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是一本由苏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宪制》读后感(一):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这不是一部论述宪法的书,而是从历史中国的家庭、军事、行政、度量衡、经济、文字、精英政治以及皇帝和公民来讲述数千年来存在于中国的制度,存在的原因分析。
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完美无瑕的,但一个制度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作者利用他各方面的知识,从一些很新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令人受益匪浅,开拓了思路。值得一看!
《大国宪制》读后感(二):抛弃法学的社会学
这本书不错,不是很晦涩的学术作品——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学术巨著,并非充斥法教学——艰涩难懂——上的法学或者可以说是非法学的作品,社会学修辞比较多,文笔通俗,放荡不羁,老少皆宜。宪制仅仅只是包装,或者说是伪装,大国治理的政治决策、政治技巧、政治智慧才是维系大国生生不息的制度根源。本书对理解传统历史中国:家、国、天下、生民不无裨益,甚至是颇有启发。
《大国宪制》读后感(三):一颗星也不想给
读了开头一部分,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书中到到处充斥着语病,想不到一个北大教授的语文功底居然连初中生都不如。
这不是语言风格的问题,而是语文功底的问题。
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看上去读了不少书的“著名学者”,写东西居然如此差劲。
写成这样的书拿来出版,是对读者的最大不尊重,也不符合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大国宪制》读后感(四):无
六十岁老者筆耕不辍,写作近五百万字,二十五页中英文参考资料,其中不乏《雷雨》《白鹿原》等近代文学瑰宝,《西厢记》等古代文学名著,乃至《双城记》《呼啸山庄》等外文文学经典,《万历十五年》等二手史料比比皆是,可见苏力老师平生涉猎之广。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赫然独占首页,可见苏力老师对自己的作品也是敝帚自珍。其中可以感受到现代学者的书生狂气。 浅读三十页,忽觉言语朴实无华,恰似江湖夜行船,又似一本前所未有的内容磅礴的读书笔记,百家之言融于一家。
《大国宪制》读后感(五):没有超出预期
看了第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我就知道后面他要论证什么了。
逻辑就是从气候,水文,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及游牧民族方面着手论证中国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形成地域气候等等都是必然的,是天时地利的结果,后面又把大禹治水拉出来了,真是的。
朱苏力,你老实交代,抄的谁的作业?
后面应该还会有应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狩猎习惯,穿皮革的滋味跟穿丝绸那是不一样的感觉,缺少盐铁,自己又没办法生产,所以就去抢,农业文明因为比较稳定,可以生产盐铁,但必须自发组织起来,应对大规模入侵,所以“中国”诞生了。
《大国宪制》读后感(六):大国宪制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罗振宇,但是当时并没有阅读的冲动。后面有机会买到这本书,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老实说刚开始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的,既不是文科生,也不是法律专业,感觉文字很深奥,而且苏力的文笔并不是特别讨好读者 ,差一点就读不下去。强忍着继续往下读,到了第二章总算进入了状态。总体读下来,作者看历史的视角还是有诸多新颖的地方,对于我固有的一些观念也有一定的改变。无论是父慈子孝,还是男女有别,从苏力的角度来看,都有了新的注解。当然,整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汉族的这句注解,“”汉族就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洗净自己的身份,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自己祖上曾经是什么族群的哪些人”。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大国宪制》读后感(七):读家教练Ⅱ级
〖树评〗 征收人头税, 统一度量衡。 宪制的真相: 对局者双赢, 老百姓买单。 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 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 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 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 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 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帝国。 只有在中国, 才可能出现帝国的“阴影”, 那是停滞型社会生活的产物, 你也可以称之为发育“早熟”: 中国社会始终不平等, 权力的大小, 决定着权分的大小。 官家之分必定大于庭民之分, 庭民之分必定大于奴婢之分。 握手言欢的背面, 是蠢蠢欲动的兵戎相见, 只要权分平衡被打破, 战争必定又重新开始。 国君须慎重对待器与名, 器即礼器, 名即名分, 都是国君专有的, 统治国家的合法性依据。 对人的德行同一的希望, 以及在同一德行下 所有人没有差别的信念, 只是我们的虚构: 人迟早得选边站, 如果你还想当人。
《大国宪制》读后感(八):宪制是什么东东?
201908《大国宪制》(朱苏力):这是博学勤读的鹏兄去年来香港时推荐的一本书,希望鹏兄下次推荐一些适合我读的、难度小点的书。
尽管作者在书中数次说“以我有限的阅读”如何如何,实际上却广征博引,天马行空,毫无疑问,作者一定是博览群书,然后对相关问题做了长时间的、独立的思考。文中颇多新鲜、独特的观点,读来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说长城的价值,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中也不乏笔法大胆的地方,让韩愈、谭嗣同都“躺枪”:韩愈的“马说”是一个“很愚蠢”的理论;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是“自我移情和夸张”;还谈论到抗战时期之所以“伪军”远超日本人是因为-----
书后几十页的“参考文献”,倒是一个不错的书单!
总体来说,作者试图通过此书解决的问题有:
今日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我们的制度好不好?
外国的月亮圆不圆?--------
《大国宪制》读后感(九):简单粗暴的学习笔记
05.29讲的这两个因素:第一,治理黄河,让中国人形成了超强的、跨地域的国家权威;第二,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安全威胁,让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早熟。0530为了把中国构造成一个大国,中国的祖先研发了一个超牛的底层操作系统——宗法制。宗法制确立之后,首先落实在嫡长子继承制上,确保了政治的高度稳定性。但是,这个解决方案是有漏洞,有bug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官僚制”“分封制”“礼制”来给这个操作系统打补丁。0531齐家的整套办法的三个特点模糊性,针对性(孝),对等性(孝的条件)。0601祖先对于两性关系的处理,不是一种宗教情感,是那种不能触碰的道德底线。他们真正在乎社会结构的稳定。没有这些基层社会的制度安排,我们是不可能构建出那样的超大国家组织的。这才是中国两性制度的真正含义。0604行政区划原则,这种划分原则,是有一个专有名词的,叫“山川形便”,按照方便的原则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式去划分,第二原则“犬牙交错”。
《大国宪制》读后感(十):抛砖引玉的那块砖
抛砖引玉之作,只是这块砖的分量略重。
如本书P562所言:“本研究追求经验的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不是——甚至痛恨——形而上的政治法律哲学的理论。”
具体到本书,具体到苏力先生关注的中国宪制问题,苏力先生所倡导的无非是,学界不应当拒绝对使用“本土资源”来解决当代本土问题的探讨,即,我们中国人不用当仅仅以西方的视角和思维来探讨当代中国宪制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也应当以传统中国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本书的引子是苏力先生对于“宪制”的定义,何为宪制?那些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制度!与成文宪法或不成文宪法无关,与社会契约无关,与自然法无关,仅仅与那些困扰一国政治的问题有关。
不得不说,苏力先生的这本《大国宪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空谈并不能解决问题,照搬美国的全套制度又如何。
作为一个非学界的法律人,非常期待能够出现延续苏力先生思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