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生》读后感(一):懦弱中的刚强
从去年茅盾文学奖凭借《人世间》获奖后,我就打算读一下梁晓声的书,《重生》算是第一本。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的故事,在大故事中又套着一个关于懦弱知识分子复仇的故事,梁晓声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表懦弱内心却刚强地知识分子青年形象,借助主人公王文琪的形象与他的故事,表达出了一种为了完成大业甘于忍受同村人的解,被自己的同胞视为“走狗”“懦者”“叛徒”,却不为所动,默默忍受着这一切的不解,知道故事的结尾,石破天惊。
书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向读者提问:到底何为懦者?王文琪一开始跪着给日本军官擦鞋,我们认为这是懦者的表现,但到了结尾我们看清了他的全盘复仇计划后,敬佩他的隐忍,内心自问,若王文琪当时没有上述懦者的表现,他还能完美地下好这盘精彩的棋吗?那到了最后,他到底是懦者还是刚者呢?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塔,我们也没有人能说清。
通过《重生》可以看出,梁晓声的文字是流畅的,是一气呵成的,能让人读起来不停顿的,与阎连科的大量比喻妙用路线不同,梁的文字读起来更亲民,更白话,在简述故事的同时,能够通过对读者降低阅读门槛,这是一件好事。
或许也是因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抗战复仇的故事,更愿意通过直白流畅的语言来叙述,表达出一种外表看似孱弱内心却无比坚强的伟大精神,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一本映射现实,嘲讽那些在生活中随便给他人贴标签下定义的人的书,是一本讲述关于隐忍的伟大精神和赞美那些在生活中不被认可的人,于懦弱中见刚强的书。
《重生》读后感(二):怯与勇的重生
欠了好多读书账。好朋友送了一本心头好——梁晓声的《重生》,好长时间才开始看。
看完第一感觉是真实而普通。
抗战故事,中国人都不陌生,只是银幕上那些神之人物、迷之剧情,夹杂着民族的自我陶醉和媒体的错误引导,早已经一片乱七八糟。
大作家写抗日题材咋写?小人物切入,刻画懦弱者的卑微隐忍,故事里侵略者不再蠢得令人发指,反抗者也不是一味的能谋擅断英勇无边还没有一丝杂质。觉得作者在写故事,更在写人性。王文琪站在大义一边,既是因为他的信念和气节,也是不乏对乡村生存法则的考量因素这种小利的一面。他怯懦卑微,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一刻又坚定斩杀敌首。他面对质疑会心生怨怼,诱惑面前也难以把持,大义不犹豫,个人利益冲突时也会和同志“互撕”。这样的人物,好像离我们更近,似乎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平凡人,是的,没有人能活成一块刚刚正正的铁板,真实而普通。
回头一想又觉得好有深意。
为什么是《重生》呢?历经磨难民族重生毫无疑问,那么这个人物何以重生?回头想想王文琪的生平,本是世家子弟、博士归来,却在小村庄里教孩子们念书唱歌,一开始他似乎想的就是如何退缩躲藏,大概他也深知本性里就有着非常怯懦的一面;不得已与敌寇接触后,他仍然是奴颜卑膝、刻意逢迎;乡亲鄙夷不屑,同志屡屡质疑,到最后他终于得报国仇家恨之时,作者写到他长长出了一口大气,我想这也是他的重生吧,这种种经历,使得一个曾经被压抑至极的心灵最终得以解脱,这场战争,也完成了他心灵上的自我救赎。
何为“勇”何为“怯”呢?关于王文琪怯懦形象的刻画有很多很多,然而在敌人露出狰狞一面时,他也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敌人做最后一搏时也还是他站出来谋划,最后也能一声冷笑手刃敌人。怯与勇,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统一。韩柱儿也是,为救奶奶可以站出来,真被五花大绑了又还是很害怕。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矛盾体,只是何时怯何时勇?需要深刻的大智慧。矛盾就是辩证统一好说,何时何地选择哪一面才难啊。
《重生》读后感(三):“英雄”从不歇斯底里
《重生》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可能是近年有关抗战题材作品剧情过于狗血,我一直在想作为严肃文学的《重生》会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情节或者歇斯底里型的人物去推进剧情,万幸 ,并没有。
1944年秋,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在日军扫荡粮食时,一位青年与日军小队长发生冲突,险些被活活烧死,千钧一发之际主人公王文琪的一句日语救下青年,同时也将自己卷入韩王村抗日的漩涡。王文琪出生于医学世家,王家在当地颇有名望,他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取得东京大学日本文化专业博士学位,说得一口地道的日语,这样的教育背景他能够在被日军抓走后能平安归来 ,回村后武装队长对内宣布王文琪成了村子里抗日的“内部人“。他下定决心要取得日军信任,在杀害同胞时能说上话挽救同胞生命,还能通过接触预先知道作战计划,提醒武装队和乡亲们预备在先。从此,他违心的讨好奉承日军,不明所以的村民一改对他的恭敬态度,唾弃仇视他。
看似王文琪身处被动,但关键时刻都是他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中求得生路。在日军的多年侵略下,许多人对这样胆战心惊的生活已经麻木,老百姓只能苟且着,等待胜利的到来。王文琪这么多年在村子里也只是教教孩子们识字唱歌,并没有参与到抗日中,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在爆发冲突时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以柔克刚。有勇有谋不足以周旋于日军之间,还要再加上一点运气。王文琪太了解日本人了,或者说了解日本文化。他看出小队长对日本上层贵族的憧憬期望,也看出大佐对战事的野心,他愿意做那颗“任人摆布“的棋子。王文琪这样的人物对于抗日胜利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就是有许许多多王文琪这样的人,才能使中国在多年侵略蚕食下,没有失去战斗力,“王文琪”应该是一种符号,是抗战期间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符号”,看似懦弱,被奴役,却有一种不屈服的勇气,能在夹缝中爆发出力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整本小说充满电影感,开篇对高粱地的描写让我想到白鹿原的海报,大片大片的高粱地,好像听到风吹过的沙沙声。迅速把读者拉进小说中,然后在作者生动的文字下,一口气读完整本。作者没有把场面写大,更多的是几个人之间的“小场面”,但紧迫感并没有打折扣。不同人物之间互相猜忌,又互相试探,慢慢再带动整体氛围的变化。在敌强我弱的时局下,“以柔克刚”方是良策。
《重生》读后感(四):隐忍下的重生
他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容忍! 鬼子高高在上,让他擦鞋,他将鞋擦的完美无缺! 鬼子让他治病,他用自己源远流长的世家医术将其治愈! 他跪在地上说“皇军万岁万万岁”,苟且偷生,心里疯狂在想如何减少中国的牺牲! 他被老鬼子鬼魅式的洗脑甚至教他如何杀人,他心里在想怎样用他教的方式将来以何种方式结果了他的性命! 他被要求要唱日文歌,他唱的让无数日本鬼子为之心颤痛苦哀嚎!
他卑微的毫无疑问!但他的爱国之心也毫无疑问!根深蒂固! 他是一名高深莫测的医者,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并且他是一位精通日本文化的人,他用精通日语去让日本人自己望尘莫及!他用日本的武士道义去约束威胁日本人的卑鄙行为!他用日本的看似美妙的歌声去唱碎日本人的心灵!他用日本人毒害中国人的下贱使日本人而下贱!他用中国的神圣的中医医术让日本人惊叹!他用中国人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麻痹着蛊乱着老鬼子的神经脉络!他用中国的古诗历史满腹诗书让日本人望洋兴叹! 他在一切奇耻大辱、不三不四下忍着,忍着,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麻痹着鬼子的大脑!他很卑微,但他用卑微化成了一把利剑,精准的刺入了鬼子的心,刺穿了鬼子的心脏。
《重生》读后感(五):从一个不一样的抗日英雄,我们来谈谈教育
近些年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英雄人物是千篇一律,正义凌然、宁死不屈、机智过人、英勇无比;剧情也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无非就是国人勇敢坚强又机智,鬼子蠢笨无脑,然后一顿手撕,大快人心,最终毫无悬念的好人都不是,坏人死光光。
《重生》这本书是梁晓声的转型之作,开头没有序言,直接简单粗暴的直接讲故事了。书里的英雄人物让人耳目一新,人物的心理刻画更细腻更全面。他是个家道中落的小人物,也是个名医之后,还是日本的东京大学的博士。他不是个完人,身在敌营也会懦弱怕死的睡不着觉,也会因为生理冲动睡了日本军妓,面对敌人也能巧舌如簧低三下四两面三刀;但是他又是个英雄,为了救乡亲们甘愿受辱甘愿被怀疑,为了避免一场硬仗,可以以身犯险独闯敌营让国人免了一场恶战,最终砍下敌人的头颅。在2000年之后不但国人对他感恩有加,也有诸多日本人来寻访参拜。王文祺这样平凡又传奇的一生,我认为除了他自身品性好外,他的父母也不是一般人。我们接下来看看在这乱世他们给主人公留下了些什么吧。
王家祖上是京城名医,家底丰厚。书里说王家“盘缠是不会缺的,不管在任何地方,包括国外,即使几年内没有收入,衣食住行也不至于成为问题的”,也是因为有着丰厚的家底,王文祺才有钱有闲的留学日本,成为东京大学的博士,并且能讲的一口好听又流利的日语。这些学识和古玩在后期讨好藤野和池田的时候起到了一些关键作用。
书中多次讲到王家从医的善举,面对有竞争关系的同行也能鼎力相助。村里人诊治从不收取分文不取,特别是救助了韩成贵的父亲,以至于在全村人对王文祺充满怀疑时,韩成贵还尽心尽力的去帮他;在那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他还能在县城能赊账烧鸡、馒头、包子、烧饼已经药材等物品,讨好了日军,这都是王文祺祖辈们积攒的人品,
王家从祖辈就是基督教徒,王文祺也是,有信仰够仁慈对生命的有足够的敬畏。所以王文祺在韩柱差点被烧死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即使受尽屈辱想到能救人一命能忍了下来。在最后一战中,明明可以用毒药将日军全部毒死,而是改用了泻药,让本已投降的大部分日军得以保命。
名医后代,王父曾亲自指导,让王文祺对按摩推拿中医疗法深谙其道,治好了池田的腰伤缺的信任,对植物人妻子也能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按摩推拿熬药直至苏醒。王文祺无论是县中学的校长还是行医,终究是有安身立命的本事的。
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王家人不但给王文祺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更重要的还有精神上的传承。因为品行不端一切白谈,只有物质没内涵必会“富不过三代”,只有在内外齐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良好家风中,才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乱世如此,现世也如此。
《重生》读后感(六):《重生》: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最近参加观止读书会的第三期书评进阶营,这次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梁晓声先生的《重生》。或许因为中间刚好经历9月18日,这本书的共读也许也为了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整本书读下来,心情跌宕起伏啊!时而为主人公的处境捏一把汗;时而为那些误会伤害了主人公的中国同胞捉急;时而痛恨日本鬼子的狡猾、残忍;时而也感叹当时的中国百姓可怜……为抗日胜利而兴奋!为后期的内耗而叹息!
在梁晓声先生的这本《重生》里,我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一、王文琪的“重生”
王文琪最明显的“重生”,莫过于他亲手杀了池田那个老鬼子,用老鬼子的鲜血洗刷了他忍辱负重背负的“汉奸”罪名,获得“重生”。
除此以外,我觉得他在抗日过程中,每次都险象横生,稍不注意可能就与世长辞了!
每一次被日本人“请去”,他除了要和日本人斗志斗勇,还要一次又一次和“内部人”汇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没有坦白自己的情况,就会被“内部人”误会,从此蒙羞,永不超生!
王文琪后来被划分成“地主”的成分,被划分成“右派”,被批斗、被羞辱,他都是“忍”。如果忍不住,估计就了此残生。忍住了,就可以迎来“重生”。
王文琪后来还做了很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事情,捐献学校、成立奖金奖励优秀的学生和教育者、成立民间慈善组织。即使他离开人世了,他的受惠者都会记得他,他在受他恩泽的人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活着。
二、刘梦舲的“重生”
很羡慕王文琪和刘梦舲这对夫妻!
刘梦舲不能生育,王文琪不介意,相反,还把刘梦舲当作女儿来疼爱。
后为了保护刘梦舲,想和她离婚。刘梦舲却被王文琪处处为她着想而感动,坚决不离婚。哪怕丢了教师的工作,哪怕要被下放到农村。在农村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两夫妻却过得很幸福!
再后来,刘梦舲在批斗中撞晕后就再没有醒来,王文琪明白,她成了植物人。别说在那个年代,即使放在现在,家里有人成为了植物人,生死真的就在至亲的一瞬间,当然还得看家里有无支撑下去的经济资本。
幸好刘梦舲嫁给了王文琪!王文琪并没有放弃她,他知道自己妻子成了植物人,王文琪想到的是怎么利用自己的资源:所学的知识、所有的珍贵药材、所可以为妻子的所有事去努力让妻子活下去、醒过来!看到这里,真的超感动!得夫如此,妇复何求!
幸好上天保佑!在王文琪的努力下,刘梦舲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特别好,精气神一天天好,在某一天,竟然还醒过来了!真的太好了!“恩爱夫妻莫过如此!”这辈子跟定这个男人了!这个救命之恩太让人感动了!是王文琪不懈的努力,让刘梦舲“重生”!真好!
个人觉得梁晓声先生的这本《重生》真的很好看!很精彩!喜欢!看到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内心充满力量,加油!
《重生》读后感(七):《重生》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在以屈求伸中坚守信仰
从来都不敢小瞧小人物的力量,虽然我们总是把羡慕的目光投注在大英雄的脸上。
梁晓声,著名作家,1942年9月亮2日出生于哈尔滨,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2019年8月16日凭借《人世间》获得我国文学的最高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同年9月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梁晓声最新长篇小说《重生》讲的就是小人物的故事。
1944年在被日军占领的华北平原,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高梁是当地农民对抗日的无声表达。日本人不吃高梁米,喜欢吃大米,但是这里只种高梁,没办法他们也只得抢来吃。在一次平常的抢粮食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一头小猪崽偷跑了出来,三年没挂过油水的日军就像饿狼看到羊一样扑过去逮猪。它的主人韩大娘心疼猪,被一脚踹在地上,惹恼了韩大娘的孙子韩柱,气急败坏的藤野要把韩柱烧死。在这紧要关头身板单薄,被村民看做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王文琪勇敢的挺身而出救了韩柱。要知道身为村长的韩成贵当时都被吓傻了。
之后王文琪的噩梦开始了,他既要巧妙的和日军周旋,又顶着被村民当成“汉奸”的压力,被自己救下的韩柱恨到骨子里。他孤独得像黑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没有任何光能照亮一点点的黑夜。在煎熬中等到了日军无条件投降,但驻守在县城的日军拼死抵抗并抓了300个百姓做为人质。八路军一时也没办法了,王文琪再次献身又献计,里应外合,以最小的损失夺下县城,又一次立下大功。
王文琪不是“弱者”,他是性情中人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祖辈在当地很有威望。他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进入日本的一流学府东京大学生,并且博士毕业,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以他的能力本可以跑得远远的,但他为了家里的祖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遭损毁,自己守着才放心,又可以教村里的孩子识字读书,教他们做好人的道理。还常说小日本在中国的的气数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中国人的苦难很快就熬出头了。
在一次次质疑声中变成了夹心饼干
如果说第一次向日本人低头是为了救韩柱的命,村里的人都可以理解,当他被带到炮楼时还都凑东西准备营救他出来。但随着他接二连三的被日军“请”走,而且给了他很高的礼遇,最后又大陈仗毫发无损的护送送回来。用韩成贵的话说,不把他当成通敌的“汉奸”,都不是村里的正常人。更要命的是日本军官强行压着村民用抢来的建筑材料修缮他家的残垣断壁,另这层误会雪上加霜。他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紧急关头,深入虎穴,机智解决棘手问题
城里的日军拼死抵抗的时候,他利用前期取得的信任,在饭菜中毒翻日本人,里应外合,拿下县城,最后杀了带给他屈辱的日军指挥官,瞬间解压了。活脱脱的爱国人士,给扣上“汉奸‘的帽子,任谁都会被逼疯。
《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写给胜利者的历史,燕雀只能当作鸿鹄的背景。恐怕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王文琪尤其深刻吧。
《重生》读后感(八):从一个不一样的抗日英雄,我们来谈谈教育
近些年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英雄人物是千篇一律,正义凌然、宁死不屈、机智过人、英勇无比;剧情也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无非就是国人勇敢坚强又机智,鬼子蠢笨无脑,然后一顿手撕,大快人心,最终毫无悬念的好人都不是,坏人死光光。
《重生》这本书是梁晓声的转型之作,开头没有序言,直接简单粗暴的直接讲故事了。书里的英雄人物让人耳目一新,人物的心理刻画更细腻更全面。他是个家道中落的小人物,也是个名医之后,还是日本的东京大学的博士。他不是个完人,身在敌营也会懦弱怕死的睡不着觉,也会因为生理冲动睡了日本军妓,面对敌人也能巧舌如簧低三下四两面三刀;但是他又是个英雄,为了救乡亲们甘愿受辱甘愿被怀疑,为了避免一场硬仗,可以以身犯险独闯敌营让国人免了一场恶战,最终砍下敌人的头颅。在2000年之后不但国人对他感恩有加,也有诸多日本人来寻访参拜。王文祺这样平凡又传奇的一生,我认为除了他自身品性好外,他的父母也不是一般人。我们接下来看看在这乱世他们给主人公留下了些什么吧。
王家祖上是京城名医,家底丰厚。书里说王家“盘缠是不会缺的,不管在任何地方,包括国外,即使几年内没有收入,衣食住行也不至于成为问题的”,也是因为有这丰厚的家底,王文祺才有钱有闲的留学日本,成为东京大学的博士,并且能讲的一口好听又流利的日语。这些学识和古玩在后期讨好藤野和池田的时候起到了一些关键作用。
书中多次讲到王家从医的善举,面对有竞争关系的同行也能鼎力相助。村里人诊治从不收取分文不取,特别是救助了韩成贵的父亲,以至于在全村人对王文祺充满怀疑时,韩成贵还尽心尽力的去帮他;在那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他还能在县城能赊账烧鸡、馒头、包子、烧饼已经药材等物品,讨好了日军,这都是王文祺祖辈们积攒的人品,
王家从祖辈就是基督教徒,王文祺也是,有信仰够仁慈对生命的有足够的敬畏。所以王文祺在韩柱差点被烧死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即使受尽屈辱想到能救人一命能忍了下来。在最后一战中,明明可以用毒药将日军全部毒死,而是改用了泻药,让本已投降的大部分日军得以保命。
名医后代,王父曾亲自指导,让王文祺对按摩推拿中医疗法深谙其道,治好了池田的腰伤缺的信任,对植物人妻子也能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按摩推拿熬药直至苏醒。王文祺无论是县中学的校长还是行医,终究是有安身立命的本事的。
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王家人不但给王文祺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更重要的还有精神上的传承。因为品行不端一切白谈,只有物质没内涵必会“富不过三代”,只有在内外齐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良好家风中,才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乱世如此,现世也如此。
《重生》读后感(九):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英雄,但是他可以选择在那一刻站起来,做个英雄。
收到这本新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在撕开封膜的那一刻,内心总会涌起一丝激动,这是读书人才有的心灵交会。即将与一位时代的智者进行沟通,生怕自己的才学不能匹配。
说来惭愧,我一直就不是严肃文学的拥趸,甚至对这种获奖大师的作品有一些抵触,毕竟得奖就意味着最“严肃”嘛。但是经历了一场近6个小时的阅读后,合上书的我内心已经对这类“根正苗红”的严肃文学大为改观。
文章的大意并不难懂,儒雅斯文的主人公王文琪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少年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自己留日归来的特殊身份,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鬼子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却从不敢轻易暴力反抗,但实则内心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恨,最终亲手斩掉当地日军长官的头颅,走向重生。
梁老的文笔流畅且俏皮,有时甚至会夹杂几句年轻人看了才会会心一笑的对白,整本书通体读下来都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对那段历史的生动还原使我这个正宗的90后也能看得懂,不光看得懂,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事件的亲历者,会随着主人公的紧张而紧张,受辱而受辱。在这一刻,中国人这个血脉概念变得格外明晰,相信每一个通读过《重生》的读者都应该接受了这一场很生动的爱国教育。
文章的主人公并不是常见的“伟光正”形象,是一个值得被深入琢磨和研究的艺术形象。东京大学日本文化史博士身份的他,在抗战期间,也只能隐于农村,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如果不是因了一场敌寇扫荡的意外发生,他可能会继续“归隐”下去,凭着祖上的荫产,只要活着,纵在乱世,也能活得相当不错。可是随着一场意外的到来,正义感驱使下的他,毅然的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乡亲的生命。从这一点上看,主角有“勇”,甚至胜于村长。
那主角算是一个“勇者”吗。很遗憾,我们这位真性情的主角,一辈子也只“勇”了两次而已。往后的书中描写的大段事件中,他频频向敌寇“阿谀献媚”,被同胞视为“懦者”“叛徒”,使得他在敌寇凶残和民族义愤的夹缝里苦苦挣扎。这种痛苦,虽有不同的起因,但当代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可以感同身受。没有几个人能活成一块刚正不阿的铁板,总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去妥协,甚至委曲求全,只不过守住底线那就是“曲线救国”,守不住,那就成了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了。
这个道理对于抗战时期每一个与日寇对抗的“局内人”来说,就变成了能不能守住“为了广大乡亲谋利益”这条底线了。相信每一个读过本书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主角做出的种种献媚行为,确实是为了保全乡亲们的性命。但同时,主角也并非“伟光正”,在军妓事件上就可以体现。这段描写丰富了王文琪这个角色的形象,使之变得有血有肉,更平易近人,使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抗日培训”的良民形象立得住,不至于显得虚假。
小说最后,王文琪亲手斩杀了敌寇指挥官池田,这是书中的第二次“勇”。梁晓声并未把王文琪写成这样完美的一心舍生取义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的“神”。他面对质疑也会急躁与怨怼,面对美色诱惑也会把控不住……他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在那个特殊年代,做了一件并不平凡的事情。于是,才能产生文学化、戏剧化的张力。
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英雄,但是他可以选择在那一刻站起来,做个英雄。
我想这是我读罢最大的收获了。
《重生》读后感(十):《重生》:致敬那些牺牲的、停留的、远去的灵魂
这本梁晓声老师的《重生》不是特别长,读完很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作为一个不太了解战争史,甚至有时会刻意回避战争这种想想就痛苦的事件的读者,会觉得这是一种心痛却又不至于带来创伤的、特别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主题是“重生”,但是这个主题在书里不是一个被明示的概念。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里感叹的大概会是主人公王文琪所经历的这一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是多么的可笑可叹,只怕不会是什么重生。那么,在我们看完一整本书,回过头来凝视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会浮上心头:这是谁的重生? 作为个体的重生——王文琪的重生 王文琪的重生不单指性命上的九死一生,更是一种角色上的转变。王文琪一开始是一个传递中华文化与希望的教书先生的“被保护人”在经过了和下层军官藤野的初次斗志斗勇之后,王文琪成长为一个可以为己方提供情报、保全百姓性命的“保护者”。这种重生是胜利的基础。无论是从教师到战士的重生,亦或是从农场走向战场的重生,是一种时代的缩影,是一种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的可敬重生。 作为群体的重生——日方普通士兵的重生 在小说的最后,日本天皇方面已经宣布投降,但是日方的池田长官仍在负隅顽抗。主人公王文琪在最后偷袭的时候的抱着只打伤,不打死的态度。因为中国不虐待俘虏,所以这些日本伤病大多回到了故乡。其实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作为侵略方的日本底层士兵早已无心恋战,不想白白送死。只是作为长官实现政治理想的傀儡,他们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对于这些日方人员来说,这条捡来的性命就是一种重生。他们带回的反战情绪,加速了世界的和平,打破了冤冤相报的死循环。没有人喜欢战争,战争说到底只是少数人的博弈。从战时的被动参与到战后的回归日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是一种可喜可贺的重生。 作为国家的重生——中华民族得到了重生 近现代史是历史课里最揪心的一段中国。很多很多名目的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似乎在不停的发生。频率已经多到让人觉得半殖民地的状态都已经摇摇欲坠,时代的列车似乎已经失控,加速掉下殖民地状态的悬崖。讲究“术”与“势”的读书人和一腔热血的农民一起,用各自的方式,驱除了来自外部的侵略,完成了自身内部的革新,硬生生的挽回了颓势,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得以好好延续。这一份成功既需要王文琪式的“智”,也需要赵队长式的“勇”,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能想起《世说新语》里的那一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王文琪是东京大学的博士,祖上是很有人望的老中医,如果没有冯谖式的焚烧地契,那么他也是大片土地的实际控制者。就是这样的一个“高富帅”,在那种外敌入侵、强敌环伺的时代背景下,也不得不一次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低头。要是换一个和平年代的设定,像藤野、副官、日方警卫员这种没有学识和家世的低等级军官和王文琪这样的人的人生是根本不会有交集的。但是放在这种侵略和被侵略者的视角下,王文琪就被迫的成为了阿猫阿狗都可以欺凌的角色。文中没有被提及的其他百姓的水深火热肯定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说句玩笑话,我大概是受不住这种屈辱,也没有办法在那种环境里面存活下来的。所以,要向所有为如今的和平生活做出贡献的前辈致敬,获得和平的生活靠的不是某一种虚幻的宏大叙事,而是靠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牺牲。前辈们的灵魂停留在了战争年代的春夏秋冬,但是活着的人却不能因为战争年代的远去就忘却。不能忘却这些为家国奉献的灵魂,然后成为一个值得前辈们的牺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