尽快把疾病治好。 当来访者身上有器质性疾病,是不适合做咨询的,做再多咨询也解决不了问题,要是有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器质性疾病的时候,也应该寻求转介。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读后感(八):认知疗法背后的假设和逻辑
认知疗法的发起人之一是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他仅用一句话便总结出该疗法的基本原则,而这一句话几乎就是爱比克泰德名言的现代翻译版:“你在很大程度上感受的是你的思想,如果你能改变思想,你就可以改变感受。”---潜意识世界观(6偏5的世界是危险和虚无)和小宇宙世界观(中学分数决定论塑造得魔床和暴君父亲与教官母亲塑造得自卑情结)
认知心理疗法常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因为它包括行为疗法的一些成分。尽管两种形式互有重叠,但其焦点并不一样。行为疗法常像对待羊或猪一样对待病人,其行为和反应的生成主要通过脱敏等其他形式的条件形成;认知疗法则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修正病人的有意识思想来修正病人的感觉和行为。 艾伯特·埃利斯深受罗特等人作品的“刺激”,1955年开始实践和促进自己的“理性情绪法”(RET),从而成为“第一位主要的认知行为治疗师” “RET之父及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从1993年起,这种疗法有时也被称为“理性情感行为疗法”,或REBT。)
确切地说,这些称呼算不上谦虚,但埃利斯本就不是一个谦虚的人。他曾大言不惭地写道,他是“‘师范大学’里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也是“最出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之一,更是美国及全世界最出名的性学专家之一”。他最近还说:“我的‘老年’,即80年代,是我职业生涯上最引人注目的时期,也是理性情绪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稳步前进的时期 。”他说:“如果我不干一点大的、向前推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事业,(我)就会索然寡味 。”他还承认自己是个工作狂——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工作至第二天凌晨1点。毫不奇怪的是,他非常清瘦,甚至有点皮包骨头,长脸经常阴沉着,但会突然间爆发出恶魔般的狞笑。如果给他安上一对翘起来的黑胡子,他看上去便与靡非斯特(《浮士德》里的魔鬼)相差无几。 即使人们不喜欢这种夸张,考虑到他起步时的可怜处境,埃利斯所取得的成就和能力也的确超凡脱俗。他将父亲描写成一个吝啬鬼,且非常不负责任,没有给过他一点父爱,而其母亲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桥牌、麻将及其他嗜好上。年轻的埃利斯在布隆科斯长大,5~8岁期间因肾炎住过8次院,因而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遇到此类活动时,他往往表现得像个女孩,而且非常害羞、内向,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他说,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固执而决断的解决问题者”: 我对自己说,如果人生充满着这样的粗野和争斗,我怎能活得快乐与成功呢?不久我就找到答案了:开动脑筋!因此,我马上就设计出如何在我木头木脑的母亲面前卖乖,如何与一天到晚喧闹着的兄妹相处,如何在不失害羞的情况下尽量过得快活一些。 在其青少年时代,埃利斯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家,但是并不成功。他后来想做个临床心理学家,1947年才获得博士学位,时年34岁。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此晚才涉足这一领域意味着他将一事无成。但对他来说,却不是。他在新泽西精神病院工作过,同时接受了4年的心理分析培训,1948年起开始自己接待病人。1952年,他在曼哈顿行医,并开始写大量讨论性学及相关内容的学术著作和大众读物,其激进的观点和粗俗用语使他恶名在外,而他也似乎乐于充当这样一个恶人。 1953年和1955年之间,埃利斯开始对心理分析进行反叛。他觉得心理分析的过程太慢,也太被动(在分析师这边),根本不适合他。因此,他开始变成一个折中主义治疗师,在治疗中一边训导,一边劝导,主动地加以指导。 按照符合自己口味的技术实验了两年之后,他编了一整套理性情感疗法。1955年,他开始实践这一疗法,就此开始著书立说。书面上不太容易传达出RET疗法的本质,也不太可能看出埃利斯使用这一办法的场景。他富于召唤性、挑战性的治疗方式只能依靠人们的想象力。下面这一例子(稍加节略)或许可以捕捉他的一部分方式和过程。该段文字选自他与一位26岁美工的早期谈话。该美工有一个固定的女友,也与她定期性交,但总是害怕成为同性恋者。 治疗师:使你心烦的主要是什么? 客户:我害怕成为同性恋者,非常害怕! 治疗师:是因为“如果我成为同性恋者——”会发生什么吗? 客户:不知道。不过我真的烦透了。它使我每天都在怀疑,我的确怀疑一切。 治疗师:嗯。我们还是回到前面——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成为同性恋,我会怎样呢?” 客户:(暂停)我不知道。 治疗师:不,你知道!好吧,我可以把答案告诉你。但我们还是来看看你自己是否能答出来。客户:(暂停)不再是个完人? 治疗师:嗯。显然,你说的是:“我糟透了。但是,如果我成为同性恋,那可真的是糟透了!……”你为什么糟透了呢? 客户:(暂停) 治疗师:说不出来吧。你为什么认为自己糟透了呢?即使在100个男人中99个都能与女人做爱,你自己是唯一不能做爱的,你为什么就一定感觉糟透了呢?(埃利斯这里是用病人自己报告的数字进行辩驳——每百个男人中出现同性恋的数字当然要大于此数。他还在私下的场合里说过,他并没有同意病人的看法,认为同性恋非常可耻,只是向他说明,认为这件事情不好并不会使其真的不好。) 客户:(半晌不出声) 治疗师:你还没向我说明哩!为什么感到糟透了呢?没有价值吗? 客户:(半晌不出声)因为我不属于。 治疗师:不属于什么? 客户:我不属于那99个人。 治疗师:“我不属于,因此我应——” 客户:我应该属于。 治疗师:为什么呢?如果你真的是同性恋者,你就是个同性恋者。现在,如果你真的是个同性恋者,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非同性恋者呢?这听上去不对。 客户:(半晌不出声) 治疗师:看出你的烦恼在哪里了吗? 客户:嗯。 治疗师:你在说的是一句正常的话,“如果我是同性恋者,成为异性恋者是我所渴望的” ,并将其译成“因此,我应该是(异性恋者)”。是这样吗? 客户:是这样。 治疗师:可这说得通吗?说不通嘛!贝克在30多岁时才相信并利用心理分析法治疗病人,他对压抑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按照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他自己的解释——压抑是人们自己封闭自己的结果,可被解释为“受苦的需要”。受压抑者为满足这一需要,往往挑起人们反对自己,或不赞成自己。后来证明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为寻找新的信仰,贝克重新捡起了他对一位压抑病人的梦幻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贝克发现: 当集中精力于病人的自我描述和体验时,我注意到,他连续不断地构架自己的负面形象,只看到自己生活经历中不好的一面。这些构架——与他梦中的形象非常一致——似乎是现实的扭曲。 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贝克发现,病人“对自己、对外部世界、对未来,总体上持消极的看法,这一点显而易见地表现在广泛的消极认知扭曲之中”。既然如此,他推断,应有可能“通过逻辑和证据规则的应用来纠正这些扭曲,将他的信息处理过程调入现实之中”。也许,通过这种疗法,不仅这位病人,而且大部分病人都可治好。贝克引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话说:“神经病并不是情绪上的疾病——而是认知上的错误。” 这个概念奠定了贝克发展出来的对压抑的认知疗法的基础。他在1963年至1964年间写成的专业论文及1967年出版的《压抑:临床、实验和理论探微》一书中分别表达了这些思想。后来,通过数年的周会制度与精神病学系的同事进行个案讨论,他将认知疗法的用途延伸至其他神经症状中,并于最近对其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处理配偶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 认知疗法并非是从贝克的大脑里一下子跳出来的。他本人也说,他的理论部分归因于心理学界早已进行的认知革命,也得益于行为主义运动,因为行为主义疗法需要病人思考所获取变化的心理步骤,因此,部分来说它也属于认知型。贝克最早想到认知疗法的时候,并不知道埃利斯的RET疗法,但他的确说过,埃利斯的工作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尽管贝克的方法与埃利斯的系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但贝克在个人风格上显得更端庄得体一些,并就神经症疾病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认知理论。比如,在讨论压抑时,他分辨并标示出三种起因: ——认知三联症:压抑者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扭曲看法(“我不行” “我的生活让人失望……” “将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沉默的假定: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它们将对情绪和认知反应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别人非常生气,可能就是我的错。”“如果大家都不喜欢我,我便一无所值。”); ——逻辑谬误:概括过度(将个案误认为是全部);选择性注意(注意一些细节,忽略另一些细节);随意推论(所得出的结论不合乎逻辑或缺乏证据支持);其他。 他还提出一些类似的分析,以解释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甚至精神疾病的认知扭曲。 指出病人的认知扭曲远非贝克认知疗法所涉及的全部。让病人认识到认知扭曲的重要一步是在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贝克非常重视给病人以温暖,他使用了许多认知及行为疗法的技巧,其中有角色扮演、果断训练和行为预演等。病人在各疗程之间要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改变它们,并执行一些具体的任务。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克服病人的惯性和动机缺乏,而且还能得出实际的成就感,有利于纠正病人所固有的一事无成思想。为达此目的,贝克还常请病人写出周报(每周报告),将他或她一周内的活动记载下来,并将每种活动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描述下来。 然而,这种疗法的关键部分,却是在办公室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对病人思想的检查,同时纠正其认知扭曲度。比如,一位极度压抑的妇女对贝克说:“我的家人不喜欢我。”“没有人喜欢我,他们认为我就是这样的。”她的证据是,她的几个已长成少年的孩子不再喜欢与她一起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