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精选点评:
●一段历经曲折后才得圆满的爱情,可惜偏偏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的南京。
●真是看不出好来 呃
●起名有的类似于霍乱时期的爱情,内容上,也有一点相同,但男主的爱情,却只是局限于女主。
●感觉挺像钱钟书的
●12岁时候很热衷的故事
●本來以為很悶,可是出乎意料地好看。是一個open-ending,不知道男主角是不是真的死了。
●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如作者所言,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营造出历史小说的特殊情味。稍稍的荒诞化,像《马文的战争》一样出其不意的幽默,都为小说增添了不少精彩之处。读这本小说,要我想到王安忆《伤心太平洋》,两者都是战争时期的小说,却没有僵硬地引用战争资料,值得学习。
●大学时最喜欢的作家,以及最喜欢的他的作品。
●其实讲的是“老年人的爱情”什么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时回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是用一个城的倾覆来成全一段爱情,而叶则是用一段古典的爱情来衬托一场战争。前者,女性,温柔到极点,后者,男性,充满了阳刚的血气。喜欢叶兆言在前言中的话:“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一九三七年最大的事情是日本人来了,真的杀进来了,人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是发生在年底的南京大屠杀。相对于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其他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 ”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读后感(一):一个执着的爱情疯子,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
南京,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又偏偏是在一九三七年!国难当头的爱情是更显得弥足珍贵呢,还是荒缪自私?
丁问渔,一个乖张不羁的名教授,对待爱情如此的疯狂执着,在他心中除了爱情无他,这样的人在现实中能存在吗?
南京的沦陷,也就意味着这段爱情的终结,渔死于飞弹,而媛下落未明。但是至少渔媛之爱已有结果,一个圆满的结果。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读后感(二):爱情书写的套路不过如此
1,关于爱情,好在用历史背景渲染冲击力,比较震撼。
2,在大历史背景下塑造小人物如和尚反而让人感觉到浓烈的人文情怀。
3,显赫的大人物身上有太多光环,这种光环放在任何一个历史真实人物身上都适用,不是塑造典型的可取之处。
4,总体上看这部小说,还是比较有历史感觉的。丁问渔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最后还是被历史收编了,爱情主题逃脱不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读后感(三):沦陷在那个时代的爱情
总感觉叶先生写这本书想要讲述的本不单单是一段爱情,而是加了修饰的“一九七三年”。这是一个敏感的年代,南京沦陷的年代。
退却那个时代的硝烟弥漫,愈加地感受到南京古城的可爱。身处南京,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愿望想要探寻属于它背后的故事,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如今早已成为”历史古迹”背后演绎着那么一代人曾经生活过的故事。
对于爱情,对于丁问渔那么痴狂甚至有点不可理喻的爱情开始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读到“丁问渔觉得能这样实实在在地爱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的幸福。”时候,我开始有点懂了。其实爱一个人很简单,我们可以更勇敢一点。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读后感(四):不说爱情
看完《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时,已是零时一点。
我想了想丁问渔,又想了了雨媛。我想着这两个人最终的归处,然后辗转睡去。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述,有关于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情感有如浪上的一叶舟,既无法自主,亦无足挂齿。
没有人会关心或留意一个微小的人物的命运。一如所有不被历史记忆的、微小的姓名。
他们无法左右时代的命运,亦不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人群推搡着前走;或是在那看似光鲜热闹的历史舞台,做个可有可无的映衬。
哪怕是这样一位曾经桀骜的名教授,可他仍将只是一位茶余饭后、被用作无聊打趣,嗤笑揶揄的“笑资丁问渔”。
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的开篇,作者用了17%的篇幅入笔。
——
描写了一场二十年前的情事,一场于一九三七的爱情并不那么紧要的回忆。
令小说架构瞬陷突兀。
笔触固然有趣,但是并不为小说增色。
显然是出于作者对这部分文字的吝惜,未做疼痛割舍。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将这部分文字进行分切,穿插在整个《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篇幅中(丁问渔与雨媛的交往中)。
而小说中,爱情的发端亦未照见不同。
与众多通俗的爱情故事无异——一段始于天人一面的“痴恋”,其后是长长久久的情深一往,掌烛独思。
这不禁令我思想,爱情,它到底是什么?
幸而作者结合史料,将一九三七年的部分重大事件与历史轶事穿插在小说情节当中。让一部原本没有太多可以圈点的爱情故事有了些许颜色,从而也赋予了小说更多的深意。
小说的最后,以丁问渔中弹,跌倒在江边,再也没有能够爬起来做结。
笔触简洁,凝练。有胸有惊雷,却静如平湖之感。
一九三七年的一段始于偏执的爱情,看似颓废、荒唐又可笑,但也正因为它的异于常思,才使得轰轰烈烈、宏大的历史叙事无法在具体的个体命运面前严肃起来,认真起来。
历史滚滚的车轮轰然驶离又开来,金陵城转瞬繁华复没落。那些看似深远的历史事件,不断上演,不断交替,不断地将微小的个体命运碾压入尘。但无论怎样,有时,一场宏大的叙事却远不及一场情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