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万辛克(Brian Wansink)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吃饭》读后感(一):肉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当然也要一点一点减下去!
- 这本书不会给你瘦身食谱,不会告诉你每个食物的热量,吃什么能瘦,而是用一些真实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而是有种饮食心理学的感觉。作者告诉我们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饮食偏好和食量,导致了我们发胖,从而在日常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去纠正和改善我们的行为,达到在不知不觉吃得更健康,更合理,最终瘦身的目的。 - 全书的语言诙谐有趣,又有大量的实证,好读又让人信服。以非常有创意的方式探讨人们的饮食心理。相信你肯定会爱读! -
《好好吃饭》读后感(二):吃饭
今天看完了好好吃饭,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减肥的情况(通常人增重也是在无意识下增重的,这是逆向思维的一本书),作者说,人脑传递吃饱了的时间需要20分钟,而大部分人在此之前已经把饭吃完了,就是说,吃完了才发现自己吃撑了,那么怎么解决呢,作者提到了吃饭不能一心二用(会让我们分心从而吃掉更多),吃慢一点能及时发现自己吃饱了等等,我不由的想到了前两天看的讲述正念(Mindfulness)的高效休息法,其中提到吃饭时候进行正念(动态冥想)的方法:如关注食物的口感、食物在口腔内的触感、唾液的变化等,不由得想到,如果在吃饭、吃零食的时候进行动态冥想,即专心致志地吃饭(不做其他事),并且慢慢仔细感受前述正念要求的内容(吃饭慢下来),那么同时是不是也是可以达到无意识减重的效果呢?不由得再次感慨,好书的内容总是互相有那么多的交叉启发之处。
《好好吃饭》读后感(三):Wansink也是神人一枚
Wansink也是神人一枚,早年在多所大學間轉了很久,每所大學都不知道該把他往哪個系裏放。他的研究也是別出心裁,不屑於討好主流的興趣,於是也多年沒混到tenure;直到Cornell慧眼識人,把Wansink和他傳奇的Lab招到麾下。
公認的最有名的Wansink研究是bottomless bowl (無底湯碗)。他設計出一種自動重新填滿的湯碗,怎麽吃也吃不到底。用這種碗的人比用正常碗的人多吃了73%,而且還不覺得自己吃的很飽。wansink的研究影響極大,特別當三分之二的人口都被劃入超重,三分之一被劃入肥胖的美國發現自己的國民健康危在旦夕,wansink的書銷量激增。但是美國人臭名昭著的自制力和飲食結構還是難以被wansink的研究糾正。大多數人還是live to eat,按照portion size來吃與享樂之上的生活原則背道而馳,大多人的覺悟到不了。
举报
《好好吃饭》读后感(四):无题
总的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解释了人们在吃东西时的许多选择都是无意识的,解释了人在饮食选择,如食量、食物、频率、品种选择上的心理发生机制。他的理念对于想改变自身饮食模式的人是更科学可行的,也就是这本书在封面上提到的,自我虐待减不了肥,心理暗示才是王道。
不过这本书一切的判断、分析,以及布莱恩提出的无意识改善饮食的技巧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健康饮食意味着低热量、低脂、低盐、低糖。但照着这样做真的能减肥的同时并保持健康么,这一点是要打个问号的。
如果说到这本书的理念和建议从可以采用的部分,我梳理了一下:
1.首先是要有正确的营养学理念,让自己的无意识选择成为最正确的选择,选择的食物都是惬意美食
2.要为自己每顿饭预先设定吃好的分量信号
3.人吃饭的节奏是要受到身边人影响的,尽量坐在吃得慢的人身边吃饭
《好好吃饭》读后感(五):书评
看之前期待蛮高。看之后觉得作者挺罗嗦的。三分。
总结几个点:
1 制造热量差,节食容易暴饮暴食——不要认为你可以做到反人性的事情。 给自己每天制造100-200卡路里缺口,不会让你觉得饥饿,但长期坚持你就可以瘦。每天多吃100卡会胖,同理每天少吃100卡会瘦。
2 人们吃多少取决于分量(视觉上看到食物大小)而不是卡路里,所以用小容器来装食物会让你少吃;用细长的容器取代矮胖的容器(视觉上前者量更多)
3 聚餐的时候人们会不知不觉吃多;吃的少的人和别人一起吃饭会吃多,吃的多的人和别人一起吃饭会吃少
4 给每顿饭定量,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
5 减少食物的种类,如果食物有很多种,你会无意识地摄入更多卡路里
6 减少囤积实惠包装的食物,大包装会让你吃得更多
7 人们进食20min后才会有饱腹感,但大部分人吃饭时间还不到20min,所以不知不觉吃了更多的东西。
《好好吃饭》读后感(六):【自用】实操理念总结
一次取两种小份菜品
专心进食,仔细品尝味道
留心吃了多少,不饿就停
:不要害怕浪费食物,吃多少拿多少就ok
即使是健康低卡的食物也不可无限制的吃
收起来并分成小份/不买(囤)
绕开超市/屏蔽电商零食区
想吃可以先记下来,周末选最想吃的一样作为一周努力学习/运动…奖励✔(尽量选择咸味非煎炸零食)
:只吃自己真正想吃的,不是为了“只是想吃东西/看到/朋友都在吃/名字听起来不错…”这种理由
品尝味道足矣,不可当饭吃
先喝水,判断是不是真饿了
不饿就不吃!不饿就不吃!避免无意识进食!!
聊天/看书等来分散注意力
首选水果/无糖酸奶等健康零食
不饿不吃,避免情绪性进食!! 饿了就尽量选择美味并健康的食物
《好好吃饭》读后感(七):《好好吃饭》摘录
明智的做法是,任何一次取食,都不要在盘子里放超过两种食物。要是还饿的话可以再去取,但是品种较少可以使你味觉变得迟钝,最终让你吃的较少。
重写用餐脚本
● 争取成为最后开始吃饭的人。
● 吃饭速度向餐桌上吃得最慢的人看齐。
● 总在餐盘上留点食物,好像自己还没吃完,以此谢绝“就再来一份”的请求(或是诱惑)。
● 用餐前预先规划好要吃的分量,不要在用餐过程中临时决定。
● 把超大包装的食品重新分装在较小的袋子或是保鲜盒里。
● 藏好多余的食品。如果你买了144包微波爆米花,放几包在食品柜里,把其余的收藏好——放远点,地下室或是橱柜最深处。让取用它们变得很麻烦。
● 再次封装。用胶带把一包薯片封起来,比起用容易打开的夹子来说,更令人望而却步。
基本规律就是:所有要分心的事情都会使我们吃东西、忘记吃掉多少东西、延长吃的时间,甚至在我们并不饥饿时。
餐厅规则:多些享受、少点进食
● 如果面包篮放在桌上,你就会吃面包。要么提前请服务生拿走,要么把它挪到桌子另一头。
● 分量一般很足,把主菜分一下,一半打包带回家,或者只点两份开胃菜。
● 虽说柔和的音乐和烛光会让你更享受用餐的过程,要记住,如果在此地久留,它们会让你吃得更多,而且让你受不了诱惑,点了甜点或再来一杯酒水。
● 如果你想吃甜品,看看有没有人可以与你分享。甜品最好吃的就是开始两口。
● 定下“任选两种”的规矩:从开胃菜、酒水、甜点之中任选两个。
我选我口味
汉堡王的权利法案
你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
你有权留着酸黄瓜、留着生菜。你有权把可乐和雪碧混着喝。
你有权选择番茄加量、洋葱加量和三倍芝士的皇堡(Whopper)。
你有权在饱餐一顿之后感到昏昏欲睡。
你有权头戴纸皇冠,扮成“梦幻王国”的统治者。
你有权选择烤鸡或者炸鸡。
你有权选择薯条蘸酱:番茄酱、蛋黄酱、烧烤酱,或是芥末酱。
也可以什么都不沾。
你有权狂笑不止,直到鼻孔里飚出汽水。
你有权站起来,为自己的信念而抗争。
你有权坐下来,无所事事。
你有权吃一个按自己喜好做出来的热乎乎、多汁的烤肉饼。
你有权把这个权利法案团成一个球,扔到垃圾箱。
我选我口味。
《好好吃饭》读后感(八):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减重???
本书虽叫《好好吃饭》,但在我看来不如叫《如何吃“好”》。这里的好,可以从吃食物的量、吃的时间、吃的种类、吃的技巧等进行解释。可以做到如标题所说,享受美食和减重并不冲突。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学者20多年研究成果汇总,其中描述了大量的、严谨的实验过程,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以防杠精。同样采用了美式幽默,使阅读过程更加愉悦。下面总结了重要的几点健康饮食的技巧或者说研究成果,对于不想阅读严谨的实验过程的读者,看下面的这几个小tips就足矣覆盖本书的内容啦~
1.每天少吃10%的食物,这样大多数人,一年不知不觉会减掉10斤左右的体重,而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
2.在吃一顿饭之前,给自己限定好这一餐要吃多少食物。是一碗还是半碗米饭,是一杯还是半杯饮料等,不要无限的吃下去。
3.用小包装、小容器盛装食物,这样会显得食物很大很多。
4.给零食一个“安全边际”,就是说放到离我们更远的地方,不要放到唾手可得的地方。在取食物的时候会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
5.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书中叫做脚本),例如改掉在家里随处都吃东西的习惯,只在餐厅吃东西等。
6.在外就餐时不要被名字诱惑。“经典卡津红豆米饭”其实就是“红豆米饭”,然而花里胡哨的名字会让我们对食物更有期待,吃得更多。
7.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会喜欢吃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书中叫做“惬意美食”),这无可厚非。但可以通过减少惬意美食的分量,购买更小包装的食物,来减少摄入。
8.家庭中买菜、烹饪的“负责人”(营养把关人)在保持全家人的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小孩健康食物的联想,例如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我想同样可以用在大人身上)。此外还有对食物的量、种类、烹饪方式的把控等都非常重要。
9.“低脂”不见得是“低热量”。通常我们看见“低脂”标签会吃下分量更多的食物,认为反正是低脂,多吃一点也无妨,但比对照组(没有“低脂”标签)吃下的热量要多。
10.要进行健康的饮食改造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消极的无意识—有意识—积极的无意识。
《好好吃饭》读后感(九):正念有觉知地生活:在饮食和运动中修行
收获:
①认知自我需要的热量和食物(不分好坏) 对食物热量有充分认知 ②调动体内的美食家而不是警察部队 ③我们总是无意间摄入许多不必要的热量(饮食的原因: 压力、社交、欲望、饥饿(健康的饮食原因)) 饮食方法: ①先取小盘子把食物放在碗里 ②可以参照2:1:1 (果蔬 主食 白肉) 分餐制(每小时只需要100卡) ③正念呼吸 迷你静坐 感知自我和食物的关系 ④小块放入口中(对食物思考它的来与去) 不要马上吞 细嚼慢咽感受它的变化 感受几块食物在口中不同的变化,感受食物在体内产生的能量 正念疗法(思想观念转变): 不怕浪费,剩下一半 想吃不饿时: 随冲动的海浪飘浮 弹性选择: 感知食物提供的能量 自己饱腹度 吃食物时的迷你静坐(拉回觉知) 人都有暴饮暴食的时候,正常(接纳这种行为而不是苛责自己) 运动中感受自己的正念呼吸(腹式呼吸) 一周称一次体重(不要每天纠结数字) 看裤腰觉察自己的改变 实践练习: 正念呼吸(腹部呼吸而不是胸式) 正念饮食(迷你静坐) 500卡挑战赛 认知各种接触食物的能量 小块感受食物,调动味蕾的美好 好好吃饭: 将外在智慧和内在智慧结合,找到饮食的美好 舌尖味蕾的绽放; 每日适实运动消耗500卡
在对自我和食物的认知中调整,在运动和食物的份量上控制,在平衡中找到自我和食物的关系。食物不是消遣的对象,它应该是我们享受生活,味蕾绽放的美好体会。
500卡挑战正念饮食(态度与行为)的自我修行在认知中实践转化为个人习惯而不是用energy和purpose消耗。在小事中自我修行。
《好好吃饭》读后感(十):关于馋的辩白
健康是自由,疾病就是自由的界限。自从得了肠易激综合征,就不能碰水果,水果就是我的界限。一个医生建议凉水也不要喝。中药、针灸、益生菌陆续治疗了将近一年,禁水果,结局还不错,不踩雷,雷就不会响。只是每到下午屁多这事儿没有解决。医生朋友过一段时间会问我:屁事如何?我总是老老实实回答:涛声依旧啊。
半个月前我嗓子疼,天天半夜疼醒,起床以后就好,去看耳鼻喉科医生,医生说这是以前做鼻窦手术后引起的鼻涕倒流,睡觉的时候刺激喉部,就会疼。吃吃稀释鼻涕的药,再吃点儿利鼻片、肿痛安就会好。我问他这几种药是否有抗生素,因为肠易激综合征后,中医大夫说我肠道菌群失调,不能吃抗生素。耳鼻喉大夫说:“你这个肠易激综合征很可能跟鼻涕倒流有关系。鼻涕里细菌多,到肠道里容易引起菌群失调。这个问题当然不能吃抗生素,我给你开的都不是,先吃吃看。”
睡觉前吃了药,当晚嗓子就不疼了。更神奇的是,下午的屁也没有了。吃了一个周药,万事太平,我的馋就慢慢起来了。先是出去吃饭有盘菠萝虾仁,我吃了几片熟菠萝,没事;过几天又吃了一个小金桔,也没事。昨晚看《好好吃饭》这本书,里面说:“如果我们一而再地有意抗拒某样东西,我们最终可能会越来越渴望得到它......剥夺自己真心喜爱的食物......其效果都是暂时的。我们一口不咬食物,食物就会反咬我们一口。”而在此前,我已经用自己的行为为这理论做出了贡献。是的,前天晚上我吃了四个草莓。
一年来第一次吃草莓,如果我不是一个嗜水果如命以至于致病的人,大概不会有这么深重的幸福感吧。然而,幸福来得有多么猛烈,不幸就来得有多么迅速。当天晚上肠子里就有好多气,真的涛声依旧了。
我的医生应该对我失望了吧,好像也没有什么需要辩白的。道理我都懂,身体是自己的,医生负责建议,自己负责执行。听医生的话,少受罪。自己不管嘴,病就来管。“遵医嘱”就这么难么???昨天我还批评我婆婆,糖尿病了还要吃水果,应该饭前饭中饭后吃的药一概不在乎,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跟公公俩人天天吃着阿司匹林还要喝酒,都说了不好,也不在乎。但是看看自己,“说话叭叭地,尿炕哗哗地。”
前几年做牙的时候,牙医跟我聊天,说做牙最要紧的用户感觉,只要用户感到不舒服,就是牙医做得不到位。他还给我举了个例子,说他去美国进修,治疗糖尿病的出发点不是限制病人饮食,而是在病人饮食习惯不改变的前提下,把血糖降下来。治病以病人为本么,降糖是医生的事。我感到很惊奇,身体是自己的,需要做出改变那得做,必须配合呀。美国的医生太由着病人了,那还行?
但从我自身来看,用意志控馋,真的很难。如果我是医生,面对这么一个病号,定会抛个白眼过去,“你自己看着办吧。”但该病号不仅做不到控制,还写上它一大篇字来为自己的馋辩白,就这么个态度......
《好好吃饭》是一本有意思的书,看到四分之一了,把人的进食心理和行为研究得很透,数据支持也很捧。我一直对行为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可以与自身对照,更深地了解自己。一看自己的行为是通过试验证实了的多数人的共性,自我放纵的负罪感就会减弱一点。当然,知道了弱点,不去克服而放任结果发生,那就更不对了。所以呢,写这篇东西,是想再自我限制一些,毕竟自设界限比起疾病来给健康设限,还自由一些。
不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