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霓裳》是一本由汤晓燕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与霓裳》精选点评:
●条理清晰
●对女人有了新的理解。后面的观点和前面有点重复。
●关注表象但停留于表象,服饰是否支撑得起一篇博士论文需要商榷,以此的局限,理论不可避免地略显浅薄。更想看到关于“服装下的身体”在“革命空间”中的受限与突破的研究。
●参考进而研究辛亥与1949。
●汤师太强了
●精致的研究,细心的分析,图像与政治的结合,服饰中的历史与文化。女性服饰是革命研究的缺憾,现在由一位中国史家来填补,佩服
●3.5星吧。
●国内少有的优秀海外服饰社会史作品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革命与社会变迁
●清晰易读,三阶段:革命前夕奢侈之争——革命高潮中的政治化(着男装、配三色徽与白衣少女)——革命后的审美化与区隔。怒赞配图,以及男性服饰变化中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书中提到的“金色青年”、“丹蒂之风”。
●女性的服饰不仅是审美趣味,还是社会观念的投影,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服饰的考察,揭示了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作者论述明快,线索清晰,图文材料都挺充分,属于耐读、好读的通俗学术类书籍。
《革命与霓裳》读后感(一):时尚包裹政治,服装裁剪历史
玛丽•安托瓦内特
《革命与霓裳》读后感(二):法国路易
看到的以前西方很华丽的服饰
,是从大革命时期消亡的,
太阳王 路易十四
三级议会 市民是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参加议会的
17世纪 是有舞会 和时尚杂志的 公民权利的争取
三色徽
至少300年的思想
看到的以前西方很华丽的服饰
,是从大革命时期消亡的,
太阳王 路易十四
三级议会 市民是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参加议会的
17世纪 是有舞会 和时尚杂志的 公民权利的争取
三色徽
至少300年的思想
看到的以前西方很华丽的服饰
,是从大革命时期消亡的,
太阳王 路易十四
三级议会 市民是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参加议会的
17世纪 是有舞会 和时尚杂志的 公民权利的争取
三色徽
至少300年的思想
看到的以前西方很华丽的服饰
,是从大革命时期消亡的,
太阳王 路易十四
三级议会 市民是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参加议会的
17世纪 是有舞会 和时尚杂志的 公民权利的争取
三色徽
至少300年的思想
看到的以前西方很华丽的服饰
,是从大革命时期消亡的,
太阳王 路易十四
三级议会 市民是有自己的代表可以参加议会的
17世纪 是有舞会 和时尚杂志的 公民权利的争取
三色徽
至少300年的思想
《革命与霓裳》读后感(三):【转】张弛:文化与实践——评汤晓燕《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作者简介】张弛,浙江湖州人,历史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为18世纪法国史。著有《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1792年6月—9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译作《法国革命的起源》、《牛津法国革命史》(合译)、《罗伯斯庇尔传》(合译),并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4volution francaise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革命与霓裳》读后感(四):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服饰史与女性史
书名很好听,也很切合整本书,如果叫《革命与服饰》的话就平庸了些吧(查了才发现霓裳的裳古语应该读cháng)。本书论述了以法国大革命时代为背景的服饰史,并分析了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政治,而服饰或者说时尚主要是因为女性而兴起,于是女性史也是不可避免的,既是服饰史也是女性史。 18世纪,法国宫廷对奢侈服饰的崇尚便逐渐引领了凡尔赛及巴黎乃至欧洲的潮流。当这种奢侈成为时尚,宫廷的装扮变得容易被其他阶级模仿,“表明社会等级的界限在外表领域里日益模糊”,因为不同阶级往往可以通过服饰来表现。旧制度末年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更是将奢侈浮夸发挥到极致,而同时她也爱好自然舒适的装扮,比如简洁的白色长裙,这推动了新时尚趋势的发展。这种审美一部分来自于英国的简洁之风,另外因为“社会等级的界限在外表领域里日益模糊”,巴黎的品味也反过来影响宫廷的审美。更为重要的是,18世纪后半叶“兴起了一股关于女性美的新风尚”,以卢梭为代表的倡导者对自然美加以颂扬,而这其实是对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张扬的女性“奢侈行为的谴责。包括大革命时期及之后一些男性革命者仍然反对女性干政,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旧制度末年一些贵族女性占据着权利却没有治理好国家而是追逐奢华外表,当然他们本也就对女性抱有偏见。 大革命期间,红蓝白的革命服饰风靡法国,“爱国、“公民”、”平等“、”自由“这些词也成了时髦词,而事实上穿着革命服饰的一些女性只是在追求时尚罢了。相反的是另一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不再局限于外表、家庭,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政治与社会,“在关于女性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问题上,这些极为少数的激进女性的行动与言辞代表了当时法国女性中最前沿的思想与态度”,她们不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经常身着男性服饰或是改良过的男装,她们以此来表达爱国热情以及平权的愿望。这个时期大概是大革命时代(包括大革命前后)女性意识最为开放的时期了。而女性在服饰上对男性的模仿在大革命之前(18世纪上半叶)也是可见的,尽管主流社会一直抨击这样的行为。到了18世纪后半叶,因为女性掌权而导致国家腐败的舆论,主流社会更是无法容忍这种行为,到了1800年有关法令禁止了女性穿男装,女性争取平权的愿望就这样被扼杀了。所谓的革命并没有为女性的权利及地位带来任何提升,因为对于旧制度末年一些女性掌权的抗拒本身就是革命的原因之一吧。而一些市场女性也坚持认为家庭才是女性所立足的地方,因此发生了“三色徽之争”,女性内部对于社会角色仍然存在巨大分歧,那一小部分革命女性争取平权也自然是不会成功的。哪怕是现代社会也不能完全做到平权。而“白衣少女”所代表的美德更是将女性更多地束缚在家庭之中,姐妹、妻子、情人、女儿才是女性的身份,人们虽然重视、歌颂女性也仅限于这些身份。“在《民典法》的界定下,妻子的地位低于丈夫,并完全依附服从于丈夫“,女性的地位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低下,我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远在圣经时代就有对女性唯夫命是从的规定。不过事实上近代的女性还是经常活跃在社交活动中的。 当大革命热潮逐渐褪去,热月政变之后,出现了“绝美女人”的风尚,仍是白色连衣裙更为但”透明、裸露、夸张”,“革命时期加诸在外表或服饰上的一切禁忌”都消失了,这是革命之后的宣泄与狂欢。在性别的界限之中女性获得了自由,但很快在拿破仑执政后又受到了约束。另一方面白色连衣裙的流行反映了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对自然、简洁、舒适、真实的追求,洛克可风不再受到追捧,然而“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形成的过程中,用以彰显自身的手段依然是旧制度下贵族等级的那一套方式:奢华的舞会、铺张的宴请以及别具一格的装束”。旧制度似乎无法随着大革命完全被抹去。同时性别上的差异在服饰上也体现得更为明显,19世纪的男装越发沉稳理性,女装则是自然柔美。上流社会的服饰精致、优雅并注重细节,可谓是简洁的奢侈,亦是当代高奢的先驱。由白色长裙系而来的服饰原本是束缚女性德行的象征,在当代却是时尚的代表,从作者选的一些插图来看,确实好看,符合现在审美,或者说现在的时尚延续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时尚是个圈,这个圈大概就是19世纪确立的吧。
《革命与霓裳》读后感(五):【转】访谈︱汤晓燕: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为何流行穿白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