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是一本由[美]赛西·高夫 / [美]梅丽莎·切瓦特桑著作,45.00元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一):内在观念的熏染,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几年前读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那句“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当时心中的震撼现今依然能感觉到。
如果见到作者的新书,毫不犹豫下单。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有很熟悉的感觉。
对我们这些七八十年代人来说,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做人要“踏踏实实”“心口一致”“言而有信”,年轻时候的我们,忙于进入新世界,学习新知识,对这些老生常谈很是不屑。
现在年岁大了,自己也做了父母,发现当年父母的老生常谈一直印刻在我们身上,成为了我们的内核。如今,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们,发现我们很难跟上他们的脚步,能够对他们或多或少产生影响的,还是这些传统的价值观。
这其实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
除了道理之外,这本书还提供了方法,就是副标题——找到彼此沟通的语言。
我想,亲子之间的价值观相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代际之间差距会有多大,父母与子女之间总能找到相同的话题。
我想,亲子之间只要心灵相通,总会找就接触的桥梁,不会出现“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彼此深爱却互不相识,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的僵局。
我想,内在观念的熏染与传承,需要亲子之间、甚至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所以《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可以成为一本“几代人共同的书”。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二):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
文/岸晓风
如果说,写作者能够通过关于教育的书能登上多家畅销书排行榜,那么,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不仅没有羡慕嫉妒恨,反而只会感到激动、自豪和庆幸。因为,我们都会为有这样优秀的书而感到自豪,“高兴都来不及”。
那么,很显然,这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是有这样的人,也是的确有这样的书的。那就是美国教育学博士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该书先后获得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国好书榜•生活类TOP100、豆瓣读书年度好书(教育类)、当当好书榜(亲子家教类)、京东图书畅销书排行榜、亚马逊图书分类榜/生活类、博库网年度畅销书第1名等多项殊荣。
当然,很多人在读了《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后,在获得巨大收获的同时,也希望两位作者能够再出“续集”,不过,这个续集可比好莱坞大片的续集要严肃和受期望的多。两位教育学博士也从没有让她的粉丝和广大的家长失望,《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横空出世,再次掀起了关于家庭教育的热潮。
说一本书掀起一股热潮,可能对于一般的书来说,是有点夸张,或者说是有点“炒作”的成分的,但是对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则只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叙述。
这本书有一个创举就是完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写作本书。该书从八个层面讲述了影响孩子内心的力量——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礼仪,带着更多的自由为人父母。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我们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堪称家庭教育问题的“百科全书”。比如通过目录的关键词,就能看出端倪了,“安全感”、“权利感”、“宽恕”、“正直” “礼仪”等等。
另外,则是本书的独特视角。作者认为,我们不会永远跟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但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自己,永远具备认识和表达彼此的意愿和能力。全书的叙述和说理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这其实也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在教读者们教育的真谛。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三):与爱同行,和孩子共同成长
餐桌上一言不发埋头玩手机,面临中考高考却依然沉迷网络游戏,和同学攀比追求名牌,被家长精心照顾却对他们出言不逊……孩子的这些让人头疼的表现,相信家长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为之烦恼却束手无策。
社会发展了,物质需求的满足越来越便利,然而教育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反而是面临新的挑战。父母已经不能用自己成长的体会来感受孩子、对待孩子,简单地照搬经验来对待,显然无效。家庭教育遭到失败后,经常会陷入僵局,想有所改变却无能为力。如何正确应对,是家长迫切想知道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这本书,正是直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父母去认真阅读。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感觉受益匪浅。
书中所指的挑战,是指传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游戏、社交网络、手机的存在,使得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安全风险增加,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物质的要求更为任性,对孩子的过多期望使他们承受巨大压力,更容易焦虑。
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专家的对策是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去塑造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自己更有力量,这些价值观包括: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礼仪。作者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些价值的含义,以及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如何把这些价值观融入生活的办法。所有的解读和方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都是具体而实际的,非常容易理解执行,这也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好的家庭教育书,一定是对生活了解全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操作性强。最根本的,一定是符合常识和人性。“父母要学会说孩子们的语言,即便那些话听起来像外语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注视着他。要给予他完全的关注,而不是着急、没有耐心的回应。”书中许多类似这样的方法,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以感同身受的细心耐心爱心,充分理解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目光长远,关心孩子的未来,而非急功近利。
作者说道:“带着觉知和意向去爱他们。他们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和他们共同融入这个科技的世界”,“在育儿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爱他们,爱将你从此处解放出来”。对孩子,父母不仅要有关心与担忧,更要有信任和智慧。与爱同行,更好地了解孩子和自己,学会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所有父母都应该去做的。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四):抚育孩子,挑战自我
本书是引进作者团队的第二本。第一本译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英文原名《Intentional Parenting》。第二本的中文名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挑战篇”,但其实本书的英文名字是《Modern Parents, Vintage Values:Instilling Character in Today’s Kids》。对比英文名字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本更多的是讲家长的内在述求对孩子教养的影响,而第二本讲的是,在现代世界,如何向子女传输传统的价值观。两本之间无必然联系,不看第一本,直接看第二本完全没有问题。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第一本更像在纠正父母抚育孩子的偏颇之处,本书才真正是如何向孩子传输传统(正确)的价值观。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家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第二部分是如何用传统价值观影响孩子,第三部分是优化内在,成就完美的亲子关系。
现代社会,家长面临的陷阱越来越多。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让地球变成地球村的同时,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现在成长的世界已经和家长们小时候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以至于现代家长看孩子,有时候就如同外星球生物一样。溺虚拟世界让孩子们的人际交往充满挑战,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让家长窒息,权力感造就孩子们的极度自我,对长辈的尊重缺失,各种情绪问题的低龄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抚育挑战,家长们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样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建议用传统的价值观来教育孩子,抚育孩子吗,铸造他们的内心世界。
坦率地讲,第一部分家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很多出现在大一些的孩子,如青春期或者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但是作者给出的建议,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却是从孩童开始,当然作者也给出了如何向青少年灌输这些价值观的建议。而我个人也赞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以及礼仪,这些传统的价值观都是永恒不变的。而用这些传统价值观塑造的心灵,才会强大自信,战无不胜。
虽然,作者给出了一些向孩子传输价值观的建议,但是家长作为孩子最亲密的监护人,认同、并身体力行这些价值观,能够更好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本书的意义还包括帮助家长沥清这些价值观,鉴定抚育孩子的方向。
抚育孩子的过程,原本不就是一个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吗?这也就是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个译名特别贴切的地方。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五):陪伴与呵护,父母的成长课
陪伴与呵护,父母的成长课
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真的很为这本书的书名折服,它好像说出了我的心声:在陪伴和呵护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得到了成长;在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互动的课程中,我收获了人生的感悟。书中的很多现象,可能发生在某一个小朋友身上,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建议和意见,是两位作者多年来培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家长们可以根据问题寻找答案,也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和她们一起感受成长的欢欣。
为人父母,我已经有八年多的“工作经历”了。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八年多,孩子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记得他刚出生时,我着急地跑回家看他,脑袋里已经忘记了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我记得抱着他软软的身体,感受到他甜甜的微笑,自己的心都要化了;我记得自己如饥似渴地阅读育儿书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更得体一些;我记得他开始融入小朋友的游戏,我选择慢慢地退出,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我记得第一次他离开家,我恋恋不舍为他的担心,分离时的时候我心如刀割;我记得辅导他作业,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希望不会因此让他感到不舒服……八年多了,孩子长大了,我和他共同成长到了今天,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学习和沟通,学会了享受人生中最美妙的亲子陪伴。
遇见孩子,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突然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带着这份责任,我开始边学习知识,看一些书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也向身边的人请教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边陪伴孩子,跟随着他的成长,沟通慢慢增多,互动渐渐频繁,我想方设法想做一个好的父亲,和他一起笑、一起玩,也会为他纠正不合适的想法,试着锻炼他的胆量,想着成为他的好朋友,可以说一说他喜欢的玩具、游戏和书籍。因为孩子,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丰富,我的耐心也得到了锻炼,甚至我把一些和他互动的经验用到了其他人身上,这无疑增加了我的人生积淀和感悟。我还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体会写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就像现在这样。
我的成长,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孩子,还有多了一种体验,增添了一份责任,增加了一份感受。因为遇见孩子,我不再感受岁月流逝马齿徒增;因为孩子的陪伴,我更愿意保持正面思考而非自怨自艾。八年前的我可能还有些迷惘,有些迟疑;如今的我心情更加宁静,更加淡然。有人说与孩子的互动是双向教育,我深以为然:我教育了孩子,孩子与生活启示了我。循着孩子成长的道路,我也再一次体验到了他的成长和我的成长,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机会我还能拥有第二次!我会更加从容和淡定,再次开启我的成长之旅。
2017-12-23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六):为人父母,是一场自我成长的修行
自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便有个心愿伴随了我们的一生: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能长成最好的自己。
然而,心愿是美好的,现实是艰难曲折的。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自己所能给的,但是,孩子并没有如自己所愿长成最好的自己。最大的原因,也许是我们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优渥的物质环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培养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每个健康成长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在思想上的积极引导。
任何时代,社会都有着其光明和阴暗的一面,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中快乐生存,活成最好的自己,是每位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课题。
也许,当我们读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的时候,它会让我们得到很多教育的实用方法。
诚如江歌为救被前男友纠缠的闺蜜刘鑫,致被凶手陈世峰杀害一案中,江歌的善良令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法庭上,看着失去女儿痛苦万分的江歌妈妈,看着凶手陈世峰的冷血以及闺蜜刘鑫的虚伪,每个血性之人都会生出无限激愤、同情,同时还有唏嘘及一份对教育的思考……
从小到大,我们都教孩子善良,但是否也教孩子善良要有底线,无限制的善良,只会害了自己。面对复杂世界,教孩子规避危险,保护自我安全,是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人生第一课。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技巧,书中给出了如下实用方法:
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电话号码;
告诉孩子没有父母的允许,不要上陌生人、朋友的车子;
如果孩子离家在外,确保他们是和朋友待在一起;
如果孩子要到什么地方去散步,告诉他们不要到停车场或者空旷的地方,不要单独行动;
告诉孩子,不管他们去哪儿都要告诉大人。
教孩子认识身体不同部位的生物学名称,告诉他们哪些部位任何人都不能触碰;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们最好的保护人。如果别人让孩子对事情保密,不管这个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让孩子告诉父母。
唯有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意识,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安全技巧,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规避这个世界的险恶。
藉由本书,我们学习到一系列诸如解决网络沟通、安全意识、权利问题、尊重、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的应对方法。同时它还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礼仪等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父母是一份无需考核就上岗的职业。我们在做父母这份职业时,每个人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和孩子成长。我们只有多多学习,扩宽眼界,掌握更多的育儿智慧,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为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一场自我成长的修行。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七):孩子的焦虑来自父母本身的焦虑
坦白讲,我很不喜欢看数据,觉得数据冷冰冰的很残酷,经常会被一些数据吓到。最近在看由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合著的教育类书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里面的很多数据同样让我产生了那种不安的感受。
比如:这是我们整个时代和文化的难题。我们身处黄色和橙色恐怖之下的“911”时代。在他们的18岁生日到来之前,每4个女孩和每6个男孩中就有一个遭受过性虐待。一年内有17.75万名儿童(在18岁以下的)被报道失踪,也就是平均每天有2185名儿童失踪。
即便明知这些数据主要针对的是他们国家的情况,但深知有些难题绝不是哪一个国家在单独面对,这是全世界儿童共同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两位博士所言,青春期是一个强调独立、亲密性、冲动性以及无敌的时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困惑却又无可耐何。太过疲惫的时候,甚至都会吐槽一句,现在的小孩怎么毛病那么多啊!当长辈真的好不容易啊!
一开始,其实挺担心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没有过多的代入感和共鸣。那些所谓的“不一样的世界——现代家长的困境”、“安全感的缺失”、“权利感的问题”、“尊重的缺失”等话题,会不会其实并不会给我们过多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处理与小孩之间的关系。意外的是,两位博士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虽然有些建议可能并不适合中国的小孩,但道理是通的。
谈谈我最受益的一篇关于“焦虑”的文章吧。焦虑作为当代年轻人中排名第一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学家塔玛·E·常思盖博士观点)可是儿童根本没有过多经济、工作、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那究竟导致他们焦虑的最大诱因是什么呢?是来自父母本身的焦虑。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容忍或者鼓励回避行为、拒绝或者批判、冲突,以及焦虑解读的模型等因素导致的。
之所以最受益,那是因为之前真的因为这件事有深刻的感受啊。我的小侄儿由于从小家庭环境还算不错,对钱基本没什么概念,一直的生活状态似快乐无忧的小仙童。2013年表姐一家从攀枝花搬到了成都,由于之前的两套房子还来不及出售,在成都又得花一大笔资金购房,压力有点大。那段时间,表姐表现得十分焦虑,见面时总谈论经济压力过大,虽然并不会当着小侄儿的面谈论,也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没有因此降低他的生活质量。可是某次逛商场表姐正在给亲戚小孩挑选衣服时,小侄儿竟然冒出:我们家那么穷了,经济那么老火,你还给别人买东西乱花钱。这样的言论着实还是吓了我们一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侄儿的状态都是这样,表现的对钱非常敏感。表姐试图通过沟通讲解让他明白可总是没有效果,表姐甚至都想带着小侄儿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了。
父母以为小孩看不见的情绪和焦虑,其实小孩是能够感受到的啊。在这一点上,切不可自欺欺人。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八):希望你遇见孩子,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教育有关的字眼,我总是格外敏感。说来可笑,我不过是个念过二十的黄毛丫头,恋爱也没谈过几场,但跟与我年岁相差无几的人在一起总感觉差了一个辈分那么多。我不喜欢孩子,甚至还有点恐惧结婚生子,但我认为教育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字眼。尤其是家庭教育。
我可能就是个家庭教育的残次品。父母家贫,听从媒妁之言在一起,结婚那边父亲二十,母亲十八。于今已有三十多年。父亲是单亲,他12岁时祖父去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小妹,失去父亲那边,小姑姑才七八岁。母亲家中姊妹甚多,我有印象的舅舅姨姨加一起有近10个,外婆跟外祖父时外祖父是孤儿,家境贫寒养了近十个儿女,二舅舅年少发烧无钱救治耳聋口哑,至今已年仅60孤身一人。
到我们这一辈更是尴尬,长辈处于开明与封建的夹层中有了我们姐弟四个。因为父亲是老大又年幼丧父,身上负担比同龄人多得多。生下我们几个时,别说教育,活命都是问题。父母都是清贫苦寒了一生的人,因为我家女儿较多又正好赶上计划生育,说是被罚的家徒四壁都毫不夸张。
可能是吃苦太多,父母至今的梦想都是我们几个能出人头地。父母不重男轻女,不偏心,这是我至今都特别庆幸的事情。但是家庭境况摆在眼前,也不能指望能有多正确的教育。只能说他们穷极一生把能给我们的东西都奉献给了我们。
可那些是我所需要的吗?
答案:不是。我已经过了埋怨的年龄,也着实没有资格去埋怨两位把心血都花费在我们身上的老人,更多的是遗憾罢了。父母身上有很多上一辈人的遗留观。以前他们固执到近乎偏执的认为读书是能改变生命的唯一途径。现在他们认为有固定哪怕底薪的工作、有稳定哪怕性格不是很好的对象就是极好的。
就如书中所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不否认他们是这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但他们更是这世界上最怕我的人。怕我误入歧途;怕我一生贫苦;怕我嫁的太远他们照顾不到等等等等,现在也依然有很多这样的家长,这不是错,是天性。我不拒绝,也不享受,我曾一度想过孩子是否就是家长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呢?给孩子加上自己的梦想,给孩子一双心血做的翅膀,让孩子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一代一代下去,就好像陷入一个死循环,细思极恐……
中国式教育,极度符合书中所言的几种现象。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真的很佩服作者,一言点名了中国式教育最大的特点。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别人家的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最后说一句,书可以看。但最好的教育是从内而外散发出的,最真诚的东西。希望你遇见孩子,也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九):亲爱的孩子,我们或许可以好好聊聊
没有为人父母前,我一直在想,要是永远不长大就好了,这样就能永远待在爸爸妈妈身边,享受他们的宠爱和呵护,即使外面风雨再大,阳光再炙热,我也不用担心,因为待在爸爸妈妈身边,就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可是,真的当自己成为一个准妈妈,心惊胆战又满怀期待的度过怀胎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老这一说,人终究是要长大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使我们再不想再不愿,时间也会推着我们向前走,向痘痘靠近、向斑点靠近、向皱纹靠近、向白发靠近,直至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忽然惊觉,不经意间,这世界早已变换了千百种模样,而我们早日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爸爸妈妈呵护的小宝宝,我们有了保护爸爸妈妈的能力,也有了呵护孩子的本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那样,遇见了孩子,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依昔记得小的时候,常听见这样一些对话,父母与父母间相互抱怨,我这孩子怎么这么大了还这么淘气,另一方的父母总是善意的说好,等结了婚、有了孩子就好了。听到这样的对话的时候,我在想,真的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吗?如今发现,也不尽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有着想要改变自己,想要孩子更好的长大心态的爸爸妈妈,最终都会成为一个称职的爸爸妈妈,即使不那么完美。如果不想改变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许在与孩子的相处上更艰难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端着个架子。当然,端架子并不代表着不希望孩子好,或许是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爸爸和儿子之间。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举的实例多数是在2007-2009年间,与如今的年份,已然过去许久,但是,书中提到的问题倒是与当下孩子们的现状相似,甚至更为严重,那就是手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然离不开手机,不光孩子们,连成年人,甚至老人都已经痴迷于智能设备,不可自拔。每个人总在说自己感情缺失,父母们也总说孩子们不与他们联络,可是,当彼此见面后,又各自低头,拨弄着各自的手机、pad,甚至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放手,所以,想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的时候,真的不能给自己一个标准,而给孩子一个标准,面对孩子的置疑却总是给出“我是大人,可以这样”的说辞,等于是亲手将自己的威信在孩子的心中慢慢捏碎而不自知。
总听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能够陪伴他们成长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年,一旦错过了,亲密感的培养也就错过了最佳时期,最后,彼此找不到话题,父母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孩子也不想与父母聊些什么,加深了彼此间的鸿沟距离。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赚更多更多的钱,给孩子最好的衣服、玩具就是陪伴,流失的亲密感用金钱来堆砌,终究只能换得无尽的索取,而没有了亲情的存在。孩子的责任心、同情心、宽恕心……这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有的时候,口头的教育好似那夏天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通过言传身教,则会出现水滴石穿的效果。
在遇见孩子前,也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只有在遇见了孩子之后,我们才会切身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担忧之心,恐慌之心。担忧的是孩子如何健康快乐的长大,恐慌的是只能牵着他们的手短短数年,之后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自前行。没有谁天生就是当父母的好材料,也没有孩子天生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或许,我们都该适时的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像朋友那样的谈一谈。不试,怎么知道彼此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挑战篇)》读后感(十):当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你才意识到翅膀不硬的代价有多大
小船桨半夜找我聊天,想要一解职场的困惑。
他父亲带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找到公司的高层打了一声招呼,高层安排他到身边,从文字工作着手开始实习。4-5个月下来,小船桨在公司轮了三个岗位,都没有安定下来。此刻,感觉到职场危机了。
像小船桨一样的职场新人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会阻碍他们成长的步伐:
第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家庭和团队的连接偏被动;
第二个,精神上没断奶,以孩子和学生的心态在团队里慢踏步前行;
第三个,工作仅仅是工作,没有与自己的个人目标挂连;
第四个,进入职场的准备工作不足,基本工作能力未达标,工作方法不得要领。
小船桨问我应该怎么做?我回答:首先,你问题的着眼点不对。此时此刻,不是你在目前的岗位上如何做的问题。而是要反思你的职场角色定位问题。一个人在进入职场前一定要弄明白,自己是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匹配什么样的岗位,将来在职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而,小船桨还是一片茫然,脑袋空空,不知如何下手。他此刻的矛盾点是:职场要求的基本素质,他还在积累阶段;职场的运转速度等不了他的成长。领导说的一句话很关键:进公司不是来学习的,来学习应该是你交学费,而不是公司发工资啊。
小船桨的案例,让我反思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让他一步步具备独立的能力,而不是进入社会之后才临时抱佛脚。
塞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合著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建议以传统价值观构建孩子的内心力量。他们分列了同情心、宽恕、感恩、正直、责任心、耐心、自信和礼仪八项美德。其中,与孩子独立相关的是责任心和自信两大要素。
首先,我们来说说自信的问题。
对于儿童,自信心需要不断的鼓励,而对于青少年而言,自信心需要得到保护。小船桨有过一段凭借自己的兴趣探索职业道路的尝试。当时,直播行业还在兴起,他就是其中最先试水的一员。但他的父亲强力阻止,使这个尝试被扼杀在摇篮中。当直播行业方兴未艾的时候,他父亲才略带反悔地表示自己好像阻断了孩子的一条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将自信心灌输给青少年的建议中指出:要意识到孩子的优势和弱势。对他无法达成的事情,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要更看中他有多努力,指出他的优势所在。同时,信任他,值得信任的青少年才能得到成长。
其次,我们来说说责任心的问题。
孩子需要参与到生活和家庭中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儿童阶段,《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讲述将责任心灌输给儿童的建议中,多数是让孩子自己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他们做家务的选择,比如带孩子制定家庭作业计划,比如教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而对于青少年的建议中则强调逐步放手,慢慢放宽边界,给他更多的选择权。让他自己选择睡觉时间、玩电子产品时间。这样他才能犯错,并从中学习。宁可让他在家里多犯错,也比过了18岁,不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再犯错好 。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要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孩子帮忙洗熨衣服、做饭等。自由度越大,要求越高。
如此一来,孩子在自信心的建立中逐步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在期间不断探索。那么,他独立于父母,走向社会的步伐将更加矫健。小船桨的困惑来自于家庭教育中对其太过保护和控制,使他到了成人的年纪才开始探索成长之路。这一段在任何人的生命里都躲不过,或早或晚,路总要自己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