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万辛克(Brian Wansink)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吃饭》读后感(一):最不需要自控力的减肥方法:好好吃饭
说到怎么减肥,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女士,都会有一大堆的饮食理论和实践经验吧。怎么,你没有?但总听说过吧。接地气儿一些的,也就是从字面儿上就可以知道做法的,有过午不食法、苹果酸奶法、针灸法等等;还有些貌似是舶来品,用一些一般人看不懂的名词儿说的,如阿特金斯法、地中海饮食法、生酮饮食法等等。
懂了这么多理论,试了无数种方法,可为什么大街上依然有那么多胖子?如果随便找个人问问,为什么不减肥?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管不住嘴,或者自控力不够,坚持不下来。
减肥瘦身真的需要强大的自控力来管住嘴吗?《好好吃饭——无需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以下简称《好好吃饭》)一书告诉你,不需要!
1、
《好好吃饭》的作者布莱恩•万辛克(Brian Wansink)是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实验室(Cornell University Food and Brand Lab)的主任。作为一个十足的吃货,布莱恩“热爱美食”,妻子是巴黎蓝带烹饪学院的优等毕业生,他们俩都获得了法国认证侍酒师一级认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有烛光晚餐,也有快餐式早餐。无论是费城高级餐厅的法式蟹饼还是台北夜市上的酱鸭舌,都是布莱恩的最爱。
布莱恩•万辛克认为,美食是生活的一大享受,不应该打折扣。所以他不鼓吹过度节食,认为这是对人性的剥夺。任何剥夺人性的做法都是无法长久的。这就是那些依靠过度节食来瘦身的人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好好吃饭》里讲述的是:“通过改善环境,使你不带负罪感地吃想吃的食物,而不会增重。改善膳食生活,使之变得愉悦而富有意识”。
布莱恩在书中不讲营养和健康常识,而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说明,心理学和营销学在日常饮食中对人们产生的重大影响,并针对其中对体重的不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人在无意识当中控制饮食,控制体重。
2、
布莱恩首先发挥其心理学专长,告诉人们,你是如何一点一点无意识地吃下更多的食物,从而无意识地发胖的。
在“无意识额度”一节中,作者举了一个看电影时吃爆米花的例子。在某热门大片上映时,电影院做了一个免费送爆米花的优惠活动。参与实验的人群被分为大桶组和中桶组。但这些人没被告知那是已经放了五天的变味的爆米花。
结果是:大桶组观众比中桶组观众吃的多。具体多出来的热量是173卡路里,大概是相当于手往桶里多伸了21次。
更令人惊叹的是,经过问卷,大桶组的人根本不相信这个事实。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在吃的时候相当有节制。但布莱恩的实验在美国的多个城市、多个时间点进行,不管爆米花是否新鲜,不管当时观众是否刚吃过饭,结论都相差无几——给得多吃得就多。
除了桶的大小,周围还有很多你没有意识到的环境因素都在吸引你把手伸进爆米花桶里:看电影时吃零食的习惯、无聊的电影情节、周围人们咀嚼爆米花的声音、还有轻易可取的爆米花等等。
与此类似的场景还有:办公桌或者餐桌上放着触手可及的零食、为一顿饭准备的食物种类太多、边看电视边吃饭、和胖子一起吃饭,等等。这些情景会让你在无意识当中吃下更多的食物。这跟自控力没多大关系,却跟你的体重息息相关。
3、
布莱恩还研究营销学。通过对食品企业的研究,他发现,人们会不知不觉陷入商家设下的多买多吃的“陷阱”,从而摄入过多的热量。
比如餐厅就充满了各种“陷阱”。有的餐厅会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使用柔和自然的光线,打造让人心情放松的就餐环境。食客们会很享受这些,不知不觉延长了待在餐厅的时间,当然也就会吃得更多。
餐厅的菜单也要注意。老板会充分发挥文字的魅力,使用各种花哨的名字,让食物的名称更加诱人。比如“巧克力蛋糕”和“比利时黑森林加量巧克力蛋糕”,你会选哪个?其实它们都一样。但如果是前者,你可能就不买了,但后者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布莱恩在自己的实验室“食品盒子”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客人,相同的食物,搭配相同的葡萄酒。唯一不同的是酒的标签。一个标注来自最负盛名的葡萄酒庄,另一瓶来自根本不产葡萄酒的地区。结果表明,前者在餐厅待了更长时间,吃了更多食物,喝了更多的酒,并对酒的品质大加赞赏。而后者则完全相反。
这些营销花样当然还包括大型超市做的各种“优惠”活动,通常是买得越多优惠越多。而类似麦当劳(在中国现在叫金拱门了哈哈)这样的快餐店,则有各种套餐和巨无霸这样的餐品。但你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份午餐或者晚餐会有多少热量。
人们无意识地被各种营销手段忽悠着。
4、
布莱恩•万辛克在《好好吃饭》中列举了大量实验数据告诉人们,不论是自己的生活习惯,还是商家的营销策略,这些,都让人们无意识地增加每天的摄入热量——胖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不过,可喜的是,大量实验数据也表明,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
布莱恩说,假设你每天摄取2000大卡的热量可以使体重不增不减。那么,多摄入或少摄入1000大卡,身体反应会很明显。吃多了会稍感沉重迟缓,更愿意躺着。吃少了会觉得头晕焦躁,脾气也会变得更差。而当这个数字变为50大卡,甚至200到300卡路里,人体感受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于是,布莱恩得出不需自控力的瘦身办法:
一、了解这些无意识额度;二、进行无意识改变;三、要有意识改造。
让改变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比如买小包装的食物,或者买回大包装之后,再进行分装,每次只拿要吃的分量;用小盘子小碗吃饭,把喝酒的杯子由矮粗型的换成细长型的;饭前就确定好要吃的分量和种类,但别准备太多种类;除了餐厅氛围,食物的气味、季节、心情也会不知不觉影响进食的分量,所以一定要注意。
致于看电影前的爆米花是选择大桶还是中桶——我的建议是,专心看电影吧,什么都别买!
作为美食家的布莱恩•万辛克认为,过度节食是对美好生活的破坏,是一种强制性的剥夺。幸好,他还对心理学和营销学进行深度研究,找出了让人既可以享受美食,又可以不用担心日复一日贴在身上的“秋膘”。
各位看官,你肯定是一位不想成为胖子的美食家吧!《好好吃饭》里的建议值得试试哦!
《好好吃饭》读后感(二):控制体重,只要好好吃饭就够了!
1、“身似祖先”
我们的身体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身似祖先”。
《人类简史》中讲到人类相比动物最大的优势在于人类可以在文明上实现进化,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仅仅依靠生理进行进化,正是这种文明进化促使人类实现“弯道超车”,创造出璀璨的文明。
问题在于,文明进化比生理进化快太多,在生理上我们和祖先一模一样,但是,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上我们却迥异祖先太多。这导致了我们很容易罹患一些“现代生活病”,比如肥胖和糖尿病,食物在大自然中是非常稀有的,人类为了获取食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相应地,在长久的进化中,人体也会大量摄入与存储能量,毕竟在危险四伏和不稳定的环境中,能量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们不会意识到定居农业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工业革命则从地底召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食物这种自然界中的稀罕物,在现代社会则变成一种廉价商品。只是我们的基因却依然懵懂,不知道世界的巨大变化。这就导致了像肥胖和糖尿病这种“现代生活病”。
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很多行为是不理性的,比如摄入大量的糖和脂肪,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对糖和脂肪的摄入实在是太高了,这种摄入最终则表现在我们的体重和医院的账单,而这种行为却是镌刻在我们基因中的本能。
怎么办?
饮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美食是幸福之源,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通过强制和自控去减肥,这种对抗本能的行为十分痛苦,既然能好好吃饭并控制体重,为什么要用种种需要自控力的所谓减肥方法来难为自己呢?
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实验室布莱恩·万辛克的作品《好好吃饭》就能实现这样的效果——一边好好吃饭一边控制体重。万辛克先生是食品营销和行为经济学的专家,通过研究进食行为找到了控制饮食的方法。
布莱恩对进食行为的描述分成两个机制,首先是生理上的,通过解析我们在进食中的生理因素,了解我们的基因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吃下更多的食物,从而发胖的。其次是营销方面,剖析食品工业为了让我们饮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2、生理
基因决定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是无意识地,我们有一个“无意识额度”,书中讲到了一个实验:看电影的时候提供放了五天的爆米花,但是更大的桶仍然促使观众吃更多的爆米花——多伸了21次,但是观众却对此矢口否认,根本不相信自己做了这些,他们都觉得自己很节制。但是多次实验证明不论爆米花是否新鲜,是否吃过饭,人们都是一样的——给的多,吃的也多。
这解释了剥夺式节食的困难——当我们降低热量摄入的时候,人体也会相应降低新陈代谢,这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可以说驾轻就熟——如果不能如此这般我们的祖先如何熬过漫漫冬日?这个机制也使得单纯的节食减肥毫无效果。
面对着这种根本就是下意识的进食行为,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减少两成分量,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感知到这种程度的降低,也不会影响新陈代谢,而热量却实打实地降低了。
不仅仅是无意识地进食,我们的胃事实上不会数数(胃是一个很有弹性的器官),出于长久以来对饥饿的恐惧,我们的胃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我们吃了多少,往往发出“吃饱了”这个信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吃撑了。面对这种机制,我们只有让我们的眼睛一同参与控制——当桌上摆满吃掉的骨头的时候,我们往往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吃了多少,衣服的扣子和拉链更是监督我们磅数的最佳伴侣。只有当我们吃的一目了然——看清楚吃了多少,以及数量才能合理地控制饮食。
在生理上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会用眼睛和鼻子来感知食物而不是嘴巴——当关掉灯喝酸奶的时候,我们会把巧克力酸奶认作草莓酸奶——仅仅因为我们被告知喝的是草莓酸奶;当相同的布朗尼放在纸巾,纸盘,瓷盘上的时候,我们对布朗尼的评价是不同的,相应地我们想付出的价格也是不同的;菜单也是一样,有趣的名字总能吸引我们更多购买和“感知”到不同的质量,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却都是在消费主义社会的“恶俗”——地域、怀旧、感官、品牌都是这种手法的一部分。
3、营销
认知的复杂让食品工业能够通过种种手段影响我们对食品的评价,更加现代化的食品工业和消费社会的影响则让我们对营销抵抗不能。营销行为正是影响我们进食行为的第二个机制。
消费社会让我们浸泡在商品的海洋中,食品工业尤甚,越来越发达的物流和支付,让我们的身边充斥着食品——我们的祖先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后人能这么轻松地得到食物,但是这些随处可见的食物让我们更加无意识地进食。还有生鲜电商和仓储式商店的发达,当我们满眼都是食物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抵抗它们的诱惑。这种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让饮食成为一种麻烦而不是一种习惯,这会让我们更加简单地控制体重。
食品工业在想尽办法让我们吃得更多,在餐桌上就有各种“陷阱”——更大的包装,更大的盘子,更大的勺子,这一切导致的都是更大的分量,还有我们的视觉错觉——竖的杯子比横的杯子看起来更多。对抗这一切需要的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更小的包装,更小的盘子,更小的勺子,实现吃更少的分量。
我们摄入食品的本质是为了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营养这个概念深受食品工业影响,其实只要记得我们在生理上和祖先没什么区别就好了,在那个没有定居农业的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只能成为杂食动物,这就要求我们饮食的品种更丰富,而大自然的植物肯定要多于动物,这就是要求我们履行半盘原则也就是说半盘放蔬菜而不是纯肉食。
人们无意识地被各种营销手段忽悠着。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抵抗这种恶俗。
只要坚持好好吃饭就能够控制住我们的体重,嗯,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果的。
《好好吃饭》读后感(三):Wansink也是神人一枚
Wansink也是神人一枚,早年在多所大學間轉了很久,每所大學都不知道該把他往哪個系裏放。他的研究也是別出心裁,不屑於討好主流的興趣,於是也多年沒混到tenure;直到Cornell慧眼識人,把Wansink和他傳奇的Lab招到麾下。
公認的最有名的Wansink研究是bottomless bowl (無底湯碗)。他設計出一種自動重新填滿的湯碗,怎麽吃也吃不到底。用這種碗的人比用正常碗的人多吃了73%,而且還不覺得自己吃的很飽。wansink的研究影響極大,特別當三分之二的人口都被劃入超重,三分之一被劃入肥胖的美國發現自己的國民健康危在旦夕,wansink的書銷量激增。但是美國人臭名昭著的自制力和飲食結構還是難以被wansink的研究糾正。大多數人還是live to eat,按照portion size來吃與享樂之上的生活原則背道而馳,大多人的覺悟到不了。
举报
《好好吃饭》读后感(四):“食物界的福尔摩斯”告诉你:无需意志力的瘦身指南
看到《好好吃饭:无须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这本书的封面时,我非常好奇:什么?好好吃饭就能瘦身?真的有这种好事?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大家都知道,想要减肥,只要做到这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道理都懂,可是真正减肥成功的有几个人?
我见过身边好多的亲朋好友为了减肥,信誓旦旦宣告减肥大计,不吃晚饭忍饥挨饿一阵子,没几天就觉得每天吃不饱没力气,扛不住了,开启报复性地胡吃海喝,于是减肥以失败告终。
然后换一种节食方法,比如只吃蔬菜不吃肉或者干脆吃泻药减肥,坚持一段时间后,又受不了了,安慰自己:嗯,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继续大吃大喝,于是减肥行动再次失败。
无论哪种节食减肥方法都需要极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并且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多数人都败在了无法长期坚持这一点上,因为这实在太反人性太难了!
多年积攒的肥肉岂是一两个礼拜就能减下去的?
对,这身赘肉是多年积累不知不觉吃出来的,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不需要太强意志力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减少过度进食,让体重不知不觉地减下来呢?
《好好吃饭:无须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福音,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在无意识地情况下吃下过多食物,知道了原因,我们只要通过对进食环境适当微调,就可以在无意间减少饮食,进而成功瘦身!
《好好吃饭:无须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万辛克(Brian Wansink)是个很有意思的博士,他一生都在研究一件事情:到底什么因素让我们吃下了过多的食物?
这本书汇集了他20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展示了一个个脑洞大开、妙趣横生的实验过程,研究结论出人意料又让人恍然大悟。
这些研究让布莱恩·万辛克博士在营养与健康领域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他被尊称为“食物界的福尔摩斯”,并帮助全球海量读者显著减轻了体重。
通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作者发现:我们过度饮食并不完全是因为饥饿,而是受到各种无形因素的影响。
比如厨房的布局和整齐程度、餐桌餐盘的大小、超市中食物的摆放顺序、食品的外部包装、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压力和心情状态等等。
本书揭示了那些诱导人们过度进食的隐藏说客,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对进食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微调,去除那些引诱我们过度进食的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减少进食量。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潜在的隐藏说客会导致我们过度饮食?
先来看作者的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布莱恩·万辛克博士请人来免费喝汤,其中一部分喝汤的人使用的汤碗里藏着“机关”——这种汤碗底部连着管子,每当碗里的汤减少,它便可以自动的补满。
当然,这都是在受试者完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实验后万辛克发现,用“无底碗”喝汤的人,比用普通碗喝汤的人多喝了73%!
然而事后,这些被试者却不相信自己喝了更多,也不觉得自己比用普通碗喝汤时喝得更饱。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在无意识地状态下过度饮食,却没有明显感觉!
书中还有很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看完了你一定会惊叹:哇,难怪我吃得这么胖!哈哈哈!
我们再来一起回想一下,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有些熟悉:
感觉有些饱了,可是盘子里还有一些菜啊,倒掉可惜了,吃完它吧!
电视剧还没有结束,再喝点饮料吃点薯片瓜子吧!
这包饼干虽然有点多,可是既然已经打开了,就把它吃完吧!
晚饭马上就要好吃了,可是厨房里这么多好吃的,先吃个蛋糕吧!
这个食物的名字好洋气哦,一定很好吃,我要多吃点!
包装上写着这些是低脂麦片,是健康食品,我多吃点也没关系!
心情不太好,吃点东西吧!
好无聊啊,不如吃点零食吧!
看,上述种种情景,都不是因为生理上的真正饥饿。
我们在各种无意识状态下,不知不觉吃进去各种过多的食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造环境,避免那些不时困扰我们的多余热量呢?
作者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
开吃时,把想吃的总分量减掉两成,少吃两成不会有难受的感觉。
吃之前把想吃的食物全部放到一个盘子里,大约会少吃14%。(强烈推荐试试这一条)
吃的时候留意自己吃掉东西的数量。
减小包装盒和餐具的尺寸。
把诱人的零食藏在不容易拿的地方。
购物前列清单,别把那些冲动食物带回家。
保留惬意美食,但是减少份量。
以上种种法则,都是通过有意识地改造我们的饮食环境和习惯,逐步养成积极的无意识饮食习惯。
为了养成积极的无意识饮食习惯,布莱恩·万辛克博士强调了一个关键点,两个技巧,三项法则。
一个关键点:适量减少你的无意识额度。
在日常热量摄取中减少100到200卡路里,这样你不会有被剥夺的痛苦感,也不容易故态复萌。
两个技巧:食物的交换条件和限食政策。
食物的交换条件:如果我做了Y,我就可以吃X。
比如,如果我健身了,就可以吃甜点;
如果我一天都爬楼梯,就可以再喝一杯饮料。
食物的交换条件很不错,我们不必剥夺自己爱吃的一种食物,我们只需为了健康做点小小的让步。
食物的交换条件还通过提高过度饮食的成本,使我们重新掌握自己的食物决定权。
限食政策:给自己制定限食规则,比如:
取食分量比往常少20%
只吃一份淀粉类食物
不能在办公桌上吃东西
工作日不吃面包卷
只吃半份甜品
限食政策不涉及交换条件,他们只是去除了一两个习惯。我们无需承诺付出重大牺牲,只需选出可以轻松克服的习惯。
三项法则
仔细想一想,对你来说,在你的日常饮食模式中最容易做到的减少三个100卡路里的改变是什么?
设定三个容易的、可行的改变就可以了。
作者建议:不要同时做出三个以上的变化。三个简单的变化是最好的,不要贪多去做各种各样疯狂的改变。1-3个正确的改变就可以产生真正的效果。
确定了三个小目标之后,如何坚持效果更好呢?
行为矫正专家表示,打破一个旧习惯,带一个新习惯,需要28天一个月的时间。
那如何提醒自己连续28天实践这三个改变措施?
作者推荐的“三项法则清单”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找一张纸,最上面一行有一个月的天数1号到31号,最左边一列写着你的三个减少100卡路里改进计划。
每天晚上,你把完成的计划打勾。每一个勾本身就是小小奖励。
如果你在一个新的行动计划上连着28天都打了勾,你就开始顺利地培养了一种积极的无意识饮食习惯了。
三项法则确认清单会让我们知道,在一个月结束时,我们为什么或为什么没有能轻轻松松地减掉2磅赘肉。
(我曾经用这个简单的每天在台历上打勾勾的方法,建立起每天晨跑、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最好的节食就是你不觉得自己正在节食。
只要你能坚持按照三项法则每天做出微小的改变,就可以憧憬在一年之后自己瘦身后的形象了!
让我们开始吧!
:这本书不仅是无痛苦瘦身减重指南,也是家庭健康饮食习惯养成指南,对于家庭煮妇或煮夫都很有用,比如:如何巧妙地让家庭成员吃更多地蔬菜。
它还是餐饮行业提高经营业绩参考书,根据书中的建议,可以大幅提高顾客就餐满意度。
《好好吃饭》读后感(五):减肥这场持久战, 还能这么操作
要说最近几年什么最流行,恐怕就是健身。
朋友圈的健步走,健身房门庭若市,keep软件火热。还有就是,身边很多人一下子都成了运动达人,动不动就跑了半马什么的。
除了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之外,还有一个健身的动力可能仍然来自那个古老的话题——减肥。
步入中年,谈起这个话题,简直再也不能痛心疾首了。
还记得《欢乐颂》里,吃货小蚯蚓让樊胜美一起吃曲奇饼干时,樊胜美唯恐避之不及,对黄油热量的那一番分析吗?没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新陈代谢能力会减慢,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大小的冰淇淋,对于一个二十出头和三十出头的人来说,“规格”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姑娘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像樊胜美一样,对喜欢的甜品只能过眼瘾。
只是这样一来,并没有消减我们对美食的渴望,一旦放松警惕,会大吃特吃,弥补自己长期的缺憾。减肥,节食,从饮食的调整演变成了精神的自虐。在这样的自虐下,又如何身心健康呢?
图片来自网络到了中年,越来越清醒认识到,身体代谢减慢后,减肥不再是夏天到来之前的突击节食,而是一场旷日持久战,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餐一饭。既然,是渗透在每天的持久战,那么之前所有的突击式节食减肥似乎都不太现实。因为,太痛苦,太不人道,太难长期坚持。
今年夏天,因为高温,孩子反复生病,心理压力等各方面因素,没刻意减肥,自己居然瘦了十几斤。“福祸相依”的感叹刚落音,秋风起,秋雨凉,秋膘也开始长,不得不又感叹,“减肥难,守瘦更难”。我不想瘦成一道闪电,只要现在这样,别再反弹。
于是,苦苦寻觅,看有没有适合长期斗争的作战方案?
别说,还真找到了一个。
最近,正好看到了一本叫《好好吃饭》的书。作者布莱恩.万辛克是美国在食物领域颇有研究的教授,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与品牌实验室负责人。本书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BBC神作《食物的真相》大幅引用本书中的内容。
布莱恩.万辛克在这本《好好吃饭》中,展示了自己大量的实验。他通过实验告诉人们在“吃”这件事上的种种陷阱,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策略。他给出的策略,让人欣慰的是,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并不会告诉我们,甜品不能吃,巧克力不能碰……。书中所有的方法核心理念就是一个字:“少”。从食物规格、餐具大小,食物放置位置等各方面减少进食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看,减肥的路上,都有哪些被忽视的陷阱?
陷阱一:进食无意识额度
先来看看什么是无意识额度?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吃饱或者不饿了。我们会根据所剩食物的多少或其他来判断自己是否吃饱。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吃东西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在为吃而吃。
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看电视时候吃薯片等休闲食品。仔细想想,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真的有那么饿吗?既然没那么饿,为什么一场电影吃完了一整桶爆米花?在你看泡沫剧的时候,就觉得不能干巴巴坐着看,嘴里得放点儿瓜子,薯片什么的嚼着。这时候,如果跟前有这样的零食,我们很有可能就顺手打开吃了。这时,如果没有,还要换衣服出去买回来,或许,我们会因为怕麻烦而放弃。
就是说,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无意识的。我们不只对吃掉的食物的量无意识,甚至对需不需要吃东西都是无意识的。
陷阱二:剥夺式节食
剥夺式节食简单理解,就是那些,碳水化合物不能吃,脂肪、肉、零食、甜品都不能吃的节食法。书中告诉我们,这种剥夺式的节食法往往不奏效,是因为我们的人体在能量摄入不足时,身体也就开始节能,反而减缓了脂肪消耗速度。这样的节食方法可用于那些非常的必需时刻,而不适用于日常饮食摄入控制。
图片来自网络针对以上陷阱,作者也给出了调整策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可操作性,在此将书中的一些方法总结整理一些,供大家参考。
1、 增加或减少两成分量。在开始前,要么把想吃的量减掉两成。或者,在减掉的两成的主食后,增加两成果蔬。
2、 吃的时候留意数量。可以提前把准备吃的食物放在一起,随时留意自己吃完后的骨头和空瓶,提醒自己已经吃下的食物数量。
3、 减小食物包装和餐具尺寸。可以换成小碗,小盘子吃饭,这样会整体减少进食总量。
4、 把自己喜欢吃的休闲零食放在不容易取到的地方,或者就是不要在家里囤这些高热量的零食。相反,可以把水果放在顺手可取的地方。
5、 请勿看电视时候大吃大喝。只坐着看电视,已经有发胖的风险,再不停地摄入高热量食品,结果可想而知。
6、 不委屈自己,保留美食,但要减少分量。
7、 美食条件交换。如果吃了一份特别想吃的甜品,那就告诉自己,用快步走30分钟来交换。
自然,《好好吃饭》里的这些方法不会让我们一个月瘦10斤,但这些方法能让我们在保持身体正常需求,心情愉悦的同时,减少多余摄入,从而达到长期保持健康体重的效果。
嗯,这场持久战,就从今晚吃面换个小碗开始,从告诉自己“不饿了”开始。
《好好吃饭》读后感(六):不吃药无痛苦,9个小改变帮你轻轻松松瘦下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节食经历,总之我一听到节食两字,就有点头晕眼花,两腿发软。
但是捏捏自己的小肚腩,又挤不出时间每天去锻炼。只好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自己摄入的卡路里。
不吃晚餐?用水果代替主食?
坚持不了几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非常馋,哪怕你平时不怎么喜欢吃的食物,渐渐地都充满诱惑力。
你的体重也逐渐趋于稳定,你可能会为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再减少感到绝望,放弃了节食计划。
又或者,你咬牙坚持下去,却发现自己因为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开始掉发、便秘、脸色差。
有没有一种节食方法是无痛苦且有效的呢?
有。
我曾经每顿饭要吃满满一钵,大概就是西游记里,唐僧拿着去化缘的那种大小的钵。当时在东北,觉得这钵还小了,去食堂打个一荤一素,动不动就盛不下,可亏了。
然而我现在的饭量就是巴掌大小的碗,浅浅地装着大半碗米饭。看起来改变巨大,其实不过是工作调回南方,被身边人同化了。
好多减肥人士,在经历了反弹之苦后,终于领悟到:成功的减肥,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句话跟《好好吃饭:无须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这本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它提倡无意识的节食,通过改善环境,巧妙地控制你摄入的食物总量。全书致力于分析我们可能从哪些方面过多摄取能量,以及如何巧妙地节食不引起身体的排斥。
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万辛克,被称为“食物届的福尔摩斯”。从书中的小实验不难看出他像福尔摩斯一样有创意,为了观察人饱腹感的判断是眼睛还是胃,偷偷在碗底插入一个管子,自动续汤。他在食物领域的研究屡获大奖,并在世界各大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好好吃饭》则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为此他还荣获了2007年的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
一、好好吃饭,拒绝无意识摄入过多能量。
有一个很火的BBC纪录片《食物的真相》就是在《好好吃饭》的理论基础上拍摄的,它甚至大幅引用了本书的内容。
看完了感觉挺震撼的,特别是戴比参与的这个实验,让我相信,我们减不下来肥,是因为吃了很多我们没意识到的食物。
跟戴比一样,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因为新陈代谢低,才导致过度肥胖。
然而在实验中,戴比用视频记录自己每天的饮食,结果比用双标水测量的少了三分之二,也就意味着少了一千九百卡。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体重在140斤左右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能量大约是一千四百卡。你慢跑一个小时才消耗450卡左右。
戴比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吃了一个“人”的分量,而且这个“人”还要跑一个小时,才能保证今天不长胖。
后来专家组决定,让戴比吃了以后马上用文字记录,以为这样就不会忘记了,结果还是漏掉了食物量的43%。
是不是戴比的记性特别差呢?不是的,统计结果表示,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们毕竟不是精密的仪器,有些广告商也会抓住我们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塞给我们更多的产品。就像把牙膏口的管径增大一毫米,每天无意识的多挤出的牙膏分量,可能会让我们购买牙膏的时间提前一周。
作为一个胖子,我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吃的多。
《好好吃饭》里提到,我们可能会因为过大的容器、宽松的衣服、健康广告的营销、大号包装等造成自己无意识摄入过多卡路里。日积月累,我们才恍然发现自己已经穿不上去年的衣服。
二、好好吃饭,学会做自己的营养把关人,改善饮食计划。
书中一再强调,最好的节食方法,是你感觉不到自己在节食。
我们需要学会欺骗自己,在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上,做小小改变,哪怕每天只减少140卡路里,一年也能减少12.7斤。这种节食法的好处在于,你的身体完全意识不到,因此不会平台期和反弹问题。
《好好吃饭》里的tips市面上的大多数节食方法,都容易激起你身体的预警功能,进化的本能让你以为自己快要饿死了。它会降低基础代谢,储存更多的脂肪。虽然短期内你的体重会下降,但是大多数消耗的是蛋白质和水分,一旦停止这种节食方式,你干涸已久的身体,会更加努力的储存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反弹,越减越胖。
根据《好好吃饭》里提到的,我们无意识过多摄入能量的几个方面,可以做以下9个微调策略,来让我们有意识的改善饮食计划,从而达到减重效果。
1、减少两成主食分量,增加两成果蔬分量。
2、把每餐的食物清点好,让自己的眼睛可以判断食物总量。
3、用小碗、小碟、细长型杯来显得食物很多。
4、吃零食增加仪式感,给自己制造麻烦,以减少取食次数。
5、分析自己摄入高热量时的饮食脚本,调整注意力使自己不过量。
6、制造对厨艺高手的期待,改变就餐氛围等方式以提升满足感。
7、保留惬意美食,但是减少分量,或者重设成低热量的美食。
8、做好营养把关人:推销得当、品种丰富、半盘法则、取食量正规化。
9、不要因为健康食品就过量食用。
通过微调策略,无意识地改善饮食,你可以不带负罪感地吃你想吃的食物,不用考虑减肥和反弹的问题。你不需要把自己饿得眼冒金星,也不需要只吃鸡胸肉或西兰花,在好好吃饭,享受食物的过程中,使生活重新回上正轨。
长久而有效的减肥,是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你脱离了发胖轨迹,自然会回到健康人士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