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7 02:5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精选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是一本由任东来 等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6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精选点评:

  ●没什么学术价值,当普及读物文笔也不行,结构和麦克洛斯基的《美国最高法院》基本相同,许多句子和段落也是从此书中照搬,或抄袭的。作者是麦克洛斯基这本书的译者。

  ●关于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可读性强。

  ●没有那么多的“想当然”

  ●真系好好既一本书

  ●南大中美中心任东来著作。时间跨度从美国建国道现在,可以从是从最高法院的角度理解美国政治的发展轨迹。同时,读完此书会由衷对对于很多大法官有崇拜之情。

  ●对美国宪政感兴趣的朋友必读的一本书。

  ●絕對好書。

  ●一部联邦最高法院史,可以说是一部司法审查史。

  ●一个搞历史的写的历史书

  ●《美国宪政历程》的姊妹篇,相比较前者,此书的学术味更浓一些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一):并非如想象那么美

  昨晚读到罗斯福法院期间的历史,才了解到,最高法院并非如想象那么美,但普通民众对其的信仰与信心,着实让人震撼!

  卡多佐大法官,在最高法院期间也并未有很大的建树。

  历史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relief,recovery,reform并非一帆风顺。不过,最高法院的冷静与理智,确实更值得民众对他们的信仰。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二):只看序言,便足以让我震撼

  序言是由美国一位宪法学者写的。按照天朝的习惯,恭维下作者,介绍下大概就是合格的了。但这个美国学者却与我们截然不同,以超乎我们做论文的水准完成了这篇序言。序言的许多话都有注释,都有出处;许多观点,还在注释中标注了反对意见。

  反观天朝的学术论文,对别人的不好说,我只好将自己的悄悄隐藏……

  或者,这也反映了天朝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差别吧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三):叩开美国宪法大门的一根手指

  面对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主题,直接阅读当地人写的论著之前,最好能够找一个本国人写的普及性读物。因为大部分背景性知识在当地人,尤其是当地的学者心里,仿佛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天经地义、毋庸赘言,所以完全可能一句话也不提及,不了解背景知识就贸然闯入某一个知识领域的外国人就会如坠五里雾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宪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包括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单从字面理解,无法推导出后者,但是美国宪法的实践者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了这一体系,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特定含义,或者侧重于阐扬某一方面。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总会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一本本国人写的普及读物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即使他是学者,他也远比美国学者清楚中国人缺乏那些基础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虽然说拿着国家的科研基金,找几个熟人学者或者在读博士,拼凑出一本毫无学术价值的普及读物,在我这样学术圈外围人士看来根本是在糟蹋人民血汗,但是,对一个入门者,这本书确实很有用处。

  所以,向初学者推荐,至于已经窥得门径之人,可以去读一点更深入的书了。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四):错别字哎

  2 倒数第4行 “民法法系法系” 最后一个“法系”明显重复

  5 倒数第9行 "对类最有益的素质“ 缺 ”人“ 字

  15 第13行 ”报皇派“ 应为 ”保皇派“

  17 第9行 ”一个院制“ 应为 ”一个一院制“

  32 倒数3行 ”制宪会议非民众“ 应为 ”制宪会议而非民众“

  33 第4行 ”制宪会议“ 后应加 ”的代表“

  35 第12行 ”邦宪会议“ 应为 ”邦制宪会议“

  36 第15行 ”经3/4州生效“ 应为 ”经3/4州批准生效“

  37 倒数第4行 ”北美国“ 应为 ”北美“

  44 第11行 ”坚决“ 应为 ”解决“

  73 倒数第2行 ”至高无尚“ 应为 ”至高无上“

  86 第14行 同上

  156 第3行 ”普遍求严厉惩罚“ 应为 ”普遍要求严厉惩罚“

  168 倒数第5行 ”保证“ 应为 ”保护“

  189 第5行 ”选决“ 应为 ”选举“

  235 第2行 ”罗伯茨构和休斯成了“ 应为 ”罗伯茨和休斯构成了“

  403 第8行 ”去作出“ 应为 ”却作出“

  -------2011.05.12新增---------

  71 第7行 “惟一” 应为 “唯一一次”

  71 倒数4行 ”很难说是不完整的“ 应为 ”很难说是完整的“

  72 第2行 ”完成“ 应为 ”完整“

  108 第8行 ”桂“ 应为 ”挂“

  109 第11行 “1961” 应为 “1861”

  -------2011.05.14新增---------

  162 倒数4行 “当心” 应为 “担心”

  167 第7行 “桂冠” 应为 “挂冠”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五):好,但还不够~

  经常在豆瓣上看评论,但从没有试过自己下笔写些感受,这是第一次发文~

  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也根本算不上书评,权当读后感~

  记得有人说过,每本书都是作者与读者思想的交流~

  如果看完一本书,没有和别人交流的冲动,那这本书可能就很一般了~

  由于不是政治法律专业出身,对文中的很多专业知识,当然无从评论~

  但是对于本书的整体内容,认真读完以后,还是可以说说的~

  首先,猜想购买本书的读者,应该都有点政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只是突然对“最高法院”“司法独立”产生了兴趣,那你得小心~

  因为这本“从本质上讲谈不上学术著作”的著作还不是那么容易懂的~

  有个更好的建议是去看作者早些时候出的《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在那些案子中你会对最高法院产生更多的崇敬之情~

  这既是事实,也与作者在部分案件中“略带煽情“的标题有关~

  当然那本书是在不同地方发表的文章的集合体经过整体修订后的结果~

  回到本书上来,先谈本书的“作者们”~

  任何一个看过“如此坦诚”前言的读者都会对主作者产生认同~

  有序,有致谢,有附录,有参考资料,都说明它不是草草拼凑出来卖钱~

  虽然有学术著作的框架,但就内容而言,应该算介于学术与普及之间吧~

  称其为“非常靠谱的法律知识普及类著作”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成功的摆脱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乏味,实为广大读者之幸~

  再说说本书的各章内容~

  前五章主线明晰,读来顺畅,六七九混乱不堪,十的总结意犹未尽~

  究其原因,原来六七九是由“博士生候选人贡献的初稿”~

  但是五和八也是由他人撰写的初稿,若不是注明,基本分不出~

  也许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易理清,但这绝不是让读者满意的理由~

  看多了“教授挂帅学生操刀”,本书主作者的坦诚毫不掩饰使其瑕不掩瑜~

  此外,书中的引用来源及书末的参考书目也为有兴趣的读者指明了方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