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校》是一本由[美]泰德·丁特史密斯著作,湛庐文化 /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的学校》精选点评:
●教育渐行渐远,利益充斥四周
●教育问题已经被讨论很久了。我们看到了未来,但并不代表能够实现。前方的路不仅漫长,而且未知。怎么破?泰德博士用自己的一年奔波,不仅换来了创新教育的PEAK原理,更是收集到70多个鲜活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雏形与希望。
●探讨未来时代的教育模式,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还是培养学习能力,值得去思考
●我猜作者是理科出身的实用主义者。举了非常多的例子,能感觉到作者的教育长征是扎实的。但也只是展现了问题,对制度、对实操,都没有任何直接的借鉴意义。可能本身也只是希望引起读者思想上的转变?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学校要求看的书里面比较好看的一本了。
●有些案例可取 废话太多
●没有读完,赞同学以致用,项目制的学习方法,也许学习会分学术型和实用型~~看到很多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创新,更多的让觉得自己无法学习的人,找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能变得更好的信心
●虽然走马观花, 写得很浅, 但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表示在这样的泥潭迈出一小步都不容易. 这本书描述的是种种教育创新小火星, 或许可以在我校燎原...
●书中提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模式,我们还走在不断地完善教育系统的路上,需要许多许多地尝试,立足于当下的前提时,也更需要勇敢的接受创新的方法。很多时候,仅仅立足于当下,畏惧前行时会失去许多的机会,也忽略了许多的问题,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不断地思考,我们现有的标准是不是真的在为孩子们的未来考虑,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多考虑一步,就是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是他们自己去创造,而不是我们给他们规划好的未来。
●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再回过头来对比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干货挺多。但是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么多优秀案例,在成为优秀的过程中,或依然在探索的进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走到现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新问题。
●观点对于国内民间教育创新实践者而言并不新鲜,案例多但是都很浅。从公众普及的角度,还是有一定启发激励作用的。
《未来的学校》读后感(一):未来的学校— PEAK原则
你问孩子们:学校给你留得作业有意义么?你每天都盼着来学校么?...就了解教育的现状了。
AI时代了,依旧沿袭40年前的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应试教学,题海战术嚒?
老师有时间发掘孩子个性、潜力嚒?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什么嚒?
只有出国留学或进入高门槛的贵族学校才能破局嚒?
硬道理一个:只有教育领先,经济才会发达,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富可敌国。
《未来的学校》读后感(二):美国K12教育概览
本书是作者用一年时间巡游美国50个州的200多所学校,100多场现场讨论和1000次会议后的产出。因此这是对美国K12教育的概览,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作为中国家长,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比较功利,想理解美国教育是否受到标准化考试的困扰。
# 比较有参考价值内容
1. 作者提出的PEAK模型
2. 指出“大学备考”,标准化考试 极大阻碍了标准化创新
3. 指出大量实例,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从中学习技能,特别对高中生有意义。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用游戏学习编程,
融汇贯通运用数学,经济学,化学,生物学,文学,历史来解决实际问题。
4. 批评了可汗学院的重心在于满足应试教育
5.谈到了 通用申请,准入,评价,与成功联盟,大学备考 SAT,先修考试AP也是应试
6. 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应着眼于非大学出路特别为贫困生做职业准备
# 希望但没有看到的内容
1. IB这类探究课程到底是否名副其实的起作用
2. 大家都不同程度反对标准化,但并没有更普世好的标准,标准个性化使得家长跟难选择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在家教育对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行。中国一线城市家长基本目标还是进一个好大学,也就是参加 中国标化考试 还是 国外标化考试,
进而根据K12学校在标化考试和美本录取情况来选择K12学校或者培养方向。
#不太有参考价值内容
美国教育公平性问题
教育和政治
教育领导
教育成本,贷款
《未来的学校》读后感(三):从来没有非此即彼,教育依然。尊重规则的同时,让游戏变得更好玩吧!
虽然本书倡导的项目制学习,书中以及纪录片中的诸多实践案例展示了颇具前景的改革举措,但我并没有被完全说服。作者本人以理想主义者的乐观踏上这场教育征途,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巡回播放纪录片,与各州教育局长座谈,也是独具美国特色的游说行为。因为他自己也很清楚他们才是教育改革这项社会实验的规则制定者。星星之火固然可以燎原,但更有效率的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有人可能会辩称自上而下的改革通常是偏离轨道的,正如书中提到的美国教育法案一样,是努力做好错误的事情。但是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自下而上一定更好么?
从知识、技能甚至创造力的角度而言,现行的教育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总有人批评考试之后我们学到的知识会在三个月中就全部忘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却未必如此,死记硬背其实是一种有效的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手段。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和机会,从理论到实践的孵化而已。博采众长、专精一术是我们对每一个劳动者的期望,但很遗憾的是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如本人),也通常面临其他领域常识匮乏、本职领域深度不够的窘迫境地。
即使是国人饱受诟病的批判性思维缺乏,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多读书、勤思考、多质疑,也是能锻炼出来的。还有创造力,艺术家纵使多么天马行空,大多也是有扎实的基本功后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创造力。关于创造力,我比较同意另一部纪录片《everything is a remix》里的观点:我们靠复制来学习,直到熟练掌握自己的领域之前,我们是没办法创造出新的东西的,深层次的创造是基于对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掌握之上的。就像钢琴家 需要长时间的枯燥的指法训练,小说家需要不断写作来磨练风格,重复、试错、纠偏是一切技能提升的有效方式。
从社会公平和竞争的角度来看,教育改革一词更是让人报以审慎的怀疑态度。其实考试考的那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能用到的寥寥,这一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心知肚明。但是所有人仍然在遵循着这个游戏规则,因为除了现行规则以外,我们没有其他的规则可以参照。或者说更可怕的是,没有其他游戏可玩,而我们现在正在参与的游戏还是一场one hang game。
纪录片中有一段,高科技高中的一个老师想在自己的课程中推行新的授课方式,不注重分数,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没想到最大的阻力来自学生自己,而且是那些在新式课堂上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的学生。当老师问他们,考高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哪个?学生们都坚定地选了考高分,这也许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本文作者认为无法通过与现实抗争来实现改变,只有打造出全新模式,让现有模式成为过时的历史。而我所担忧的是世间本无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简单粗暴的上马新模式,可能造成又一场运动式的浩劫和巨大的资源浪费。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创新从来不可能像说的那么轻松,教育要面向未来,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也许最可行的方案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不同模式的教学方案,然后让历史去做出最终的选择吧。
《未来的学校》读后感(四):毕加索曾经说过:“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
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守护住内心的那个艺术家。
这几天又到毕业季,说是毕业季,其实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迷茫季。前段时间高考季,朋友圈有位媒体人写下这样一段话:“年年毛坦厂,年年就业难……”,年年毕业的学生都迷茫。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绑在每一次测验题里,流水线式的教育不给任何孩子时间停下来,去想像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兴趣,如何让周围世界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的大学专业都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毕业之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该是怎样的,职业计划是怎样的。等找了一些工作,跳过几次槽,碰过若干次壁之后,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已经快30岁了。
前几天,不小心闯入了一个3-6岁的育儿分享会。从父母们起初高兴着谈论孩子发生的趣事,到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绘本、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语兴趣……几轮问题下来,父母焦虑感逐步升级,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解答,仅仅是彼此间交换着焦虑。坐在那里,作为唯一在场没有孩子的人,不禁脑中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得着这样紧迫吗?”
没等我继续往下想,其中一位海淀区的母亲就说:“之前还让孩子上那个乐高积木的那个课程,可是孩子不喜欢乐高只喜欢恐龙,恐龙都买了一屋子,可是总不能一直让他玩恐龙吧。”想必经历过传统教育的家长也想让孩子跳出这个游戏规则玩,但是该怎么玩?在场的人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答案,甚至还有家长会说:“把孩子送出美国就好了,美国的教育都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的教育才是标准化考试的鼻祖
顺着历史往回看,一直追溯到1893年。当时美国的教育领袖预言,美国社会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这些极富远见的领导人组成了“十人委员会”,继而将美国的教育格局从分散化的农村小私塾模式推进到了集中化、标准化的工厂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用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统一的科目,训练学生高校完成例行任务,不仅不能出错,而且杜绝一切因个体创造力而衍生出来的偏差现象,进而产出一批整齐划一的劳动力,时刻准备着将毕业生奉献给装配线工厂。
这样的模式再整个20世纪相当奏效,美国的人均GDP从3500美元飙升到了23000美元,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强大的中产阶级。美国也成了世界强国,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都在全球独占鳌头。
“1893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一直沿用到今天。过去几十年来,围绕“1893模式”还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基础设施。这一体系,及其内部和周边无比壮观、盘根错节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各地学校所处的生存环境。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就要尽可能地抛开一切干扰因素,对美国学校的生存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准确说,标准化考试是充分适应工业化的产物。但是,人⼯智能已经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新闻撰写机器器⼈已经成为媒体圈的新宠,机器⼈早已取代流⽔线工⼈……应试教育是以过时的教育模式为基准的,而过时的模式是为一个现在已不复存在的经济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
教育速度已无法赶上人工智能变革
“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在技术创新领域有着25年风险投资人的泰德·丁特史密斯(Ted Dintersmith),当下正致力于促进教育创新与学校改革。
如果要为⾃己的孩⼦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还可以做些什么?纪录⽚《更有可能成功的路》应运⽽⽣,⽽泰德•丁特史密斯就是这部纪录⽚的幕后英雄。在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映之后,便风靡全球,引发了教育圈的海啸。至今为⽌,这部纪录⽚已经在全球4000余所学校放映,观影人数数百 万。每⼀次放映,都掀起了一轮热烈而深刻的讨论。
学校的⽬标到底是什么呢?新式的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制作人泰德·丁特史密斯用他的镜头,带我们⾛进了一所反传统、颠覆式的美国加州High Tech High(⾼科技高中),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以及对未来学校的想象。
这是一所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的学校,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这所高中是位于美国加州的高科技高中。镜头里的高科技高中,没有整齐的桌椅,没有厚厚的课本,整体的感觉像作坊一样。自2007年建立以来,高科技高中给予老师完全的自由,不用按照州政府的教学大纲,没有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学校每个学年结束只有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向公众展示的机会。每一年的学习都是基于一个项目。在深入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信、时间管理、合作等等软技能。在展示过后,每个人都会和老师一起反思一年的学习,这种自省也是一种成长。
这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被称为项目制学习(PBL)。学生们喜欢这种形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是轻松的。学生们有成功有失败,有兴奋有焦虑,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锻炼一生受益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泰德·丁特史密斯强调,我们的教育,可不是要将孩子们培养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那类人。
“不可能每一所学校都推倒重建,对于大多数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来说,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更深的思考,2015年教育创新先锋泰德·丁特史密斯又踏上了自己的“教育”之旅。整整一年时间,他一直在路上奔波,走遍美国50个州,拜访了200所各式各样的学校,参加了1000场次会议。洞悉了未来学校的PEAK特质,也回答了“人类已经置身于的智能时代,该如何培养迎接未来的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记录在他的新书之中——《未来的学校》。
《未来的学校》: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学校经常被混乱的规章制度、政治议程、过时的制度习惯和标准化测试的压抑文化所束缚。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教育不足的发展中,鼓舞人心的具有教育创新式的学校正在不断涌现,它们正在成为21世纪青少年真正的挑战。《未来的学校》既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教育创新,又冷静地分析了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份充满激情的教育宣言,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天赋和丰富多彩的未来。
人工智能变革下,学校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全书用70多个鲜活案例为我们讲述了当下美国教育界正在发生的变革与创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变革的萌芽正在一点一点成长。对于关心青少年教育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光是写给教育从业者,更是写给每个人的“未来之书”!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学习,但他们并不是都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上学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给传统教育来次更新。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用这一年的时间与美国教育体系内成千上万从业者相遇,揭开传统教育当前的一个个谜团,相信作者从创新性教育中寻找到的未来PEAK特质秘诀,一定可以帮你的孩子更好掌握未来!
《未来的学校》读后感(五):一样在学校学习,为什么“人家孩子”不怕被AI取代?
文 / 董小琳
若干年后,每当小宇找学习助理(AI)查资料时,都会想起老爸说的:“我们那时,背不下来课文,会被罚抄作业100遍。”
干嘛非得要*背*课文呢?这样随用随查不是更好吗?是的,在小宇的时代,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助理。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早已成了昨日黄花。
也许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会认为小宇的这个问题,实在有点“穷人饿了为什么不吃肉”的感觉。但实际上,在未来的学校里,变化的不仅仅只有“背诵”这一项。
那么,今天我们要读的书,就叫做《未来的学校》。
那天我问老公:“讲未来世界的电影,你觉得哪个不错?”
“《回到未来》、《终结者》、《我是传奇》、《星际穿越》……太多了。怎么了?”
“里面,有没有写学习生活的?”抱着《未来的学校》的我,一脸求知状。
“我想想啊,没有。”
好吧,貌似每部“未来的作品”,都会被炫酷新科技全方位无死角地包裹。我们能想到的、想不到的,脑洞要多大有多大。
但在有限的几个学习场景里,却仍是背着小书包,坐着校车,按时上学,快乐下课。万一在课堂上有了电子屏幕,就算对得起观众。
每个领域的技术都在发展,而作为这一切进步的源头——教育,难道说要原地踏步几十年吗?
必然不可能。
因此,美国教育创新先锋泰德·丁特史密斯用了一年的时间,走遍美国50个州,访问超过200所学校,参加了近1000场会议,却错过了女儿最后一年的高中陪伴。
只为揭开目前传统教育存在的诸多疑问,发现未来学校的真实面貌。
如此紧张的行程着实让我吃不消。但每天早上一醒来,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浑身有一股蓬勃欲出的兴奋劲。这,大概就是创新教育之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其实,对于现代教育的反思,我们多少都已经开始了。
从遍地开花的知识付费,到终身学习的主张。无一不是因为我们在校园中学到的东西,到了职场不够用了(或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试问正在读文章的你——
每天都在用的知识,有多少是在学校里学到的? 曾经烂熟于胸的背诵内容,还有多少能记得起?小丽是我大学的同窗,毕业后去了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
按说,应该是最能将“所学”变为“所用”的人了。
咱们上学时学的技术早都过时了。我现在每天都要在网上查询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勉强保证项目能顺利进行下去。那天我收拾了下当初的课本笔记,真心有种翻阅“古籍”的感觉。已经走出校园的我们,如果只会学校里的东西,很难实现谋生。
那,还在校园中的孩子们,会不会好一些呢?
前几天有个机会,我回到了母校。
虽然学弟学妹们手中的课本变漂亮了,但里面的一道道题目,都似曾相识。 老师在课堂上的耐心讲解,让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怀旧”情绪中……离开之后,我不禁想:
打好基础固然没问题,但毕竟知识的迭代是科技发展的前提。
在这个AI、VR蓬勃发展的时代,基础教育怎能有不更新的道理?
除了学习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在校生使用的学习方法,也让泰德博士很担忧。
老师会告诉学生要学什么,在什么时间学。 然后一遍遍地让他们做着相同类型的题目,因为这些是必考。 学生们为了在大小考试中获得好名次,互相攀比着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年复一年不变的练习上。 最后,变成了擅长做“例行”任务的优秀毕业生。我们让孩子在最该成长的年纪里,错失了激发潜能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社会,一定会发现:
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协作态度,而不是简单的你在前我在后; 分析问题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激烈辩论能带来更为深刻的见解,而不需要皆大欢喜的表面和谐; 探求未知要靠自己,而躲在舒适区里耗到退休,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办?
一切从头学,或者默默地接受现实的一次次打击。
不管哪种,都不是我们当初送孩子去学校学习的初衷。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把孩子们培养成,第一批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那类人。
既然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都存在问题。那又应该怎样呢?
泰德博士在书中说,有四项元素,能让孩子们在教育体系中茁壮成长。它们是:
学生们会因为要实现具体目标,而去探求新知。
其实,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学习者。他们会因为周围人都在学一门课,而投入时间精力去跟风。
这就是典型的“目标感缺失”。
未来的孩子们不需要我们的照本宣科,一步步地按照已有的“说明书”执行自己的学习或者人生。
自己选择的,才会带来更强有力的行动与成就感。
也就是说,未来的学生,将会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来完成互相之间的学习、启迪,以及激励。
这里说的,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所有内容。
只有那些能长久留存在头脑里,能激发出更多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知识。
如何辨别呢?
凡是自己能深刻熟练掌握,而且能教授给别人的知识,大抵可以。
因此,这四项又被称作:无所不能的PEAK(巅峰)原则。
请让你的孩子利用自身的技能、经验和做出明智决定的信心,昂首挺胸地步入成人的世界。感谢《未来的学校》,让我有机会发现“学习”的全新本质,修正“成长”的认知误区。
更重要的是,它及时的出现,避免了我们的孩子变成AI身上一块硬盘的命运。
也许你会说:教育问题已经被讨论很久了。
我们看到了未来,并不代表能够实现。前方的路不仅漫长,而且未知。 怎么破?泰德博士用自己的一年奔波,不仅换来了创新教育的PEAK原理,更是收集到70多个鲜活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雏形与希望。
建议每一位家长,都能找来原书,看一看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到怎样的教育。
查完资料的小宇,关上了学习助理,开始着手设计下一季机器人大赛的选手。 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战胜上一季的冠军。假如,你的社区有这样的教育机构,你会送孩子去学习吗?
欢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