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3 03:16: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大全

  《朱子读书法》是一本由[南宋]朱熹 撰 / [南宋]张洪 齐熙 编 / 李孝国 董立平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一):注解修正

  第128页注解有误。

  原注为:从(山上)看(山下)称之为“阻”。

  更正为:从(山下)看(山上)称之为“阻”。

  此处注解问题不影响整体上的阅读。整本书组织较为清楚,值得反复阅读,有益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每一条都值得细细品味。除读书方法外,里面还有一些理学派的思想,可供参考。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二):读书方法,我只服朱熹!

  很早接触过许多西方讲读书方法、读书计划的,会讲一堆理论,列一堆书目,看上去非常高大上,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不过读完之后,却又心下茫然。或者不是人家讲的不好,而是不适合我。中国讲读书方法的,多是一鳞半爪,或者字字珠玑,但不能系统指导读书。朱熹是大学者,不管或有或无的狗血八卦,他的博学是公认的。《朱子读书法》中记载的朱子读书方法,多是他指导学生和友人读书的,非常有针对性,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正如余英时所讲,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就不能适应今天的阅读。朱子的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理论放在一起,也不遑多让。诚挚地向爱书之人推荐!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三):課程作業:《朱子讀書法》校勘前言

  大三上,有校勘學課程,老師留的作業是《朱子讀書法》的校勘,以四庫本為底本,每人皆分數段,但需要在前面寫個像模樣的點校前言。想來這樣的文章也是沒什麼學術價值的,姑且粘貼到豆瓣上來,以博諸君一笑罷~

點校說明

  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他著作甚豐,有《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等,都直接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與治學理念。朱熹關於讀書的各種議論皆散見於他的諸種著作或其他文獻之中,但這些指導讀書門徑的議論,朱熹本人卻從未系統的整理過。而後世則有很多關於收集整理朱熹讀書方法的著作,如本書《朱子讀書法》、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卷十一《讀書法上、下》。這些都反映了朱熹關於入學門徑和治學理念,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讚歎的,朱子的讀書法實際上是與西方現代詮釋學理論相通的、不謀而合的。

  本書《朱子讀書法》,系朱熹的門人後學從朱熹的文集及語錄中輯出有關讀書方面的語錄。據《四庫提要》云:

宋張洪、齊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四):论读书---《朱子读书法》

  读书是一门学问。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这样的论断其实仅仅只是强调于多读书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享如何读透好书的方法。如何读,怎么读?这些问题无疑是每一个读书人琢磨的要点。

  作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的朱熹就读书有着他的独到见解。而经历了漫漫时岁月积淀的朱子的读书经同样极具着很高的阅读价值。《朱子读书法》借由着古人的眼光,带领我们今时今日的人们共同领悟关于读书的门道。尽管这些观点内容提出已经时隔久远,但是我在通篇的阅读中同样受益匪浅。读书做学问是相通的,而读书的方法更是可以相互互融借用。

  本书之中,它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几个角度逐一细数着朱熹关于如何读书的经验分享。虽然“斯人虽已去”,但是“千古的读书之法”经由本书的讲述分外鲜明地向书外的读者传递着乃至于今时今日都相当有借鉴价值的读书方法论。如果所耳熟能详的孔子《论语》引领我们畅享儒家思想的精髓,那么《朱子读书法》则告诉着我们该如何来正确的读书。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本书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古文和今译巧妙结合下的精妙解说。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从启蒙开始应该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不少的理论观念。但是我们也许并没有这样有“古色古香”角度下来畅享朱老夫子这般以古文的形式加以分享的读书见解。结合着翻译,这些见解不仅仅让我们饱览着古人对“读书之法”的讲述介绍。通过朱熹和他的几个弟子的讲话,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读书方法的分享。阅读这样的一本书册,我们不仅仅收获到的是独到的前辈们的读书经,我们更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和领悟古文版本的读书见解分享。对于古文的学习,这本书同样发挥了不少的辅助引导启蒙作用。

  对于这本书,我不仅是自己在读。我还其实分享给了家中的小女学习和翻看。也许在文言文方面,她还并不是非常地可以领悟。但是因为本书之中还穿插入了编者们的精辟翻译解说,所以我觉得孩子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非常吃力。相反的是,本书的学习更可以给她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了助推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读书方法的形式。在学习了解读书方法的同时,孩子潜移默化中也接受着不一样的读书能力培养。

  同样地,我更期待更多这类精辟的古籍类书籍可以古为今用地推出。相信这样的读物不仅具有可读性,还很是值得分享收藏。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五):春天我与朱子有个约会

  —— 谨以此文时刻勉励自己虚心涵泳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节目现场请到了一位嘉宾,他是一位儒学大佬,品德兼优;能囑文,长教化,性温和。他的谆谆教诲总能使人获益匪浅,现如今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待人接物之法更是融入了中华人民的血液中,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便是朱熹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声音。 朱子: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诸位能够静下心来听我这个老头子的唠叨,我实在倍感荣幸。 主持人:朱先生您说笑了。观众们朋友们听说您要来,激动坏了,有观众告诉我为了见您一面他一周前就赶到了我们的节目现场,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够见您一面,诉说心中的困惑。这样的观众朋友还有很多,因此我们节目组收集了一些问题,不知可否代他们向您请教? 朱子:感谢各位的厚爱,朱某一定尽力解答。 主持人:那我们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提问环节。 Q1:我现在是一名中学生,父母天天在我耳边唠叨“有玩游戏的时间不如去读书。”虽然我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我内心依旧很排斥读书。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喜欢玩游戏,游戏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快乐而选择读书这一枯燥又无趣的事情呢? 朱子:在我们那个时代求学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是彰明德行、教民向善,进而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罢了。之所以一定要强调读书,那是因为天地、阴阳、事物的道理、修身、侍奉双亲、治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的方法,以及圣贤的言行,古今的得失,礼乐的名位礼数,以至于经济源流,军事和刑法的制度,都在我们读的书所涵盖的范围之内。我们就是从学习圣人的书开始做学问的,最终也没办法完全撇开它修成圣贤之道。穷究事物之理,透彻了解了人类的天性,修身治家,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内外完全一致。从中体会出的道理无所不包,也不过是修行己身罢了。总而言之,读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圣人的话,理解了圣人的话,就能认清天下间的道理。明白了道理,就能密切联系自身下功夫,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如果不读书,你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收获是什么。 Q2:古今学者虽有不同,但想探究学问的心却是相同的。因此我想向夫子请教,做学问有什么方法吗? 朱子:我从十六七岁的时候下工夫读书,那时举目四望,书海无涯,只是这样用心去读,现在看当时的努力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当时确实吃了很多苦,读了不少书。现在要求求学之人突然读到我的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需要一步步积累,不断用心读书才可以。求学之人应该收起自己的心,让它做到单纯专一不浮躁,日常生活不管动还是静心都在身体里,不放纵散乱,这样才能把书看得精密详尽,这样才是根本。如果有想学的念头,但心思散漫,做不到勇猛静进,恐怕会白白浪费时间。一定要像火烧屁股一样急,想法非常迫切,严格定下期限,工夫时刻不能放松,准备一段时间花大力气一口气攻下来,然后就可以在里面逐渐修身养性。读书人需要磨练精神去领会,天下间的事从来没有在安宁太平、悠闲逸乐的状态下取得成功的。 Q3:书籍浩如烟海,请问读书是否有方? 朱子:读书之法有六条,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想跟大家具体介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以及虚心涵泳。首先,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读的书,比如《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看了这些书就会明白,人为什么不能不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顺序,然后再去读《诗经》《尚书》《礼记》《乐记》读书也有它的轻重缓急以及先后。其次学习的本原在于思考,不思索探求来打通,那就无法入门,读书要能够分辨精粗,得失,才能对自己本身有帮助。如果只是泛泛地读,就会白白浪费工夫和力气。最后,读书的方法,只有立定志向不自满,反复揣摩才能有作用。最近看到有求学之人经常轻率地穿凿附会,自己竟视此为定论,或者偏偏相信传闻的话,不去认真查考,导致每天背诵圣人的话却不明白圣贤的真实用意。他所读的书,所讲的话,只是根据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编撰而成。这样,怎么会有长进呢?看书与玩书有别,看,见到之后就有了结论;玩,则是反复思索,不舍得放下。如此一来,便是渐入佳境。 主持人:感谢您的分享,读书首先是为了修身养性,其次有方法的静心阅读,这样才会所有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定会虚心涵泳,不负韶华。 朱子:借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作为送给大家的祝福语---翻滚吧,后浪! 备注:朱子的回答是由朱子给友人的不同的书信拼接而成,翻译参考李孝国,董立平的译注。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六):三十岁了忽然不知道怎么读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囤书,但是怡然自得,碰到喜欢的就多翻几遍,不喜欢的,买了就藏起来或者干脆送人,但很多其实也没看。喜欢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什么都喽两眼。精力好的时候,脑子里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但是这一年常会觉得有些人名、事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他们开始快速消融在脑海中,只是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浮出来。这种感觉并不好。

  所以我开始想,过了三十岁到底应该看什么书,怎么看书?

  我首先做的是把一批可看可不看的书丢掉或者送人了。以前,书只要开了头,我一定会硬着头皮读完。现在发现,有些书不读,其实没什么损失,因为写得实在一般。读,反倒是时间、精力的一种占用。可以归为一类的,还有大量的碎片信息,知与不知,其实对生活也没多少影响。

  然后呢?

  我把《朱子读书法》中一些觉得好的部分拎在这里。有特别大的启发,但是还没变成一种行动。看上去特别简略不成文,这种匆匆而过的作风也算一种性格吧。

  1、为什么要读书?

  朱子说:“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整日饱食安坐、无所事事就能忽然知晓一切的人。所以必须学习。但是秦汉以来,很多人读书,不过是背诵、牢记,以备将来有用,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还有一种,干脆就不读书。这两种都把求学的本意丢失了。

  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修身、笃行。要以心体之、以身践之,而不是空言视之。

  说白了,读书是为了做人。很多人肚子里有一堆知识,但是无人品,没有用。那只是知识而已。

  2、怎么读书?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子整本读书法都是这几个字不同角度的剖析。

  他说: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乎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乎间断而无所成者哉?

  意思是不喜欢读书的就不论了,必然无所成。但是喜欢读书的人,却常常犯另外的毛病,即贪多务广,很多事情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天天非常忙,看上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是脑子里一团浆糊,无一点从容涵泳之乐,又如何从读书中得到什么,与不读书也没什么两样啊。

  所以朱子强调,读书就像攻城,得正面突破其中一面。但是这也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不知变通,他说的是这个理。同样,如果有些地方不碍大局,又实在读不懂,也是可以先放过去。但是总体上是,今日有今日之得,要的是日积月累之功。

  其实用大白话,就是不要没个目标。这本书里的一个枝蔓,想到另外一个地方,现在借由搜索引擎更容易一次性获得很多知识,往往就更自以为是自己得到的,其实没有经过自己任何思考,并没有什么用。很容易会为了炫耀,而将其堆砌出来而已。

  在读书的细节上,如何面对疑问,如何分辨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他说学者(学生)有两大弊病,一种是主私意,一种是旧有先入之说。想摆脱,也很难摆脱掉。但是无论如何需要警醒。同样牵强附会也要不得。

  也就是说,有人读书喜欢带着自己的意见读,然后挑出圣人的一些观点,佐证自己的。有人自己一点观点都没有,全程成为别人的传声筒。这些都要不得。都不是治学、读书的态度。最重要的方法是熟读深思,不要曲解。

  3、中年人

  “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然中年精力有限,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用工耳”。

  好像毛主席说过不争暂时的一地之失,读书其实也如此。有战略的考虑,但是具体到某一本书,在某一个年龄阶段,的确该减少泛观,增加熟读精思。这一部分,朱子还说过一段很长的话,讲的他的例子,他说讨论读书用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有的人说很多书都浅显易懂,不用心也行。朱子说自己以前读书非常刻苦,思量其中道理,感觉就像过独木桥,稍微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去。五十岁以后,渐渐力不从心,看见道理只争毫发之间,但是就是用不上力。所以他的很多学问都是五十岁前做的。五十岁之后长进不多。

  但是今天人看文字都心粗。不说研习道理,只说写文章。韩愈、苏洵、欧阳均是心中熟透了方作文章。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底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底工夫,涉猎看过,所以不及古人也。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七):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

  近来看过一本由南宋人张洪和齐熙摘录朱熹论读书法的话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书中总结的读书法,是经过不断传播,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读过有几点体会和感受,分享给其他人,本文共有五个部分:书的开头是南宋人张洪和齐熙做的序,讲了为什么要编撰这部书的原因,以及对朱子的敬仰之意。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运用。朱熹一生读书、教书、编书,自然也非常重视如何读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朱熹教学思想的重点和特点正是集中在指导学生读书并向学生传授读书经验上。朱子让天下的读书者通过良好的教育、自己努力修养和学习,让为学之人达到圣贤的境界。书中各种名句和历代读书者的读书感受和方法集大成,朱熹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出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后人称之为“朱子读书法”。

  书的卷一、二部分中张洪、齐熙在辅广原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整理,调整了辅广辑录原书文字的次序,按新拟定的读书六法分门别类,将符合每一类的文字放入具体的类中,使之变得条理更清晰。而且张洪等还在辅广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体系更加完备。

  这本书中很多都是朱子的弟子跟他的精辟对话,也是问朱子如何读书、怎样读好书的问题,弟子提出问题,朱子来对答并解决问题,朱子告诉他的弟子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其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方法。“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书中卷三、卷四中朱子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时多游历名胜,见过庐山瀑布的孩子,肯定更能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陪家长体验生活;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经历。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书中介绍了“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到位,“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要下工夫、动脑子、弄得懂、记得住。但有些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成绩却没有进步。这就是因为功夫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和计划,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就是交作业和应付考试。如何才能做到位呢?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力求真正理解掌握。作业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做作业之前要先回顾消化。做作业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知识,开动脑筋,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就认真写到自己能做的那一步,等待老师批改,第二天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考试和作业里的错题,老师讲解订正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考试前将错题集拿出来研究巩固。单词和课文这些记忆性的内容,根据艾宾斯浩记忆曲线,背下来后要时常回顾,从而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读书太慢、看不懂时该如何呢?“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纔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朱子说读书不要“责效”,不是说读书不要效果,而是说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理解和懂得道理为先。“‘诵数’云者,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之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不是先讲解,而是自己诵读几遍之后,让学生先跟着齐读,再各自读,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读成诵。一般来说等到书能背下来,书上的意思就懂了一大半。学生不喜欢出声诵读,只习惯无声默读,而且往往是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出声。就算在学校组织的早读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不肯张口,不愿意出声。但是诵读具有一系列好处,比如说可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锻炼发声,培养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可以锻炼专注力,融入书本中,等等。诵读时,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边看、边读、边听、边想,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就会增强记忆效果。特别是在文科记忆性内容的学习上,诵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建议学生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时间诵读课文,从而加强记忆,才能理解透彻,掌握更加牢靠。

  《朱子读书法》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值得借鉴和思考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应重视继承优秀传统,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解读,寻找其与当代读书方法的联系,学习民族读书方法中的宝贵经验,使优秀的读书方法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彩。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八):读过很多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是你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的大家都在不断谈论着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莎士比亚认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大文豪苏轼发愿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如今,我们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也开始读各种书,但很多人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很多书,但是读过就忘了,对自己的人生好像也没有什么帮助。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些大家们都是骗人的吗?

当然不是,出现这个问题,是你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关于读书的方法,明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钱穆对朱熹在学术造诣上的评价颇高,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之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足见关于如何做学问和读书,朱熹可谓颇有心得,他教导学生如何读书做学问的内容,由他亲传的弟子汇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其中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包含了从选书、看书、如何用功、理解到实践运用的整个过程,书中教的方法平易朴实,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学会。徐复观说朱熹是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所以他的读书经验,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

关于朱熹讲到的如何读书的方法,以下结合经验总结了几个实用的方法,希望对你的读书有所帮助和启发。

掌握读书学习的底层逻辑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一种规律都有自己的关键。掌握了这个关键并严格遵守,做的事虽然和别人没什么不同,但做这件事的目的已经有了质的不同。

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底层逻辑。学习任何事物,都要了解并掌握其底层逻辑,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者欧丽娟曾说过,之所以你读过的书都不记得了,是因为你所读的内容不在你的知识体系中,你并没有真的理解和学到它,那自然就很容易忘记。

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构建就像是打造一个网络,你学到的知识是一个个的点,有了好的体系结构,这些点之间才能建立起链接,形成稳固的框架,组织成一个有效的网络,这样你新学的知识点才不断能加入这个网络中,形成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就像是建造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看似精美宏大,实则不堪一击,随时可能泥沙俱下、轰然倒塌。

循序渐进: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在快餐时代,我们活得异常着急和焦虑。我们从想一天看完一本书,到一小时看完一本书,甚至到十多分钟听完一本书,我们“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貌似“读过”很多书,但因为太多了,我们消化不了,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

欲速是读书的第一大病,读书的功夫是在绵密不间断、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练成的,而不在速度快。读书没有章法、没有顺序、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这样追求速成的方法,庄稼不但没有长得更好,反而都死光光了。相信我们都不会让一个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小朋友去跑步,这些都是简单明了的道理,怎么到读书上,我们就忘记了呢?

读书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阅读适合自己的书。如果一个人,不怎么了解历史,也没有国学和阅读古文的常识,听到别人说《史记》是本不得不读的好书,就跟风去读,恐怕最终书读不完,也体悟不到这为什么是一本好书。

读书就要先看那些清楚明白、容易懂的,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增加难度;当你把一本典籍真的读懂真的读熟、读懂了,再看其他书也就容易了,你也就能更好地消化其中的知识,正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泛泛地读书,就成了靠堆砌书来显示自己的广博,放下书卷,自己还是茫然无知。希望你能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从容求索,深入体味。这样浸润久了,内心安定,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必然会有收获。

专心勤勉:结硬寨,打呆仗

前辈文人都才思敏捷,却愿意做这个最笨的工夫,现在的人心思愚钝,却妄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曾说:“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这个观点与朱熹关于读书做学问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我们该如何读书呢?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曾国藩在带领湘军时的心法——“结硬寨,打呆仗”。

很多人读过的书不记得,大多是读书不仔细,心浮气躁,草草地读完,并没有读到心里去,更没有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含义,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

而真正的读书,要下死工夫,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做到全都搞明白了才罢休。读的时候要亲切地体会认识,理解时要分辨得清楚明白,这样读书才能真的使自己受益。当然,如果遇到了实在是理解不了的,也可以暂时先放下,等到思路清晰的时候,再拿出来读,而不是囫囵吞枣般的随便读一读。

这样在读书的时候专心致志、愿意下苦工夫、“笨”工夫,平心静气踏实讲道理,只是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眼界。

切己体察:输入与输出

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反过来联系自身推寻探究。读书里的每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我能在什么地方用得到。

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广泛学习,仔细求证,谨慎思考,辨别清楚。而想要真正掌握书中的知识,必须做输出,努力去践行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让知识为我所用。否则,很多书你看的时候很high,看完了就过去了,就像风拂过湖面,虽然带来了一点点涟漪,但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

华盛顿说:“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读书要联系自身实际去体会,用心去验证,亲身践行,想必没有一个人是靠读过一本教你如何游泳的书就学会了游泳吧。当你通过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刻的体味了书中的道理,能力自然会有所长进。

朱子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子读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中讲得最亲切有味的,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虽然朴实无华,却可使人终身受用,研究不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子读书法》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