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局外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05 01:2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局外人读后感摘抄

  《局外人》是一本由阿尔贝•加缪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2.8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不一樣的囚犯心理描述

  不同角度的文學小說,感覺可以拿來當犯罪心理學了。這樣看來,或許不是每個罪犯都是內心陰暗的,他只是太遵從內心和自我感受。有時候沒有跟隨普羅大眾和世俗觀念便是可惡可恨內心陰暗,NO,他的確是殺人了,但有些事,或許不應該用推理學,用一個人的日常態度來評定一個人所有的好與壞。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某一部分善良與美好。

  《局外人》读后感(二):疲于生活

  书中有2/3的环境描写 而且毫无头绪 并无写出美感 这个可能是要甩锅给译者了 但正是这种描写 衬出了“我”的无所谓 全书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 所有都被轻描淡写 这种情绪不可名状 让人感同身受 好似我有时对万事的疲惫 谁还没个自我意识呢 不被舆论理解也是常事 自己有时也理解不了自己呢 我甚至从里面感受到了男性对关系的淡漠 嗯 就是自我意识太强后 对其他人的淡漠

  《局外人》读后感(三):不惜付出生命 追随解脱

  墨尔索按自己自由人意识的方式生活,直到枪杀阿拉伯人入狱后,被现实强推着直面这个冷酷世界。

  整个法庭审讯,按部就班的进行,似乎大家早已习惯忽略当事人的所有感受和辩驳,只因不曾在母亲下葬时落泪,只因不信仰大家口中的上帝,被法庭武断和咄咄逼人的处以极刑。在行刑前,墨尔索陷入深思,他恐惧、想过逃离、妄想过消失,想到关于生命最后的平等对待,想到生死,但都无济于事。

  他爱母亲,每次艰难的时候都能想起母亲的话语得到宽慰,在最后一刻,墨尔索明白了,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渴盼行刑,去追随这份解脱。

  《局外人》读后感(四):没人有权为他哭泣

  加缪的成名作,在书中他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厌恶麻烦,不关心一切的另类人。故事其实很简单,局外人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料理完后事,谈了个女朋友,在跟邻居一起到海滨游玩时,误杀了邻居的仇人,由于他性格古怪,在法庭上没能解释清,也没能得到法官和证人的理解,最后被判有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监狱中拒绝向神父祷告,自己煎熬但最终从容的面对“从头再来”。

  我想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自己并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吸引或者震撼,甚至想这样一个人,本就不该容于人群,并无可厚非。但心里最终还是同情他,人生来性格不同,他自己也许并没有权利选择,而结局在开始就已注定。

  《局外人》读后感(五):不是很荒诞的默尔索

  其实我不是很理解默尔索这个人会被认为是荒诞的,反而我觉得他热别真实。其实大部分时候人会觉得一切都很无趣,很无所谓,有个所谓的异性配偶,有个把个所谓的好友,可是感情又不是那么强烈,仅仅只是偶尔有人陪伴一起而已。

  纵观默尔索犯罪之前的许多事情,觉得他其实很被动,被动地被邻居拉去倾听,被拉去见邻居的好友,然后在他自己所谓的“被阳光影响下”扣动了扳机,然后被动地接受律师、接受庭审,知道被判处死刑,结束似乎无趣的一生。

  我觉得默尔索是个明白人,被判死刑后知道执行的短短时间内,他几乎从恐慌到迅速想通了——现在死和三十年后死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并没有。人总是无法避免一死的,死亡都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局外人》读后感(六):做一个扮演着自己的俗人 我乐此不彼

  小说通篇弥漫着生活琐屑,疲惫感以及无所谓。这是大多人最原始的生活态度,但往往因各种原因而不能

  主人公就是一个可以直面人生的人,或者是作者或者某些哲学家眼中的勇士,与社会中为了虚无的感受而去表演自己的情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人相比,他们或许更纯粹。作者给的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我看不清楚,但是,我觉得从我自身讲,既然选择或者被选择的开始了这种人生,那么演好这个角色,演得自己乐在其中没有什么不好。。。。

  做一个扮演着自己的俗人 我乐此不彼

  《局外人》读后感(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每一个人都是死刑犯,每一个人也都有罪。默尔索时常像是一位“局内人”来观察周遭,客观、玩味、还带着一丝嘲弄和抵触。人们把自己设立成“局内人”,用此身份来批判他的种种冷漠,可笑的是,我们当今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局外人”,这个世界在我们死后统统与我们无关,而这个死却都与我们有关。

  第一部的末尾转入高潮,由于故意杀人身陷囹圄的默尔索被无数人解读灵魂,却没有一个人走近他的灵魂,就像沙拉玛诺命令一条狗遵从他的旨意,雷蒙抓狂于情妇的欺骗,法官臆断默尔索的心理过程,神甫洗脑式的亵渎上帝,人们总是想要让他人按着他们的旨意变动,大多人都把自己塑造成正义的使者,只要与其不同或者与其抵抗,那么其他人均是异教徒,这是一种不自知的独裁,是一种流行于生物界的致命病毒,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被感染,如同行尸走肉般病态的活着。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你没有亲身经历,你就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法庭上,一群毫无经历过丧母、枪杀的人去揣测一个“局内人”的想法,更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虽然在第二部前边我就意识到主人公必死的命运,因为只有那样他才会真正的成为“超脱的人”摆脱“局内”、“局外”的枷锁。

  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监狱,我们都在“局”内生存,但是,有时候用“局”外人的思想思考,我们才能更看清局中的迷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局外人》读后感(八):这些个看似崇尚个性,实则集体主义横流的时代

  故事很短,很简单,分上下两个部分。虽然是出自大师之手,但是叙事的方法并不喜欢,这个版本的译文本身可能也有点问题吧,读起来感觉像看八十年代配音的外国电影,拿腔拿调的架势。

  故事讲了一个平凡人默尔索母亲去世了,他去养老院处理母亲的后事,遇到了些朋友,阴错阳差之间误杀了一个人。因为他对母亲去世等事件采取了一种为大众所不能理解,进而不容的冷漠、冷淡的态度,而把这场误杀最终判决为了蓄意谋杀的故事。

  在这整个故事中,默尔索既是故事主角,又在用一个第三者的视角看整个故事的发生,是个名副其实的“局外人”。这是我个人觉得国外的作家普遍做得更好的一点,能把一个人性中小小的点,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都不敢确定真实发生的点具象得描绘出来,让你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也更不是一个怪胎,也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你以为自己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其实是被过往日子里自己的际遇戳到了!

  我很喜欢作者表达的一个点,什么才是所谓的“正常的”,什么才是所谓的“对”和“错”,这些事情真的都有统一的标准吗?面对亲人的离世,真的只有痛哭流涕等肉眼可见的悲伤才是真的悲伤吗?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默尔索并没有表现出大众所期待的那种哀伤,就成为了他本人人性丧失的佐证。这是默尔索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认知上的悲哀。这个故事首版于1942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来看去我们现在的社会又好到了哪里去呢?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温度得,像自己得活着,尽量不被社会和别人绑架。在看似崇尚个性但实际集体主义横流的时代,保留自己的真。

  《局外人》读后感(九):除了静默,无从所适

  薄薄的小说,却在看完后带给我莫大的静默,夹杂着些许惆怅,却也只能是无言。

  主人公默尔索在我看来是个过分理智的人,孤独地冷静。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过多悲伤的哀愁,面对玛丽,说不上有多么地喜爱,只是性欲作祟,在很多人看来神圣的婚礼,与他而言,也不过是你若想,那就结婚吧~~他对我来说,好陌生,我的那些喜怒哀乐,絮絮叨叨,在他眼里一定是惹人心烦的。

  然而,打从心里来说,他却是那样一个简单耿直的人,坚持着他自己的一些底线和行为准则。最近在看《欢乐颂2》,记得安迪说服应勤的时候,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处世体系,我们很难去打破和改变他,也不要贸然地想要重塑它。默尔索的生活,带着简单的索然无味,却也处处留心,街边的叫卖声,水流的清澈,阳光的灼热,他对这个世界一点一滴简单的感悟和接触,都在监狱的生活中细细回忆起来。连他的恐惧都似乎显得平静,没有心死地痛彻心扉,没有嚎啕大哭,被宣判死刑的时候也不需要什么遗言。但是却让我哽咽,他的坦诚于这个世界而言格格不入,他的死亡也是所谓道德框架下的宣判。就如同其实精神病人与这个世界的规章制度而言,我们又是站在怎样一个道德正确的角度,宣判着他人的精神是存在疾病的呢。同样,这个世界所谓的规制又站在怎样的角度去区分哪些恶意~

  人们总是习惯简单化地处理问题,贴个标签,就能声称了解这个世界。而所谓的论证,其实也只是通过不断搜寻各种各样的细节和线索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正确。检察官从一开始就断定的罪责,为此所有点滴的事情都能成为他犯罪的佐证。情感道德有的时候很可悲,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感道德体系,如我多愁善感也罢,如默尔索一般理智孤独冷静也罢,多数人的审判对于多少弱者是怎样无助的一种申望~

  《局外人》读后感(十):你有试过从第三视觉看自己吗?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同感,同感的不是类似的故事情节,而是那种跳出主体审视自己的视觉,有时候看自己就像在看电视剧里的人一样,主人公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好像牵动你的心,又好像和你没有关系。我一直觉得这是属于那种内心非常丰富,脑子爱胡思乱想人的一种思路or毛病?也许这就是现在人说的戏很多的那种

  有时候感情很丰富,一个小事情又感动不已,有时候发生在自己及周边的事情又貌似与自己无关,还是那种和看电视一样的感觉。你有没有想过,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假如某天你的至亲走了,你好像很坦然接受了这个事情,因为你知道人总有一刻要走,你不是不爱她,你不是不难过,只是这个事情在你心理早就预演了N多次,就像一个你看过了很多遍的电视剧,你无法在假装看到某处的时候无法预知的剧情能刺激到你。

  然而,就是这样的你,在这个世界成了怪胎,因为大家觉得你不会伤心,你不会难过,你不懂得亲情。你没有按照世俗的剧情一样去哭泣,去崩溃,去难受,你自己的方式不被大众所接受。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很类似也是相互交叉的,你不按照礼仪文化去做,你就没有道德,你身在这种文化的时候感觉很享受,但被排斥在文化外的人,会感觉变成异类,所谓的多元,从来没有在底层的文化及道德层面通用。

  突然想起楚门的世界,你有没有想象过,你现在所待的世界也许也是一个封闭的影棚呢?你每天的生活,不管你怎么改变怎么变化,都是随着剧情发展呢?

  所有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都只是在你生命的时间线中会固定出现的剧情。有时候把自己当个局外人吧,跳出原有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吧,你没有那么重要,你遇到的问题也没有那么大,你的快乐、悲伤也许都没有多,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这样的你能接受吗?

  我相信这本书是作者阿尔贝的真实感受,要不这种故事是很难创作出来的,他一定也经历过幻想过类似的事情和这种状态。不知道他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又该是怎样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局外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