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4 00:1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1000字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是一本由温伯陵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一):大时代的小人物

  唐代的文人或许是历朝历代最爱写日记的,唐诗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自我生活的记录。无论是众所周知的大伽李白、杜甫,还是鲜为人知的小清新鱼玄机、薛涛,当代读者总能从他们的诗歌中找到衣、食、住、行、用的蛛丝马迹。《唐诗中的烟火人间》不讲大道理,只说小趣味。 当官发财是人生向上的阶梯、无穷的追求,古今亦然。读着杜甫在诗歌中流露的伤感,我们一方面同情他,为什么满腹才华却没有遇见伯乐,另一方面发现上苍总是公平的,不可能让你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甚至通过缺点、缺憾而展现无穷的人格力量。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性格使然,总之,杜甫即便是很生气,也是没有任何办法。杜甫的故事,对于今天刚从校门走出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不要把社会当作象牙塔,你要当官,就得从象牙塔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出来。 李白,是我们少年时代接触最多的文人。对于他的诗歌,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价值观的缘故,我们读到的都是正能量满满,却没有联系他的生平去见到阳光下的阴影。正如,别人看李白是潇洒自由,但如果让李白说真话,却无论如何光鲜都要打起折扣,苦水可以从天明流到黄昏。李白最大的心愿就是当官,可是商人出身却限制了其理想的生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醉醒交加之际,组合文字形成诗歌,以飨读者。 相比李白的出身,杜牧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过,天意弄人,一手的好牌在杜牧的手中可玩得落花流水。政治如同一场戏,即使让人有幸成为了演员,你也需要知道舞台的高低远低,如果不知道套LU,很容易就淹没了自己的才华。纵观有唐一代,杜牧的乱站队可谓是声名远扬,总看不出眉眼高低,“乱站队”还不如“不站队”。 李商隐称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题”大师。目前,关于无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人知道李商隐当时是怎么想的,正如一张白纸,可以画出五颜六色,然而,前提是你得去画啊,明明会画、愿画却不画,还要告诉读者,我画得多好,这不是一种滑稽吗?在爱情方面,李商隐可以走得很顺利,但是情场如战场,一时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胜利,在后来的岁月里,得之太易,失之不难,成为了他创作的无穷源泉。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二):更接地气的文化自信

  

从小到大一直对诗词情有独钟,喜欢其中的韵律,喜欢含而不露的内敛,喜欢一字道破天机的睿智,古诗词就像一只精灵随时触动心灵,任涟漪泛滥。而这样优美的文字背后总有这不同凡响的人生境遇。李白杜甫白居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使得他们写下如此这般流传千古的文字。

一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带你走近大师。击碎对唐朝诗人的刻板印象,带你全面了解唐朝诗人,讲述隐藏在唐诗背后的故事。中文的博大精深最完美的体现就是古诗,而能做到真正理解古诗寓意的前提绝对是要了解历史背景和当时诗人的经历的。

然而枯燥刻板的历史早已被时代摒弃,无论古今真实的烟火气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即使是高高在上的诗仙,即使是受人拥戴的诗圣,都一样是鲜活的人。我们从小就读就背的古诗如今竟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其实人类的窥探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可能也是狗仔队存在的理由,而古人的生活对于我们现代人一样充满未知与好奇。这本书真是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以现代人的口吻描述古代诗人的生活点滴,让我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当时的唐朝。

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对于古诗的需求也很特别,需要古诗滋润身心,又要适应当今社会,这本书恰到好处,满足人们挑剔的味蕾,古今穿越,博古通今,既保留的唐诗古韵,又风趣幽默四两拨千斤,看似不经意的调侃让刻板的历史如画龙点睛般复活。像读小说一样读历史相关的书籍绝对是一件很酷的事。想来如果我上学时有这样的好书,我的文科成绩也应该不至于如此惨不忍睹吧。

你觉得李白放荡不羁么?但李白为梦前行执着不渝的坚定你知道么?你觉得杜甫怀才不遇么?但或许正是这份时运不济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呢?不知穿越到古代谁才是你的爱豆呢?借用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人设”,或许各位诗人不该被历史赋予的“人设”所禁锢,这一桩桩一段段让人会心一笑的文字让他们更加有血有肉的存在,与此同时也收获更多脑残粉的痴迷,让我们的文化更接地气的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三):读诗明智

  

唐诗留下了很多诗人的故事,也许,唐诗就是诗人的日记。

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时候读唐诗,都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从最初的的牙牙学语开始背诵,不知其中味,到慢慢的小学中学的的默写背诵和考试,开始了解字面意思,再到后来的历史学习,慢慢的明白唐诗背后的或伟大,或潦倒的诗人,去跟当时的年代对照,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都郁郁不得志,到底是哪个昏君和奸臣,我们对诗人的清高,对官场的鄙视达到一定境界,再后来,我们自己在人世间走走停停,回过头来想,杜甫李白,其实也都是时代的沙硕,只不过,他们更像是大浪淘沙中的金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唐诗,读出了诗里的人间烟火气。一共有28篇文章,20位诗人,杜甫李白在,开篇的是唐朝的皇帝——李世民。这不是一本文学鉴赏的诗词,更多的时候,是用有些近似严苛的文字,对诗人们的人生做了一个比对和点评。比如忧国忧民的杜甫,在作者眼里,有了另外的一面:如果不能抛弃书生气,就不要想着当官。这似乎有点厚黑学,但确实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关系处理。把杜甫和王安石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挺有意思。在文学领域,他们都是顶尖的人物,就算杜甫比王安石略胜一筹,但在历史长河

中也区别不大。而在人生理想上,王安石成功了,杜甫却不及格。他们都是书生,王安石有规划、有目标地稳步前进,在需要改变的时候,他也能迅速抛弃书生气,表演一个漂亮的转身。

如果说,李白、贺知章、高适、孟浩然、杜甫、颜真卿、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都或李世民、李玉环都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遇到过他们,可能作者在书中的内容就是最想告诉他们的。这就像是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从而再去影响行动,最后可能会改变人生也不一定。看完这些文章,我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其实也多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最近在看季羡林老师的书,其中有一些哲学观点,很受启发,人生在世,有3种关系要处理,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诗人们的很多问题,其实可以从这个三个问题中去套,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年轻的时候,喜欢仕途,但郁郁不得志,就是社会关系没有处理好,到了晚年,悠然自得,一切看淡,就是自己的关系处理的好,学会了平衡自身的矛盾,也就学会了幸福。

总之,读诗读书还是非常有益处的,能在别人的人生和故事中去顿悟生活的智慧,就是成长了。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四):看唐诗背后的故事,察唐代的人间烟火

  

温伯陵,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历史专栏作家,微信知乎名人。他善于用现代简洁、调侃的语言解析古代那些人物的故事。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就是把唐诗背后的那些故事由天上带到人间,让我们轻松了解唐代诗人、唐诗别后的那些故事。这一次一改以往作品中描述唐诗时严肃认真的态度,以调侃逗乐、通俗易懂的讲述唐朝那些人和事儿,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而又特别的大唐。

有些人希望用唐诗里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思想和情感来代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实这二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唐诗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可能当时的想法和情感,但实际生活中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比如李白,前段时间刚看过一本《李白那年三十整》,这一次这本书里当然同样绕不开李白这个名字,我们也看过他非常多的诗,大部分的诗都是那种潇洒奔放、豪爽洒脱的那种感觉,实际上更多的是李白醉酒状态下的兴起,实际上他更多时候是在为所谓的功名而奔波,可是他这种感觉很少写进诗里去。

还有和他齐名的杜甫,两个人号称李杜。他年轻的时候其实挺不省心的,也是属于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纨绔子弟类型,有一股子傲气,书中描写的他去参加考试时候的高傲更是表现出了这一点。他觉得他的机会来了,非高中不可,可实际上的结果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身书生气,官场常碰壁,后来的一次次打击,慢慢磨平了他的锐气,仿佛由天上降到了人间。作为文人他确实是杠杠的,超一流,确实值得骄傲,但是踏入官场,做了政客,却处处不如意,完全融不进那个圈子,经常受排挤。他后来愤世嫉俗,常为贫苦百姓说话,特别是他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人们经常饮用的经典。他同情多灾多难的老百姓,也为当时那个飘零的王朝担心,是位忧国忧民的好诗人。

咏唱经典名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骆宾王,初唐四大杰出青年之一,典型的钢铁直男,典型的暴脾气,文采好的呱呱叫,连骂人都能骂出花来,最出名的是他亲自起草的讨伐武则天的战斗檄文,更是骂人都不带脏字,连当事人,当时的女皇看后都大为吃惊,夸赞他文采棒极了, 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成为了一段佳话。

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很多人的唐代诗人和唐诗背后的故事。比如同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诗文不拘一格,有自己的特色,影响深远,只可惜只活了二十七岁,让人感叹不已......。不再一一赘述,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轻松了解了十多位唐代诗人和唐诗里相关人物的故事。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五):《唐诗里的烟火人间》——了解更为鲜活的诗人

  

从孩子小时候,我们就会教他们背诗。古诗,保存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流传最为广泛,作品最多的当属唐诗了。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时代之一,给我们留下了诸多辉煌。

我们背诵唐诗,经常会告诉孩子要去了解诗人写诗的时候的背景,了解诗人的性格,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中的意境。

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更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给我们深入的剖析了诸多唐朝著名诗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更加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说到唐诗,不得不提的就是“李杜”,这其中还分为“大李杜”和“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一位“诗仙”,一位“诗圣”,可谓是盛唐诗人中的顶流。

这两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不同的,李白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则是一个穷困的、严谨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其实他们曾经都想过做官,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一方面也是希望因此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

偏偏两位的运气都不太好。杜甫赶上了历史上著名的“野无遗贤”事件,唐朝也因此走向了衰败。杜甫的内心是极为不满的,他在写给韦济的信《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其实归根结底,也要怪杜甫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做好规划。前面十几年逍遥自在,不愿意在基层稳扎稳打。到了想努力的时候,又不愿意孤注一掷,最终只能一声叹息。不过上帝总是公平的,杜甫的职场不顺,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精神财富。

而李白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是骨子里的桀骜不驯,超脱尘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辅佐帝王,出将入相。其实李白文武双全,所学甚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外复合型人才。偏偏他遇到了唐玄宗荒唐的晚年,只把他当做太平盛世的玩物,用来炫耀文采。这样的落差让李白心酸不已,只能借酒消愁,寄情于玩乐。

相比杜甫而言,李白其实还算幸运,曾经遇到过两位真心待他的女性。如果李白能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说认清现实的残酷,他完全可以幸福的过日子。偏偏骨子里不受约束,又向往着成功,让李白一次次的选择抛妻弃子,最终成了世人眼中的“浪子”。

与“大李杜”对应的“小李杜”,杜牧也是文武双全,偏偏无用武之地;李商隐是多情总被无情恼。人生各种不如意,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留下了诸多精神财富。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可以当小说来看,唐代的历史故事,诗人不为人知的生活,逐一展现,让距离遥远的诗人们在我们眼中逐渐鲜活起来。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六):揭秘:看不一样的唐朝诗人

  说到唐朝,我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唐诗,它是唐朝非常明显的一个象征。说到唐诗,我想咱们都会想到唐朝那些著名的诗人,尤其是李白和杜甫他们为代表的诗人。可是呢,咱们在这本书里面会了解到不一样的,唐朝诗人并不是像咱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内容。 咱们今天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唐朝诗人的另一面。说到李白,我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李白的《静夜思》,以及他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主义。可是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方面,这些是我们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所不曾见识到的。在书里面作者告诉了我们李白,他的几个老婆都是出自名门,因此他的人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知道了李白,他是一个逐梦少年,但是现实却与他事与愿违,让他的理想与现实失之交臂。在李白一生不断追求的人生当中,我们会发现他的身上有非常坚韧的毅力。他始终朝着自己的方向往前进,不管现实当中有怎样的困难和阻力,他都努力去排开万难实现自己的想法。最终看到最后的结局,李白他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呢,回顾他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亲情是成功的,他有两人非常温柔的妻子相伴左右,至于他这一生不那么孤寂,不那么荒凉。 真的在看完,对于李白这一部分描写,我感觉自己对李白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这本书它独具特色,正因为它的独具特色,让我在阅读起来的时候非常的方便,也非常感兴趣。仔细看的文字是非常通俗易懂,而且我觉得是非常适合当代人他们阅读品位的文字。这些文字特别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他没有古文的那种呆板,也没有一般文字的那种舞曲,他有的是咱们现当代语言的独特调侃魅力。 说了李白,我觉得必不可少的,杜甫也应该谈一谈。在我们的受教育经历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个非常惨的人,他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杜甫的生活当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坚强。可是在这本书里面,通过作者的描述,我觉得他又刷新了我对于杜甫的认知,杜甫他是一个对于自己的一生没有非常多规划的人。我是一个对职业规划充满了兴趣的人,我觉得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规划好你自己以后将来到底是要做什么,咱们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够按照这个目标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时间与人生,不至于虚度光阴。所以在看杜甫的整个经历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他所经历的这些也和他自身是存在着非常大的联系的,正因为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所导致了他后面所经历的那么多坎坷。 听完我讲了这么多,我相信你也对唐朝那些诗人的另一面感兴趣吧。如果你真的感兴趣的话,那么就请你追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到这本书里面,去慢慢探索唐朝那些诗人的另一面。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七):崩塌人设的诗人

  

道不尽的唐诗,诉不完的人间情。

确实,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珍宝,曾经也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当时诗人非常多,就今天而保留下来的作品也非常多,据说有四万多首,可见唐诗曾经是非常盛行的。

我们接触的唐诗越多,我们对诗人就越好奇。这些诗人在我们眼中,成了诗仙、诗圣,诗狂等等。他们成为仙气十足,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其实不然,知乎上的历史大神温伯陵,爱好研究唐代历史,通过历史,重新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唐诗,他的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就带我们且看诗人起人设,且看诗人崩人设,还原诗人真面目。

我们眼中的:为国破家亡而流泪的诗圣杜甫

实际生活的:爱游山玩水,对生活没有规划。

成功的标准就是做官,年轻时不好好学习,以为机会随处都有。到老了,才着急,好不容易去做河西尉。然而,他不乐意,连试都没试,就申请调岗了,去做库管了。有诗为证: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而放不下文人身段的杜甫,又怎么能做好官,他不适合官场。

我们眼中的:不羁放纵爱自由的诗仙李白

实际生活的:红旗彩旗飘飘,生活重在于折腾。

出身商人家庭的李白,为了能当官,入赘许家,成为士族阶层一员。然而,许姑娘死后,他和刘姑娘同居了,有了对比,有诗为证:

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鹊之奔奔

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有着与生活不同的人设,而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诗人。可是却在作者的分析之下,还原历史实情之下,我们见到崩人设的诗人,一个更加真实的诗人。

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共计120多首诗词加文章,20多位唐朝诗人。整本书采用了双色印刷,阅读起来别有一番感觉。同时,书中还配有11幅古代书画名作,绝不可错过。

其实这本书,通过历史解读了唐诗,重新认识了诗人,也让我们对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早知道通过唐诗让我们惊鸿一场的诗人,看崩人设的诗人,何必计较太多。不过这样接地气,这样人间烟火气,倒是最抚凡人心,原来诗人和我们一样啊,凡人凡人。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八):那些诗文背后的故事

  

才情天妒、神仙人物,却终究逃不脱、离不开烟火人间。

——读《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有感

从开蒙起,唐诗就是每个国人绕不过的功课,无论你懂或不懂,囫囵吞枣也要记、也要背。想想彼时只在生日蛋糕上见过异型蜡烛的我,别说理解不了“云母屏风烛影深”,连“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想不清楚啊。所谓“红烛泪”,对我们这代人真的是有听过、没见过……

年岁渐长,读过一些书,见过一些世情,慢慢懂了那些念起来像歌一样美的几十个字里的故事,那是无需他人教授,自己体会出的感悟、感动。再后来,知道藏在诗笺背面的书写者的故事,理解加深了一层,滋味也变得不同。比如,李白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才不是我初初以为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而是在许久的蛰伏失望后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得偿所愿的激动。只不过,当时的李白也不知道,这一次“出门”的终点,仍然是下一次的失望……

所以,你瞧当唐时的诗仙、诗圣、诗佛……纷纷走下神坛以后,是否更加可爱了呢?历史烟尘里的他们不也像今时阳光下的我们一样,为了谋生违心做社畜,但却总不能熄灭那些关于梦想与远方的心头火。只要这簇小小小小的火苗不在,我们和他们就还有力气折腾,无论多辛苦的折腾,付出眼泪或收获微笑,回望时能觉得不后悔、不负初心,就算是值得。

这婆娑世间多么可爱,又多么可怕。幸运如你我,未生在HARD模式的硝烟之地,不会有战火动荡危险生命,但却有日常冗杂的生活,如温水煮青蛙消磨你的憧憬与心气。说什么“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再翻开青莲居士的经历看看,你若能像他一样走完这一生,还能留下如此多的瑰宝诗作、锦绣文章,算我输!

而如你所知,在唐那一朝,惨兮兮的诗人当然不只是李白,还有教科书里插图都满面风霜的杜甫,但你知道杜先生的年轻时代,也曾不管不顾的享受漫长的、关于旅行的GAP YEAR吗?你知道他也曾只因为性格不合、兴趣缺缺就放弃破有前途的公务员工作吗?

还有后世的小李杜,才华依旧是精彩绝艳,出身也比大李杜好上N倍,但为何依然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难道真的只是志不在朝野,才寄情江湖,博得青楼薄幸名吗?或是沉迷于谜一样的眼睛,热衷于留下“无题”让后人用来创作穿越同人文小说吗?

许许多多你知之甚详的往事,一知半解的秘辛,都被微信知乎大神温伯陵用一支生花妙笔写进了《唐诗里的烟火人间》。以严谨的态度梳理历史,以今人的语言插科打诨,我最喜欢的是他把在讲述诗人经历的事件之后,插入诗人在彼时的作品,再加以分析的写法。让我在早已读过那些诗的多年以后,加深了理解,而且是加深了对诗人的理解。

深入浅出的写法,不掉晦涩难懂的书袋,不卖弄诘屈聱牙的文言文,诚意成就的一本书。很适合在这个浮躁时代,还想读书却困于现实的我。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九):生活里不全是阳光,就连李白杜甫不也得那样过吗

很多时候,时过境迁之后,“后面”的人很容易形成某种错觉,觉得那些人就是活在自己的文章里、活在自己的诗歌里,别的什么事都不用多考虑;或者是人家虽然怎么怎么流年不利,但总归像极了一种点缀——其实,哪儿有什么“岁月静好”呢,时代不同,烦恼却往往总是相似的,概莫有人能够例外。大概,这也就是《唐诗里的烟火人间》作者温伯陵想要表达的这一层意思吧。

唐诗是传统诗文发展的巅峰,也即所谓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里,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甚至是词的萌芽以及初步发展,种类、数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各种流派的诗人群体,其创作、人生际遇,以及伴随唐代国运的四个阶段出现的诗文创作特征等,也都表现出了极其鲜明的特色。但就在这样的一种繁荣面前,却很容易形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诗歌就是人生、生活的全部吗?那些杰出的诗人仅仅只是诗歌创作、作品里所展示出的那一部分吗?

很显然,不会是这样的。所以,这大概也就是温伯陵想要《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表达出的点滴意味。诗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未必是完美的,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憾”!但,或许这样才更全面一些。毕竟,再伟大的诗人也是人,也就具有人的一些通病——虽然“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但为人处事有点儿瑕疵,难道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诗歌不必然就是“阳春白雪”,非得高高在上才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要让他无限贴近最基层的民众,做他们的代言人,恐怕就是一种“勉为其难”了;李白写出那么多浪漫主义诗作,可他的骨子里到底也很难免俗,也需要为家人的生存、生活考虑;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道出了爱情的可贵,却也不影响他再纳个小妾什么的;宋之问写出了让人爱读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也不能就对他为人处世方面的种种不堪就视而不见……总而言之,只要明白一个道理,诗人也是人,也是生活在“烟火”人间,这就足够了!

所以,不必苛求什么,也不必因为好像“发现”了太多的异乎以往的“阴暗面”,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大面子上,那些诗文史上留下名字、留下“痕迹”的,也依然可以顺着原来的轨道继续“认识”——不是因为“瑕不掩瑜”,而是不必苛求历史。保持一颗平常心,更加全面地认识,不是也挺好的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一个方面;杜甫忧国忧民,也不妨碍他写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样一种悠然自得吗?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烟火气”,诗人的形象才更加丰满,对诗人的认识也才更加立体,就恍如他们就站在面前,和自己“面对面”交谈一样。距离近一些,也许才应该是一种常态。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十):唐诗背后的故事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是历史专栏作家温伯陵的新作,读唐诗作品,不仅要欣赏唐诗语言美、文学美、文化典故等,还应该了解诗歌的背景故事和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这本书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古代他们的故事,历史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本诗书中。让我们与温伯陵老师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我们喜欢唐诗,喜欢诗中的情感,也喜欢诗外的故事。读过这本书,使现代人能够理解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了唐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欣赏唐诗的文学精华。

唐诗里面描写山川大河四季景物的诗歌很多, 诗人出游或者被贬黜到那个地方, 游历当地的名胜会作诗写作, 或者是睹物思人,会挥毫抒写自己的心情。 诗作者通过作诗的时候的心情和情景, 也逐一的讲述出来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诗篇的境遇。也有抒发个人的抱负和他们的怀才不遇的遭遇,诗篇中有朋友之间的情谊交流,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读诗,不只懂得诗歌字面的意思, 没有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了解, 也就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内涵。一首诗歌虽然短短的几十字, 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确实丰富的内容, 诗人用简短的语言却能表达出今人说普通话好多句的意思。 所以对于诗歌要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人的经历和情景。

书中每一位诗人都经历过坎坷与困难,比如诗人李白,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的诗,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特别是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这首诗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喜欢诗人比海阔的胸怀,和那种不拘小节的气质,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大多都是反应生活疾苦的居多,最精彩的应该就是他为杨贵妃所写的《长恨歌》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出了杨玉环悲惨的结局和她与唐明皇之间美好的故事。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杜甫是谦谦君子,他的诗总是带着些许的忧愁,读起来很沉重,像《国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很沉重的心情,他的诗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而李贺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的居多,他被后人称为“诗鬼”,而王维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主,后人称为“诗佛”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一样,他的诗绝大部分都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有人说,古诗词是最真实的史料。的确,古诗词不像史书一样只记载皇帝后宫,王公贵族的事情,它更可贵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最普遍和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也就免不了记录了当时或重要或平凡的小事。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这本书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诗人的最好的书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