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火人间》精选点评:
●kindle上有试读章节,我便下载下来。试读的是开篇的《不是问题的问题》,立马就被迷住了。套用老舍自己的话:“看它怎样用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他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态一下子形容出来”。
●致敬
●有几篇真是惊艳之极
●读什么、喜欢读什么,通常会暴露品味。所以不少书还是读完谁也不告诉吧。自己看书,了解世界找些启发,而不是让书管着自己。
●老舍先生的文集,第一二部分是小说,第三部分主要是悼文,第四部分是小品文。第一二部分,主要是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和主张殖民地人民奋起反击的小说,最喜欢的一篇是《火车》,老舍的文风很棒,对于一场火车上的火灾,它的起因、经过和最后的处理都很到位。最后一部分小品味,里面最喜欢《读书》和《文牛》两篇,老舍的读书观比较任性,在这点上,我和他比较像哈哈。亚马逊读书节活动,69元3本,随便挑着入的,没想到惊喜很大。又跟小伙伴借了老舍的其他作品~看起来。2018.5.5读毕。
●简直是上帝的眼睛
●摹写世态人情,笔力老辣,精微传神。重新认识老舍先生~
●有尽小一半和《我这一辈子》是重复的;老舍的作品总是能拉我一把,让理想和现实不至于离得太远而脱节;喜欢《新韩穆烈徳》;《善良》里证明了自打有人吃饱饭起就有了傻逼小资公知女拳大V天天忧国忧民。
●
●非常喜欢第一辑和第二辑,老舍幽默风趣的文风和辛辣的讽刺基本都涵盖在这里。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读完后发现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倒添了些疑问和纳闷,好像感觉遗漏了什么必要的细节,正因为这样,每一篇都值得再一次翻阅,静下心来好好分析。《微神》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感动,也强烈推荐!
《烟火人间》读后感(一):好书推荐
这是读老舍的第二本散文集了,上一本也是老树画画配图。我觉得它们俩是最搭的了。老舍的文字朴实,老树画画的作品也平易近人。因此看到有新书出版就果断下手了。
我想着重谈谈我对作者使用标点符号的感受。
老舍的文字特点之一:引号多。这本收录的作品也不例外,拿过本书翻开一看,引号遍布。引号多一方面是对话多的原因。对话多自然引人入胜,而且短句偏多,说话干净利落,很有节奏感,代入感很强,仿佛在读的时候自己就置身其中,自己成了故事的主角。还有一方面是老舍喜欢用语言的非常规意义,他总是喜欢把一个表达引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思考他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其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又不乏哲理。
老舍文字的另一个特点:叹号多。有时连用两个叹号。这是只有文学作品里才有的。我平时读学术论文比较多,偏理性。对符号的使用严谨,不倾向于在写作中通过符号表达个人情感。可看老舍的作品,又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不乏感叹学文学真好,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情感,仿佛作者就在我们面前,跟我们倾诉,向我们怒吼。
最喜欢的是第四辑了,写了不少作者对读书写字文字文学的看法,很多观点都很认同。
如果你也喜欢老舍的文字,想找一本他的散文集来读,那这一本定是不二之选。
《烟火人间》读后感(二):烟火人间里的温和笔墨
短期之内又看了一本老舍先生的书,实在是很喜欢。而且这本《烟火人间》的装帧、排版、选文、印刷、体量,都对得起它的价格,老树的几幅插画,更是让整本书锦上添花。
第一辑以《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为题,选了一些描绘众生相的小文章,愚昧的妇女、不切实际的书生、平常的夫妻,很能显出老舍先生的功力,他的讽刺带着幽默,不动声色、不给评价,但人物却高下立现。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的想法很开明,就算放到了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让人觉得一点不迂腐。第二辑《人同此心》,都是抗战时期一些很正面的小故事,国破山河在,先生也有这样的乐观胸怀。第三辑是一些悼词,情真意切,最喜欢《哭白涤洲》一篇,白涤洲先生一家连着死了五口人,在巨大的悲伤之下,“他会跑到西北去调查方音!……他不是心狠,是尽人力所及的铸造自己。他老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朋友,对得起一生。”令人感佩。第四辑最喜欢,是老舍先生对于文艺的一些见解,像《文艺与木匠》、《怎样读小说》、《梦想的文艺》,几乎每篇都好。
书里还收录了一篇《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老舍先生在里面提到了文艺界评论的他对鲁迅先生的“模拟”,他自己倒是很坦然。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是不一样的,鲁迅先生的笔是刀尖蘸了热血,需要去决战的斗士;老舍先生是一汪湖水,能容纳一切,但也能去调笑。无所谓模拟,而是君子和而不同。
《烟火人间》读后感(三):读书使人平静
2018.8.25
经历了难熬的暑假后期,终于可以捧起书把这本拖了太久的书看完,没想到老舍的文字,竟让心烦气燥的我渐渐体会到久违的平静。这本书精选了老舍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杂文,一篇篇看起来很快。
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或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轨迹,或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或描摹生活见闻,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文笔细致入微,更贯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思。
老舍的小说着实精彩,短篇小说其实最难写,要在短短篇幅内立住一个人物不容易。可是老舍几十年前写的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刻画的人物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仍屡见不鲜,真是让人叹息,社会的进步真难啊。
《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说,通过一个农场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缩影。丁务源无能无才却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秦妙斋身无分文却能口吐莲花侃侃而谈,吃住全靠骗嘴耍赖;尤大兴正义有才,却不懂人情世故,被憎恨污蔑,排挤打压。范伟通过这部电影的表演拿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看书时想象他的形象代入毫不违和。
《马裤先生》,之前买过一套读库的名著名绘系列,其中有这一本,画面夸张幽默,没想过真正读这篇小说的文字,也能让人笑出声来。老舍的文字功力着实厉害,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乘车无赖的不文明而不自知的形象。刚好近期爆出“博士无赖高铁座霸”的热点,把这篇小说跟娃分享,一致觉得人物刻画太生动了,马裤先生与博士如出一辙。
《抱孙》完全就是一出婆媳为了生儿子而导致的悲剧,最悲哀是今年还看到了孕妇生产前跳楼的新闻。而小说中婆婆的种种心理活动竟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活体。
记得有谁评论过,老舍的文字是幽默的底色是悲凉。深以为然。
《烟火人间》读后感(四):老舍的《烟火人间》与我的“歪毛儿”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构成世界的一部分,看似多么和谐,竟几乎是神来之笔了,可却又有那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是买别的书赠的,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但是收到手后却觉得封皮手感细腻,内里印刷清晰,阅读体验还是可以的。
老舍的作品,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骆驼祥子》,大学后受到北京同学的推荐,读了《四世同堂》,然后就是这本短篇小说、散记、杂文作品集——《烟火人间》了。
一开始的几篇小说,仍是用幽默、传神、亲切、讥讽的语言,描述了形形色色底层老百姓的或是可悲、或是可笑、抑或是可爱的生活故事。
正面形象有有实才、有干劲的青年农业学家,有踏实温和、胸怀家国的贫困职员,有爱生如子、单纯可爱的学监,也有胸怀热血、实战报国的青年学生;
反面一点的,有蒙昧无知、反对科学的老太太,有空虚自傲、为了批判而批判的穷酸文人,有毫不作为、专于人情事故的老农场长,甚至于列车上自私粗鄙的旅客,也未能逃过他的批判。
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是,在看《围城》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钱钟书精明透彻的双眼,俯瞰着这些蝇营狗苟的小人。
但是在看老舍的文章的时候,却能感觉到他双脚踏在地面上,用充满对一切凡俗之人的怜爱的眼光,打量着每一个同他擦肩而过的路人。
这些人可以是他的朋友、邻居,可以是胡同口的商贩,或街道上路过的学生。
这也难怪读完他的文字便觉得亲切,仿佛有人因爱你才跟你讲道理,而不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
这本书让我最觉得有趣的,是一篇叫《歪毛儿》的小说。
后来专门去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模仿的一篇外国小说《恨世者》(或《隐者》)。
这篇《歪毛儿》写作方法明显与其他的不同,多了点魔幻与传奇色彩。
写的是一个原本倔强可爱的小男孩儿,却在长大的过程中患了一种“怪病”,那就是时不时地看别人都可恶,以至于长期处在暴怒和厌烦之中,无法相容于世间的故事。
这有点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读《狂人日记》的那种感觉——隐隐地总觉得作者有什么话想告诉你,却用了一种晦涩的方式,把真相藏在一堆花花绿绿的表象下面,等着你自己去堪破。
这甚至于让我想到我自己,心中仿佛就住着一个“歪毛儿”,可以毫无原因地对一切感到厌恶,厌恶之中又生出愤怒,可偏偏其他人都对此熟视无睹,只让我怀疑自己的五感是不是出了问题,怎么也患上“恨世”的病来?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构成世界的一部分,看似多么和谐,竟几乎是神来之笔了,可却又有那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是怪异无趣的、残酷陌生的,于是他们选择了走。
可离开了这里,究竟也不知最终去向哪里?
老舍的一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巨变,这本书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没能把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给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和那个世态下作者的心境。
还有,最后有几篇小文章,简直像作者的微博,并不觉得写得有多么精彩,甚至也不算用心,何必放进精选集里来呢?
个人公公号:当一切都静下来
《烟火人间》读后感(五):烟火人间,你我的人间
烟火人间。用文中一句话来说,就是看到这四个字,感情似乎极为复杂,复杂到了既像万感俱来,又像茫然不知所谓。
不成问题的问题。丁主任,爱钱。秦妙斋,爱名,二人都不惜用卑鄙的手段取得所爱的东西。大兴,一个努力正直热忱,只衷于科学,不懂人情世故。结果是一个以科学的方法与法律的生活为信仰的实干家,被毫无理想工于算计的贪官赶走了,大兴称之为他做了建设新中国的殉道者。从这个故事品读出两点,第一,民众到底要什么,跟着大兴,他们的思想学习技术都得到了进步,可是正如书中所说,向上的路是艰难的,理智上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肤浅的低卑的情感所破坏。民众要的,除了辛苦的劳动付出,还想得到切切实实的关于物质生活的优惠,而这点是大兴完全漠视的,他自己可以不在意人间烟火,可是不能否定民众的烟火生活。第二,你可以坚守你的理想主义,可是如果你但凡想在这烟火人间干成一件事,你必须还要具备了解人心的能力。
爱的小鬼。爱的生活里,有无数的小毛毛虫,每个小毛毛虫都足以使你哭笑不得,一天至少有那么几次。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吧。
大悲寺外。一个自认为用善意可以解决一切的人。关键在于,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总有鸿沟。我们自以为的善意究竟是什么?别人到底领不领情?是否甚至会被误解仇恨?这个时候,其实需要的就是情商。还好这个故事有个不算太坏的结局,虽然黄先生死了,可是他的善意给坏人带了一顶紧箍咒。
微神。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她说如果她再不选择死,她连活在他记忆里的资格都没有了。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最好不要失联她的人生,哪怕只是一个阶段。
柳家大院。文明如果未经正确开化,那么它依然是野蛮的武器。一知半解还固执己见,也是会杀人的。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承认自己的无知。
铁牛和病鸭。一个干实事的人,说话永远正着说,决不会想别人会说偏锋话。可还是实现不了和和平平干件大事的心愿。
歪毛儿。看透了世间的恶,可耶稣只有一个,于是世间没有骨气。凡人该如何与恶作斗争。薄弱者自己不作恶,力大者,要除恶。
人同此心。死的价值不因成就的大小。而是由死的意志与原因,去定重轻。死不为是极速结束这一生,而是把一点不死的精神传延下去。
一块猪肝。想到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国破家亡之际,还在思考虚无,不如拿起枪去战斗。
一封家信。男人为人处世的居心与方法是,他非常的忠诚,消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积极的他要事事对得起良心与那二百元的报酬—他宁愿卖出三百元的力气。所以他被大家视为没有前途的人,就是在求他帮忙的时候,也是因为他窝囊好欺,而绝不感谢。人还是要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创造新的价值,不然会被这滚滚红尘无声席卷。
听来的故事。如书中所言,老孟几乎是一种灵感,一种哲理的化身。他让人认识到,我们的时代就是没办法的时代,一个人无须为时代着急,也无须为自己着急,他只需天真的没办法,自然会在波浪上浮着。正合适是老孟的处世之道。哪怕给你一个有权有势的内兄,你照样失败。因为,你我不会觉得正合适,不太自傲,便太自贱。世间有自己运转的规则,做人不用太拧巴。
新韩穆烈德。多思无益。理想不是空想。
善人。借花献佛,也是善举?
关于鲁迅。
一个人在博览群书以后,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是对的,但你不能迷恋权威,你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
关于茅盾。
我们的热爱,往往也有着痛苦。接受这痛苦,你会越来越热爱,你会越来越虔诚。
关于罗常培。
救了我们的,是革命,不是我们内心的那一点独立不倚。很多时候,自己的内心只能安慰自己,要想彻底的解放,你必须去行动,去战斗,去更宏观的视野,而绝不是拘泥于个人。其实你也仅仅是沧海一粟呀。
当幽默变成油抹。书中说,不能叫书管着我。从心选择,不受舆论引导,不臣服于任何所谓价值。
文艺与木匠。受制于虚名,还不如当个木匠做一间屋子。
怎样读小说。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