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4 01:0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摘抄

  《鲁迅作品细读》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作品细读》精选点评:

  ●以前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想当然的,钱理群先生这本小册子,为我打开了新的走进鲁迅的角度。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伟大的鲁迅。

  ●看完整本书,给我最大冲击和震撼的仍旧是鲁迅的“反抗绝望”。 无论是《过客》、《孤独者》还是《刘和珍君》,都体现了“明知前方是坟、黑暗、死亡,还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这是他的信条。《孤独者》里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无不是鲁迅精神的化身。 此外他作品里“看与被看”的结构,深刻剖析了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和国民性问题,一针见血,又含着在文本之外的深刻同情。 鲁迅的美学是乡土的、传统的美学,黑、白、红,是他接触的传统的底色,是他爱用的字眼。 语言上的讽刺和夸张、荒诞正是队当时社会和中国乃至人类劣根性的嘲弄和无可奈。 这本书钱理群先生从小说、散文诗、杂文等文体方面节选鲁迅一些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印象最深的还是《孤独者》和《影的告别》,鲁迅的深刻性被阐释地淋漓尽致。

  ●很好,这本。大致讲清楚了上面提到的鲁迅的作品。

  ●非常实用

  ●和之前看的两本很相似,这本更为详细。还需再次重读。

  ●鲁迅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只是我确实不太喜欢看这样读后感式的文学批评,即便分析者是钱理群…

  ●对鲁迅的作品了解得不多,只有一些高中课文。但是翻开这本书看了看后,决定去了解一些鲁迅的其他作品了

  ●这本挺有用的。很易懂,又不落俗套。只不过有些地方从“细读”莫名成了“略读”,可能是篇幅限制的缘故吧。

  ●眉间尺

  ●钱老是一个说话朴实又对脚下这片土地心怀大爱的人,所以他的解说,让我于鲁迅式的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于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可鲁迅就是鲁迅,沉痛一分不减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一):要用一生去懂

  钱理群先生分别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来解读,谆谆善诱,让我眼前脑海中展现出了一个富有立体感的鲁迅~ 他是痛苦的孤独者,他是温情的同情者,他是犀利的讽刺家,他是通透的解剖师! 他还不只是如此… 年少时滚瓜烂熟地背着“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却不知这几个字背后的沉重。现在虽说是大了一些了,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是不够的…仍需继续深入…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有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确实,读鲁迅的作品一开始自己只是个旁观者,看这个人物那个人物,后来越看越像自己,像自己身边的,自己遇见过的一些人。) 其次是鉴赏能力的提高,细品细品… 然后是对以前阅读过的鲁迅作品的深入(虽以前读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深度却是不够的,作者为我们搭了一条通往深处的桥梁) 与未读作品的启发,对鲁迅本人和其思想的了解 最后就是阅读本身带给我的情感变化,有与作者与鲁迅的共鸣,共鸣中有喜悦也有悲痛… 希望日后能多读些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的再读,去继续深入思索,更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本书中钱理群先生是一位精彩的引路人,感谢您:-D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二):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

  说到鲁迅,总会想起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且不说他为人如何,但看他的作品,便可深切地体会到他的这份思想。

  上学的时候,课文里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少年闰土》、《三味书屋》等文章,懵懵懂懂的年纪里,读着大师的文章,只觉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还挺丰富的,虽然他被父亲、家族限制的,但是他能写出这些有趣的事来,说明他也向往自由。

  如今,读钱理群教授的著作《鲁迅作品细读》,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更深入的探讨。钱教授对鲁迅的作品及精神世界的审察是细致入微的。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通过鲁迅先生作品的精读细读探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鲁迅先生、剖析鲁迅先生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对他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陶染和他此后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所起的标杆作用。

  《鲁迅作品细读》这本著作中,钱教授细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若干,每篇作品的细读,追溯到写作的时间、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对作品里的文字予以详细解读。钱教授分析鲁迅先生的思维是多疑的,所以他的作品里具有复杂性、辩驳性。在他的小说作品的人物身上,人性内心的矛盾展露无遗。孔乙己就是这么复杂体。他以“读书人”为荣耀身份,但是却又因窘迫欠着酒钱以及偷别人家的东西。可悲的人生,是封建社会酿的苦酒,然,孔乙己也失去了作为人的独立价值。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提过“幼本位”的主张,强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但是在《风筝》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毁掉小兄弟做的风筝这件事,那时候的他估计就像是大家族里的“权威人士”一样,装出兄长的严肃和威严,但是他是一个会自己批评的人,多年以后,他仍记着这场“精神虐杀”,虽然兄弟早已忘却这件小事,但是这件小事恰恰是鲁迅先生自我反思以及警诫他人的一次“罪过”。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而那个过早成熟的小鲁迅在“扼杀”兄弟童年的玩具玩伴时,自己也正远离童年的天真。

  钱教授的剖析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寻味的。抽丝剥茧,时势造英雄,越加清晰明朗。想要了解鲁迅,要从精读他的作品入手;而要更透彻地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又必须细思和探究鲁迅先生的精神思想。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三):鲁迅,当然要读钱理群

  这个题目,有些不通。但,意思是对的。读鲁迅,当然绕不开钱理群。这个须发皆白的老先生,直是一个斗士。在现今的高校教师行列中,也是一个别样的存在。掀起热议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言说,就是来自于他。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份前往中学任教的,也是他。关键是,还不那么合格,被以分数为先的遴选体系视为另类。

  另类就另类吧,反正他是钱理群。这就够了。

  他用一辈子与鲁迅相伴,这样的选择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也是有足够的解释的,所谓认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是钱理群,所以他选择了鲁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由他来读鲁迅,也是合适妥帖。自己是谁,眼里就看见了谁。

  《鲁迅作品细读》基本完整地收录了钱理群老爷子细读鲁迅的所得。这个细读是真正意义上的细读,这一本书,前后写了二十年。因为他“坚信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假”。

  依我看来,钱先生读鲁迅,最佳是小说。散文次之。而小说当中,读人物读得尤其精彩。

  以《孔乙己》为例,鲁迅最喜欢的是它,向外国译者推荐的作品也是它,这一点真是始料未及。向来以“斗士”之名著称的鲁迅自己,喜欢的居然是一部看起来不痛不痒含含糊糊的作品。钱理群先生以自己所下的功夫得出结论,原因在于鲁迅的“从容美学”,从容不迫竟然是鲁迅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观。大约是缺什么向往什么吧,鲁迅强调的是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在钱先生看来,鲁迅之所以喜爱《孔乙己》,就是因为在“从从容容讲故事”,话虽这么说,但是这个故事却让人觉得深入骨髓的凄凉。这里,钱先生妙就妙在选择了一个相当意外的分析的切口——鲁迅选择了谁来做叙述者。妙极!

  而在《示众》当中,钱先生是用电影的分镜头来做描述的,把整篇小说转化为了一幅幅街头小景,极强的“具象性”和“可感性”成为他分析的落点。

  《孤独者》的阐述中,钱先生将鲁迅和书中的主人公进行了重叠的分析,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鲁迅所言:“那是写我自己的”,“极端的异类感、极端的绝望感”贯穿其中。由此返回身去看鲁迅的人生追求,极大的讽刺由此产生,这哪里是一个有余裕的、从容的人生呢?后续的章节中,钱先生将鲁迅和卡夫卡做一对比,将鲁迅和他的弟弟做一对比,更是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更深刻的人性的解读。

  这是独属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也是独属于鲁迅和钱理群之间的秘密地带。“无比丰富、无比阔大,又无限自由”。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四):对于经典作品的经典诠释——评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

  鲁迅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其作品深深的印在了国人的记忆中,初高中时期中学教材中关于鲁迅作品的收录,更是让鲁迅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鲁迅是仅次于古典四大名著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国内作家了了。

  最有影响力,有没有之一,不太好说,因为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是很多人们都可以说两句的东西,即使象鲁迅这么重要的作家,近年来还是因其文字晦涩有一些争议。因此,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是了解其作品风貌的一个重要途径。

  钱理群本身就是文学大家,大家解读大家的作品,角度自然更加专业。钱理群的这本《鲁迅作品细读》,就是对鲁迅较为重要的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细细地研读。

  包括对鲁迅小说五篇、散文六篇、散文诗六篇、杂文十六篇进行的解读。很难说在鲁迅的作品里面,哪一类成就最高,实际上哪一类都有传世名篇。只不过大家对于鲁迅作品最熟悉的,还是中学课本上的那几篇。

  鲁迅的文字,已经功力炉火纯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象鲁迅的人生观一样:强调人的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形成了一种“从容不迫”的从容美学。无论哪一类作品,都可以品味得到其中的韵味。

  小说中如《孔乙己》,用第三人称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孔乙己和其它人,作者再来观察小伙计。孔乙己的形象已经国人皆知,成为经典文学人物之一。

  散文里如《阿长与山海经》,这次是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描述一个保姆长妈妈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感情,从厌烦到敬佩的过程,其中大词小用的作法显得文章反思很深刻。

  当然,更不得不说的是鲁迅那如匕首、如投枪般的杂文。在当时白色恐怖和红色运动的互相博弈之中,作为左翼文人,鲁迅自然要为社会的抗争、时代的前行鼓与呼。但鲁迅的杂文,要了解写作当时的背景才能够深刻理解。

  比如名篇《记念刘和珍君》,钱理群也进行了解读,而且是给出了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因为对于名篇,肯定会有不止一人解读过来,要想解读出新意,必须要寻找到不一般的角度才可以。

  钱理群为人们提供了三种读法:第一是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第二是在比较中阅读,和周作人关于同一题材的散文进行比较,第三是抓住作品中的存在编码,如沉默、忘却、爱与死等等。

  鲁迅的作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了许多的名句。钱理群认为,鲁迅作品不仅思考着现实问题,还将思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把对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鲁迅作品值得一读,对于鲁迅作品的细读也值得读,如果再把鲁迅全集放在一边对照阅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五):《鲁迅作品细读》读书笔记

  没有的东西,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出来,而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创造,终是会得到历史的承认的。读后感想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大家小书系列书。这本书将鲁迅作品分成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这四个板块来解读鲁迅作品,在这些板块里,作者各自挑选了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鲁迅作品作为范本,作出详细解读,挑选的范本既有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孔乙己》《风筝》,也有不太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品,如《在酒楼上》《示众》。

  看大家解读鲁迅自有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感觉。我个人认为,阅读鲁迅的门槛是很高的,时代背景、鲁迅个人经历和接受的教育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作者对鲁迅作品解读深入浅出,除了作品本身的意义,鲁迅在创作时候是什么激发了他灵感,以及作品中的耐人寻味的细节。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思的阅读经验。

  关于作者(来自百科)

  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与吴福辉共同担当)。

  钱理群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摘抄

我们如果要把“五四”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弄清楚,必须追溯到沉默的十年他在干什么,那十年里他的心境、他的情绪、他的情感,等等。所以接下来需要讨论一个沉默十年的鲁迅。怎样去接近沉默的十年他的内心世界?作家既是伟大的犯人,同时也是伟大的审问者。

  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在写完复仇的故事以后,还有新的开掘。甚至可以说,鲁迅的本意,或者说他真正兴趣所在,还不是描写复仇本身,他要追问的是,复仇“以后”会怎么样。(解读小说《铸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