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6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读后感10篇

  《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是一本由楼宇烈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一):思想陈腐,积累算好,总体有毒,年轻勿入

  总结作者对一些具体传统文化有点功力,但对其整体把握是狗屁不通,常常大放厥词,这么大的标题内容也是风马牛不相及浪费钱,浪费时间。中华书局你也没了良心哦。

  作者的人文关怀是有的,强调在科技强势崛起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传统,也很有道理问题方法上。以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掩盖非理性部分,还是犯了传统中国把道德追求当做社会标准毛病,鼓吹旧伦理的同时并没有对近代变革新文化做出思考,经常有意无意把不是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拼接在一起以鼓吹礼教等糟粕。很多地方也是想当然耳。举个例子,作者说天人感应是对的,理由居然是人类要对天灾作出反思,这有人文意义。乍一看没错啊,可是天人感应有人文含义并不代表它就是对的啊。另外作者很让人惊悚地说“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上的竞争”,不说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怎么死的,就说近代中国,列强吃相那么难看也不讲人权,为啥就把礼义的甲胄干橹干趴下了……而且精装书这么大字号,文章一半很水诚意不够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二):传统是我们的原创

  楼宇烈先生的这本书,行文如白话,下笔聊家常,对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娓娓道来,读来毫不吃力,使人通晓明畅,大有必欲一气读完而后快的感觉

  书中最精要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特征,也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根本来说,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关于人的主体性,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是: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此后,“以人为本”的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众多大儒的认可和强调。这种延延不绝的继承和发扬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

  关于人的独立性,《荀子﹒天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参”字是“叁(三)”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人以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在《荀子﹒礼论》中,荀子又进一步解释: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其后,各家学说都一再强调了人的独立性。

  关于人的能动性,《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唯人独能偶天地。又说:唯人道为可以参天。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地位,人在天地中万物中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人的主体性是依于天地万物而生的,人的独立性是以有生有气有知有义而独别于万物存在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役物不是役于物的,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发挥的创造性。

  这些人文思想是由先贤积极探求人生哲理得来,离现代社会已逾数千年,似有陈腐烂迂之嫌,特别在当今极力追求物质文明的时代拿来摆说的话。上个世纪,西学东进,西方文化在中国教育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不平衡导致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抛弃。幸好还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奋力鼓与呼。进入21世纪,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们生活,“金钱至上”、“物质享乐”的思想泛滥之极,人们穷奢极欲的追求物质快感享受,彻底的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国人精神层面的生活江河日下,乃至违背自然规律、违反人伦的违法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先生点出这是上世纪及当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的两个不平衡。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失衡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

  鉴于此,楼宇烈先生在书中一再呼吁国人,要切实重视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要真正的回归传统并认同自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加强人文文化建设力度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享有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能常葆有礼、义、廉、耻之心。

  当今社会尊重原创,鼓励创新。失去了原创的地位,就意味着自我主体的丧失,亦即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而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原创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原创并发扬光大之,我辈责无旁贷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三):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能否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文化里吸收能量,能否接续、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民族能否走向更加辉煌未来

  我们的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在哪里?文化。没有文化自信是不会有民族振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被“殖民”、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如果被支解,这个民族将分崩离析,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可以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今天人种和文化都变了,古印度文化虽然没有断绝但人种换了,只有中国无论是人种还是文化都一直延续下来。在世界范围内可是说,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只是到了近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迈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被西方超越,成了落后的国家,传统文化结构中“重道不重器”的弊端和偏颇,使中国面对外来入侵节节败退。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仁人志士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上了一条西方化的道路。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到了甲午战争,三十年的洋务成果毁于一旦,人们对中体西用产生了质疑,像严复就主张若要以西学为用,就必须接受西学之体,否则就是牛体马用。之后从维新派康梁到革命派孙中山,都要求接受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层面的东西,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进入了更深的层面。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迫使人们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道统”问题。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抨击被宋明理学系统化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同时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学术风气个人价值观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中国人又走向了以俄为师的道路。到了五四运动,一方面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另一方面大声疾呼打倒孔家店和彻底粉碎吃人的礼教,把批判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自此以后,确定了20世纪中国文化结构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基本格局。不仅是在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跟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变更。在当时急于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国人眼中,西方列强是现代化富强国家的样板,因此在很多人眼中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只有引进西方文化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同时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不能兼容,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打倒传统文化。可以说在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社会具体改革实践上和大部分人的潜意识上,全面西化占据主导地位。

  客观来说,在20世纪中国文化走西方化的道路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清算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和清算,我们也难以摆脱几千年来旧观念的束缚。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系统反思中国文化在20世纪走过的路,就不难发现我们对传统文化存在的偏颇看法,导致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传统和现代化是对立存在的。

  实际上,历史不能被割断,只有对历史进行反思,或者跟更古老的文化衔接,社会才能进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到公元前第一世纪这五百多年,在古希腊、中东、印度和中国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东有耶稣,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并称为四大圣贤。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西方近代化的开端文艺复兴,后经启蒙远动迅猛发展,通过学习更古老的希腊、罗马文化,发展出与古希腊、罗马、希伯来传统文化接轨的近代西方文化,并以此为主体吸收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孔子的思想,使西方文化走向历史飞跃。我们讲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把现代移植到传统中,再继续向前发展。只有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继承传统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否则,即使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却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还能自称是炎黄子孙吗?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到,文明的传统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根深蒂固,要改变他是很难的。文化的传统不能随便否定和抛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割裂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亨廷顿在将文明的冲突时,拿土耳其作了分析,称其为“无所适从的、身份被撕裂的国家”。一战之后,土耳其的当政者凯末尔制定了全盘西化的方针,当时土耳其的大部分精英基本都同意这一方针,民众也跟着走,但土耳其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认同,西方世界始终把土耳其文化看成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二战后土耳其因其地理位置被西方视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前线,土耳其被西方接纳为军事组织北约的成员国。土耳其与西方的这种联系与它对西方的认同,被伊斯兰国家攻击为亵渎神明。然而,土耳其与西方结盟,体现在其北约成员国的地位上,它是冷战产物。冷战的结束消除了两者结盟的基本理由,并导致这种联系的减弱和被重新界定。从80年代起试图加入欧盟的土耳其被屡次拒绝原因在于土耳其是一个穆斯林国家,欧盟是一个“基督徒俱乐部”,“土耳其太贫穷人口太多,太穆斯林化,太强硬,文化上太不相同,一切都太格格不入”。同时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国内也存在危机,主张世俗化的凯末尔主义受到挑战,在民族认同和种族认同的重大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向宗教寻找答案主流舆论和实践越来越伊斯兰化。伊斯兰教的复兴改变了土耳其政治,在西方民主政治模式下,迎合了民众心理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党派不断上台,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伊斯兰化。土耳其从一个极端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全盘西化开始向全面保守转变。当权者和主张世俗化的精英、军队矛盾不断激化,几乎每10年土耳其都有军事政变,最近的一次就是2016年7月军事政变未遂,导致3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根源就是世俗化和宗教化的冲突。土耳其的现实启示我们,西方的普世价值不是万能的,在迈向现代的道路上,一定要有文化主体意识,既不能完全放弃传统,也不能完全不放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

  现代中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一个西班牙记着曾在文章里提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文化认同感却在消失。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大国,并正以某种形式,悄悄的进入西方世界。他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穷了?答案很清楚,如果我们连文化主体意识都没有了,虽然世界化了,但中国文化就不存在了。不要以为世界化就是跟别人特别是西方一样,如果跟别人后面一味地模仿,别人根本就看不起你,你永远只会邯郸学步,最终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只有传统文化才是原创,越是传承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意义。现代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只有抛开传统,才是原创。原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抛弃了传统去跟西方接轨,没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谈什么原创精神?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性。那么,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会不会走向保守呢?不会。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海纳百川;一个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才有能力海纳百川。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四):我们确实应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通篇来说感觉体系性比较差,而且有一股政策宣传用书的感觉。但并不是没有可读性,从了解的角度来说还是挺好的。

  我们的文化是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连在一起的,我们承认他有落伍的地方,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是好是坏全在于你怎么看,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一味的宣传西方怎么怎么样,为什么就不能回过头好好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而不倒必有其精华所在。我们的自然合理不比他们的科学合理低。更何况执两用中也没有坏处。忘记历史我们拿什么去开拓未来呢?我们自己都没有主体意识,在自己不好好了解的情况下就偏激的否定他,这样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公平。我们的人文和科技比例太失衡了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在外人以我之长补他之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有不少人坚持民族虚无和历史虚无呢?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生在这片土地上你就深深的被打上了这片土地的烙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怎么真正抬起我们的头?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五):写给那些妄自菲薄 丧失自我的人看

  中国人常常因为近代的跌落 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 这是一种功利、短视、愚蠢的见地。如果把国运比作人生的命运 有谁可以一生幸运 如果把国运比作股票大盘有 哪个金融市场可以永远上扬 如果几千年的文明 要为几百年的走弱负责 还不如说是因为子孙不肖 大逆不道导致中国近代的衰微呢 日本人为侵华战争找的借口不正是崖山之后无中华吗 崖山那一次 20万精英投海 导致文明和文化的第一次大断层 多次遭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 大融合的同时 也因为战争遭到几近灭绝的涂炭 以至不断式微到现代 我们不断贬低折损自己的文明 不学无术 那为什么要反感韩国人说孔子、端午祭是他们的 很多国人跑去日本观礼来自唐宋的各种文化遗留 才发现我们真的是可怜的败家子 也许有一天 甚至我们文化中的精华 也许再也不是我们的了 正应了日本侵华找的借口 崖山之后无中华 反过来说 如果 我们一手现代科技 一手在中国传统寻找智慧 我们将有不可阻挡的优势 是今时今日中国人之大幸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六):一个老人的意淫?

  花了一天多读完,老实说是很失望的。尽管全书装帧精美,字号颇大,从外表看的确是中华书局的专业学术的样子,可是全书读下来,水分颇多。按我的孤陋浅见,前两百页几乎都是无甚价值的场面话,大概是一些场合的演讲集稿,一直到近两百页结束,到了附录部分,《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和《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篇才稍见功力,略有可读之处。楼宇烈的文章或者书之前并没有读过,但闻名已久,稍作查阅,其学术专注在道家玄学和佛学的研究上,在文献整理校释上很有成就,需要找来一读。至于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做消遣读物即可,似不必太认真。全书的大部分内容一致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人文精神,而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决不可用西方的标准,另外又有支持中医希望社会恢复人伦道德的呼吁。可惜无论是“人文”还是“哲学”,这些看似中文字构成的词语本身,都是民国以来的外语翻译,虽然也可以在古文中找到同样构成的词,但恐怕与本意已相差甚远,如果强拉关系,说人文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原创,又不对具体概念做详细的辨析,比如何为“西方”,“西方文化”是否就是囫囵一致的简单面向呢,而相对应论述“中国文化”时一样的粗糙处理,这样的文字是称不上有任何学术价值的。当然,楼自有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但作为学人,似应该更为严谨和审慎一些,而不是信口说去,不着边际。比如楼说“宗为认祖归宗,教为教化,宗教者,认祖归宗之教化。”又比如对“道”和“德”的论述,人文之道或者自然之德,都是从字面意义上随意阐发。需要更加深入和精确的文本分析才能够得到这些字词后面历代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如此才可显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精深,而不是泛泛而谈,无甚可观。楼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这当然是一个价值判断,没有任何问题。也是情怀所在。但要论述主体性,就需要一定的学术功夫,只是口号式的形式主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在“西方的挑战下”,害怕主体丧失,而厚中非西,显然是自卑而已。无需说得更多,学人还是应该去做他本身所擅长的事情,而不是到了“收获名誉的时节”,就开始张扬恣肆,反而闹了许多笑话。季先生喊出河东河西论以及北大的历史应该溯及到汉代太学的时候,不是只换来了无知者的应和和身后的几声浅笑么?虽然也不能否认这些老学人学术盛年时期的贡献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感(七):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近年来一本探讨中华文化的思想力作,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了富有创建和启发性的智慧解读,还原了传统文化的本怀。

  在书中作者提到我们要更热情、大胆地去拥抱自己的传统文化,建立起一种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文化自觉就是要把我们的文化根植到传统中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自信感与自豪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