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是一本由桦泽紫苑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一):三十块的价值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精神科医生,说自己每年读三百本,写三本。也是个牛人。
书中说,1500日元一本书,折合人民币八十块。国内书价便宜得多,这一本定价三十三,打折之后也就十几块钱。读完这类书,大概也就一个小时。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他的生命之书,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如果找到了,是个人的幸运,没找到就继续。
读书是个人的事,读了很多,不见得能用上,但不读,想用的时候就要费脑子。
读书要五谷杂粮都来点,三种书要读,工作和专业的,这是自己看家本领;第二是准备读两遍的,这种书,可能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第三种是一小时看完的书,比如作者的这部书,看完之后可以送人或者扔掉。
读书要输出,没有输出就赔钱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实在。
读书能够调节人的心情,喝咖啡也行,前者有68%的纾解效果,后者只有45%。那么有压力时,一边喝咖啡,一遍读书会不会增加效果,鬼知道呢。
读书是快乐的,如果感觉压力很大,还是喝咖啡的好。
读书最终还是要写书,建议看看斯蒂芬金的《关于写作这回事》,我没有看过,回头买来看看。
一年读上二十本书,在日本也很少,要是一个月读书超过二十本,那就是读书家,读书家有什么用呢?有自己的专业才是关键,有个经济学家每个月都在发布他读书的成果,一个月三十本左右,给人推荐,就是把自己读书的心得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最后,读书有一个守破离的原则,从常识开始守,从学习应用开始破,建立自己的模式就是离。
恒之20170305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二):我的阅读术
最近又开始迷恋阅读,一面看kindle,一面看实体书,每周保证读两本书,在阅读中我渐渐有了一些想法,疑问,直到最近读日本学者桦泽紫宛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让我对于阅读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我阅读上的心得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我的阅读是断断续续的,某一段时间,几乎手不释卷,然后就中断了阅读,书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有一种情景得到触碰,内心又涌动起一种激情,于是又开始阅读,我的阅读是一种延伸性的,迷恋一种专题,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一个阶段读起了经管类的,便连续读这方面的书,一个阶段喜欢读历史类的,于是畅游各种版本的历史,最近一个阶段喜欢读it界大咖的传记,从周鸿祎,雷军,刘强东,到任正非,董明珠,这种阅读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自己系统的了解某一领域,但是他的弊病也显然易见,就是极易造成营养不良,我最近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给自己定了阅读清单,从专业技能,娱乐,休闲,文学等方面,使自己的阅读均衡,不再缺少营养。
最近阅读坚持的时间要长,效率也高,让我不由得去想,为什么我的阅读总是时断时续,我想有三方面原因,1。买一本书后,当看到有意思,受启发的章节,不忍马上看完,就像孩子,手里拿着冰淇凌,却不舍得吃,捧在手里,但是慢慢冰淇凌化了,搞得没法去吃,2。我对阅读的要求较高,我希望每读一本书,都能过目不忘,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总为自己的低效而自责,于是索性不读,等着最佳状态得出现,3。我的书有两种,一种是网上下载的,一种是买的,我对书籍有一种偏执,就是异乎寻常的占有欲,但恰恰是这种占有,越觉得,反正都是我的,什么时候读都可以。
虽然之前我没有认真想过,我在阅读上浅尝辄止的原因,但最近却有所改善,首先看到惊喜的内容,我会让自己赶快置身其中,带着这种兴奋劲阅读,阅读的效率便更高,其次我降低了对阅读的标准,我觉得一本书,阅读到最后,哪怕就记住一句话,而这句话对自己很受用,那阅读就是有益的,本身我不是照相机,不是扫描仪,何必要求我能完全的复制,阅读的目的是抛砖引玉,从作者的观点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认识,如果强求自己背下来,那不是阅读,那是在抄书,这种思维是典型中国教育的遗毒,传统的中国教育,锻炼了学生的好记性,但却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而这种弊病在阅读上体现尤为明显,我们拿起一本书,不是想获得新的认识,而是强迫自己记住,我想这点,不光是我有,很多人也有吧,这是羁绊我们阅读的绊脚石,不把它搬走,我们面对书,还是望而却步。
虽然我扭转了阅读的思维,不再强求自己阅读后就能记得扎实,但是真的希望阅读是高效的,读过《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我有了共鸣,有了启发,也有新的认识,作者本身是一个神经科医生,也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它从生理角度去讲阅读,更加的科学和专业,他从为什么阅读,阅读如何能高效,如何选书,如何买书,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选择上入手,逐层讲解如何阅读,没有艰涩的理论,读起来很舒服,很易于跟着作者的思路同步。
作者有几项观点,我甚有共鸣,甚至有些沾沾自喜,作者的涂鸦阅读,把握书的整体和先挑自己喜欢的章节阅读等方法与我一直实践的一致。我阅读的时候也是采用荧光笔和油笔,荧光笔画重点,油笔写感想,我从来不整段整段画重点,否则这就失去了摘取重点的意义,当一本书合上,闭上眼睛想想这本书写了什么,然后再翻起书,只看自己画重点部分,过段时间再看重点部分,一方面记得扎实,另一方面会有新的体会,以前我阅读是严格按照顺序进行,但我发现,有时坚持10多页,便没了兴致,没了兴致,再想捡起兴致就难上加难,于是我索性读那些我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当下最有帮助的部分,我发现阅读这部分后,我再读其它章节也会产生兴趣,阅读起来就非常的畅快,作者说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很多人和我一样,关心的重点是,如何去选书,如何能记得更牢,开始我买书,也是看排行榜,看知名度,感觉好的,马上入手,不管适合不适合,这其中大部分买回来后就被冷落了,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守破离,守是初级性,基础性的阅读,破是进阶阅读,离是最高层次阅读,我们买来书,不读,实际上就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完全跟着别人的指引走,比如对哲学感兴趣,看排行榜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好,便买来,一部厚厚的哲学史,事无巨细,读读便生厌,这就是典型的选错书,自己对这门知识的认识尚属初级阶段,应该选择守阶段,选《中国哲学简史》读会更容易投入进去,再比如有的人,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评价非常高,学术性,阅读性兼备,可一读却不知所云,没有明代历史的了解,读这本书是很吃力的,这时选择《明朝那些事》就要好很多,选书不能人云亦云,要明确自己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云云书海中找到相对正确的书,才能让自己产生兴趣,向更高一阶段去挑战,该是守的阶段就不要跳跃到破的阶段,该是离的层次,也不要总徘徊在守的阶段。
读书最痛苦的是,莫不过看完后很快就把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就好像从来没度过一样,作者认为读书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输入是为了让自己有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阅读就是准备材料,而写作,分享就是盖楼,输入和输出才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输出有很多种,可以发微信,发微博,写读书笔记,写书评,也可以给别人分享,最近我深有体会,输出加深记忆,我刚刚读完《追风筝的人》,单位同事也读过,我和他谈论了这本书,包括剧情和人物性格,突然我感觉我的记忆更加立体了,更加形象了,画面感更强了,我相信这种一次性的讨论,胜于我100次的闭门造车,输入阅读内容,是一次大脑记忆的强化,好像给大脑输入了一个重要文件的指令,这个指令输入后,记忆的内容就编入重要文件档案,形成一种固定的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就会调出来,另外阅读绝不是,书里写了什么,我们就说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得有自己多想法,最好有自己的质疑,古人说尽信书等于无,读书的批判性精神,是一次推理,分析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是加深记忆,而是让书中精华导引出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所用。中国人讲学以致用,学习本身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纸上谈兵终是雕虫小技,付诸实践才是学和读的终极目的,正如陆放翁说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阅读上,我还是一个虔诚的学徒,谦虚着,谨慎着,一步步的践行阅读的使命,能在阅读上不断有心得和体会,并能与人分享,实乃人生之最大幸福,除了作者的一些观点,我在阅读上有三个原则,与己一致观点,快速看过,与己不一致观点,自己分析,认同则深入思考,不认同,不免为其难;深受启发的部分,重点记录,重点思考,让己遨游在书籍的海洋,得到欢愉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妻子不爱阅读,前段时间,我用近乎强迫的手法逼他阅读,最后适得其反,看了这本书,我认真总结,和他分享了读书心得,最后整理出这么几点,1读书不要带着压力,不要强迫和勉强自己,2慢慢找到兴趣点,3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4及时分享。我想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兴趣了,有了兴趣就爱读,爱读就爱分享,分享就会有成就感,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激活自己的阅读欲望,产生出自我的阅读心得。
阅读会让人的气质有所变化,让人变得不再无知,不再幼稚,不再偏执,不再极端,不再狭隘,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本书铺起了宽宽的路,在宽阔的路上走,人的心也宽了,书也像垫脚石,当你站在书上,所处的高度酒不同,见到的就不同,从一片祥和,到人情冷暖,再到大爱无疆,我们对为什么阅读,对找一千一万个理由,但我很认同作者的理由,简单而实际,朴实而真挚,那既是阅读的理由是快乐。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三):读一本书打败三只拦路虎
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阅读,幼儿园的时候,读的是童话书;上学以后,读的最多的是教科书;工作进入社会,又开始读各种技术、方法、管理类的书籍。很多小伙伴说:“不知道读什么书好?买了书都读不完,或者是即使读完了书,过一阶段就忘记了书中的内容。”这就是我们读书过程中常常遇见的三只拦路虎。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四):写这篇感想,就是在实践“过目不忘读书法”
阅读时间:2小时左右 用处:有点 虽然名字叫《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不过全书只有1/3才切题 。另外2/3讲的是为什么要多读书,和该读什么书。 所以,如何“过目不忘”,实用的原则就几条: 1.及时“输出”,也就是复述表达。可以像本人现在做的事情一样,看完书写点感想。也可以采取其它,比如交流、写书评之类的形式。感想宜当天写,书评宜隔天写,这样能反复追溯内容。 2.边读书边作笔记。其实也是“输出”的一种。 3.趁兴趣浓厚的时候,赶快读。兴致高,记得住。兴致不高,质量就得大打折扣了。 其它的讲法,有点违背我平常的感觉,因此不作赘述。 至于作者的选书法么,核心一个字,“钱”。 他的观念是,有点兴趣的书,想买就该立即买,然后赶快读完,海量读。 原则是很好……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五):过目不忘就是用心
之前读过《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如何阅读一本书》,所以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前面两本书的补充。《如何阅读一本书》谈如何阅读书,特别细致。《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用故事告诉你如何能一天一本书的阅读。我乍看这本书《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是技巧,其实是一些习惯。
第一章 读书的收获
在垃圾信息充斥着的今天,本人以为在网络上获得信息(微博、微信)简直是扯谈。微信上各种伪科学论。微博上面各种段子。真的可以学习到受用一生的知识么?其实互联网我们已经沦为了娱乐(打发时间)的工具。一看各种大V说的各种段子,还觉得挺有道理觉得学习到了什么沾沾自喜,殊不知是浪费时间记住来了短时记忆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用。
作者强调“输出”也就是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复述、笔记等记在脑海里,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所收获。
既要收获,那收获有什么用呢?
1.作者提到“时间买时间”从书中获得的东西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那么之后做任何事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2.神经细胞树突部位是不断产生的,应该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的髓鞘质。髓鞘质是根据精深练习而不断变厚,变厚后思维更加敏捷。这也是为什么爱读书的人大多数都比没有读书的人有钱、有文化(这个是本书的统计)
3.改变自己的未来。我是因为读了村上春树小说然后学的日语。又因为喜欢动漫、日系文学小说再慢慢考证。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没学,但是不断读书之后,大专的时候才开始努力。也把该考的证考了。人生的确会因为读书多改变,至少现在我不会在一些电视节目浪费时间。所以这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二章
一、过目不忘的原则
两个字概括就是:用心
1.艾宾浩斯读书法。就是一、三、七天的时候复习。
2.输出。就像我现在这样给这本书写书评。
3.后叶催产素的作用。也就是引发自己内心共鸣的书籍。
二、高效读书
1.碎片时间阅读,特别是坐车。我在小城市坐车最多二十分钟。之前去成都上班的时候坐车得半个多小时,有的两个小时。如果能控制自己不玩手机看书的话,的确长年累月下来会收获很多。(打个KINDLE广告,真的比书方便)这一点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面也提到过。
2.读书就是时间管理。其实我觉得读书和健身一样。是一种高自控力的表现。我在报健身房之后,便开始减少聚会、活动等。聚会的钱剩下来还可以买书。唯一的缺点是与朋友的接触减少。不过在健身三个月后的感触是,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聚会的次数而离你越远。离你越远的也只是酒肉朋友吧。这样训练出的高自控力。用一句调侃的话,你连健身房都能天天去瘦身,还有什么事情是坚持不了的,简直可怕。
3.深读不速读。作者强调理解高于数量。读书不应该像陶渊明不求甚解。而是应该把每一本书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才会在大脑里发生变化,让自己变的优质。作者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测试,就是你看完整本书之后,能复述内容么?知道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么。
第三章 “过目不忘”读书法
1.荧光笔读书法。
2.电视购物读书法。就是向朋友推荐看过的书,和跟朋友说书的内容。
3.社交网站分享想法。
4.写书评读书法。(就像我这样)
5.西柚鸡尾酒读书法。简而言之就是不想写书评,也写一篇。。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也就提升了。
6.碎片时间记忆强化读书法。五分钟、15分钟、45分钟、90分钟。其实时间越短,注意力越集中。(所以在公交上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熟睡读书法。睡觉前阅读一些重要的东西,睡觉的时候让大脑自己动。
第四章 “过目不忘”读书法实践篇
1.读书方法分为:浏览读书法、跳读法、挑战读书法、兴奋读书法、趁热打铁读书法、百闻不如一见读书法(表示不赞同,像迷妹一样啊。我还是觉得读书会靠谱一些)。
第五章.选书方法。
第六章 电子书读书法。
吐槽的话,就是收了亚马逊钱。推销KINDLE。
其实对于喜欢读书的来说,KINDLE真的很方便。我就有个日版KINDLE,看日文原版书和一些感兴趣的书。
第七章 怎样买书
1.作者提到犹太人的话:金钱可以被夺走,知识不会被夺走。
知识就是最好的储蓄。这个是一个定论了,把钱拿去花天酒地,或者把钱拿去大吃大喝,未来是没有的,除非你家不缺钱。当然投资的话,也是要随着自己的知识越多,投资行为才越稳健。(除非狗屎运爆表,这里不辩)
2.把钱存进亚马逊账户专用买书。(作者的意思)
其实我觉得可以办一张银行卡,每月存一些钱买书。把心动的书存进收藏。然后买买买。
3.书的分类和整理。
作者把书分成三类。
一是与工作相关的书
二是需要阅读两次以上的书
三是阅读一次就够了的书
把第三类书送给朋友或者卖掉买其他书。
第八章 推荐的31本书。
感觉有些书没有。
看上了一本《写作这回事》打算买。
—————————————————后记————————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培养阅读习惯。
你或许买了这本书觉得后悔,说什么狗屁,我早就知道要这样读。但是你行动过么?
这类方法书籍最缺的就是行动。
想起前几天看知乎的提问。有个问题说道,我上大学应该在学校外卖鱿鱼赚钱还是怎么样好。某答主回答:还是卖鱿鱼好啊,反正不卖鱿鱼你也不会好好学习。
其实你根本没有努力过,却对什么都不屑。
最后这本书我给推荐。是因为它的的确确告诉我一些我该运用的一些习惯。
以上。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六):读过记不住,是病得治
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但是读过却总是记不住。和别人聊起来时只会说:“哎呀那谁写的书啦?书名是什么什么的啦?写的可好啦!故事是一个叫什么的女的去了一个叫什么的地方.......”自己说的异常兴奋,听者却一头雾水。作者姓名记不住,书名勉强记一半,内容就记住梗概,遇到主人公是外国名那简直是头大。整本书读完,只知道那个名是主人公,想记住简直像背单词一样痛苦。文学书尚且如此,更别提教科书专业书啦。读那么多书,想表现一下自己学富五车的内涵,结果却连一个完整的例子都讲不出来。就像喝了几吨的奶,却还是个矮星人一样。反正读了也记不住,就不读啦!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七):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输出”与“碎片时间”
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是很多人读书学习的目标。刚刚才用心细致阅读的书籍,转身就忘记了书中内容,本来是趣味横生,超级好玩的一本书,阅读之后没有多久不记不住了怎么办?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中,桦泽紫苑作者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讲述被大脑科学所证明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这本书的作者:桦泽紫苑,精神科医生、作家。“日本最懂网络的精神科医生”,他在过去20年间的读书量超过6000册,在做好医生的同时,不断的更新自己的阅读量和社交媒体内容输出量,写作本书的时候已经出版了10本书籍。他通过科学的高效的记忆读书法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并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传播和输出。
作者高效的阅读及其如何做到过目不忘,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输出”与“碎片时间”。作者在书记中给我们指出,合理巧妙的利用“碎片时间”(结合书籍中的内容可以深入学习“番茄工作法”);“输出”,是学习理解的重要过程,输出有些书评,在社交媒体发表言论,决定读书会交流等。具体如何通过控制脑内物质来提高记忆效率?本书都将一一解明。
要想记住书籍中的内容,就需要把阅读到的东西"外化"出来。书籍中具体讲述到5种方法:荧光笔读书法、电视购物读书法、社交读书法、“写书评读书法”、西柚鸡尾酒读书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看到:荧光笔读书法中标记书中最关键的三点进行深化记忆;电视购物读书法考虑的是多角度劝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本书阅读体验;社交读书法,与别人分享读书启发,进行书籍的交流,加强书籍在脑海中的记忆;“写书评读书法”觉得特别好的书进行书评写作,阅读完成不马上写,冷静了写。第一心情平复了写的更客观,第二是对书籍内容的回忆和复习;西柚鸡尾酒读书法:西柚挤一挤还是会出来,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榨干书中的知识。
书籍介绍碎片化读书从奥特曼开始,奥特曼为何能量爆棚,因为他只有三分钟。我们的阅读要是时间很紧张只有五分钟不行吗?利用“干劲”——分钟读书法,阅读也会更高效。书籍用科学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为何碎片化阅读效果好,如何做到碎片化阅读。具体书籍讲述了:15-45-90法则读书法。想进行拓展阅读的可以看看“番茄工作法”。
我需要读书玛?读书有什么优势?读《低智商社会》前对自己的阅读量很是满足,每天在论坛朋友圈接收信息,出于工作需要一年买三五本书学点专业知识。阅读《低智商社会》开始认识到自己处于一种“假知道”的氛围下,感觉自己知道这个事情,其实什么都不懂。如今翻开《过目不忘的读书法》,瞬间明白读屏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差距。信息很难帮助一个人获得提升,帮助人提升的是知识,而这个知识需要系统的阅读来实现,这个阅读更多还是得依靠“书籍”。 读书的优势作者整理成为8点:1、系统的掌握“知识”,不是让自己停留在浏览信息的层面。2、节省时间:阅读书籍能获得高效工作和时间管理的方法,帮助我们节省出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3、工作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借鉴前人的经验,更高效,更出色。4、缓解压力:读书相比散步,听音乐让人更放松,能改善睡眠质量。5、聪明:读书使大脑灵活理论,提升IQ。6、改变人生——“命运之书理论”作者阅读的过程选择了职业,我阅读《低智商社会》选择阅读更多的书籍。7、成长读书是一个自我加速成长的过程。8、愉悦:读书是一种娱乐,享受阅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书不是说你翻开了看了就好,“只有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自我成长,读书才有意义!”要是看了就忘记了那么及时一年阅读300本书也是竹篮打水, 这种过目即忘的读书,即便一年读100本书,最终也如竹篮打水,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我们是要认真细致地精读才能记住,还是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阅读才能保证我们不会忘记呢?但遗憾的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科学的系统的教我们如何把阅读到的书籍中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写作能力工作能力,长时间的记忆住书籍的内容。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八):实用的方法论
与这本书相遇是一个偶然,当时我在购书中心漫无目的的逛着,忽然发现架子上有一本很薄,名字又很吸引的书(《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但是形容词就觉得很神了吧,哈哈)。于是翻了翻后觉得貌似挺实用的,就买了回来。
书中介绍了几种具体的读书方法,教会读者如何以自己的角度去把一本书看懂,把一本书化为自己的知识。具体的方法直接在书里找吧,书真的很薄(不然我会觉得太难读了就不买了......)。在这里我想说说更深一点的东西,或者说对我启发更大的内容。
整本书是围绕着“知识内化”的点来写的,在作者执着地知识内化过程中,其实反映着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读一本书,是为自己而读,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嘚瑟而读的;所以读书的时候不但要读懂,还要读透——读透的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更高的境界是“学以致慧”(这就不解释了,不然就啰嗦了)。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背后推动着作者过上现在的生活,说实话我是挺羡慕作者的,不过活不成那样啊。
作为方法论而言,这本书朴实无华,实用至间,很有日本作家的味道(像另一本书《极简生活》一样);所以各位想读书却缺少方法论的读者可以读读这本书哦~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九):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1.只有阅读适合自己现状水平的书,才可以节约时间,获得更深的阅读启发______而不是因为自己"想读书"为了一种"自我满足感"
2.只有读书,可以增加你的选项,只有选项多了,目标实现的概率才会更大,自己的人生才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性
3.读书方法就是时间管理方法——读书多的人都是善于做时间管理的人!读书方法就是时间管理方法
4种输出读书法.⑴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用笔在重要的内容下面画线
⑵ 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向别人推荐你读过的书
⑶ 将读书时的感想、发现和名言名句写到博客中,与别人分享
⑷ 在博客和邮件杂志中写书评或摘要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读后感(十):务实真诚的读书法则
偶然买了这本书;或许也是因为买书和读书有点累了;但是看完后觉得很多地方能够的到共鸣;
了解一个作者写书还是要稍微关注下文化背景、工作背景、教育背景,此书也是充分体现了作为在此背景下作者的相应观点和水平;
务实的基础是因为作者是网络红人,所以观点相对要朴素和有说服力,所以作者谈到读书益处、选书方法两个章节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写出来,对比收获较多。
真诚来说:作者努力的进行全面系统的努力,匹配与作者的经验和水平,有些地方为了成体系有点求全之外,大部分可以受启发吧;作者表达算是朴素的
毕竟是日本的快销品,所以第六、第八章略去
有益的观点:
1、网络信息比喻为试吃品,书是体系,是知识 (信息--知识)
2、输出记忆法(作者出书以及写网志,有说服力),能够形成长期记忆;同时为了保证输出内容,输入(读书量)需要保证
3、读书(守、破、离)和选书按照自己的水平,不妨从“入门书”开始,比较符合认知和从自我出发,不要追求高大上,不要脱离自我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