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子读书法》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4 04:2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朱子读书法》经典读后感10篇

  《朱子读书法》是一本由[南宋]朱熹 撰 / [南宋]张洪 齐熙 编 / 李孝国 董立平著作,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一):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

  近来看过一本由南宋人张洪和齐熙摘录朱熹论读书法的话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书中总结的读书法,是经过不断传播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读过有几点体会感受分享给其他人,本文共有五个部分:书的开头是南宋人张洪和齐熙做的序,讲了为什么要编撰这部书的原因,以及对朱子的敬仰之意。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运用。朱熹一生读书、教书、编书,自然也非常重视如何读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见解,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朱熹教学思想的重点特点正是集中在指导学生读书并向学生传授读书经验上。朱子让天下的读书者通过良好的教育、自己努力修养学习,让为学之人达到圣贤境界。书中各种名句历代读书者的读书感受和方法集大成,朱熹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出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后人称之为“朱子读书法”。

  书的卷一、二部分中张洪、齐熙在辅广原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整理,调整了辅广辑录原书文字次序,按新拟定的读书六法分门别类,将符合每一类的文字放入具体的类中,使之变得条理清晰。而且张洪等还在辅广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体系更加完备

  这本书中很多都是朱子的弟子跟他的精辟对话,也是问朱子如何读书、怎样读好书问题,弟子提出问题,朱子来对答并解决问题,朱子告诉他的弟子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其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方法。“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高尚目标,并要以顽强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书中卷三、卷四中朱子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时多游历名胜,见过庐山瀑布孩子肯定更能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九天”的意境;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陪家长体验生活;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实丰富学生的见识和经历。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书中介绍了“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到位,“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读书要下工夫、动脑子、弄得懂、记得住。但有些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成绩却没有进步。这就是因为功夫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和计划,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就是交作业和应付考试。如何才能做到位呢?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力求真正理解掌握。作业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做作业之前要先回顾消化。做作业的时候结合所学知识,开动脑筋,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就认真写到自己能做的那一步,等待老师批改,第二天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考试和作业里的错题,老师讲解订正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考试前将错题集拿出来研究巩固。单词课文这些记忆性的内容,根据艾宾斯浩记忆曲线,背下来后要时常回顾,从而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读书太慢、看不懂时该如何呢?“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纔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朱子说读书不要“责效”,不是说读书不要效果,而是说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理解和懂得道理为先。“‘诵数’云者,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之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不是先讲解,而是自己诵读几遍之后,让学生先跟着齐读,再各自读,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读成诵。一般来说等到书能背下来,书上的意思就懂了一大半。学生不喜欢出声诵读,只习惯无声默读,而且往往是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出声。就算在学校组织的早读课上,也常常看到学生不肯张口,不愿意出声。但是诵读具有一系列好处比如说可以感受文章韵律节奏;可以锻炼发声,培养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可以锻炼专注力,融入书本中,等等。诵读时,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边看、边读、边听、边想,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就会增强记忆效果。特别是在文科记忆性内容的学习上,诵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建议学生每天都拿出固定时间诵读课文,从而加强记忆,才能理解透彻,掌握更加牢靠

  《朱子读书法》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值得借鉴和思考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应重视继承优秀传统,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解读,寻找其与当代读书方法的联系,学习民族读书方法中的宝贵经验,使优秀的读书方法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彩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二):三十岁了忽然不知道怎么读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囤书,但是怡然自得,碰到喜欢的就多翻几遍,不喜欢的,买了就藏起来或者干脆送人,但很多其实也没看。喜欢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什么都喽两眼。精力好的时候,脑子里记了各种各样事情

  但是这一年常会觉得有些人名、事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他们开始快速消融在脑海中,只是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浮出来。这种感觉不好

  所以我开始想,过了三十岁到底应该看什么书,怎么看书?

  我首先做的是把一批可看可不看的书丢掉或者送人了。以前,书只要开了头,我一定会硬着头皮读完。现在发现,有些书不读,其实没什么损失,因为写得实在一般。读,反倒是时间、精力的一种占用。可以归为一类的,还有大量的碎片信息,知与不知,其实对生活也没多少影响。

  然后呢?

  我把《朱子读书法》中一些觉得好的部分拎在这里。有特别大的启发,但是还没变成一种行动。看上去特别简略不成文,这种匆匆而过的作风也算一种性格吧。

  1、为什么要读书?

  朱子说:“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整日饱食安坐、无所事事就能忽然知晓一切的人。所以必须学习。但是秦汉以来,很多人读书,不过是背诵、牢记,以备将来有用,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还有一种,干脆就不读书。这两种都把求学的本意丢失了。

  读书真正的目的是修身、笃行。要以心体之、以身践之,而不是空言视之。

  说白了,读书是为了做人。很多人肚子里有一堆知识,但是无人品,没有用。那只是知识而已。

  2、怎么读书?

  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子整本读书法都是这几个字不同角度的剖析。

  他说: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乎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乎间断而无所成者哉?

  意思是不喜欢读书的就不论了,必然无所成。但是喜欢读书的人,却常常犯另外的毛病,即贪多务广,很多事情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天天非常忙,看上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是脑子里一团浆糊,无一点从容涵泳之乐,又如何从读书中得到什么,与不读书也没什么两样啊。

  所以朱子强调,读书就像攻城,得正面突破其中一面。但是这也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不知变通,他说的是这个理。同样,如果有些地方不碍大局,又实在读不懂,也是可以先放过去。但是总体上是,今日有今日之得,要的是日积月累之功。

  其实用白话,就是不要没个目标。这本书里的一个枝蔓,想到另外一个地方,现在借由搜索引擎容易一次性获得很多知识,往往就更自以为是自己得到的,其实没有经过自己任何思考,并没有什么用。很容易会为了炫耀,而将其堆砌出来而已。

  在读书的细节上,如何面对疑问,如何分辨自己的想法作者的想法,他说学者(学生)有两大弊病,一种是主私意,一种是旧有先入之说。想摆脱,也很难摆脱掉。但是无论如何需要警醒。同样牵强附会要不得

  也就是说,有人读书喜欢带着自己的意见读,然后挑出圣人的一些观点佐证自己的。有人自己一点观点都没有,全程成为别人的传声筒。这些都要不得。都不是治学、读书的态度。最重要的方法是熟读深思,不要曲解。

  3、中年人

  “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然中年精力有限,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用工耳”。

  好像毛主席说过不争暂时的一地之失,读书其实也如此。有战略考虑,但是具体到某一本书,在某一个年龄阶段,的确该减少泛观,增加熟读精思。这一部分,朱子还说过一段很长的话,讲的他的例子,他说讨论读书用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有的人说很多书都浅显易懂,不用心也行。朱子说自己以前读书非常刻苦,思量其中道理,感觉就像过独木桥,稍微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去。五十岁以后,渐渐力不从心,看见道理只争毫发之间,但是就是用不上力。所以他的很多学问都是五十岁前做的。五十岁之后长进不多。

  但是今天人看文字都心粗。不说研习道理,只说写文章。韩愈、苏洵、欧阳均是心中熟透了方作文章。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底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底工夫,涉猎看过,所以不及古人也。

  《朱子读书法》读后感(三):论读书---《朱子读书法》

  读书是一门学问。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这样的论断其实仅仅只是强调于多读书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享如何读透好书的方法。如何读,怎么读?这些问题无疑是每一个读书人琢磨的要点

  作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的朱熹就读书有着他的独到见解。而经历了漫漫时岁月积淀的朱子的读书经同样极具着很高的阅读价值。《朱子读书法》借由着古人的眼光,带领我们今时今日的人们共同领悟关于读书的门道。尽管这些观点内容提出已经时隔久远,但是我在通篇的阅读中同样受益匪浅。读书做学问是相通的,而读书的方法更是可以相互互融借用。

  本书之中,它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几个角度逐一细数着朱熹关于如何读书的经验分享。虽然“斯人虽已去”,但是“千古的读书之法”经由本书的讲述分外鲜明地向书外的读者传递着乃至于今时今日都相当有借鉴价值的读书方法论。如果所耳熟能详的孔子《论语》引领我们畅享儒家思想的精髓,那么《朱子读书法》则告诉着我们该如何来正确的读书。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本书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古文和今译巧妙结合下的精妙解说。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从启蒙开始应该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不少的理论观念。但是我们也许并没有这样有“古色古香”角度下来畅享朱老夫子这般以古文的形式加以分享的读书见解。结合着翻译,这些见解不仅仅让我们饱览着古人对“读书之法”的讲述介绍。通过朱熹和他的几个弟子的讲话,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读书方法的分享。阅读这样的一本书册,我们不仅仅收获到的是独到的前辈们的读书经,我们更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和领悟古文版本的读书见解分享。对于古文的学习,这本书同样发挥了不少的辅助引导启蒙作用。

  对于这本书,我不仅是自己在读。我还其实分享给了家中的小女学习和翻看。也许在文言文方面,她还并不是非常地可以领悟。但是因为本书之中还穿插入了编者们的精辟翻译解说,所以我觉得孩子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非常吃力。相反的是,本书的学习更可以给她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了助推力。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读书方法的形式。在学习了解读书方法的同时,孩子潜移默化中也接受着不一样的读书能力培养。

  同样地,我更期待更多这类精辟的古籍类书籍可以古为今用地推出。相信这样的读物不仅具有可读性,还很是值得分享收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子读书法》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