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精选点评:
●前面一部分忆旧的文章写人物很好。
●平凡高贵、品性高洁
●太好看了 读到3/4有些舍不得看了
●忆旧的几篇很动人。
●杨绛的书读来就是舒服。杨绛真真是好心态。最喜欢《记杨必》。
●每个人物小小一篇就从纸上跃然而出了。关于写作,对于一些人来说大概就是有些人、事、情、感到难以忘记就记下来了吧。
●这本更好读。最佩服的她在风雨飘零里所孕育出的结结实实的短句子。那淡定和亮堂,真是好样子的。
●纯粹记录一下,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看风景部分的散文(表达不好)。有种朱自清的感觉哈哈哈,虽然我对朱自清的了解也只是来自语文课本。=。=
●印象最深的当属《老王》。初读时候那种引发了胜利疼痛的心酸和老王最后那恍若棺材里倒出的僵尸的描写久久无法忘怀。 记得七年级的时候做阅读分析,最后一题问文末提到的“心上不安”以及“愧怍”具体指什么?我答不出,拉拉杂杂地写了一长段分析还是被扣完了分,错题分析的时候老师嘟嘟囔囔地也说不清楚糊弄了过去。于是《老王》就成了放在心里的事儿,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揣摩,无法淡忘。如今再读,仿佛隐约能够窥视,可终究是欲辨已忘言…… 所以,蠢钝如猪的我这辈子是没法成就什么文学梦的,能够看到这个缤纷多姿的世界已经是某种高贵的奖赏了。
●上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一):珍贵的回想
杨绛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经历的各种事情。这本《杂忆与杂写》,写的是她一生中觉得有趣的一些事情。杨绛的笔触,放在现在每篇都是很美的推文。 她写自己养过的猫花花儿,每天深夜在活动范围内迎候参加三反运动的杨绛回家,却又不肯在“院系调整”后,随着杨绛一家搬走。钱钟书说“狗认人,猫认屋”。这只猫也出现在其它作家的故事里,比如有人就写过钱钟书因为花花儿和隔壁林徽因家的猫打架,拿着竹竿去帮忙的故事。杨绛写这只猫第一次爬树时下不来,他们把它救下来,小猫眼中的感激。村上春树在《弃猫》也写了一段小猫爬树的故事,小猫一直爬到大树的树顶,不敢下来,一个晚上都在树上悲哀地呼救,第二天就无声无息了。这是村上春树小时候心中的遗憾。
她写自己与傅雷的交往,讲傅雷对翻译的一丝不苟,而严肃的傅雷,只在钱钟书等朋友面前展现笑容。这也是我们在《傅雷家书》中,从傅聪等视角来看,总是觉得傅雷冷冰冰的原因。经过名家指点的杨绛,翻译了《堂吉柯德》,而她最喜欢的妹妹杨必,则翻译了《名利场》,姐妹们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她们的心血之作。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选择译者如此重要。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二):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 在心里乱七八糟的时候看到她的书毫不犹豫的就买了
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一边读她的书,一边心里就会慢慢宁静下来
突然想起了以前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看到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不觉我们睡着了,梦里花落之多少“
她跟三毛相比 多了几分知识分子的从容,多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诚挚
杨绛的散文好像也有分期
人生的前半期的散文 明显要更书卷气一些 但是又透露出灵气 从不过分华丽
到了后半期 以回忆性散文为主 风格愈发的平实
她写的东西很杂 好像万物皆可写 写陨石 写她生命中匆匆的过客
写得都还颇有趣味
多少人羡慕她和钱钟书的爱情
我也羡慕
但越看她的书,就越明白
他们俩是因为自己是自己,所以才得到了对方的爱
只有做自己 才能获得爱
借用俗套的话“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这人是彩虹,是因为契合了你的心,能够让你打从心底里的赞美与爱
人生路漫漫 努力加餐饭吧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三):摘抄 | 流浪儿·读书苦乐
流浪儿
古人往往用不同的语言,喻说:人生如寄,天地是万物的逆旅。我自己呢,总觉得我这个人——或我的躯体,是我心神的逆旅。我的形骸,好比屋舍;我的心神,是屋舍的主人。 我只是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而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我钻入闭塞的舍间。经常没人打扫收拾,墙角已结上蛛网,满地已蒙上尘埃,窗户在风里拍打,桌上床上什物凌乱。我觉得自己像一团湿泥,封住在此时此地,只有摔不开的自我,过不去的时日。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 我推门眺望,只见四邻家家户户都忙着把自己的屋宇粉刷、油漆、装潢、扩建呢。一处处门面辉煌,里面回廊复室,一进又一进,引人入胜。我惊奇地远望着,有时也逼近窥看,有时竟挨进门去。大概因为自己只是个“棚户”吧,不免有“酸葡萄”感。一个人不论多么高大,也不过八尺九尺之躯。各自的房舍,料想也大小相应。即使凭弹性能膨胀扩大,出掉了气,原形还是相等。屋里曲折愈多,愈加狭隘;门面愈广,内室就愈浅。况且,屋宇虽然都建筑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不是在水上,不是在流沙上,可是结实的土地也在流动,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啊!上午还在太阳的这一边,下午就流到那一边,然后就流入永恒的长夜了。 好在我也没有“八面光”的屋宇值得留恋。只不过一间破陋的斗室,经不起时光摧残,早晚会门窗倾欹,不蔽风雨。我等着它白天晒进阳光,夜晚透漏星月的光辉,有什么不好呢!反正我也懒得修葺,回舍吃个半饱,打个盹儿,又悄悄溜到外面去。
读书苦乐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可惜我们“串门儿”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读后感(四):“串门儿”串到杨绛家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在本科求学时期,同窗好友在读《我们仨》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闲暇之余,我便抱着好奇心拿来一读。读罢,深深被杨绛先生那风趣幽默又感人至深的文辞所打动,字里行间写尽了世道人心的纷繁复杂。于是,不自知地也变成了一个对着书本“热泪盈眶的人”。
阅读这本《杂忆与杂写》,我时常惊叹于杨绛先生那极具敏锐的观察力。不论是老王、林奶奶、赵佩荣这类“擦肩而过”式的人物,还是小妹妹杨必、爱猫花花儿、帮佣人顺姐这种关系密切的角色,在她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透过白纸黑字这些人物仿佛就伫立在眼前。
例如《老王》这篇文章,在描写老王生病后的样子时,杨绛这样写道:“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的用词非常精巧,“镶嵌”、“倒出来”、“绷着”几个动词遵循由远及近的视觉习惯,将老王病后的憔悴外表与“僵尸”、“骷髅”、“白骨”相关联,把老王行将就木的状态描绘的细致入微,同时也为老王十多天后的死亡结局做了些许暗示。
《控诉大会》这篇文章记述了杨绛先生在三反运动期间,因在任教的英国小说课堂上牵涉到“恋爱话题”,在控诉大会上被人狠狠地控诉了一顿。然而这种愤怒又屈辱的感觉是无法言说的,因此这篇文章关于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出彩。“我走出大礼堂,恰似刚从地狱出来的魔鬼,浑身散发着硫磺臭,还带着熊熊火焰;人人都避得远远的。”这一句是杨绛先生在开完控诉大会后对自己心理活动最精彩的一处描写,写出了自己当时心中的愤怒与周围人避之不及的现实境遇。然而,此篇文章并没有单纯抒发作者心中的郁结之气,我们在最后还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人生曲折时的豁达心胸。“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短短两句话,让一切委屈与误解都化作一种可以欣然接受的“人生常态”,虽是一番屈辱,却是一番锤炼。
要说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当属杨绛先生对小八妹的记述——《记杨必》。看罢杨必的一生,我想,她真的算得上是天之骄女。活波的性格、聪慧的头脑、刚硬的脾气,是爸爸口中的“西碧儿”,也是全家最宠爱的孩子。也许是天妒英才,杨必没能逃过红颜薄命的结局,先于姐姐做了古。“有一晚,她一觉睡去,没有再醒过来。她使我想起她小时不肯洗脸,连声喊‘逃逃逃逃逃!’两脚急促地逃跑,总被妈妈捉住。这回她没给捉住,干净利索地跑了。”这一跑,就彻底与家人跑散了。永远忘不了“爸爸”去苏州前交代杨绛关于“小八妹”的一句话,“‘至于结婚——’他顿了一下,‘如果没有好的,宁可不嫁。’爸爸深知阿必虽然看似随和,却是个刚硬的人,要驯得她柔顺,不容易。”看到这里,我被这位父亲深沉的爱所打动。在那个思想环境还不甚开明的时代,一位女性若终身不嫁势必会引来他人的非议。然而外界的声音再嘈杂,都比不过女儿舒心无忧的过一生。父亲深知他的这个小女儿看似随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男子般刚毅的心,是断然不愿经历婚姻忧患的。读罢此文,语言明明温暖质朴,却禁不住悲从中来,连我这样一个素未与之谋面的陌生人都为杨必的一生而感到叹惋,足见时年八十一岁的杨绛先生在追忆起自己的至亲时,那多年来无法排遣的悲痛与日常的点滴回忆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流淌在文字间的真挚情感。
还有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也带给我很深的触动,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顺姐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但身上却有着“阿Q精神”。自己明明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地主小老婆,却硬是说自己是“自由恋爱”的。而她与杨绛之间除了主仆关系,更有点像是姐妹。杨绛先生不仅在经济上接济她,更是为她尽心尽力的排解着生活中的琐事。由此,杨绛先生待人接物的宽厚实在是令我钦佩。记得杨绛先生曾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反正好人总吃亏,坏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是没有公道的,不讲道理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什么都不由自主呀。我生来是好人,没本事做恶人,吃亏就吃亏吧。”再回头看看顺姐和“大小姐”的人生走向,这话看着着实不假。试问,又有多少世人能真的心甘情愿的做那个“吃亏”的人呢?顺姐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在习得“吃亏”这方面她又是最有智慧的。
有些道理不一定非要长篇大论,就好比《窗帘》所塑造的意象,把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道理两相融合。“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几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界线——距离感。距离,才能产生美。不管与他人的关系有多密切,总要试着给彼此保留一定的距离,切勿逾越那层薄薄的“窗帘”。从细微末节之处观察生活、观察人性,这恐怕是杨绛先生教给世人最好的一课。
在《读书苦乐》一文中,杨绛先生把读书比做“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诚然,现实世界里真正的自由总是难觅的。身为凡胎俗骨的我们,纵然无法随心所欲的去饱览世间美景、体会世界文化,但读书却可以代替我们去体察现实,去作者的思想世界里“串个门儿”。正如此刻的我,有幸得以去到杨绛先生所经历的过往岁月中看一看、瞧一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跨越古今的“串门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