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精神》精选点评:
●意思不大。许倬云的家国温情遮蔽了他的理智。这本书,我不推荐同学们读。
●比照当下,这部书所论中国文化应了出品方的名称,是一理想的世界。对知识贫血的国人来说可做营养品,也体现许先生的民族情怀,但文化自省明显不足。
●中国人的宗教观写的深入浅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作者以其纵横交错的知识架构和深厚广阔的学识,追溯了从宇宙洪荒之始以来,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中国文化慎终追远,在精神崇拜上,同时有祖灵和神灵两套崇拜体系,然而无论在哪一套体系下,个人都始终处在等大地位。以人为中心,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这个宇宙系统中达到最平衡的状态,并与宇宙自然和谐共存,是中国文化独立超越与其他种族文化最大的优势,也因此为如今这个转型动荡的世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中国人的宗教情绪,并不一定依附在建制性的宗教系统及其有关仪式,而是普通地融合与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 《易经》中一长划、两短划的代表符号,也曾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壁上或边缘。这些符号所代表的讯息一直没有被解读出来。
●模棱两可。
●儒释道精神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与时间、空间三者合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上下五千年信手拈来,深入浅出且通俗易懂,真是大师风范,完全可作通识教材。中国人的心智,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儒家文化的影响,但看完此书,发现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远不止儒家这一脉。西方的民主自由也是好东西,但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就会开出不同的花。西风东渐的当下,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吸收西方的文明,否则取了糟粕就可能生出恶之花。
●看了前兩章,總覺的許老的推論有些不明的地方,比如漢朝不是正月為歲首嗎?怎麼臘月會是在十月?(許老是西周史的專家,會不會周、漢搞混了?)另外中國早期也是母系社會,怎麼盤古的神話會早過女媧?盤古不是漢之後才創造出來的神話人物嗎?也許是我的才學太差,但這本書似乎有問題的地方不少…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一):下午详细看了《2020政府工作报告》后有感
中国文化的精神,可能百千字就能讲明白,也可能千千万万字也讲不明白。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市井通俗小说,每一样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深深的印在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文化精神,狭义的说可能类似于意识形态一词,而现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思想和技术总有一个会走在前面,这是当代中国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所必然面对的问题。 许先生的书,包括《万古江河》,都是非常基础的科普读物,适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品读,只有我们对传统充满敬畏之心对文化充满自信,我们的民族才能更有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才会充满希望!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二):一篇文章凑成的一本书。
一篇文章能说清的事,非要用一本书来阐释,还是《万古江河》《说中国》那一套东西,无甚新意,叙述混杂,而且一些章节似乎重复了。
老先生对于西化的戒慎忧虑,根本没必要,起码需要中国学习借鉴的地方太多了,我们必须要承认不如人家!我们有些传统确实很好,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缺乏某些现代因素,因此也就显得“中听不中用”,一厢情愿!对一些传统作为一个大概的了解倒是可以的,所以该扔的还是扔了吧,不要舍不得,积极拥抱变革吧。
此外,本书竟无一处引用标注出处!!不知为何,许倬云的书读来总是有一种大而无当的感觉,出版社还搞了个“许倬云中国三部曲”,现在动不动就“三部曲”,真是够了,哎。我们暂且不去管世界有何问题,只说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现实与传统的不对接带来的文化失衡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嗯哼越往后读,越觉得老爷子的观点越主旋律了,呵~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三):“原子化的个人”自救方法——读《中国文化的精神》
正如项飙教授所说,学术的东西能用大白话讲出来,才是真正想明白了。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然后用直白的语言去表达。这是我看过的许倬云先生的第二本书,许老先生一如既往地化繁为简,从普通人角度考察、解释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如今也出现了西方式的“原子化的个人”的现象,个人的孤独和社群的涣散成为当代社会之痛。而适当回归中国文化中的社群主义精神,可以救济个人主义的孤独,形塑一个既有个人自主性、又有社群向心力的健康社会。原子化的个人这一说法最早是在项飙教授的十三邀访谈中看到过,孤独和抑郁情绪已经成了都市病之一。迷茫的青年人渴望找寻出口,但是社群是涣散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也就是说青年人往往只能向内自行破解,许老先生也在节目中说希望能够借助平台为当代人解惑。解惑或者说自救,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四):新原道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新原道》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叙述和评定了中国从孔孟到新统的中国哲学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则是从小传统入手,以“人间的精神”为立足点,回顾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以期构建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序言里,作者就表达了对于西方化、现代化的担忧——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社会趋于原子化。关于这一点,不知者觉得耸人听闻,知之者觉得有点老生常谈。我刚看时《中国文化的精神》时,由于书开头频频与冯老对话,乍以为这也是上世纪的书,读完一查才发现是最近的“新书”。刚读完《新原道》再读《中国文化的精神》,简直不要后者觉得太“好读”。中国文化是以“人”为重心的,宗教具有多神性,神是世俗化的,是实用主义的,相较于一神教具有很强包容性;人与天地自然是交互的融合的多元互动的,人与人形成的是群体性的“差序格局”,人与自然、社会是有机的。所以回归中国文化,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症结,构建一个新的健康的有机的社会。许先生的具体梳理很生动,落脚点也很“言之有理”。但一方面社会或许没有那么不济,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呼声愈来愈高,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庞杂,社会运行机制本身也已发生了巨变,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回归在眼下还不可见,而就我们本身而言是现实对“优秀”中国文化的回归也是颇有难度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五):中国文化的精神之新冠见
这本书是参加中信出版社的活动而获得的。之所以对它钟情,起初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倬云先生是优质学霸偶像王力宏的舅爷。
当然,读完这本书之后,可能更加理解了一个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重要影响。
因为疫情宅家,不然真是很久没有这样认真逐字逐句的推敲一本书了,与其说是课外闲书,不如说是把它当做一本学术专著来研读。在疫情期间静下心来,对于个人生命的意义,家庭内部的秩序,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是纵向的结构,横向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远古神话到太平天国乡绅自治差序格局,甚至解读到四大名著小说,许老从天地人生到多元互动的秩序,以及我们共存共生的人际网络,其中对易经道德经,儒道佛各种宗教的解释,他们为什么可以在这片国土上井然有序的共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对四大名著当中的辟谣和对愚公移山的强化。有一部分原因,其实是也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找寻答案,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到底是什么?这个伟大的民族仿佛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加持。
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下,在快速短时间内做到众志成城,这样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是怎样调配运行的?虽然现在国内的疫情得以缓和,但是国际形式依然不容乐观,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等的病例也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面对这种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意识形态上,可以说病毒可以认为它是和人类共生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容易理解,病毒与人是在一种你死我活的较量。最近一个专家提出的群体免疫的概念,也是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一定程度可以理解,多元平衡,内在制约。毕竟在疫情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还要考虑经济社会等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做出这个科学理智的判断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相关的经验积累比较少,其次,这个错误的代价成本非常之高,所以我身处在国内,这样安全硬核的防疫土地上还是感觉到内心是很安定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不服输,愿意迎难而上的,相信我们,武汉,湖北,中国一定能够完胜这次疫情新冠病毒,而且一定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落实人和践行者,携手全世界人民一起战胜这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