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最高》是一本由河马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器最高》读后感(一):我至今也没吃到河马的私房菜
河马要出书了!河马要出书了!!河马要出书了!!!
这个新闻就像一个突发事件,也像一个预谋已久的既定事实。直到我真的拿到了这本书,并看到事先嘱咐河马要给我写满一整个扉页的亲笔赠语。
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至今为止,我并没吃到过河马家里的私房菜,哪怕他这本书的副书名就叫《来我家吃饭好吗?》,翻开目录,竖排的宋体字,好像河马真的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来我家吃饭好吗?
四季餐桌,餐桌四季认识河马是一场缘分,缘分有很多种,有他乡遇故知,有酒桌遇旧友,有惺惺相惜,也有相交如水。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哪种缘分也不算。你想啊,河马是一个多么会享受生活的人啊,他从遥远的贵州山区来到北京,似乎天生带来了贵州的绿意和香气,他将贵州的饭桌搬到了北京,让北京的餐桌四季飘香。他从日本一次又一次背回五花八门的器皿,他将自己亲手烹制的美味佳肴,一一盛放在那些看上去质朴却又精巧万方的器皿里。
你说,让一个吃了近四十年食堂的人怎么想?
Long Long ago,我就对食物失去了兴趣。我对待食物就像对待路边的野花一样,好看不好看都与我无关,所以,食物对我来说就是充饥而已。
但河马不是,河马用食物再造了一个天堂,而这个天堂就是他的家,锅碗瓢盆就是天堂的样子。经常,经常,可以在他的朋友圈和微博上看他晒各种各样的吃食,准确地说是晒器皿,那些器皿在他擅长摄影的光线下,就像诱人的女人胴体,由不得你不发出慨叹:要是我也是个吃货该有多好啊!我一定会打个飞的去北京,强行破门而入,让河马为我做一顿“痴汉”全席吧。
说实话,从过往的经验,我对河马书里的照片更感兴趣,但真正翻开书,才发现,河马的文字和他喜欢的日子一样,安稳而踏实,带着米香,也带着菜香,一点也不腻,甚至能咂摸出味儿来。
会跳舞的蘑菇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篇文章还有个小贴士,那是河马精心制作的河马食谱,有家乡的酸汤猪蹄,有用作辣子鸡佐料的糍粑辣椒,有冒着热气儿的血糯米,有和着炸花生的豆花面……听听这些你从未听说过的食物名称,就够你馋涎欲滴了。而令我心仪的就是会跳舞的蘑菇虾了,据说这也是他的几位挚友最爱的美食。当然,河马的蘑菇虾有别于市场上的菜式,而是经过他的巧手改良,辣劲儿少了三分,而鲜味却丝毫未减。一口咬下去,仿佛大虾会在嘴里跳舞一般愉悦。
除了美食,不得不得提到河马多处收集来的器皿,这些才是他的心头好,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这里器非彼器,但道理是一样的。好的美食,如果没有更好的器皿加持,便真的似食堂里的快餐,聊作充饥饱腹之实,毫无乐趣所言。
河马的器皿,每一样都是经过经心挑选,有些更是花了一番心思才得以收藏。书中写到河马与日本著名陶艺家小野哲平的一次美好相遇。某年春天,小野哲平来北京宣传自己的新书,河马特地去拜访,并有幸成为了其对话嘉宾。这种幸运并非天降,若不是河马长久以来对小野的关注,对小野所制陶食器的关注,怕是只能做个旁听的观众而失之交臂了。
与小野夫妇在一起这次对谈,让河马对陶器的兴趣又增加了几分,并凭着对小野先生的热爱,又参加了几场与小野有关的食器分享会,并有幸和小野夫妇共进一顿晚餐,并让小野夫妇品尝到了来自家乡贵州的乡土料理。大家一起吃饭的场景,后来被留影,最终成了这本书的封面。
河马说: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个让你心仪的大钵,总感觉它们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
经常需要出差的河马常常穿行于世界各个城市的角落,他会注意各个地方的美食,还有器皿,它们就像猎物,也像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在河马的眼中,它们都是心中的“大钵”,可以装得下江河湖海,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
他将那些美食刻于头脑,他将那些器皿背回北京,背回那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那是别人无法仰望的星空,而予他而言,是一种荣耀,可以看见光。
一直记得有一次河马来南京,我带他去六百年城墙的墙垛里,那里面藏着一家颇具诗意的茶馆,我给他点了一壶梅花茶,他嗅着茶碗里的芳香,说,真的有花朵在里面唉。那一刻的他,就像个天真的孩子。正因为这份天真,才让他像个赤子一样,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件事情,并乐此不彼。
后来,每每他都会提起那次茶馆之约,再后来,那个茶馆倒闭了,好像我们唯一可以约的去处就是他的家了,毕竟有一顿饭在等着我,我特别期待有一天,河马拉开门对我说:你终于来了!
《食器最高》读后感(二):来我家吃饭好吗?
你有多久没有在家吃过饭了?
无论你离家有多远,吃到熟悉的,好吃的的食物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头。
偶尔也会做家宴,最后因为人太多选择了外卖,虽然方便可是少了许多烟火气。
就像是前几天和朋友们聊天,年夜饭到底在家里吃还是外面?外面吃当然简单,却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守着春晚一起吃吃喝喝的热闹感,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形式。
家,有了材米油盐烟火气才能称得上是家,不然,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暂时的居所。
这么多的家宴里我只服这个叫河马的好朋友。
林依轮是这么评价他的:“我印象中的河马,在餐桌上是自带光环的,尤其听他细述一道菜、一个碗的故事,你会觉得生活本就该这般美好。”
除了林依轮还有苗炜,欧阳应霁,小野哲平……各路大师和作家们也都纷纷推荐这本新书,今天就找来河马聊聊吧!
每次去北京最期待的就是去河马家吃饭,说实话是又爱又怕,因为通常他会准备好几天。
从食材选购到器皿,房间也会稍微布置一下,来的是什么人有什么不吃的。
他的家宴不卖,不预约,只招待朋友们,有一次带着刘同去吃,吃完后完全被美食所惊叹到。
有很多人劝他开个店,写本书。我是后者,因为唯有文字才可以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记忆,
说了这么多年,之前也邀约他为我书写序,看完他的这本书《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满满的感动。
第一次出书的心情?我猜测自己的心理有点像第一次生孩子,既期待又紧张,那种又想早点看到他,又怕他不被大家喜欢,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很熬人。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妥协,书最是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样子。一位资深编辑说一直想要提醒我,“无错不成书”,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
什么原因想到写书的?想写这本书想了很久,一直想把自己在收集食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与家人、友人、职人之间的那些或久远、或深刻的温暖记忆分享出来。
理想的家宴是什么样的?把季节性的新鲜食材,用我擅长的料理方式,用我喜欢的食器盛放,分享给我喜欢的朋友。大家觉得好吃又好看,席间还要有轻松愉悦的交谈,最好我能把酒量练出来,不然我苦心保存的梅子酒就抢不到两口了。
封面感觉有很多故事,可以简单说说吗?封面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主封+一个内封。主封面是我自己拍摄的我家餐桌上的食器,而外封套是今年夏天和失物招领一起在喜饭小院,由我使用小野桑的食器,制作了一桌贵州家乡菜,接待小野哲平和早川由美夫妇时的照片。
大家拿到书后,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怎么照片上的人都是左撇子?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本着以客为先的原则,我请设计师把照片整个调了个头,这样把我放到封底,而小野夫妇这一侧就放到了正面。因为我在沟通细节上有些没有做到位的地方,所以很感恩照片里各位朋友对我的包容和支持。
最拿手和最不拿手的菜分别是?我最拿手的菜?想来不用我说,大家应该都会选酸汤猪蹄吧!最不拿手的菜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因为不拿手就不会做呀,哈哈!
吃过最棒的家宴是在哪里?我常常在家家宴朋友,参加的家宴并不多。年初有次去好友鬼蜀的家宴还蛮棒的,他的料理比较偏西式,是我所不擅长的。有一年去上海,参加过阿sam的家宴也很棒,希望还有机会能吃到。
怎么看阿Sam这个人?红人呀!感觉一直穿梭在世界各地,看美景,吃美食。我心里总在想,阿sam,你累不累呢?有空的时候要好好歇歇呢。
红了之后很多人要来吃饭怎么办?啊!有红吗?很多要来吃饭的话?容我想想怎么办吧 :(
破掉的器皿通常怎么处理?虽然喜欢陶食器的我,早就接受了它易碎的本质,但每次破碎的时候还是会心疼。好在现在有国内也有很棒的金缮职人,一经修理又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属于你的器物,又是另一番风景。
可以教吃素的人简单的下饭菜吗?通常都很清心寡欲菜式凉拌莴笋丝:莴笋去皮,斜切成片再切成丝,撒盐腌制一小会,再次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并用手再次挤出水分,加酱油、醋、葱姜蒜末,香菜碎,糊辣椒或者红油辣椒都行,最后撒一点白糖拌匀即可,拌着炒饭吃就最棒了。
和【叁边】工作室合作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多年前就开始讨论要和叁边合作出一本书,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沟通之后,终于把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很有意思,希望我们一起做更多有趣的实验。
豆瓣 / 微博 / 公众号 @阿Sam的午夜场一个正在减脂的人,读一本与吃相关的书,不虐死自己绝不罢休的节奏。朋友们在群里晒着中午叫什么外卖吃,我直接把书里的图片丢过去说:"我吃图片,靠意念和想象力!"
实际上减脂的初衷正是为了吃更多的美食啦!以前跟别人说自己是一枚吃货,是对"吃货"的误解,因为能吃不代表会吃,食量和吃的精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朋友"杨二"就是个喜欢倒腾吃的人,我常常把网络上看到的美食图片发给她,隔段时间她还真就研究出做法做出来,并且卖相跟我发的还挺像。可惜由于不在一个城市,味道就没法品鉴了,我一定会找个时间飞去她的定位尝一尝真实的味道。也曾鼓励她将来自己开店,但是她立刻否决了,原因是当兴趣变成养活自己的工作,一切就都变了。想想也是,何况我还是呆过餐饮企业的人,太清楚味道之外还要计较成本等太多鸡毛蒜皮啦。直到从喜欢的作者阿sam那得知河马这号人物,我又开始以此人为榜样鼓励她,不开店就利用假期招待预约吧,把客人请到家里来说不定更有趣哦~
然后,得知这本书诞生时就没有理由不买来瞧瞧了。刚拿到书的周末,带这它坐在美术馆前阳光等一个朋友。读着读着待会要看的展已经没了吸引力,反而纠结起晚餐要吃些什么好呢。深圳有没有专门吃贵州菜的地方,可想来一份酸汤猪脚。
早前小姨去贵州旅游的时候就有@我,说我一定会爱上贵州菜的,那酸酸辣辣的口味简直为我量身定制。现在再加上河马的文字和食谱,赶紧把贵州写进2018年的To do list里。
除了美食,书里还介绍了河马家的食器,每一个食器都有故事。它们有的由河马自己从各地选购或从贵州老家搬运到北京,有的是身边的好友相送,所以这其中也添了许多的人情味。
或许有的人觉得反正食物最终都是要吃进嘴里的,所以卖相无所谓,用什么去盛就更不重要了。可是就跟人一样,真正爱生活的人,首先必定会把自己的外在形象收拾整洁、漂亮。我觉得日本的美食主题影视这么吸引人,一方面正是他们吃东西前认真的对自己说上一句"开动咯"时相当迷人。
好好吃饭,从淘米到用什么食器都值得用心对待。
《食器最高》读后感(四):自己动手,在家吃饭最好
从上一年秋末开始,每周都要给父母大人做一顿午饭。以前都是在附近找餐馆,湘皖川粤吃了几次,我们越来越不爱出门去餐厅,环境杂乱,餐具的卫生堪忧,稍微靠谱一些的餐厅,价钱越来越贵,老年人节俭惯了,就以不合口味为由,愿意留在家里吃点家常饭什么的,对我来说,老人吃了一周“家常饭”了,周末再“家常”也不是个事,所以,我开始看菜谱,钻研像馆子又不像馆子的菜。
短时间提高厨艺、迅速进阶不太可能,买些好看的餐具,增加气氛就容易多了,在某宝搜索调料的同时,我也搜索一些餐具,这一买就买上瘾了,讲真,买十单会退八单,不是我挑剔,那些图跟实物相比,总是差着三、四口气,在手里摩挲一会儿,算了,退了吧。
这时候,我也搜到一些很有味道的餐盘钵碗单品,也搜到这本书,泛贼光的成套骨瓷太讨厌了,土陶碗,厚瓷盘,手绘的米饭碗,唐风宋风和风,让人看着眼馋,就像这本书里河马的收藏一样,“那种土碗的质感,看着让人踏实,我们家里应该有足够多让人踏实的器物,让人有碰触的愿望,不仅看着好看,更要摸起来温暖。” 作者河马各处收集食具,据说有2000来件呢,也不乏名家之作。
这种调调儿也适合中老年人,往感情里说笃定、实在,往实用里说不烫手、又保温,看着不花巧不撩骚,笃茄子一装在这样的大碗里,马上显得走心了;芥末墩,味道很窜很透嘛……主要我爸很吃这一套。
我家是北方人,书里的菜谱不太实用,作者河马是贵州人,家宴的菜系以贵州味为主,酸汤猪脚主打,汤圆、粢粑、菌菇饭之外还有一些和风料理,参考意义不大,锅铲厉害,文笔稍平,但“家宴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照顾天南地北以至外国朋友的口味,“茨菇红烧肉”“辣子蘑菇虾”“白水煮儿菜”,好食器不是打上灯光摆在柜子里,而是把作者一道一道用心料理呈现出来,餐具和菜色妥帖搭配,互相成全,引人食欲。
“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谁家都好。少吃餐馆,少叫外卖,塑料盒方便筷不算餐具,就算没有那些美丽餐具,自己动手,简素碗盘,在家吃饭最好。
《食器最高》读后感(五):在冬日暖阳里读河马老师的书
终于拿到了河马老师的新书。
河马老师也是贵州人,我07年毕业去北京就认识了河马老师。刚到北京时我一点也不习惯北京的食物,实在想吃家乡菜了会去一家叫“三个贵州人”的餐馆。后来有幸被河马老师邀请到“河马食堂”吃了一顿河马老师的家宴,至今那顿饭的温度仍留在我心底的某处。
我对食物以及餐具的理解本来是很西化的,觉得简单干净的白色器物就是最好的,最好就像直接从酒店里拿回来的那种它们提供的基本款式的餐具,追求把酒店标配搬回家的感觉。后来看河马老师的订阅号“河马私家厨房”,他教做那些最简单平常的贵州菜,用心挑选日本的手作瓷器来搭配,不是冷冰冰的整齐划一的餐具,甚至不小心摔坏又被修补过以后的器物,似乎也带着一种很特别的美,这些都提供给我一种新的审美思路。所以我后来也尝试着挑选了各式各样的食器,也学着河马老师的方法在大半夜泡一个酸萝卜。
现在我手捧着河马老师的这本新书《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一边吃着自己做的简单不成形的三明治,一边捧读,停不下来,忍不住想立刻照着书里面的“河马食谱”做几瓶“迷迭香橄榄油”。想着想着,心底某处的那温度同一月直射进家来的阳光一起把我整个人都弄得暖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