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毁了我》是一本由王强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毁了我》精选点评:
●一本将关于书的书。 看评论,王强首先是一个爱书的人,其次才是一名商人。 最近看了两本关于书的书,才发真的是知道的越多,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本书作者就是讲的自己评论书,购书的一些散文日记。 王强应该是教授,在北大和美国同时教书,和俞敏洪和徐小平是好友,同时爱书成癖。 看他的购书日记,然后在想,这些书能看完吗?都是大部头,而且有古文有英文,是那种我看着就头大的书籍 作者提到的那些名家,我都只是听说过他们的大名,但是他们真正出名的那些名作,确实都看得少。 确实是孤陋寡闻,这个世界太大,每年都有数十万册书籍出版,但是我们有生之年能读完多少本书? 一年50本,五十年也就2500本吧。 还是选读,精度的要选,略读的也要选。 作者书中提到的书都想读,都想收藏,怎么办
●王强早年的书话集《书之爱》新版增订本,却换了一个早被美国作家琳莎・施瓦茨用过的书话集的名字,在我看来不如不换。不过这样一本小书(受众小,篇幅少,王强所谈书的门类及趣味也相对偏小)2006年问世以来,能一直被不同出版社再版着,从世界知识到群言,从中信到文景,本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高山仰止。
●其实就是王强以自己的角度推荐了一份书单,推荐语有些又有点奇奇怪怪,还是那句话,读书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情,喜欢什么还是要靠自己去读,读了才知道喜不喜欢,当然,读书也不存在毁不毁人,不过我觉得多多少少有点点毁吧。
●一边看,一边幻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通过这本好书又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好书~
●很少因为标题选择书,毕竟标题党的亏吃的太多了。看了这个名字等了很久才翻开看,还是大有上当的感觉,豆瓣的评分还是很中肯的,掉书包和真正的书评是不一样的,很难想象放在书架上的书是如何和自己挂上钩的,还能毁掉自己。
●说实话真没想到这本书是这样的行文方式,不太对口。可能我也没想到王强是这样博览群书的人一样吧,放下来一段时间,希望过段时间能继续读下去。心态不同,接受的行文也不太一致
●有的书是写给别人读的,有些书是写给自己读的。
●一位书痴的读书藏书体验与随想,书之爱,书之怨。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一):定位不清不痛不痒
一向对关于书的书来者不拒,这本书的定位感觉并不是很清晰,一部分是作者与书的情缘、一部分是读书笔记,还有一部分是书中的小知识点引发的读书推荐。而且整本看下来好像跟书名一点儿关系没有啊…… 说实话,说到毁,这本书谈到的书对于人的毁灭性远远不如之前看过那本嗜书瘾君子来的酣畅,那个里面书痴的程度之深,以及跟藏书、读书相关的千奇百怪离奇死亡事故更是精彩,实在是不得不再一次力荐一下啊,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二):附录《数字化时代阅读》是值回书价的一篇文章
简单自我理解的概括一下:
不熟悉网络提供的工具,不接触电子化的人已经落伍
超链接带来的信息获取便利性
使用有效的工具“快速”获取你所感兴趣的信息成为一种能力
过去是带着显微镜做学问,一字一句的揣摩,反而离文义越来越远
现在获取知识需要先广博、后专深
数字化的知识获取本质是速度
不必恐慌,无论介质如何,内容依然不变
互联网的“民主”,导致对传统经典的怀疑和不信服
因为现在的时代速度太快,导致有一部分人自然的恋旧
时代的脚步,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附:
1、《权利的转移》里面的3M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三):读书毁了我
《读书毁了我》,王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这书有两个卖点,一是题目,二是作者。作者是新东方“三剑客”之一,跟俞敏洪和徐小平一起打下江山的王强,也就是“中国合伙人”里的一个原型。至于题目,自然知道是噱头,但也足够有冲击力。但冲击力也就止于此了,因为读书是相当个人化的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个人的书单与读书笔记对另一个人可能全无感觉。这书就是如此,当然无感的原因主要是作者读得太高深,汉英双文皆是如此。有时读着读着有读董桥的感觉。于我而言,书最有趣的部分是最后,摘录了作者一些购书日记,读来反而兴趣盎然。比如2001年12月15日这一则:今日仍逛书店,在骆克道见铜、锣、湾书店大匾。推门进去,见店主一清瘦男子,鼻梁上架花镜,自称林、荣、基。面虽冷漠,却透出精明……林老板真爱书之人,每问及著者和作品均对答如流,在港当算难得之人。读这一段,真是感慨得很,场景如在眼前。作者无意中记下一则书话,肯定没有想到十几年后这人、这书店名动港陆。书动辄一整套十几、几十册地买回家去,不由得想,在北京、纽约这等地方,作者买书花的钱虽不菲,却又比放书空间花的钱要少多了。
(公号:行云楼)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四):把人生的记忆织进阅读的过程
王强在《读书毁了我》里描述:“秋 夜里, 借 着 杰 寇 斯 基 记忆 的 光亮, 我真 切 看见 了 那些 织 进 作者 生命 肌 理 的 书页 怎样 像 永恒 的 投影, 有力 地 掠过 他 生命 变幻 的 天空。 不, 怎么 会 是 掠过? 是 停留, 是 占有, 是 彻头彻尾 的 征服。 没有 亲密 而 刻骨 的 交集, 生命 何以 会 从 书中 或者 书 何以 会 从 生命 中 获得 真正 的 意义 和 力量?”
作者把生命肌理织进了书页,而读者则是把人生的记忆织进了阅读的过程里。看到某本书,我们会回想起来读这本书时,我们遇到的人,读书时的环境,周围的声音,我们的情绪。把每天的感觉和读书的体验,记成读书日记,则书与人生构成了立体的记忆。这是读《读书毁了我》所学到的方法。
《读书毁了我》读后感(五):书之书:文字的力量
读书毁了我!?新东方的联合创始人、著名天使投资人王强为什么会这么说?
老实说,我被这个书名吊住了。带着此份好奇,走进了这本书《读书毁了我》。一读,才知道是正话反着说。
正如作者所说:有力量的文字”本该就是“珍稀”的。唯其“珍稀”,它们才是唯一值得你用全部生命去拥抱的,因为它们毫不留情“毁”了你的同时,还给你的必是崭新的生命。
王强除了是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嗜书瘾君子。凭借阅读,他从边城考进北大,又从北大到美国深造,供职于美国一流实验室,而后又联合创始新东方、真格基金,成为知名的投资人。阅读拓展了他生命的疆界,而我在阅读这本书之书时,也拓展了我关于阅读的边界。
“有些书具有炸药一样的化学构造。唯一不同的是,一块炸药只爆炸一次,而一本书则爆炸上千次。”毫不吝啬地说,《读书毁了我》已炸了我一次。
作为爱书之人,《读书毁了我》记录了“书痴”王强寻书、看书、买书、藏书过程中的故事和点滴感受,其对书的喜爱、入痴的状态实在着实让我惊叹。隔着书,仿佛都能闻到醉于书的味道。
想要学习写书评和读书感悟的伙伴,这本书也是范本之选。
我是以书为静,醉于阅读,静于写作。一名时刻保持在精进状态的终生学习者。感谢相遇,关注@以书为静,让我们一起成为读书实现梦想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