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1 02:4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摘抄

  《美国宪政历程》是一本由任东来 / 陈伟 / 白雪峰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宪政历程》精选点评:

  ●一件小事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上升到宪政的高度,是因为这个国家以法治为立国之本,创下先例,即可后世沿用不悖,是完全彻底的法治精神。

  ●没有法治何来民主

  ●激荡人心,让外行真正看看门道

  ●美国式民主的根本,在于民众对法治的信心与尊重,对民选政府权力的警惕,对非民选的最高法院的判决的遵从。用弗里德曼的话来讲就是美利坚民族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

  ●同样作为普及读物,本书比《民主的细节》更系统理性。读后最大的感受:一个好的制度,不是完美的制度,而是能够自我完善的制度。

  ●比较有趣的入门读物。辛普森和水门说得比林达的书清楚中肯一些,不过大选案关于选举方法还是没太明白,待查。这样的法治入门读物真的应该更多些。

  ●【2013.4.10~2014.3.10】将将看了一年。林达的书写美国,写了不少影像美国历史和宪政进程的案例,由此展开关于美国三权分立、民主、人权、民族等方面的讨论。但是,关于总统和国会方面有过详尽的叙述,而最高法院尤其是大法官群像,却着笔较少,这本书可以作为林达“看美国“系列的一个很有力的补充,循着林达的脉络,看这本书会得益多多。而且,本书的语言轻松活泼、不是中国式的板着脸的叙述,很不像中国人写的书。这样的文字平易近人,这样的书才让人读着欢乐,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读这本书,而这,不才是一本书出世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吗? 其中的7、11、28等三章读起来有些枯燥,其他都挺好,尤其越到后面的案例越有趣。著名的大案基本都收录了。

  ●现在正是看《纽约时报》公司诉萨利文案 的 好时候

  ●让门外汉也对法学产生兴趣的一本科普类读物。任东来教授在编后中写道:“没有对美国宪政的一定理解,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解释和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析是很难深入下去的。”对美国司法体制发展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美国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基础,希望也能为我的美国报道打个底子。

  ●联邦最高法院;书后的参考书目很不错。 D971.2/16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一):既有趣又有用的一本书哦

  这本书既包含理论的东西(却不是纯理论的书),也涉及事情经过的具体描述(却不是小说),所以看书时既要保持超然态度鸟瞰全局,也要经常深入细节。至于是先全局还是先细节,可能还是要自己把握。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二):幸运?

  看罢此书,大致会嫉妒美国人的幸运。是的,他们无疑是幸运的。而我们,也不能说不幸。当纽约共和党遇到老罗斯福,艾森豪威尔遇到沃伦和布伦南,他们的幸运可能凸显。而政思泉涌、怒火中烧,又何尝不是上帝的礼物。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三):大家都应该读下

  本书通过影响美国司法历程的25个案例,来阐述美国民主与法治的历程和思想。通过说故事的方式让人了解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法律读物,在中国现在社会大家缺乏法治与民主常识的时代,大家都应该读下这本书。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四):两位作者行文的差异

  作为普通读者,还是觉得第二作者陈伟写得更为通俗易懂,第一作者任东来撰写的章节略费脑。此外,本书用纸、印刷和装帧质量都较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读者的感受。

  (奇葩豆瓣,到底要写满几个字才能发表书评呢?)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五):像这样的好书不多

  写法律的书,要么太过理论和枯燥,要么流于对案件本身曲折和离奇的描写,而忽视对其中法律问题的探讨。

  这本书将美国宪政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进行描述,不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同时也适合普通人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