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2 00:4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锦集

  《鲁迅作品十五讲》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作品十五讲》精选点评:

  ●鲁迅过于深刻,钱理群先生也只能窥其大概。印象最深的是《示众》、《孔乙己》、《药》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看客”现象。《呐喊》还是揭示和批判为主,《彷徨》更深刻,《野草》则近乎是哲学了。鲁迅值得所有中国人读一辈子。

  ●后面都是讲杂文。严肃深刻的隼,幽默冷峻的灵魂。驰而不息,埋头苦干,与天才相对的泥土,不是坚苦卓绝者也不容易做。我羡慕事在人为的卓尔不群,挥霍天赋只会误了人生,不要也罢。

  ●钱理群先生的特点是,第一是知识深度够;第二是有知识分子的良心;第三能说得出来。当然超过其一点的学者,有之。但三点综合起来钱先生得分很高。

  ●3.5 图书馆破破烂烂的书 总算看完了 书的质量决定阅读感受 名家解读总给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的感觉 是我太笨了

  ●我很佩服钱先生在鲁迅研究领域中的特质,一方面是字里行间浓厚真诚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就是钱先生总是在寻找不同的进入鲁迅的角度,虽然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在其他钱先生其他著作和文章中读到,但是钱先生依旧能依据鲁迅的思想将其重新串联成一个新的鲁迅形象,不得不佩服钱先生在鲁迅研究方面的用力之深、功底之厚,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分析鲁迅,有些地方不免“过细”,但是钱先生强大的行文依旧极具感染力,与《话说周氏兄弟》相比,这本书钱先生收敛了很多,更隐藏了很多,但只要稍加留意,这字里行间的空白总是熠熠生辉~~

  ●能让人产生生理反应的研究性作品、

  ●鲁迅十五讲,鲁迅是无疆。膏于鹰吻,夏被华吃。幼者本位,弱者本位,陈丹青也介绍过的柯勒惠支。不鼓励圣母,抵抗圣母婊。我也觉得,未经洗脑的自发自愿能一切化解,然世上哪有如此便宜之事。摆龙门阵,迎神赛会,又见张岱。“生之苦趣”!“太多的人面东西”!不看鲁迅会变呆鸟,但也不是轻易得见有趣地。呜呜我大学现代文学课都被普及丁玲八卦了。荒原狼嗥,自我怀疑,也是黑塞。再加上鲁迅的魏晋气质,所以黑塞也带点儿魏晋感么nice。禹-墨-侠,宴之熬者。看客大狂欢,复仇转眼荒谬。最后赢的总是不出力的看客,看客呵沉默者又占大多数,奈何为这帮辣鸡泣血。鲁迅大概也有英雄情结。摩罗=浪漫,撒旦对命定之抗争,弥尔顿知晓也会点赞吧。瞒与骗,做戏日本不也学到刻骨。”人肉酱缸,鬼脸雪膏。年轻人补做年老的工作,掀掉厨房!“

  ●有温度的评论

  ●其中将《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篇小说并列分析的《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对我启发最大。

  ●“觸目驚心!”“驚心動魄!”“出人意料!”“偉大深刻!”云爾——欽此。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一):我以为是王富仁

  大学里有一次看了王富仁写鲁迅的一篇论文,感觉很好。

  那天在书店看见这个,以为也是王富仁的,读下去,觉得真好,买回来后突然注意到,这书是钱理群写的。

  只是现在读鲁迅的人不多了,但我觉得还能看下去这本介绍鲁迅的著作。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二):引导

  选修课的老师推荐看的。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侧重点,而且详细地标出了文章的出处,可以循着标记,把原文读一下。个人觉得,钱老讲鲁迅的书特别适合给初入门的读者看,易懂。中学的时候,看过鲁迅的小说、文章,真的不是太懂,很多地方隐隐感觉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自己内心不太确定,总感觉思绪很乱。在看到钱老的这本书以后,自己内心的那些不确定一点点地被梳理、点明,这本书的框架太赞了。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三):评《鲁迅文学十五讲》

  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钱理群先生是鲁迅研究界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对鲁迅的研究最早从文革就开始了。这部书是北大“十五讲”系列中的一部,是属于作品介绍、简析的大学通识性教材,学术价值并不高,而且钱理群先生在这部书中也没有提出更新的观点,基本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对鲁迅作品的个人感悟。

  作为一部通识性的书,还是推荐给大家,因为钱理群个人原因,这本书可能不会再版了,购买不会太方便。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四):则就我一个人也行

  (一点感想) # 鲁迅的虚无气质向来很浓,国内研究者往往为扬其“精神斗士”之锐/睿气,虚化了他悲观的底色。中华国民之导师鲁迅是激而勇,个体生命之鲁迅却常是悲且沉的。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此话非常住虚无者不可解。类似加缪的西绪弗斯巨石,鲁迅有他自己的坟。彷徨、野草。野草、彷徨。真正的呐喊是为无声。

  可先生对世界终归是爱的,“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已经觉得冷酷了”,他写作,却有意克制。是怀着救人之心,而非救己。 最暗的路,他决心一人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本是哈姆雷特的鲁迅,最后却成了堂吉诃德。 他说,“但我坦然,欣然”。 如有一人钳着黑暗,是能放出一点光的。

  所谓光,不是上帝的创造,宇宙的慈悲。

  而是一个人的英勇,来自地狱的勋章。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五):十五讲提要

  第一讲

  对动物(生命)的爱与同情,反抗杀戮。

  第二讲

  以神为权贵,以鬼为正义——联想乡间的鬼神论,与平民共进退。无常不仅在阴界一视贫富,还回到世间惩恶扬善,颇有“人性”;而女吊则更含国民性的隐喻:满怀冤屈,来复仇时却往往找了替死了事。

  第三讲

  可悲的下层人被戏看;启蒙的战士被看,更被吃、被杀。无信仰的中国人从来只是游戏着玩玩,人人在看戏,而鲁迅看着这些看客。

  第四讲

  ①《在酒楼上》:吕纬甫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地的坚守者,却无法摆脱旧日追寻精神归宿的梦;而鲁迅如刘伶“死便埋我”,其精神仍在漂泊,表面放达,实则在心底深怀人情味和对生命的眷恋,对大地坚守者心怀向往。吕纬甫形象大概是其深知自己终不能放下,故而想象出自己在平行世界中的投影来自我安慰吧。《孤独者》:两个鲁迅争辩(清谈):希望在孩童的天真还是对环境的改造?孤独是本体性的宿命还是可改变的心境?当连为爱自己的人而活都不能实现时,该为复仇而活吗(给压迫者压迫,给侮辱者侮辱,却成了自己所憎恶的)?带有嵇阮式的痛苦与孤愤。

  ②其小说的文风往往是从容不迫的,哪怕孽风狂吼、毒焰烧尽,结尾却将一切掩埋,重归平静,在心底承载着这份重担又默默前行。自己的选择在对抗、纠缠、扭结没有定数,成了所谓鲁迅气质。

  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