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食器最高》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9 03:3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食器最高》读后感100字

  《食器最高》是一本由河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器最高》读后感(一):四不像的书

  一本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四不像的书。

  说介绍食器,但是关于食器的介绍部分过于简略,而且很多作者花了大篇幅描述的食器连个图都没有,或者图片不切题,读完全书读者对于食器的了解几乎毫无进步。

  说介绍菜谱,菜谱的可操作性不高,部分菜谱食材配料用量不明,格式不一,描述混乱。

  说介绍人情,故事同质化严重,叙述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我通过谁谁谁认识了谁谁谁,ta给我寄了啥啥啥帮我千里迢迢买了啥啥啥,我给ta做了啥啥啥”几乎可以概括全文80%以上的内容,虽然说可以理解,毕竟都是围绕着食材食器发生的故事,但是一本出版的书这样“偷懒”还是让人觉得作者文笔……

  全书唯一一以贯之的就是作者对食器的情怀了,但是为什么有这种情怀却是后记里才写的,这难道不应该是一开头就要写的吗?把图片内容增加五倍,作者(关于自己的)废话减少50%应该是一本挺好的图文书。

  总体来说,作者哪部分都写了,又哪部分都没写明白,不上不下,同行里衬托得不算差。

那我为啥要写这么多字吐槽呢,因为(我自己个)读的时候觉得作者有些地方的表达有点茶

  《食器最高》读后感(二):见过美好之后,你会做些什么?

  “怎么样?” 我一边收拾房间,一边问正捧着《食器最高》,全神贯注阅读中的先生, “这不是一本讲食器收藏的书”,先生回答我。 “不是吗?喔,我知道,是讲怎么做菜的对不对,有很多食谱对不对?” “也不是,它有讲到做菜,也有食谱,但那些不是它的重点” “那是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再问, “你回头自己看吧,你得自己看”,先生回了我,这次连头都没抬。 “才不要,我现在就要看”,我一把抢过先生的手中的书,并把抹布塞他手里,然后窝进沙发翻起来。 从天色微暗至漆黑,从开始时口水滴答,馋不可抑,渐渐食欲消散,沉浸于河马的娓娓道来,感受其间的缘分与眷恋,翻至最后一页,只想深深叹息。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从来不会做饭,甚至不关心三餐吃什么,更不关心用什么器皿装的人,竟会如此被触动, 我想是因为河马在美器美食之间,呈现了那份他与生命中的有缘人之间,那份真实的亲密,那份自然而然的挂记,那份惺惺相惜的欣赏。那份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不像恋人间那么浓烈,不像亲人间那么厚重,它随意又自在,就像他在书中呈现的一饮一食一器,有份浑然天成的美好。 而亲眼所见的美好,总会让人心生向往,那份向往是因为你见证了,一个人,日复一日,对真心热爱的坚持和锤炼,日复一日,如何将生活一点一滴置换为自己最想要的模样。他与美好相伴,创造美好,也被自己创造的一切浸润与滋养。

  见证过这一切的发生,你才会真正相信,真心热爱所能带给平凡生活的奇幻力量。 于是,你会合上书,也去为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

  《食器最高》读后感(三):人间最美不过如此

  一直对精致这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认为精致就是衣着方面,有些人认为精致是食物方面,而我认为精致来自最不被他人看到的地方的小事,精致是一个人的器物精神。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比如蔬菜的有机,衣物的材质,器物的精致。社会开始往这样一种喜人的方向发展,我们满足了食物的需求,所以开始了对更高生活的追求,我们不能满足,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的改变着适应世界。 在年轻人的世界中,有一种约饭开始火爆起来,一种神秘的组织,从网站上发布约饭信息,许多慕名的食客来到做饭者的家中,由主人为大家做一顿没有餐单,没有要求,仅仅是随心的一顿饭,主人根据情况选定客人。大家本是一群陌生人,就这样因为一顿饭,变成了一家人,共享一顿美味。用餐过后,客人们会评价主人准备的饭餐如何,以便接下来的客人可以有所选择。在这样一顿饭中,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厨艺的好坏,不仅仅是饭菜的可口,而是包含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搭配的餐具,用餐环境如何等等。当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这样的评价很能理解,毕竟环境决定了人的心情,所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人的感受。 那如何在一餐饭中,获得更好的感受呢?这是我们国家满足了食物需求后,大家已经开始思考的问题。餐具是纯色的更好呢?还是有花纹的更适合呢?要因为不同客人的爱好而改变么?等等。 本书正好是在我学习做饭的阶段出现,虽然整本书注重讲解餐具,但是细心的我还是从字里行间获取着关于做饭的点滴。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美的欣赏书,每翻看一页,心情都是舒畅的。食物是有心情的,器物也是。我最喜欢每个器物背后的故事,这件盘子来自日本的一名匠人,这件花瓶来自欧洲一个小镇的作坊等。就像我们会在冰箱上贴满冰箱贴一样,每一件事物都不仅是它们本身,而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意义,器物更是如此,这样看来,他们每个都变成了有心的独立个体。 想象着这样一个下午,我们从橱柜中挑选着心仪的盘子,盛放着我们从后花园摘回来的瓜果,并用钟情的叉子,把它们一一送入嘴中。人间最美好不过如此。

  《食器最高》读后感(四):自己动手,在家吃饭最好

  从上一年秋末开始,每周都要给父母大人做一顿午饭。以前都是在附近找餐馆,湘皖川粤吃了几次,我们越来越不爱出门去餐厅,环境杂乱,餐具的卫生堪忧,稍微靠谱一些的餐厅,价钱越来越贵,老年人节俭惯了,就以不合口味为由,愿意留在家里吃点家常饭什么的,对我来说,老人吃了一周“家常饭”了,周末再“家常”也不是个事,所以,我开始看菜谱,钻研像馆子又不像馆子的菜。

  短时间提高厨艺、迅速进阶不太可能,买些好看的餐具,增加气氛就容易多了,在某宝搜索调料的同时,我也搜索一些餐具,这一买就买上瘾了,讲真,买十单会退八单,不是我挑剔,那些图跟实物相比,总是差着三、四口气,在手里摩挲一会儿,算了,退了吧。

  这时候,我也搜到一些很有味道的餐盘钵碗单品,也搜到这本书,泛贼光的成套骨瓷太讨厌了,土陶碗,厚瓷盘,手绘的米饭碗,唐风宋风和风,让人看着眼馋,就像这本书里河马的收藏一样,“那种土碗的质感,看着让人踏实,我们家里应该有足够多让人踏实的器物,让人有碰触的愿望,不仅看着好看,更要摸起来温暖。” 作者河马各处收集食具,据说有2000来件呢,也不乏名家之作。

  这种调调儿也适合中老年人,往感情里说笃定、实在,往实用里说不烫手、又保温,看着不花巧不撩骚,笃茄子一装在这样的大碗里,马上显得走心了;芥末墩,味道很窜很透嘛……主要我爸很吃这一套。

  我家是北方人,书里的菜谱不太实用,作者河马是贵州人,家宴的菜系以贵州味为主,酸汤猪脚主打,汤圆、粢粑、菌菇饭之外还有一些和风料理,参考意义不大,锅铲厉害,文笔稍平,但“家宴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照顾天南地北以至外国朋友的口味,“茨菇红烧肉”“辣子蘑菇虾”“白水煮儿菜”,好食器不是打上灯光摆在柜子里,而是把作者一道一道用心料理呈现出来,餐具和菜色妥帖搭配,互相成全,引人食欲。

  “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谁家都好。少吃餐馆,少叫外卖,塑料盒方便筷不算餐具,就算没有那些美丽餐具,自己动手,简素碗盘,在家吃饭最好。

  《食器最高》读后感(五):在冬日暖阳里读河马老师的书

  终于拿到了河马老师的新书。

  河马老师也是贵州人,我07年毕业去北京就认识了河马老师。刚到北京时我一点也不习惯北京的食物,实在想吃家乡菜了会去一家叫“三个贵州人”的餐馆。后来有幸被河马老师邀请到“河马食堂”吃了一顿河马老师的家宴,至今那顿饭的温度仍留在我心底的某处。

  我对食物以及餐具的理解本来是很西化的,觉得简单干净的白色器物就是最好的,最好就像直接从酒店里拿回来的那种它们提供的基本款式的餐具,追求把酒店标配搬回家的感觉。后来看河马老师的订阅号“河马私家厨房”,他教做那些最简单平常的贵州菜,用心挑选日本的手作瓷器来搭配,不是冷冰冰的整齐划一的餐具,甚至不小心摔坏又被修补过以后的器物,似乎也带着一种很特别的美,这些都提供给我一种新的审美思路。所以我后来也尝试着挑选了各式各样的食器,也学着河马老师的方法在大半夜泡一个酸萝卜。

  现在我手捧着河马老师的这本新书《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一边吃着自己做的简单不成形的三明治,一边捧读,停不下来,忍不住想立刻照着书里面的“河马食谱”做几瓶“迷迭香橄榄油”。想着想着,心底某处的那温度同一月直射进家来的阳光一起把我整个人都弄得暖和了起来。

  《食器最高》读后感(六):好吃的菜卖相绝对是门槛

  一个正在减脂的人,读一本与吃相关的书,不虐死自己绝不罢休的节奏。朋友们在群里晒着中午叫什么外卖吃,我直接把书里的图片丢过去说:"我吃图片,靠意念和想象力!"

  实际上减脂的初衷正是为了吃更多的美食啦!以前跟别人说自己是一枚吃货,是对"吃货"的误解,因为能吃不代表会吃,食量和吃的精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朋友"杨二"就是个喜欢倒腾吃的人,我常常把网络上看到的美食图片发给她,隔段时间她还真就研究出做法做出来,并且卖相跟我发的还挺像。可惜由于不在一个城市,味道就没法品鉴了,我一定会找个时间飞去她的定位尝一尝真实的味道。也曾鼓励她将来自己开店,但是她立刻否决了,原因是当兴趣变成养活自己的工作,一切就都变了。想想也是,何况我还是呆过餐饮企业的人,太清楚味道之外还要计较成本等太多鸡毛蒜皮啦。直到从喜欢的作者阿sam那得知河马这号人物,我又开始以此人为榜样鼓励她,不开店就利用假期招待预约吧,把客人请到家里来说不定更有趣哦~

  然后,得知这本书诞生时就没有理由不买来瞧瞧了。刚拿到书的周末,带这它坐在美术馆前阳光等一个朋友。读着读着待会要看的展已经没了吸引力,反而纠结起晚餐要吃些什么好呢。深圳有没有专门吃贵州菜的地方,可想来一份酸汤猪脚。

  早前小姨去贵州旅游的时候就有@我,说我一定会爱上贵州菜的,那酸酸辣辣的口味简直为我量身定制。现在再加上河马的文字和食谱,赶紧把贵州写进2018年的To do list里。

  除了美食,书里还介绍了河马家的食器,每一个食器都有故事。它们有的由河马自己从各地选购或从贵州老家搬运到北京,有的是身边的好友相送,所以这其中也添了许多的人情味。

  或许有的人觉得反正食物最终都是要吃进嘴里的,所以卖相无所谓,用什么去盛就更不重要了。可是就跟人一样,真正爱生活的人,首先必定会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收拾整洁、漂亮。我觉得日本的美食主题影视这么吸引人,一方面正是他们吃东西前认真的对自己说上一句"开动咯"时相当迷人。

  好好吃饭,从淘米到用什么食器都值得用心对待。

  《食器最高》读后感(七):感受食物的馈赠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曾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并说,菜肴出锅后,该用碗的就要用碗,该用盘的就要用盘,“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真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

  巧妇能够用食材做出味道极好的佳肴,那便是美食,用美器盛放的美食,便不再是美食了,成了一件艺术品。在中国传统的饮食观中,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个色不仅是指食物本身的色,而盛放食物的器皿被与食物一起一并呈现于食者面前,相得益彰才是上乘之作。

  这本《食器最高》的作者我想是一位把食器和美食结合的最好的一位作者了,他收藏的每个盘子、每个碗都有它的故事,食器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承载食物的方式,更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感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人如果能将瓜果菜蔬做得有滋有味、将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心思细腻、心态平和、脚踏实地的人,往往也能收获一份不错的事业。会做饭的人,都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他们懂得良辰美景、美味佳肴,都是不可辜负的人间烟火,简单的菜蔬经他们烹饪后有了缤纷灿烂的色彩、酸甜苦辣的滋味。

  看完这本书,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温润如玉的男子,在他的手下,最平凡的菜肴都能焕发无限的光彩,最简单的食器也能搭配出不一样的精彩。如《唯一的麻辣萝卜干》一章,讲了作者在厦门遇到的好友经常馈赠作者心爱之物却不求回报,有一次提出了想吃萝卜干的要求。作者就一次次根据他的要求改良出来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麻辣萝卜干在文后还贴心的附上了菜谱。这篇短文,不但让我们领略到厦门的风土人情,朋友相知的相见恨晚,也看到了两个为美食而聚在一起的好友思想的碰撞和美食的升华。故事充满着烟火气却读上去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朋友的珍贵。

  这是一本讲美食与美器的书,然而书中所蕴含的道理却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关于生活的点滴感悟。读这本书你能感受到作者去过的地方,感受到的当地文化和每一个食器创作的背景和底蕴以及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道有着抑或独家原创抑或异域风情的菜谱。

  生活的小细节是最能给人带来点点滴滴的幸福。餐具,虽然本身不能吃,但它带来了美,带来了情趣,它是菜品的嫁妆。就像幸福,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即使是平淡流年,也是快乐。

  《食器最高》读后感(八):温暖的食物

  古人云:“食色,性也。”由此可见,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吃乃动物本性。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而吃,当时的吃食不用谈什么营养、好吃,只是由动物本能所支配。随着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出现,熟食的食用促进了人类身体、大脑的不断进化,吃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更加多样化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温饱,而追求食物的多样性,除了营养和口味以外,食物之外的一些因素也作为附加值包含在美食之中。例如承载食物的食器,摆盘的方式,搭配的酒水,吃饭的环境,名人推荐等等,我们逐渐不在聚焦于食物本身,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附带因素上。虽然河马的这本书取名为《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看上去似乎侧重点在于食器的介绍。但翻开阅读后发现,他的本心在于食物,食器作为搭配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决不会喧宾夺主。这才是饮食文化的精髓,聚焦食物,不忘初心。

  作者河马,贵州人,资深媒体人,生活美学家,食器收藏家,京城著名家宴“河马食堂”主人。《食器最高》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最惦念的家乡味儿、河马食堂、四季餐桌和生活之美的美好相遇。第一部分介绍了他的家乡贵州美食,妈妈的料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忘怀的味道。难得的是,他传承了这种味道,将其发扬光大,这也是饮食文化的传承与记忆。我虽然不是贵州人,但曾经在那里上过学,在那里培养了对辣椒的爱好。看到他有关家常菜的描写,就非常怀念糯米饭、干锅等美味。不过,略微遗憾的是,对于鱼腥草(亦称折耳根)一直难以接受。鱼腥草作为中药,也可入菜,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对于间隔较远的大多数外地人来说,气味较难接受。

  第二部分河马食堂介绍了一些家宴菜肴,以及收藏食器的过程,同时贴心地附上了食谱,对于爱吃又想要尝试做的读者来说,非常实用。第三部分四季餐桌介绍了当季的普通食材做出的美食,图片配色简朴,凸显了食物的本真之味,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开。第四部分则是美食和食器引发的美好际遇的故事,细腻地描写与每一个食器的相遇,他的食物不仅填饱了朋友们的肚子,也记录了人生不同的机遇,将其中的小确幸和温暖传递给读者。他准备料理费时费工,每一道料理的制作从主菜、搭配、食器,都亲力亲为,始终保持着享受食物,热爱生活的美好理念。正如作家苗炜所说:“我们都在残酷的世上谋一口饭,河马这本书看着让人温暖。”

  《食器最高》读后感(九):又见炊烟升起

  这是一本回归生活本身的有趣记录,翻看了好多遍回味其中的食知味觉,一碗一汤都离不开有心之人的调剂,让人惊喜的是每一种老物件儿辗转几次,依然保存良好,搭配当地当时的食谱做出来的食材考究,味道正宗,它的来历都有明确记载着,食谱是我非常惊喜的部分,可以作为有效参考,作为吃货的看着纸上谈兵的图片竟然也会十指大动,垂涎三尺的。

  每一篇短文,有的用快乐的心情拼凑生活的美好,剪辑人生的美丽。

  其实生活,就是由这一切美好的零碎的点滴拼凑起来的最大幸福,是会让人觉得温暖快乐的名词。

  而记录图片则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喜欢。希望我们的生命里都有如此这般充满活力与生机,带给我们许多幸福与美好的事物。

  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字,喜欢摄影,更喜欢做美食,把自己对家人对生活的爱落实到餐桌上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之中。

  民以食为天下,家为美味为情缘。一切看似不经意,一切其实早已经将浓浓的爱情,亲情,真情融汇于美味的佳肴之中。 当美味食品盈润我们心胃的时候,我想每一个有心的家庭一份子总能够或多或少地感知着来自于美味的情和爱吧!有人说要想爱一人,就要抓住他的心,要想留住一个人的心,就要抓住他的胃。

  家庭美食,就是最好的俘虏一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的心的最好的武器。朋友们,当我们赞叹美味的同时,更应该感知人生,感知人情冷暖。透过菜肴的背后,我们或许也可以参透自己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亲人。相濡以沫的亲情,爱情,真情其实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平时每餐中。爱你身边的人,从每日的三餐做起吧!烹饪美食是一种艺术,饱餐美食是一种享受。这种养眼养心又养胃,怡情益智促进家庭和谐的美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都说民以食为天,人以健康最美。人生在世,虽然说智慧是第一生命,诚信是第一财富。但没有健康的身体都等于零,所以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人生第一是健康。可话又说来了,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朋友之间深刻的情谊,生活的质量就差了。人之所以烦恼横生,之所以对人生困惑茫然,并不是因为没有健康,而是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因为没有领悟茫茫人生的真谛。纵观古今年内中外,凡圣贤哲人,无不是胸襟恢宏,慧思迭出。即使有人体弱多难,亦能恬淡豁达地直面人生,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无价值呢? 可以品读文字,抒写文字,品味美味,感知情爱,在文字与美食里感悟生活,感受爱情,感悟生命,启迪人生。文字与美食一样,能够温润生命,穿越人生,行走心灵之旅,畅游灵魂之巅。文走人心,字达胸意。

  其实文字很浅,人生却很深。文字背后是人生,人生背后是文字。深浅之间,唯有用心丈量。生命在继续,思绪在继续,文字在继续,人生在继续。做生命旅程中一个真实的游客,思我所思,写我所写,其实这也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精魂所系,快乐所在。

  作者是孤独的,也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只能自己体会,难以与人分享。文字是有生命的、有风格的,能感受人生、思考人生、体现人生,让生命更加充实。有感悟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用文字感悟人生,让人生因文字的更丰富精彩! 感悟生命,释怀人生。生命是美好的,更是珍贵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的,但是也没有永远的痛苦。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热爱生命,这样活着才有意义。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你气馁的。人的成长秘密,就是去不断淘汰自己,找到完美的路。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在世,没有一种痛苦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悲观失望。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痛苦的,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流泪的。痛苦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面对痛苦,不要一味难过,而要振作精神。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食器最高》读后感(十):我至今也没吃到河马的私房菜

  河马要出书了!河马要出书了!!河马要出书了!!!

  这个新闻就像一个突发事件,也像一个预谋已久的既定事实。直到我真的拿到了这本书,并看到事先嘱咐河马要给我写满一整个扉页的亲笔赠语。

  我像个心满意足,酒足饭饱的痴汉,对着下雪的窗外嘿嘿了两声。

  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至今为止,我并没吃到过河马家里的私房菜,哪怕他这本书的副书名就叫《来我家吃饭好吗?》,翻开目录,竖排的宋体字,好像河马真的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来我家吃饭好吗?

四季餐桌,餐桌四季

  认识河马是一场缘分,缘分有很多种,有他乡遇故知,有酒桌遇旧友,有惺惺相惜,也有相交如水。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哪种缘分也不算。你想啊,河马是一个多么会享受生活的人啊,他从遥远的贵州山区来到北京,似乎天生带来了贵州的绿意和香气,他将贵州的饭桌搬到了北京,让北京的餐桌四季飘香。他从日本一次又一次背回五花八门的器皿,他将自己亲手烹制的美味佳肴,一一盛放在那些看上去质朴却又精巧万方的器皿里。

  你说,让一个吃了近四十年食堂的人怎么想?

  Long Long ago,我就对食物失去了兴趣。我对待食物就像对待路边的野花一样,好看不好看都与我无关,所以,食物对我来说就是充饥而已。

  但河马不是,河马用食物再造了一个天堂,而这个天堂就是他的家,锅碗瓢盆就是天堂的样子。经常,经常,可以在他的朋友圈和微博上看他晒各种各样的吃食,准确地说是晒器皿,那些器皿在他擅长摄影的光线下,就像诱人的女人胴体,由不得你不发出慨叹:要是我也是个吃货该有多好啊!我一定会打个飞的去北京,强行破门而入,让河马为我做一顿“痴汉”全席吧。

  说实话,从过往的经验,我对河马书里的照片更感兴趣,但真正翻开书,才发现,河马的文字和他喜欢的日子一样,安稳而踏实,带着米香,也带着菜香,一点也不腻,甚至能咂摸出味儿来。

会跳舞的蘑菇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篇文章还有个小贴士,那是河马精心制作的河马食谱,有家乡的酸汤猪蹄,有用作辣子鸡佐料的糍粑辣椒,有冒着热气儿的血糯米,有和着炸花生的豆花面……听听这些你从未听说过的食物名称,就够你馋涎欲滴了。而令我心仪的就是会跳舞的蘑菇虾了,据说这也是他的几位挚友最爱的美食。当然,河马的蘑菇虾有别于市场上的菜式,而是经过他的巧手改良,辣劲儿少了三分,而鲜味却丝毫未减。一口咬下去,仿佛大虾会在嘴里跳舞一般愉悦。

  除了美食,不得不得提到河马多处收集来的器皿,这些才是他的心头好,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这里器非彼器,但道理是一样的。好的美食,如果没有更好的器皿加持,便真的似食堂里的快餐,聊作充饥饱腹之实,毫无乐趣所言。

  河马的器皿,每一样都是经过经心挑选,有些更是花了一番心思才得以收藏。书中写到河马与日本著名陶艺家小野哲平的一次美好相遇。某年春天,小野哲平来北京宣传自己的新书,河马特地去拜访,并有幸成为了其对话嘉宾。这种幸运并非天降,若不是河马长久以来对小野的关注,对小野所制陶食器的关注,怕是只能做个旁听的观众而失之交臂了。

与小野夫妇在一起

  这次对谈,让河马对陶器的兴趣又增加了几分,并凭着对小野先生的热爱,又参加了几场与小野有关的食器分享会,并有幸和小野夫妇共进一顿晚餐,并让小野夫妇品尝到了来自家乡贵州的乡土料理。大家一起吃饭的场景,后来被留影,最终成了这本书的封面。

  河马说: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个让你心仪的大钵,总感觉它们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

  经常需要出差的河马常常穿行于世界各个城市的角落,他会注意各个地方的美食,还有器皿,它们就像猎物,也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在河马的眼中,它们都是心中的“大钵”,可以装得下江河湖海,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

  他将那些美食刻于头脑,他将那些器皿背回北京,背回那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那是别人无法仰望的星空,而予他而言,是一种荣耀,可以看见光。

  一直记得有一次河马来南京,我带他去六百年城墙的墙垛里,那里面藏着一家颇具诗意的茶馆,我给他点了一壶梅花茶,他嗅着茶碗里的芳香,说,真的有花朵在里面唉。那一刻的他,就像个天真的孩子。正因为这份天真,才让他像个赤子一样,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件事情,并乐此不彼。

  后来,每每他都会提起那次茶馆之约,再后来,那个茶馆倒闭了,好像我们唯一可以约的去处就是他的家了,毕竟有一顿饭在等着我,我特别期待有一天,河马拉开门对我说:你终于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食器最高》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