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19-12-25 23: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是一部由Gina McKee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一):阶级教育

  看了这个纪录片,感慨很深。就对比外国而言,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较公平的,但缺点是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对于个人人格教育而言,没有国外健全

  中国社会存在阶级分化,之前听过教育学老师说过:“教育可以是打破阶级分化的工具,也可以是上流阶层人士加固阶级分化的工具。”

  私立学校孩子看起来很有自信成熟稳重,这不代表他们一出生就是这样,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是很重要因素。所以说父母、老师的鼓励积极影响很重要,耳濡目染心理暗示也是让他们成功,后来成为社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二):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以下是个人观点可能不成熟。没有组织语言结构,随便写的,见谅勿喷。

  家庭教育最重要,而家庭教育其实最重要的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存在的——家长思维,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子女最初的视野态度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而学校,是一个帮助或者说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一个环境,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以及同学老师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以说学校是辅助,而家庭算是基本。而根本可能还在孩子自己。(因为我自己,我感觉是这样)

  家庭促使孩子树立了一些愿意积极的去成长的意愿,他才会更好的借助学校的帮助去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当然一些优秀的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改变一些孩子,前提是这些孩子内心也就是从根本上有愿意改变的意愿。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三):每个人的人生方向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信。

  有自信的人 才能做成事,才能失败之后站起来,才能活得精彩快乐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看他会什么,或者能力如何。而是看他是否相信自己。自己才是自己一辈子帮手

  印象最深的一幕:私立校长看着布瑞特的眼睛,告诉他,“你不用跟我说这些,你知道我喜欢听这些。我很确知你将来能做大事!”

  在你很弱小年轻无知时候,有一个成功人士告诉你,“你将来能做大事!”

  这种影响力强大漫长的,永远留在一颗稚嫩的心里。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到成为那7%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社会上层人士。

  但所有人都有权利把自己改变成一个自信的人,这不单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准则,也是每个大人的人生方向。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四):教育是个大问题

  公立学校的校长说,她知道的很多教学水平很低的老师都去私立学校教书了,看来这两所的差距不在教师课堂,而在于课后。私立学校的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小组,竟然有42个之多。孩子吗,他们不太会自己去找事情做,如果你不指导要求他,电视和电玩应该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一些。自律和自信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差距,像那个大男孩说的,我感到在公立学校这里很多人会评论我,这很难让人心平静的面对其他的事情,比如学习交友。也会摧毁你的自信心。但是社会和校长确实为这个公立学校付出了很多,他们在尽其所能的帮助这些孩子。提高这个社会的整体水平,为下一代做更好的铺垫资源分配不平均,教育的不公正,这是几百年上千年的问题,我们能否伴随着这些矛盾,走的更好。我们能否找到方法,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缩短这些差距,比如说阅读计划,比如说社区合唱团。看完这个片子,看来我儿子以后玩的时间好像不会太多了,钢琴也须坚持了。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五):这是一个标题

  由bbc制作节目《学校交换日记:阶级划分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英国一所顶尖私校与一所公校进行了各为期一周的学生、校长交换活动,其目的是试图找出私校生在英国上层占压倒性比例原因。我从影片里公校校长的采访中抽出了她的论证链条

  前提1:私校生的家庭更注重教育的质量

  前提2:私校生能获得更多的积极信息并遇到能与他交流同龄人,他们都认为彼此理应取得非凡成就

  前提3:公校支付不起私校的教育支出

  前提4:公校生习惯评价他人,这会破坏人的自信心

  结论:私校生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整体优于公校生。

  由于是局外人,我无法对每一个命题合理性进行评估,但在这部影片中,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质疑的地方:

  一、影片在一开始确定了私校生优于公校生的价值观,且全片一直强调私校教育优于公校教育。这种价值观有可能会影响观影者理性思考

  二、影片选取的仅仅是英国的两所学校的六位学生和两位校长的交换生活,这些个例并不能有效论证结论。即使结论为真,这一论证过程也极有可能存在以偏概全和诉诸权威逻辑谬误

  同时,影片也存在我所认可理念:

  评价他人会损害他人自信心。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行为,任何他人都是局外人。这就导致局外人至多只能评价个体所做的事的优劣,极其难以对个体认识准确。因此,对于任何一件事,我们应该先定义自己的身份,如果是局外人,不评价不轻易参与;如果是局中人,尽量针对事情发表意见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六):交换学校:阶级分化

  在一个公众号上偶尔知道这个纪录片,周末找来看看。纪录片分为两集,第一集是私立学校的师生到公立学校去体验校园生活一周,第二集是公立学校的师生到私立学校去体验。

  或许是出于对私立学校的好奇,想要知道所谓精英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第二集看的更认真

  私立学校有很多是寄宿生,好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和父母团聚,他们花在学校的时间很多,学校就像是个大家庭,这也是校长管理学校的理念,在面试中,他问道,你能为学校这个大集体带来什么。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宿感和荣誉感

  纪录片打破了私立留在脑海里的刻板印象,课程很多,日程排的满满的,每个学生都是很忙碌的,他们下午五点放学,而公立学校下午到三点就放学了,私立学校交换到公立学校的女生说,一下子很不习惯,这么多时间不懂得该干什么,而公立学校的男生像她展示会干什么,他们回到家里,小小的破旧房间里,打开电视机,玩游戏。看到这里,真的是觉得大好时间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宝贵,可是在年少时,无所事事的挥霍打发时间就真的是对时间最自由的珍视,而不是像私立学校的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选修,打球,上天文学的课,机械维修吗?这难道不是对时间最合理使用和珍视吗?

  到底何以留住时间而不是荒废呢。

  私立学校给我的印象是自由懒散的,他们悠闲的走在学校的林荫大道上,阳光乐观(不得不说环境是很重要的,包括硬性设施还有营造的整体氛围),但是这个印象又错了,他们是自由的,而这个自由是在严格的自律上。公立学校来的那个男孩子说了一句:在音乐课上,如果第二次发出声音,老师就会把你送到教室外面去。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你的哗众取宠得不到观众,想要吸引别人的目光注意,那么唯有优异表现

  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许多,当然这不是责怪公立学校,在教育经费上以及学生资源上等等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来交换的三位学生是最有体会的,然而,然而,最为震惊的是那个叙利亚来的女生,在第一集里她是有远大梦想出人头地的良好愿望的,她说想要当英语首相。我以为在接触私立学校,她会心向往之,她是首先投降的,但是不是,她说的是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这不是真实世界,这是圈起来的一小群人的象牙塔。外面的世界有许多的贫穷困苦,饥饿贫寒,我似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点高远理想的微光和萌芽,那个理想不仅仅是自己的前程远大,而是为更多的人谋得福祉

  反而是那个在公立学校不好好学习的男孩子非常渴望来到这所私立学校,这是我想要待的学校,我非常喜欢这里,如果我爸妈给我钱,我一定来这里读。然而,这又是大多数人的非常悲伤故事,父母没有那么多的,交付那么昂贵的生活。他得要回到自己原先的学校里去。

  看到的光明能否忍受洞穴里的黑暗,还是凭借自己顽强意志力给自己点燃一把火把呢,他的未来到底会如何,不得而知

  唏嘘不已。

  :虽然公立学校的校长给我的感觉是端着,我阴暗的想过,公立学校是比不上私立学校,如果不端着,还能怎么面对呢。但是她给我想象的更加伟大。就算付给我更多的钱,我也不会去私立学校当校长的,因为比不上,她更要留下来,为公立学校的学生多做一点事了。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七):《交换学校》的小小观感:从两位校长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什么

  1 首先两位校长都站在“追求教育公平”的立场上。在这个前提下,公立学校的女校长说出的三点(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生源”“资源”“人脉”;私立学校男校长说确实有“利益机会不均”(比如学生能直接接触科研商业圈内顶级人物,会让学生感觉“他们在一个圈子里”“他们也能成长为大人物”;再比如师生比达到1:2,公立老师要多教一倍的学生,自然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到每一个人并经常和他们“私下谈话”),希望“两校加强交流”下的“不是把我们的球场宴会厅给他们(公办学校学生)用”;(方式)两校举办音乐节;共同组队和他校比赛运动项目。 * *私下谈话:对比聊闲天,更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反馈,及时激励警告。 *我认为公立学校的困境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我没有办法过上我理想的生活”,这其中的“理想”有不少就是“有钱”。其中包括没有“自信”“自我认同感”等比较多的因素。

  2 私立学校的男校长认识到公立学校有一个典型问题,也是我很认同的:“在公立学校,如果学生遇到困难(通常是情绪不好),他们就很难成长起来。而在私立学校,学校教育会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而这点非常重要。”

  3 私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有“擦亮皮鞋、严格着装、纪律严明、定期集会、收缴手机”等,这“能让他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为了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周六校长和学生们一起运动,周日和学生一起在教堂练习增加人本关怀的”赞美诗,校长几乎没有“明显的下班时间”。 对此,周薪极高的私校校长表示习惯了,因为他“少时就读寄宿学校,后来当过8年将士,2014年来当校长”。公立学校的女校长表示,那我(过来交换的这一周)就只好暂时牺牲一下我追求的自由了。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八):7%人享受到的教育模式,真得有用

  1.在英国,也只有7%的人,能够享受到私立教育,而这7%的人,又有大部分人能够在国家重要岗位担任职务。为什么会是这些接受过私立教育的人,能够在未来更“成功”,更容易担任国家重要岗位?

  2.总结起来, a.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父母更有金钱能力让孩子可以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这个视频出现的warminster,一年的学费就是270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孩子们在校内必穿的统一制服花销,要知道 《镜报》的报道英国人在2014年的平均年收入是16640英镑(税前),如果不能申请奖学金,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就和私立学校无缘了! b.私立学校的学生不用担忧学校以外的事情(比如,生计问题),更可以专注学习、小班型模式、造成老师有时间、有精力能够比较全面关注到每个学生,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得到老师鼓励后,会更加自律和自信。而成功人士共有的特点,就恰恰是自律和自信。自律带来行动力;自信带来感染力,更容易和别人相处,更容易完成合作项目。 私立和公立学校的6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展现了以上的情况。那个公立学校的叙利亚女孩,因为政治原因全家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英国,她明确表示不希望父母投到她身上的教育钱白费了,她有强烈的出人头地、回报父母的愿望;所以,当katie无忧无虑地说自己想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她是一脸的惊讶。katie明确表示,人多之后,大家很容易闲聊,自己的注意力也会分散,如果自己一直在这种环境学习,自己的学习成绩很难得到保证。3个私立孩子,无论是身高马大的xander,还是数学学渣,长相甜美的katie,举止都表现的得体、自信,用公立学校校长的话,这些孩子从小就表现得从容自信,小小年纪已经学会走“牛津步”了!而3个公立孩子,qasim和叙利亚小女孩nazh,还有白人男孩brett,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不自信,Brett在公立学校,焦虑和不自在;nazh明明很喜欢私立院校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支持、培养,可能因为金钱原因吧,不想给父母填太多经济压力,却说自己并不想来私立学校,认为私立学校的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没有接触过现实,可是这就是私立学校的现实啊。 c.私立学校的人脉。公立学校的校长真得没有想到,私立学校可以为青春期的学生,请到勋爵、大主教、英国草地音乐节之父等等名人来给孩子们做讲座,这潜移默化的鼓励、暗示作用,是非凡的。 d.普校的生源质量、人数大,经费少,家长不配合,都是问题。这个公立学校招收了很多刚移民过来的学生,他们很多连英语都说不明白,并且不少学生有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私立学校校长基本可以跟每个来面试学校学生的家长都见面。人数多,公立学校有700多名学生,一年经费是500万镑;而私立学校有不到370名学生,900万的英镑, 公里校长每天其实都发愁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地享受到这500万英镑带来的教育好处。学校3点放学,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能保证有时间、精力在孩子放学后,辅导孩子的作业,不少孩子们就在玩游戏机、四处游荡中,荒废了时间。

  3.后续报道,Brett通过奖学金计划,真得去这个私立学校了!并且这个人气场都不一样了!自信、淡定、温暖!而不是原来的焦虑、忧郁,还有一点儿小惊恐。根据2017年9月的报道,他通过了GCSE,开始了他的sixth grade,他将学习接受business, photograph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的学习。 nazh确实很争气,GCSE获得了three A*s 和seven As,非常好的成绩了! xander在2017年成为head boy!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九):教育与阶层分化(内含剧透)

  德比郡的贝姆罗兹综合学校,前身是文法学校,位于贫穷地带,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工薪家庭、新移民家庭的孩子,有些甚至都不太会讲英语,在整个学校几百人中,五六个人能得到A。Qasim、Nazh、Brett是三个来自这所学校的学生,参与交换。

  Qasim是个中东小哥,说英语时带着浓重的口音,在三个公立学校交换生中性格相对最不突出,没啥亮点,只能看出他腼腆、很服从,这点从他交换去私立学校后表现得很守规矩可以看出。

  azh是来自叙利亚阿勒颇的女孩,因为政治避难一家来到英国,有着自己的见地和远大目标(考上牛剑这样的大学),贝姆罗兹这样的公立学校是她父母能力范围内可以送进的最好的学校,她强烈的渴望成功、出人头地,渴望有不平凡的人生,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她同时又很敏感,在去了沃敏斯特这样的私立贵族学校后,她见识到了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的生活,她流泪了,发出“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的感叹。我觉得参加这个纪录片的拍摄对于她来说过于残酷了,就像变形计里来到城市的乡下孩子,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多彩,再回乡下恐怕内心很难平静下来吧。

  rett是来自英国本土的贫穷工薪家庭白人男孩,不爱学习,课堂上捣乱、对老师说闭嘴,放学回家后就从不写作业,尽管他自己也知道好好学习才能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可谓是道理他都懂但他真的做不到。一开始去了私立学校,他很不能适应私立学校严格的校规,比如早睡早起、上课不许捣乱、走路不许玩手机等等,但是他却是最后适应的最好的,在私立学校的晚宴上,他的表现相对于Qasim和Nazh来说大方很多,可以自如地和私校校长交谈。同时他在私校交到了朋友,感觉到很自在,所以他很希望能继续待在私校,幸运的是纪录片最后他获得了奖学金(一说是好心人资助)继续在私立学校读下去。

  纪录片中的另一所学校,沃敏斯特是一所顶尖的私立学校,占地60英亩,一年寄宿费用超过27000英镑,光网球场就有12个。Jon、Katie、Xander是来自这所学校的要交换的学生。

  Jon小学就读的是公立学校,在沃敏斯特读中学后,学校老师建议他上补习班(应该是跟私校出身的同学有差距),尽管如此,在私校只能拿C的他在交换到公立学校后被公立学校老师认为有拿A的潜质。

  Katie,在遇到Nazh前,一直将自己上沃敏斯特这样的私立顶尖学校当做理所当然,并不觉得有多厉害,直到交换了以后,才意识都自己有多幸运(毕竟是全英国的7%,一年27000英镑的费用只有富裕家庭的小孩才出得起)。相比Nazh有明确的目标(要上牛剑,要出人头地),Katie的目标不那么明确,她喜欢烘焙,觉得自己也许会当个小学老师。尽管没有Nazh那样有宏大的目标,Katie只要不犯巨大的错误,她很难阶层滑落,很难向下掉,她依然有光明的前途。

  Xander,这个后来成为学生会主席的男生,在三个交换的私校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一路从私立学校升上来的他聪明、教养好、见识深刻,是典型的未来社会精英的模样。

  整部纪录片里,私立校的学生聪明成绩好、礼貌有教养、自信从容且自律,而公立学校的学生相对成绩差、不守纪律、教养差(比如女生之间吵架骂对方婊子扇巴掌什么的),但这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差异吗?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学校交换——分化的社会,两所学校的学生处于社会的两端,私立学校的学生出身上层社会家庭,他们的家长多半是社会上层,他们的父母言传身教给了他们良好的家教,他们的父母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调动各种资源去培养他们,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呢,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忙于养家糊口的工薪阶层或者刚来英国连英语也说不好的新移民,他们无力也无意识去管教子女的学习,他们自身可能就素质很差,他们没有调动资源的能力。

  优质的私立教育和差劲的公立教育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精英教育,后者是平民教育,普通人负担不起精英教育的费用,只能选择公立教育,而公立教育又让普通人更难通过教育翻身。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影评(十):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怎么办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美少女呆咘噜(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3083529/

  刚刚看完英国纪录片《交换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各派出校长及三名学生交换一周学校生活。这个题材的纪录片,我以为才窥到了开始,就预见了结局,一定还是那个根深蒂固的问题,阶级差异。不过看完之后,我想我也看到了模糊这个差异的办法。

  阶级差异的确存在,现今社会,这种差异甚至有不断扩大之趋势。教育,作为曾经拯救了我们过去几代人,帮助我们缩小阶级差异的唯一手段,如今似乎也站到了上流阶级一边,成千上万的家长为此纷纷拼了命一般为自己的孩子抢夺教育资源,争取不被甩在队伍的最后。这其中,属普通阶级的家长最为无奈与辛苦。

  片子里讨论的是英国的公立与私立教育,虽然若横向对比,本身两种教育制度就与中国的有很大不同,但是这种纵向对比,至少可能仍然在讨论而且本质上也就是阶级的差异。

  我是公立教育的经历者,私立教育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近些年私立教育之风刮起我才开始略有耳闻。看完片子里的英国私立学校的教育环境,我确实有很多感触。

  如片子里提到的,公、私教育产物最大的差异,可能就在于学生对自我人格、信心的构建。教育也好,社会环境也好,阶级也好,其实都是我们人类虚构的概念,我们给自己建的屋瓴,但也是我们给自己建造的舞台,取决于我们如何进行构建。而私立学校如同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私立学校善于给在这个环境中的学生构建属于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私立学校通过良好的教育硬件设施,通过丰富而又”高级"的德智体美劳课余生活,又通过私立学校良好的社会渠道,邀请到各行各业的名人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演讲,使得在这种”高级“环境下的学生们都深信自己以后也会像这些名人一样成功。

  这种强大的自信心的建立,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最强的战斗武器了,且不用说其它的个人技能。

  公立学校,的确很难提供这样的教育资源,也无法构建这样完美的”小社会“。公立学校里看似更多自由的背后却是导致100个学生有100个不那么”幸运的“命运的根本原因。学校里,大多数孩子把上学看成是完成任务,人来了学校,灵魂却落在了别处。他们没见过名人,只看到自己的父母要么在超市里收银,要么在餐馆服务,没人告诉他们他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人告诉过他们其实还有不同的人生。这100个散落在各处的小脑袋会聚在一起时,自然是一盘散沙。如果其中有几个积极向上的学生说不定可以不受大多数人影响,但很大几率是这几个有志向的学生中又有几个会随这盘散沙飘走。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对自己未来生活燃起希望,不准备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然也不会对其他人的人生负责,绝不会遵守什么公共规则,或者提供任何正向积极的情绪去一起构建属于他们的小社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内容是其中一个到私立学校体验的孩子,他说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因为他的问题总是有人回应,收到的都是来自他人积极善意的眼光。这一个不起眼的感受,对我的冲击确实非常赤裸和直接。这分明是两个有着不同文明程度的小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社会里,成员知道如何彼此尊重,如何有修养的与他人交谈,成员们愿意这样做既是因为他们愿意给自己构建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也了解自己的言行将如何影响他人,他们愿意照顾他人的敏感和情绪,深知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有他们的一份责任。

  冷漠会换来冷漠,恶意会换来恶意,有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因子也就这样在持续不断的影响公立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最终的教育结果。

  相信自己的力量,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重要。成功与否,他都让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刚到私立学校体验的第一天,公立学校的校长就被这个学校里学生们闲适有余,自信笃定的”牛津步“震撼到。她看到的自己的学生更多的是不安与缺乏信心,看到的更多是迷茫和飘忽不定。这种从容不迫从来都是源于强大的内心力量。

  社会规则是由权力阶级构建,自然懂得这些社会规则的私立学校的学生,踏入社会时就更加的游刃有余,面对的认知冲击和迷茫就更加少,更能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或许起跑线这个东西真的存在,但是对于普通工人阶级来讲,我想能否让自己的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学校固然可能会改变一些事实,但家庭教育作为主要教育途径,应该加把力模糊公立教育的不足,模糊这条起跑线,所以比起每次谈到这件事情而激动愤慨,不如从家庭教育做起更加有意义吧。

  需要申明的是,我推崇的绝不是私立学校更能让人成功,而是他还能让人获得幸福的能力,相信自己,面对失败不会倒下,热爱生活,积极面对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