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是一本由[英] 伊丽 莎白·基思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一):西洋镜下的百年回望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我们通常需要经由文字、绘画、器物、建筑等途径。在这些途径中,文字最为全面,图画最为直观。《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便是这样一本以文字为主体、绘画为核心,以外国人的视角书写远东地区历史的书籍。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二):有温度的珍贵记忆
英国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1887年生于苏格兰,成长于伦敦,1915年旅居日本,随后10年间周游东南亚诸国,创作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版画作品。台海出版社的《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便是这位艺术家沉醉于东方文明的系列画作以及个人艺术风格史。与此同时,基思旅行途中也会写一些随笔,这些文字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她的作品。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三):英国女画家笔下的彩色中国
西洋镜,它是民间的一种游戏器具,一个大木箱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画片儿,利用放大镜的光学原理观看里面的小画片儿,因最初的画片儿都源自于西方国家,所以俗称西洋镜,也亦称西洋景。而《西洋镜 - 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丛书系列,则是利用西方人的视角来解读他们眼中的中国。《西洋镜 - 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丛书系列总共有11册,它们采用符合当今时代阅读需求的图文形式来描述中国的建筑园林文化、服饰文化、清末时期的战争历史与风俗人情、民国时期的世间百态等等,是一套值得收藏亦或是送好友的珍贵藏书。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四):浪漫的西方人怎么看百年前的亚洲
这一辑又有了新内容。依旧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东方的风情。对于历史来讲,其实我鲜有谈及,因为无论怎样号称还原真实,都不足以完全复制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东西。由于立场或者视野的原因,一个大时代很难被还原出来。这种历史观很难被大部分接受正统教育的人所接受。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单从这本书来看看吧!
如我所料,这本书中大量的版画都是由日本传统技法雕刻而成。所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个西方人的作品带有很浓郁的亚洲风味,甚至于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日本“浮世绘”的影子。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张图: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五):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你灿若星辰或是低于尘埃,最终都在无尽的岁月里陨灭。余下的只是听闻和故事,因人人都会消逝,而谁也不能阻挡它前行的轨迹,当你回头看过往的一切,就如同燃烧过的火焰,唯有灰烬。但是真的如此吗?
最近收到一本画册《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是20世纪英国彩色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所著。全书收录了她足迹遍布中国、日本、马六甲等亚洲各国,并创作的大量亚洲主题水彩画。这本画册包含《东方之窗:一个艺术家在日本、北海道、韩国、中国和菲律宾的旅行笔记》《彩色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以及附录三部分,可以说透过这些,她的个人审美、直觉、深度以及充满想象等理解能力等充分迸发,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五光十色,奇趣妙想的时间历史世界。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六):一个西方艺术家笔下的异域东方
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以欧洲为中心,把离欧洲最远的亚洲东部称为远东。但远东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是从属于东方文化圈国家的统称。像中国、菲律宾、韩国、日本等,都因其自身的文化气息划进了圈子。英国艺术家,20世纪知名彩色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带着对东方国度浪漫色彩的喜爱和探究,于1915年前往日本,开启了第一个长达十年的远东之旅。她沿路收集素材,画成图画,把风景、风物、风俗一一收进画纸,《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是她第一手资料的整合。
西洋镜系列丛书,都由一流专家、记者、艺术家等亲历的大量影像图片和原始资料来展现民国时期的中国。《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作为第十辑,和前几辑不同的是,它展现的不止是中国画轴,它扩展开去,呈现了整个东方地区的独特风情。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七):画家眼中的老北京
过去,这一秒对于下一秒来说,是一个过去,过去很容易得到,当你在看我这篇手机打的文章时,它已经成为过去。过去容易得,但你可曾有过后悔,对于过去里的人或事。有过,我终究还是做不到变形金刚1里,山姆所说那句话,在将来的50年之后,你会后悔现在没有坐上。。。不知道伊丽莎白基思有没有后悔,自己孤身一人游东亚国家,这本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就可以看出老外的胆子都特别大。除去教育的不同,再就是自由的基因,已经深深扎根在她们的思想影响着她们的所作所为,更别提独自到游东亚国家而已,现在各种极限危险的运动,老外也是比中国人玩的多。。。 在读的过程中,对书中的几副彩色版画很是在意,除去画中色彩对比强烈之外,还能给人以旧 很老视觉感,也许这就是伊丽莎白基思画技高超吧!她的彩画在当时很有名的,就连英国皇室也有去看她的画展,日本天皇的弟弟也曾去看,她的画在贵族之间小有名气。。看着她的画,自然 随和,一眼就能把人拉回过去,画中的人 老北京城的景色,虽然都不复存在,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留了下来,不信你去北京的解放胡同里,瞧瞧去,老北京的大爷都会拉着你,说说他们祖辈关于过去老北京城的故事。这些老景 老画,画的都是北京的老街景,就看那破败的老北京城墙,以及那皇帝老儿住的皇宫城皇宫。。。 就连喇嘛庙里,求神拜佛的喇嘛都画的那么逼真,虽然在清朝那会喇嘛做法事,超度丧失生命的苦命人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就现在看来也是当时的思想太过封建,总的来说,跟随作者画中国主题的彩色画了解不一样的老北京,值得一看。。。完,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八):西洋镜
文:薇薇爱阅读
关于东方国度, 在西方人的眼睛里是什么样子的呢?
很多的电视纪录片里能看到黑白的影像里的那些画面, 旧时的街景,旧时的风土人情。 全都伴随着旁白的讲解映入眼帘了。
这本《西洋镜.第十辑-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讲述的是英国的版画艺术家伊丽莎白.基思在亚洲的旅行过程中的见闻。 作者以图文的形式展现了旅行中的见闻,人文风物, 也在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这种作者所处年代里的亚洲各国的不一样的风景,彩色版画。 这位来自英国的艺术家对于亚洲有着很多好奇, 对这边的见闻刻画的也很细致。
相对于之前纪录片或者照片里面看到的黑白的影像, 彩色的版画,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当时的生活景象也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相比灰色的图片让人觉得压抑和单调,彩色的图片,和作者细致的绘画功底,都让人觉得很不一样。
作者记录了中国、菲律宾、韩国、日本等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历经历。 每一段都配有细致的文字描述。 仿若身临其境。 作者笔下的中国还是民国时期的中国, 当时经济并不算发达,也没有如今的彩色照片, 画家笔下的国画一方面也能反映出中国当时的景色, 不过关于民俗的刻画细致的却并不是多见的。 作者笔下的园林,城墙,集市和人物都给以后观看这些画作的人带来一些历史年代感的体验。
相对于东方人的感官,一个来自西洋的外国人, 他们眼中的亚洲也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 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在这位艺术家的眼中也有着旅客对于旅游地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读者也仿佛是穿梭过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九):一百年前的东方世界
台海出版社的《西洋镜》系列每一本都很棒。这部《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收录了极为珍贵的画图与文字资料,作者基思以一个西方人的角度,让读者得以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东方国家的旧时风貌。
作者伊丽莎白•基思是一位20世纪英国彩色版画大师,更让人佩服的是她是自学成才。绘画与摄影不同,是属于再创作的艺术,且带有不可复制性。丰富鲜艳的图画与那时留下的黑白照片相比,前者更富有浪漫和梦幻色彩。
这长达十年的远东之旅,她走过了民国时期的中国、处于美殖民地但保持政治独立的菲律宾,还有韩国和日本。读过这本书,仿佛我也经历了一次神秘的穿越之旅。那里有我生长的土地中国,和其他不大了解的几个东方国家。
从书中可以看出基思对于东方世界充满了神往,并以极大的好奇去探索。她热衷于接触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然后以最大的热情,将眼前的这些不同于自己的人群、陌生或有趣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来,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在欣赏这些珍贵的版画的同时,她的文字就像是旅途日记,或是给她远方的老友写信一般,事无巨细地将路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用最平时真挚的语言叙述。有时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遇见困难与并不友好的人们,但一颗追求艺术的赤诚之心是什么也不能阻挡的,况且更多的还是善良可爱的人们。
书中所描述的时代也就是一百年前的东方,这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还是相对落后许多的。也正是因为没有大面积被现代化所侵袭,这些古老的国家和民族大多都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服装、住宅、人民的生活方式、手工业等等各个方面,给我们展现了最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那一幅一幅珍贵的版画不仅让我们看到民生百态,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真实而显得愈发动人。
也许她眼里的东方世界并不全面,只是将眼前的所见所闻画出来叙述出来。这是当时东方世界的社会缩影,足以让我们一窥那时那刻的风貌和民风民俗。
《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读后感(十):颇具魅力的远东文明
艺术家通常随性洒脱,喜欢四处游历,记录下一路上的见闻,再根据接触到的风土人情,进行脑洞大开的艺术创作。伊丽莎白•基思便是一位个性十足的艺术家,也是20世纪英国彩色版画大师,在旅居日本的十年里,她的足迹遍布东南亚等地,并由此创作了大量带有时代烙印的彩色版画。
这本《西洋镜: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是根据其艺术作品和往来书信,整合收录而成,具体由首版于1928 年的《东方之窗:一个艺术家在日本、北海道、韩国、中国和菲律宾的旅行笔记》、首版于 1933 年的《彩色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以及附录三部分组成。书中内容主要按照游历的国家划分,以时间为轴,真实反映了同一时期下,不同国家所处的环境。中间还夹杂着作者不少代表作,配上作者的详细解说,可以说,在文字与画面的交织下,古老而神秘的远东文明在书中一一呈现。
“远东”这个词似乎在现代社会并不多见,有关“中东”地区的报道倒是不绝于耳,事实上“远东”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时,对亚洲最东部地区的通称,包括现在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而在很多东方学者的眼里,“远东”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个文化概念,毕竟它向来只涵盖东方文化圈国家,而不包括离欧洲更东、从属于西方文化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书里提到的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日本便是构成远东文明圈的重要成份,不可或缺的同时又显得极为亮眼。
不知是编者有意为之,还是作者原版顺序的确如此,以中国为切入点,开篇便介绍了北京的街景和喇嘛庙。众所周知,喇嘛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作者进入参观时,恰逢一场特殊的法事。作为外国人眼前的一切都是稀奇的,作者首先观察了喇嘛的穿着打扮,包括样式独特的喇嘛帽,她写道“这种帽子是用上好的骆驼绒毛做的,没有光泽。帽子顶部缝了一撮毛,硬邦邦地竖在那里,像个鸡冠子。”的确,喇嘛不像一般僧侣,看起来很脏却有着异域风情,在严肃的仪式面前,伴随不停歇的鼓点声,喇嘛的动作显得格外迷人,不怪作者沐浴其中。
或许这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作者,小小一座北京城已颇具特色,更别提上海、 苏州、 广州和香港的秀丽风光,中国之美可见一斑。纵览远东文明,旧貌早已换新颜,回忆过往岁月,见识昔日风情,不变的唯有其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好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