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美国大学》是一本由程星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0,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读美国大学》精选点评:
●是在中外大学史老师推荐下读的这本书,非常不错。作者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很深入,对于我的大学史学习帮助获益匪浅
●对于了解美国大学,还有有帮助的。
●文章角度独到,文笔功底很好,只可能时代略显陈旧
●中美大学对比 如果你对现在的大学教育不满 那就看看这本书吧 看看美国的教育理念 和国内的对比一下 也就知道国内的劣势优势了
●博鱼来酱推荐,我想借此塑造留学价值观,不过收获也不大,话题扯得太广了,后半部更有哆嗦、重复、碎片化的嫌疑。
●如老僧谈禅,颇解疑惑。
●在选书的时候突然来了到货提醒,好巧不巧立刻下单!很有用的一本书,从几个方便介绍了美国大学,和简单描述了自己的留学经历。也适合处于教育焦虑的父母。
●比第一版更啰嗦了。。。
●还可以~体会到librarian是个神奇的职业~
●大学,我读的,关于大学的书之一。。
《细读美国大学》读后感(一):写得很好
这本书我现在还没看完,感觉写得很好,以前对美国大学的理解很肤浅,什么公立私立,州立还是非州立,感觉都差不多,现在看来,美国大学真是个大杂烩,什么情况都有。
作者的视角也比较少见,常见的介绍美国大学生活的书都是浮光掠影讲讲一些生活、学校的细节的,却不能高屋建瓴从全局看美国大学的情况。
想申请去美国留学,感觉这本书读的很及时。
《细读美国大学》读后感(二):自由教育(全人教育)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自由教育的重点在于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在于培养人的才智与想像力,在于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区别:前者重在培育人、全人或人的心灵,而后者则授人以一门专科技艺,为日后谋生做准备。
书中有一份详细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的清单,爱看书的人,可以找来读读。
还介绍了一些大学的排名。
本人觉得书的后半部分不太吸引人,前面的内容还挺不错。
《细读美国大学》读后感(三):看完还想去美国?
书是在书店里几个小时读完的。
开始200多页字字都看,
后来就跳过了几页。
如果有机会真要去美国的话,一定会还要翻一遍的。
作者给了我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真实的美国大学信息。
这无疑是给我这样的American Dreamer提了个醒,
是不是真的就能够适应那样的生活方式,学术方式呢?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进美国名校收益投资的分析,
我思考良多。
还有,教授即大学,这样的言论,虽是借来的,可也令向我这样第一次接触的人实在是难以忘却。
总的说来,写得不错。
不过前面几百字细看的内容来说,
还是有在美国生活得太久的痕迹。
句子比较的Americanize,
比如什么前者后者啊,
很明显是受定语从句的影响。
最后,呵呵,本书虽然谈不上笑料百出,
但是仅有的几个笑话--或者是可以当笑话的笑话,
真令人喷饭。
《细读美国大学》读后感(四):近距离看美国大学
初看本书,感觉有点像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看多后发现文风差别还是比较大,但是看得越多还是越有看“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感觉,都是娓娓道来,只不过背景换成了更具体的美国大学。
这不是一本纯粹记述大学读书轶事的书(市面上也不缺这样的书),而是一本描述大学管理的书。你可以看到美国大学为了追求学术自由而付出的代价;可以看到美国大学是如何追求多元化的;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看到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到美国也有令大学敬畏的大学评估团;可以看到那几乎形同虚设的教育部;可以看到美国大学校长仿佛就是林达在《总统是靠不住的》里描述的总统一样,表面上是最有权的人,但实际上却受到种种限制;可以看到很多很多。
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甚至比社会更复杂,就像书里引述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那句话一样,“你想,我能在哈佛大学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理清的人际关系”,没有夸张,事实就是这么惊心动魄,稍有不慎就身败名裂,不是因为“政治斗争”,而是败在言论自由上,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民主与自由,多么令人向往的东西,多少“建筑”建立在此基础上,作为教书育人的大学自然不例外,本书同林达那几本书可以说是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民主与自由为何那么深入人心,因为从小教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