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是一本由[美] 科尔森·怀特黑德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铁道》读后感(一):逃往自由的,是一条暗无天日的地下铁道
掩卷细思,平心而论,这本小说最让我感到可怕的是,一种癫狂的制度竟然可以把人性啃噬到尸骨全无。如果说制度会出错,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错。这个世界,在人为制度下的所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并行不悖,而是并行不悖的为所欲为。
《地下铁道》读后感(二):地下铁道
时代可能是残酷的,它的巨轮往前碾转,压碎无暇顾及的蝼蚁。但是总有人站在它前面,做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反抗。这并不可怜可笑,反而正因为他们如飞蛾扑火般殉道的命运愈发显得伟大。《地下铁道》对人类自由与解放话题的关照,也许可以看做是对这些殉道者的致敬。此外,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和生动有力的情节推动,使它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实至名归。
《地下铁道》读后感(三):原罪,不是你的错
这是我2018下半年看到的最好的小说了,表达流畅,多为中短句,很多金句让人起鸡皮疙瘩,我的意思是,情感共鸣,感觉作者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很强烈的人生体悟。作为对抗体制的少数派,黑人一出生或者一来到这个国家就是带有原罪的,但追求自由,敢于付出,向往爱情这些人类共同的诉求和梦想,哪怕是印刻上时代的痛苦的痕迹,还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坚持和表达的声音和行动。我很喜欢这部小说。推荐,五颗星。
《地下铁道》读后感(四):它应当被翻译的更好
作为一枚翻译,我能透过别扭的中文大致猜到英语原版的精彩之处,这是最大的遗憾。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深刻理解摇滚的原身为何是Jazz&Blues, 那是一种基于本身不如意生活,对之进行幽默嘲讽,进而产生的抒发情绪的音乐形式;黑人文化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美国文化深深的交融,在顺从中发现自身人性,从麻木到活得鲜活。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把音乐与文字以这种方式联想起来,只是一种联想。
《地下铁道》读后感(五):地下铁道
最初的感觉像跳进了血腥和荒诞混杂的泥潭,读得迫不及待又撕心裂肺。书中的很多人,在强权思想下均处于一种失智状态——同为奴隶,并不会天生同仇敌忾,身在底层,会把更弱小的同类像蚂蚁一样踩在脚下;逃跑的奴隶被追杀,帮助黑奴逃跑的白人同样也会遭此厄运,邻里、家人告密是家常便饭;科拉逃到貌似自由的南卡罗莱纳,却被强迫做绝育手术,她的伙伴则被带去做梅毒试验,因为“白人必须消灭黑奴中的残障者、能力低下者以及不够健康的成员,以免他们在人口数量上压倒白人。”
《地下铁道》读后感(六):逃亡,为自由而奔跑
一个逃亡故事,为向往的自由而奔命。铁打的锁链容易挣脱,可精神的枷锁要如何冲破?在充满约束的社会,遵守规则和寻求自由经常是矛盾的,每到此时,我们通常会选择遵守规则,但心里却很向往自由。什么是自由?故事里每一处自以为的安生之处,都不是最终的自由,不得不继续奔跑,一直向前,哪怕拥有最微末的安慰。人生如此,我们每个人一直在不断的追求自己的自由、事业、人生顶峰,不断的尝试,努力,获得,停留,又不断的上路前行,继续尝试,不知道哪里是终点,就是一直一直的不断追求!
《地下铁道》读后感(七):女主不是英雄,是一个懦弱无能但异常幸运的小人物,她对地下铁路的背叛完全是无耻的
看了本书比较失望,情节平缓,没有跌宕起伏吸引人的地方,也没有闪烁光芒催人泪下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推荐。女主逃亡的路上,帮过她的人一个个死掉了,她却在结尾被抓后像一个窝囊废一个胆小鬼带猎奴者去了当地地下铁路车站,她自己一跑了之获得自由了,可是她的懦弱暴露了线路。原以为女主会是聪明勇敢无私意志坚定的英雄,最后发现她只是一个迷茫犹豫懦弱自私的小人物,只是她比那些死去的人幸运罢了。她这么多的幸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的,她能暴露屡次救她于危难且还可以救更多人的地下铁路,真是忘恩负义,意志脆弱。
《地下铁道》读后感(八):人权的努力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63年诞生在英国伦敦,既是现在城市地铁只要到了郊区,也会因为造价问题,上到路面变轻轨。
书中的地下铁道,应该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南部黑奴逃难而在各地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的秘密联络网。
前期写黑人少女科拉,初潮就被强奸,关在伶仃屋,奴隶该怎么惨就怎么惨。
最后一个自由的国家,平等的人权。虽说现在美帝还是存在种族歧视,但是几百年来,一直都有人为之努力,怎么不让人羡慕呢。
感觉书翻译得不好,文笔很高硬,不流畅。三星给出版商。现在的出版商急于赚钱,出来一本获奖好评大卖的书,就急于翻译发售,本末倒置。
《地下铁道》读后感(九):她用生命追寻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收到《地下铁道》那天,北京正迎来难得的春日好天气。阳光奢侈地照下,包裹住街上湍急有序的人潮,每个人都沿着熟悉的路线匆匆奔向各自的目的地,充实而有安全感。埋头展开文字读下去,就好像遁入了一个由冰冷的幻梦与残酷记忆交织的黑色世界。
《地下铁道》读后感(十):Love is color-blind.
在找资料时找到这样一段马克思说过的话:当我们的故乡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遇到美联航超售机票让亚裔医生下机的闹剧,和黄先生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他说,独立宣言之后,解放黑奴运动,首先是解放人心。
即使到现在,黑人甚至黄皮人总是或多或少地遇到不同的歧视,法律或者政策都只是他人给的牢笼,人心的狭隘才是自己给自己牢笼上的坚不可破的枷锁。
Love is color-blind.
We all bleed the same 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