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09 00:2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锦集

  《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一本由【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一):这本书“抄袭”刘杰版的《演员自我修养》

  这本书赤裸裸“抄袭”另一署名“刘杰 译”的版本的封面设计,完全在打擦边球,也就敢在天猫上卖!刘杰那个译本2015年出版的,比这本书早了一年半。而署名“王华 译”的这本书里胡乱“翻译”,看着来气,无法卒读,请问所谓的译者对表演了解吗?知道术语怎么翻译吗?估计也是找的写手攒的稿子。看好井柏然手里拿的什么书!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二):演员理论的范本

  演员到如今可以说有两种大类:一种是舞台剧,另一种是电视剧

  舞台剧要做到连贯流畅,不能暂停重来。而电视剧可以歇歇,咔掉重拍

  所以舞台剧是要求非常严格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前者

  书中阐释了一种完美的表演方式:角色体验

  说白了就是演员已经融入了所表演的角色,他的动作性格姿态表情,都是角色的,做到这样是已经完美了。比完美更进一步,那就是在融入角色之上再跳脱剧本原有故事,去表演出更多的人物细节(因为剧本的描写不可能把每个动作说明详细,需要演员的发挥充盈)

  那怎么做到上面的表演方式呢,需要以下几个协助手段

  假设与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能力

  情感记忆:记忆重演

  最高任务:即剧情方向,故事走线

  放松肌肉:对着黑压压的观众,很多人做不到在舞台上不紧张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三):关于《演员的自我修养》

  思想家写书,是想把自己思想的成果展现给世人;老师们用书作为载体,是为了把人类的知识成果传递给学生;那种既有自己的思想成果,又能像老师一样去做辛苦勤劳的蜜蜂、保姆、快递员的,可谓凤毛麟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是这样一位。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不多见的即获得了了不起的表演成就,同时又有着自己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的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悟,通过这部著作毫无保留贡献给了世人。他的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不仅仅是他艺术理念的归纳整理;这也就是说,他不只是想把自己要告诉人们的说出来,同时也是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师,在循循善诱,耐心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感悟。

  这既是一部戏剧理论的著作,又是一部难得的手册与工具书。更加难得的是,这样一部著作同时还能帮助人们去完善自我。这才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不光是演员,也不仅仅是那些有志于表演艺术的人,作为普通观众只要你喜欢戏剧,喜欢表演,甚至只是去看戏,看电影,这部著作都能为你提供很多帮助的原因。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四):我终于看完了

  初看这本书,会感觉比较平淡,没有历史书籍的磅礴厚重,没有励志书籍的鸡血亢奋,没有文艺书籍的清新典雅,但慢慢品下来,才发现平淡见真知,主人公通过每天不断思考,由表及里,通过外部的表现影响内心的想法,再由内至外,从心灵的蜕变反馈至表演姿态的变化。主人公每天都在不停思考,不停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不停进步。 主人公的精进,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以“郑重”概括人生态度。他说“郑重”分为两方面,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读后感·而反回头来看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书本全篇的每天日记内容,无不反映出主人公如孩童般郑重认真“向外用力”与用尽全力“向内用力”结合,每天用心感受,用力提升表演水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书作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本书他写了三十多年,但修改它,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他比较害羞,觉得自己没有本事教大家演戏,直到最后病情恶化,才同意将本书拿去出版。书的样稿打印出来,编辑去和作者讨论时,他接过书稿那一刻,脸都红了,书本出版后,为日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堪称表演届的“圣经”。这样充满诚意的作品,值得好好品读。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如何演绎好我们精彩的人生,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摘自百度 作者 方应全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五):不只是演员,这是大众的自我修养

  突然发现这本并不是刘杰译本…

  以下均为刘杰译本的感想…

  这本书看似在传达如何做一个好演员。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现实生活做一名“好演员”也未尝不可。

  ——摘抄——“匠艺是借用前人惯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表现艺术在前期通过体验艺术找到一种模式,套路,后期便不再投入感情; 体验艺术是每次都会注入新的感情; 最不应该的是利用艺术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表达艺术。”——摘抄——

  就个人的工作生活而言,现阶段不过停留在“匠艺”层面,借用互联网之手搜罗资料,效仿着现有的模式、方法去做到大家都认为的过得去、差不多的状态。 偶尔在学习时会达到“表现艺术”层面,从无到有的去认识新事物,适当的配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便也到此为止了。 “匠艺”培养知识面的广度、“表现艺术”培养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二者结合才能让人每次都做到“体验艺术”,信手拈来,随心感受。

  —最高任务一章让我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没有名垂青史的宏愿,只希望年迈的我有一口好牙吃四方,一双明眸看世界,一对健步走四方。

  Anyway.

  这本书送给我的三个词。

  目标、主动、耐心。

  目标不一定要设得太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超出能力一些,可达的目标会更有动力;

  主动需要有意识、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了目标去努力、付出;

  耐心是时间的沉淀,只要按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大踏步或小碎步都可以接受。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六):一语天然万古新

  题记:人活在世上,无时无刻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士子读书,农人劳作,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无时无刻都需要忠诚的履行着自己义务,因为“生而为人”。

  自己原本是对演员这个职业感兴趣,想知道同属于艺术的文学与表演究竟有什么联系。也许我明白了,便是“真诚”。老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文学需要真实,演员也需要真实,惟有真心相待,方能领悟人生,领悟自己。

  《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从各个层面塑造演员,这个书最大的特点便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将表演学中复杂的理论转化成易于理解的语句,并通过学生讨论,导演亲身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这种体验派戏剧理论,对学生以及教授表演学的教师是一个指导。表演学的学生甚至是文学院的学生,理论听得太多却在实际中无法完全学会使用该种理论的方法,理论与实际是两张皮,这也许是当下教育的一个问题吧。

  本书通过16章的内容,从注意力,想象力,信念真实等塑造演员。从一书中,演员的注意力是分层次的,演员的交流不仅包涵着演员与演员,演员与作者,演员与观众,演员与内心的交流。他们生在聚光灯下,向观众展示着自己最好的一面。可观众未必完全懂得演员的苦,我们只看到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惊鸿一瞥,却忘了背后他们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自己的身体与演技。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他们的辛苦。在这里,我要向曾经帮过我,现在依旧帮我,在未来仍会尽他最大的努力帮我的表演老师道谢,谢谢老师。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责任,演员有演员的责任,文学有文学的责任,绘画有绘画的责任。可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提升公众的审美,愉悦公众的心灵吗?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不就是以自己的真心感动他人吗?文艺如果失去了本真,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借用杜荫山将军的一句话“若想坐稳自己的位置,就必须竭尽忠诚。”

  本书语言简洁并且深入浅出,是适合所有对表演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的书籍。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七):演员的自我修养笔记

  演员的自我修养

  笔记

  流派:表现派 体验派 图章 匠艺

  动机

  “假如”

  想象力

  集中注意力

  由近到远“当众孤独”三个圈

  放松肌肉

  “情绪激昂要让肌肉放松”

  “精确把握那一块肌肉动”

  单元和任务

  (分段落、大中小目标)

  任务以动词命名“我希望”

  信念感和真实

  想象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真实 “规定情境”

  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互相支撑

  考虑人物关系、前后逻辑性

  信念感“相信自己”(“情绪记忆法”调动感情”

  分寸感的把握(从生活上提取真实但要有艺术层面的意义)

  情绪记忆

  “不要重复一个情绪档案,寻找新鲜的细节”

  感官记忆“视听味嗅触”

  自然而然的原生灵感、潜意识情感无法控制,但它只是一瞬间,不能撑起一部戏。它的到来会增添色彩。而情感记忆是我们唯一可以干预灵感的方式

  “通过意识获得潜意识”

  不能摒弃自我,所有角色要建立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上,用自己的过去的类似情感相似点寻找与角色的共同点,不能完全抛开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里都埋藏着各种性格人性的种子

  交流

  打开耳朵,找到交流对象,情感的交流,自我的交流,和对手建立真正的交流

  外在的交流和精神的交流

  (三种错误的例子:1.只是在念台词没有任何情感和外在,2.只是在表现自我并没有体验角色3.只是塑造了角色的外在,声音、肢体、所谓的技巧,但还是没有传达角色的情感内在)

  演员每一个器官都是交流的工具

  精神交流(发光收光)

  适应

  根据情境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状态

  注意交流对象是谁、而不是被观众所影响

  激发天性,潜意识的自然反应,通过自然反应提取外部元素、但不是机械地城市化图章去表演。(可以通话一种情绪加入情绪色彩,激发天性和潜意识的反应)

  内在驱动力

  1.情感

  2.(想象力)智慧-(创造力)

  3.意志力

  连续线

  构造一条不间断的连续线(过去现在将来)

  内部创作状态

  (默戏)

  真实的我和角色的我

  人物小传

  最高任务

  (大目标)

  内部倾向引导演员,并贯穿于演员表演始终。称之为连续体或贯穿动作。贯穿所有单元和任务并引领向最高任务。为一个目标服务

  目标—障碍(冲突)—转折—目标

  创作的三个最重要特征:

  内部舞台自我感觉

  动作贯穿线

  最高任务

  进入潜意识的状态

  最高任务(大中小目标)行为贯穿线帮助我们进入潜意识状态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八):表演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国内好多人知道这本书,应该都是从星爷的《喜剧之王》里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算是演个死人都要演出个性的死跑龙套的。

  整本书就像是一个学习“体验派”的整体课程 ,跟着作者一步步的体验表演的魅力。

  曾经看到有位好演员谈论起他为什么喜欢表演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一个个的角色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活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人生。

  周国平说:“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表演也是,能万世流芳的作品固然是很好,好的演员也能让你过目不忘。而不做演员的我们能从这本《演员的自我修养》里看到的东西其实也不少。

  比如同理心,想要感受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场景,用“假如”法就很好。

  如同现在已经是秋风瑟瑟,但要是你能回忆起夏日的风吹到皮肤上的清爽,一声声的蝉鸣,汗水跟着头发往下滴的湿漉漉的感觉,种种细节是不是会让你回到一个夏日里摇着蒲扇吃西瓜的人生片段中去。书中同时也说到,儿童的“好像是”比我们有魔力的“假如”要强大很多。当一个演员能达到儿童在游戏中达到的境界,也就能成为伟大的演员,其中也就借助了一个小姑娘把一根木头当作洋娃娃的故事。

  比如注意力,使用大圈,中圈,小圈的法则,你能感受到人山人海中的孤独,又能和周围互动。

  让我想起高中有一年,为了抢救一个英雄(具体因为什么事迹成为了英雄我有点儿忘了),有一架直升机需要降落在学校的操场,那时的我们可从来没有见过直升机这样的稀罕物品,整个班级都沸腾了,虽然在上课,老师学生都往窗边挤,想去看一眼那个直升机的起降过程,我却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的看小说(现在的我连小说名也忘了),身边就是喧嚣的人群,叫着吵着推拿着,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兴奋,我的感觉却是有一个结界横亘在我和人群中间,人群的热闹与我半分钱关系都没有,虽然我能看到,听到,感受到。

  比如练习,表演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就如同我们做PPT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些时刻能有很好的IDEA,也能有些好的句子出来,但如果灵感没有出现,就不知道用什么去填满其中的空隙,这也就会引发深深的无力感。书最末尾的时候也说到:歌唱家必须每天练声,舞蹈家必须每天练功,而舞台演员必须每天按照‘体系’的要求去训练、练习,没有坚强意志,是无法从事这门艺术工作的。持之以恒的练习,等待灵感的降临。

  比如真实感与信任,有了‘我就是’的感觉,才会是演员舞台上的真实生活。

  看过一些激励人生的建议,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想象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了‘我就是’的念头,你更有可能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从虚假中可以获益,如果能合理对待的话。’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为了某一个原因,说一些虚假的话做一些虚假的事,关键就是能否在关键的时刻敲响那个觉知虚假的音叉,指出真是界限所在。

  整本书实际是串起来了一个如何学习表演的过程,比较有触动的是上面的几点,若能有机会,真实的学学戏剧表演,应该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九):演员的自我修养:自己的房间

  我不是演员,却也饶有兴致的读完,一时间竟想自问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演员呢,只不过,导演是自己,演员是自己,写剧本的也是自己,而且要终其一身,耗尽一生的时间、精力,只出演这一出戏。当大幕掀起,我们自导自演,即兴创作;到大幕落下,观众反应如何,好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吧,

  关于更好的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大概就是只关乎自己的自我取悦的最佳状态。虽然很多人喜欢评判你的人生:成绩好不好,读什么大学,毕业找到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孩子又读什么学校...又一轮新的循环。其实,评论你的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被别人品头论足,只不过可能他们的内心像玻璃易碎,所以就带着曾经的煎熬,把目标转向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逃脱不了,别人也抢不走,何不走心演完,演技是否精湛只有你自己说的算。当我们迷失了自己,何尝不像是演员在不走心的表演,即便有娴熟的技艺,偶尔也会受到追捧,或表演形式新颖吸睛,或正好迎合着观众,一时间取悦了观众,却终不能震撼人心;就算一不小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也不可能持久。口水歌也好,票房电影也好,最后感动了谁?

  有人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人生没有下辈子,专心把这辈子过好。也有人说,我这辈子过不好,不论怎么努力,总也看不到希望。其实没有梦想又能怎么样,时光这么老,走了一轮又一轮,我们的生命这么短暂,过好一小时就算赚到了,何况好习惯足以让你过好每一天、每一年,那你可不就算赚大发了。所以,就算可能这辈子真的就这样,要完蛋了,可是即使这样我也舍不得死,舍不得健身、看书、学习这些事。这样想来,还是继续努力的过好这一生,即便最后的结果还是这样,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贫穷的人继续贫穷,幸福的人照样幸福着。

  舞台上的演员,最怕不专注,当人们受到关注时,我们会局促不安,哪怕是最习惯的动作,也会变得极不自然,所以演员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关注目标。《公主日记》里,女主Mia有社群恐惧症,在她去学校做演讲之前,妈妈告诉她:find a spot, on the wall, and don’t look at the people。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把自己的关注安放在追光的光圈里,就像蜗牛安心地待在自己的壳里一样,这样你才能在舞台上自然演完一出戏。

  生活中的演员,同样也需要专注。时常听到有人抱怨工作、生活、学习,然后就是无尽的焦虑。我说,你可以去读书啊。其实读书才是万能药,可以治疗焦虑、彷徨、狂躁、失落、失眠,甚至还可以修饰你的容颜。听有位豆友说,读书是一块敲门砖,敲开门,唤出一个人来,就是你自己。田馥甄说,很多人為了追求心靈上的平靜,可能會去旅遊、去尋找自我,但我不需要旅行到遠方,對我來說,最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打開我的房門,回到那個最私密的空間。無論走去多遠的地方,最終還是要走回自己的心裡,知道自己要什麼,你才有力氣去探索更多更遠的地方。想起很久以前在琼瑶的《匆匆,太匆匆》里看过一段话,麻雀是一起一伏飞的,它不能一下子冲好高,也不能永远维持同一个高度,它们要飞高飞低,飞高飞低,这样,才能飞好远好远。生活大抵都是这样吧!

  关于生活,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没有对错,只要你的状态是当下最喜欢的,何尝不是一种生活体验。你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总有一天能找到自己喜好。我们像宇宙中任何其他物质一样,活在一颗小星星下,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间,我们慵懒,我们疗伤;在自己的房间,我们做梦,我们狂欢;在自己的房间,我们迷失,我们找到自己。但我会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就像我,喜欢音乐,却没有走音乐的路,但音乐会一直陪着我成长、坚强!演自己,做自己,没有梦想,那又怎样!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试问谁还不是一个角吗?

  试问谁还不是一个角吗?

  我们都在扮演我们自己,也同时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

  当然选这本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要去学表演,只是受星爷的影响买了这本书,然而星爷其实也只是看了30多页,所以自己的动力不是很强。然而在《新喜剧之王》里面又看到这个道具,于是提醒我它在书架上已经躺了许久,然后就这样被真正打开。打开以后才发现,我们都要好好学做一名演员。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想要写的主要还是如何作一名体验艺术流派的演员,当然这是目前世界戏剧表演三大学派之一的奠基之作。“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关注人物的外在,精准地传达出所塑造人物的情感生活。”

  全书就像看部电影一样,看电影中的演员如何学习表演,也同时会想到现实中的自己如何做自己。

  看书的时候满满想到的都是如何演好自己这个角色,其实从内心和外在上我们都要关注到,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关注,“我们必须让潜意识处于最本质的状态,尽我们所能投入其中。”

  原本我只想休息下,看一本闲书,舒缓一下最近在专业上的过渡思考。结果非常有意思的会发现随手拿起的这本书却异常的符合我的专业。也许这就是一种最本质的状态,或者说都是在关注潜意识。

  就好比这本书的目录,俨然就是我教催眠的课纲,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从假装、想象、相信到进入另一个现实,这是催眠也许也是斯坦尼学派表演的基本思路。当然如果你现在过的很好,不用去思考这些,也不用去演一个你更想要的“角色”。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是你现在演的很好,现在的“现实”塑造的很好而已。

  “‘假如’可以激发我们创造性的潜意识。进而通过有意识的技术实现无意识的创作。”其实“假装”是一个非常好的创造性工具,而这往往也是很多“无法改变”的人最难突破的一关。这种“假装”一定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潜意识的深层源泉才会缓缓地用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人会将“假装”所利用的想象力和幻想搞混,“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是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或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幻想虚构出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在现实中会发现很多人觉得自己“缺乏想象力”,书中分析的非常简洁明了,“首先,你强迫了自己的想象力,没有把它诱发出来;其次,你没有找到任何有意思的主题,只是在漫无目的地乱想;最后,你的想象太消极。”

  如果结合催眠的知识去看这本书会非常带感。有很多练习都是可以借用在催眠上,当然也想到催眠的练习对于演员的帮助。以至于现在会更有趣的去思考,如何演好我自己。

  “我们利用的是最细腻和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本质上是潜意识的观察力。”当书中多次提到潜意识的时候,我更加确认了所谓“演技”是必须用潜意识真的去做,去借假修真。“潜意识是灵感所在,怎么能用理性分析呢?”只有做了,体验了才知道。

  其实这也可以说明一些优秀演员演一个角色不能自拔,和一个人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利用注意力和想象力让自己潜意识都进入且接纳那个状态,同理也能借假修真的走出那个状态,或者说走入另一个状态。

  如果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三个关键要素:内在把握、贯穿动作线、最高任务,在书里这是表演。在我的世界里,相对应的类似于潜意识、经验模组、想要的结果,这就叫催眠。

  宛如“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将其目标锁定在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线,以及其宽广、深层的含义上。”也许可以以此给催眠治疗师们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给我启发很大的一点,“在情绪激昂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肌肉放松而不是紧张。”这也许是放松的最高级的练习,也帮助我去更好的解释如何让情绪流动起来。

  总的来说,很多理念非常像催眠教学的部分,而且放松练习里面还有一些和费登奎斯工作法的练习很像。当这些学问或思想回归到身体部分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看成,本来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大家在用不同的语言去解读。就算你不去学表演,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自我修养。

  2019-3-1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