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人》是一本由[美] 乔·希尔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人》读后感(一):龙鳞病笼罩的世界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小32的开本,让它看起来足足像是一个砖头。封面上的介绍“魔幻、惊悚、恐怖”让我以为这是牛鬼蛇神,大妖精的题材,或者是国外的恶魔、撒旦出来祸患世界了类似《邪恶的世界》那样。但其实,这是一本有关人性和灾难的故事。但也许死亡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最大的恐惧。
因为像极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所以读起来非常的有代入感。只不过,书中的传染病更可怕,是一种会让人自燃、疯狂的“龙鳞病”。还有一个视角问题,因为是美国小说,所以书中的环境是美式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在传染病袭来的时候的一个整体状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哈珀的女护士,她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雅各布。本来幸福的模范夫妻,也在传染病的袭击下,看到了丈夫的脆弱的内心和不忠与偏执。哈珀是一位志愿者护士,因为一直在一线,也就是传染者最多的医院,不辞辛苦的劳作、镇定,最后还是很不幸的被感染上了。一线工作者的医护人员,除了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之外就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每天下班后,他们都会在卫生间,痛哭半个小时,宣泄他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
蕾妮是个黑人病患,但是她很乐观,情绪也很稳定,直到她感觉到自己要自燃的时候,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自己特别淡定的逃离了医院,以免给大家带来危险,甚至还对门口的保安微笑,她在医院的时候,还经常安慰病患和护士,真像是一个天使。幸运的是,在故事的结尾我们也看到了她,作者在开头埋下了伏笔,她没有自燃死去,而是劫后余生,跟哈珀、尼克他们后来又帮助了很多人。
南丁格尔哈珀在感染上龙鳞病之后不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她非常理智的让丈夫搬出去住,自己坚持要在生命的最后把孩子生下来,她还想将孩子托付给哥哥康纳和嫂子琳达收养,但是最终没有如愿。因为,毕竟无论是法律还是人情,有太多不能左右的地方。糟糕的雅各布其实并没有感染病毒,但是他的心态崩了,他开始对着哈珀歇斯底里,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最后他竟然找到一把枪,想要杀死哈珀之后,自杀。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许没有孩子,哈珀也就同意了,但是孩子,她的母爱不许自己这样自私。
哈珀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女子,也许是因为她的职业教会了她坚毅,善良。龙鳞病的开始,学校、政府、医院各界努力,但也开始节节败退,有不少人甚至被射杀,人们对疾病的未知,更是引发了很多恐惧和错误决策。在故事的最终,善良坚毅的人们战胜了病魔,哈珀离开了雅各布,有了自己的新伴侣,一起出生入死,她的的孩子也出生了。一切是新的开始。
《火人》读后感(二):末世版普罗米修斯传说
文/舒念
女蜗造人、亚当夏娃……我们熟知这些关于人类的起源,不过你是否知道古希腊文明的版本?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曾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负责用泥土雕塑出人的形状,雅典娜则为泥人灌注灵魂,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这是希腊神话中人类的诞生。
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最著名的还是盗火,在人类诞生之初,宙斯禁止人类用火,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为了惩罚人类,将潘多拉的盒子放到人间。普罗米修斯也因此受到宙斯的惩罚。火焰与人类的起源一直有着神秘的联系,而乔·希尔的作品《火人》从另一个角度将火焰与人类命运重新联系起来,既是末世的征兆,也是重生的启迪。
作为一部惊悚小说,《火人》不仅具备了关于死亡预警、末世威胁的元素,同时还包含了病原传染的话题,当自燃成为一种可传染的疾病“龙鳞”,火成为了吞噬生命的不可控因素,这样的设定有死亡倒计时的恐怖,也带有一种属于火焰独特的迷幻气质,毕竟从人类发现火的存在开始,我们就在试图控制这一元素,,这一元素就让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瘟疫系列或是末世天灾,究其设定本身就有与众不同之处。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讨宇宙起源之时提到过许多猜想,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不得不让人觉得《火人》与赫拉克利特的“火起源”思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火是万物变化的活力之源,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这就是宇宙万物的诞生与消亡。大概乔·希尔也受到这样观点的启迪,火并不仅仅是终结,也可能是新生。在小说的开始,主人公哈珀刚刚怀孕便发现自己被自燃的“龙鳞”感染,这是死亡的通知单,却显影在一个新生的生命上,对生的渴望让我们主动去对抗命运,火在这时也象征了新生的力量。
在乔·希尔的笔下,除了生与死的话题,小说还糅合了乌托邦的话题,主人公哈珀在逃离了疯狂的丈夫之后,被带着童话象征的三人组所救,进入了一个由神父领导的乌托邦社区,这个社区无私地收容了那些身患“龙鳞症”的老幼妇孺,而已有身孕的哈珀显然也是其中之一。这时的故事进入了一种理性与信仰之间的拉扯,是否通过“光明”的信仰会让人免于“龙鳞”的伤害,甚至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中,还是这也是一场邪教的骗局?
在《火人》中,主人公哈珀原本是一个亲切友善,甚至缺乏主见的护士,却在命运的推动中越来越独立,从一个爱哭的护士和顺从的妻子的角色开始转变,逐渐成为一位领袖和一位母亲。哈珀越来越多地思考自己的现实与未来,对生的渴望超越了原本的生活,也赋予了她新生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崩溃、疯狂或是背叛,人性在生死的考验下会有起伏的变化,即使是主角哈珀也会怀疑挣扎求生的意义,但这样的起伏也是故事扣人心弦的地方,因为人性本身就会存在怀疑,即使我们作为普通读者,也会随着情节的推进去怀疑生活,也会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这场末世逃生的进展,这也让故事具有了更多现实的沉重感。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性总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这也承接了希腊神话中英雄悲剧的影子,在原本刚毅的希腊英雄式的故事之外,哈珀的存在给人一种更加具有柔情的坚毅,而我们站在后疫情时代阅读这样的作品,也会映射到那些关于希望和绝望的回忆,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升华,也带给每个阅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火人》读后感(三):火光之下,黑夜将至!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作家会脑洞大开,搭建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在极限环境中直面悲剧、撕裂人性、拷问灵魂,比如美国作家乔·希尔创作的《火人》。
乔·希尔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他从200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HEART-SHAPED- BOX(《心形礼盒》)轰动文坛,为他赢得了全球百万读者的赞誉,更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悬疑小说的最耀眼新星”。
事实也一再证明,文坛赞誉靠的并不是市场营销和水军点赞,唯一依靠的就是作品的质量。乔·希尔对悬疑作品的掌控能力在《火人》这部长篇小说中再次得到证明。作为 Goodreads读者票选的“最佳恐怖小说奖”获奖作品,《火人》在美国畅销20余万册,版权出售17国,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改编也正在进行。
销量,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小说而言更是如此。一部科幻悬疑作品,何以能吸引读者关注,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翻开《火人》这部书,只要读上一两页,你很快就会被那种世界末日前诡异的景象吸引,进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火人”,顾名思义就是身体会着火的人。身体着火是因为患上了一种名为“龙鳞病”的传染病,只要得了龙鳞病,基本上都会自焚而死。《火人》中,身体会着火的现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人类对此束手无策,只能通过隔离甚至消灭这种“火人”,延缓这种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身患龙鳞病的人必死无疑,或者被火烧死,或者被人杀死,但是书中的女主角哈珀是个例外,她既逃脱了枪杀,也没有被自己的火焰烧死。
作为一名护士,哈珀一开始对此了解并不多,她只是偶然见过人体燃烧的悲惨景象,并积极投身到了抗击龙鳞病传染的医疗救助中。但是很不幸,她在层层严密的防护之下还是中招了。而这只是哈珀不幸的开始。
在得知年轻的妻子感染了龙鳞病之后,丈夫雅各布瞬间就失去了理智。他一边对妻子冷嘲热讽,一边慌不择路逃出了原本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家。丈夫的离去,对哈珀是再一次沉重打击。雅各布离家之后,疑神疑鬼怀疑自己也感染了龙鳞病,甚至企图与哈珀一起自杀。
在绝症面前,哈珀看清了朝夕相处爱人的真面目,什么爱情,什么人性,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但是哈珀不愿就此了断自己,此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据说这种病不会遗传给胎儿,所以她要把孩子生下来。孩子面前,活着就是希望,既是给自己希望,也是给孩子未来。
所以,哈珀选择了逃亡,她不顾一切逃出了丈夫的枪口,逃到了一个叫温德姆营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将近两百个与她一样可以“浴”火共生的人。这是一种很奇异的现象,Ta们何以能如此,是身体机能发生变异,还是个别人类身上存在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可以实现肉体与烈火的和谐共生,甚至将火变为武装自己的武器?
这可能是一个无解之谜,至少目前来说如此。
为了守卫他们的最后家园,温德姆营制定了严格的防护措施。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让外界知道有这样一个龙鳞病人聚集的地方,必然会召来灭顶之灾。所以,不管是进入或是离开营地,都有经过严密的计划和周到的防护。
而事实证明,这种物理上的隔绝与防护既是必须的,也是初级的,更多的矛盾来自内部,比如食物的短缺。生活在温德姆营的人们固然可以控制住身体的火焰,却控制不住饥饿的折磨。在食物相对充裕时,大家可以和谐相处;在食物逐渐匮乏时,人们还能发扬风格;但是在没有食物来源时,这些身处绝境的人又会如何选择?
在人类失落、社会分裂、价值虚无的世界里,作者设置了一个神父的角色。温德姆营的掌控者汤姆·斯托里就是这个“客串”的神父,他的劝导曾经是安慰人群的良药。“比我聪明很多的一个人曾说过,他人即地狱。而我说,不帮助有需要的人即是地狱,因为你受不了自己拥有得更少,但此时你失去的就是你的灵魂。”为了灵魂崇高,奉献比索取更能让人幸福;但自私的人性需求在窃窃私语,活着比什么都好。
是燃烧自己化作灰烬,还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抑或未来?这是一个悬停在众人头脑之上的灵魂拷问。不一样的回答,预示着不一样的人生。遗憾的是,斯托里神父遭遇重伤,能不能康复过来还是一个未知数,灵魂的导师难道就这样沉默了吗?
如果导师都选择沉默,这些困境中的人又如何走出内心的迷茫,在这混乱的世界中认清方向?还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哈珀,她还有一个寄托着未来的宝宝,作为一个“孕育”生命、“孕育”未来的女人,她又该何去何从?
在美剧《行尸走肉》中,男主人公的妻子在腐尸遍布的破监狱中难产。为了生下孩子,她强忍剧痛生生剖开自己。希望与未来的力量如此强大,这种强大能在哈珀身上重现吗?她能否成功生下一个孩子,给这个逐渐迷茫的世界带来一丝光明?
走进《火人》,走进死亡倒计时,在华丽纹路的龙鳞恐怖中感受这部“绝美与毁灭迷幻交错”的史诗般巨作吧!
《火人》读后感(四):燃烧的“迷雾”
哈珀想起了哈罗德日记里的一句话——龙鳞真菌会反过来刺激人体产生从众行为从而保全自身,同样的群体思维在动物中也很常见,一群麻雀会在空中突然集体来个急转弯——《火人》
《火人》的情节不复杂,女主角哈珀染上了名为“龙鳞症”的致命绝症,被感染者会失控地燃烧。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哈珀踏上了漫漫逃亡路……这本书让我想起两部电影:《迷雾》(《迷雾》原著作者是斯蒂芬·金,《火人》作者乔·希尔是斯蒂芬·金之子)和《蒙上你的眼》。
《火人》电影《迷雾》中,众人被困于超市,在无法与外界进行联系的情况下,大家开始丧失理智,相互猜忌,甚至出现“小团体”。不到临死之时,人是不知道自己的求生欲有多强,为了保命,丧尽天良的事都可能做出来。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乌合之众》《火人》也有类似的情节:书中用了大篇幅描述避难所中的生活,“龙鳞症”患者们须抽签决定粮食的分配,宿舍也有着严格的纪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避难所中难免出现一些品行不端之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念行事,或自私、或损人、或邪恶……
艾莉点头道:“电话被收走以后,整个营地的人都觉得哈罗徳是一只毒虫,都想把他罩在罐子底下,这样他就不会蜇人了。孩子们不再叫他哈罗德,而是叫他“讨厌德。没人愿意在食堂里和他坐一起,除了我外公,外公和任何人都能相处得很好。——《火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逆境之中,有些陌生人就像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朋友,这是一种无法用“利己论”所解释的,这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就像蕾妮之于哈珀那样。哪怕哈珀遇到再多的背叛、恐吓、痛苦……爱她的人一直都在守护着她与她那还未出生的孩子。
为什么我会由《火人》联想到《蒙上你的眼》呢?因为同为恐怖作品,它们皆将孩童作为希望的来源。
《蒙上你的眼》中女主角在逃亡途中生下自己的孩子,为此她差点付出自己的生命。她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朋友的遗孤继续逃亡,为此她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火人》中的哈珀在确诊“龙鳞症”之后仍执意要生下腹中的孩子,不管丈夫的再三阻挠与威胁,由此可看出她对这个新生命的珍视。人们对未来已不再抱有信心,人类的存亡往着未知的方向发展,谁会有勇气将孩子生下来呢?哈珀有着勇气,她足够坚毅,这个孩子是她坚持活着的动力。
《蒙上你的眼》中,逃亡的众人主动承担起保护孕妇的责任,虽说人具有极强的自保意识,但最起码的良心还是有的,孕妇是社会存续下去的希望。
《火人》也是如此。
艾莉·斯托里放进去一个塑料的钢铁侠面具,以后他执行秘密任务需要伪装时可以拿来用。蕾妮吉蒙顿从营地图书馆里盗取了18本书,每本都不长,等宝宝出生后,一年读一本,从《巴土的轮子》(Wheels on the Bus)开始,一直读到《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火人》不管未来多么渺茫,新生命就意味着希望。
这么多年来,哈珀竟没看出丈夫的真面目……
如此一个自私、暴虐、冷酷无情的男人,竟与哈珀朝夕相处了这么多年,这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他尖叫着举起枪打了一枪。有着极大冲击力的枪声“砰”的一声在她的头旁边响起。书架上的书在她身后炸开了,空中飞舞着一页页纸片。——《火人》好在哈珀在关键时刻觉醒,骨肉至亲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孩子的,亲密关系该断则断。
在避难所中,哈珀交到了知心朋友,但她也明白,在危急时刻,敌人总比朋友多,自己要学会在心外筑起高墙。毕竟,在生死面前,昔日好友也可能翻脸,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她的心中盛满了歌,一首没有歌词也没有旋律的愤怒与悲伤之歌,她的手如同浸泡过汽油的破布遇到了划亮的火柴,瞬间点燃,蓝色的火焰“呼啦”一下腾起。她扔出一个火焰球,砸中了重型卡车的风挡玻璃,火焰如液体般喷在风挡玻璃上,散成扇形,然后熄灭了。——《火人》不论最后是否熄灭,哈珀的生命曾热烈燃烧过,这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