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重生》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27 03:34: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重生》的读后感大全

  《重生》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生》读后感(一):“英雄”从不歇斯底里

  《重生》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可能是近年有关抗战题材作品剧情过于狗血,我一直在想作为严肃文学的《重生》会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情节或者歇斯底里型的人物去推进剧情,万幸 ,并没有。

  1944年秋,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在日军扫荡粮食时,一位青年与日军小队长发生冲突,险些被活活烧死,千钧一发之际主人公王文琪的一句日语救下青年,同时也将自己卷入韩王村抗日的漩涡。王文琪出生于医学世家,王家在当地颇有名望,他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取得东京大学日本文化专业博士学位,说得一口地道的日语,这样的教育背景他能够在被日军抓走后能平安归来 ,回村后武装队长对内宣布王文琪成了村子里抗日的“内部人“。他下定决心要取得日军信任,在杀害同胞时能说上话挽救同胞生命,还能通过接触预先知道作战计划,提醒武装队和乡亲们预备在先。从此,他违心的讨好奉承日军,不明所以的村民一改对他的恭敬态度,唾弃仇视他。

  看似王文琪身处被动,但关键时刻都是他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中求得生路。在日军的多年侵略下,许多人对这样胆战心惊的生活已经麻木,老百姓只能苟且着,等待胜利的到来。王文琪这么多年在村子里也只是教教孩子们识字唱歌,并没有参与到抗日中,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在爆发冲突时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以柔克刚。有勇有谋不足以周旋于日军之间,还要再加上一点运气。王文琪太了解日本人了,或者说了解日本文化。他看出小队长对日本上层贵族的憧憬期望,也看出大佐对战事的野心,他愿意做那颗“任人摆布“的棋子。王文琪这样的人物对于抗日胜利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就是有许许多多王文琪这样的人,才能使中国在多年侵略蚕食下,没有失去战斗力,“王文琪”应该是一种符号,是抗战期间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符号”,看似懦弱,被奴役,却有一种不屈服的勇气,能在夹缝中爆发出力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整本小说充满电影感,开篇对高粱地的描写让我想到白鹿原的海报,大片大片的高粱地,好像听到风吹过的沙沙声。迅速把读者拉进小说中,然后在作者生动的文字下,一口气读完整本。作者没有把场面写大,更多的是几个人之间的“小场面”,但紧迫感并没有打折扣。不同人物之间互相猜忌,又互相试探,慢慢再带动整体氛围的变化。在敌强我弱的时局下,“以柔克刚”方是良策。

  《重生》读后感(二):隐忍下的重生

  他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容忍! 鬼子高高在上,让他擦鞋,他将鞋擦的完美无缺! 鬼子让他治病,他用自己源远流长的世家医术将其治愈! 他跪在地上说“皇军万岁万万岁”,苟且偷生,心里疯狂在想如何减少中国的牺牲! 他被老鬼子鬼魅式的洗脑甚至教他如何杀人,他心里在想怎样用他教的方式将来以何种方式结果了他的性命! 他被要求要唱日文歌,他唱的让无数日本鬼子为之心颤痛苦哀嚎!

  他卑微的毫无疑问!但他的爱国之心也毫无疑问!根深蒂固! 他是一名高深莫测的医者,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并且他是一位精通日本文化的人,他用精通日语去让日本人自己望尘莫及!他用日本的武士道义去约束威胁日本人的卑鄙行为!他用日本的看似美妙的歌声去唱碎日本人的心灵!他用日本人毒害中国人的下贱使日本人而下贱!他用中国的神圣的中医医术让日本人惊叹!他用中国人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麻痹着蛊乱着老鬼子的神经脉络!他用中国的古诗历史满腹诗书让日本人望洋兴叹! 他在一切奇耻大辱、不三不四下忍着,忍着,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麻痹着鬼子的大脑!他很卑微,但他用卑微化成了一把利剑,精准的刺入了鬼子的心,刺穿了鬼子的心脏。

  《重生》读后感(三):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英雄,但是他可以选择在那一刻站起来,做个英雄。

  收到这本新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在撕开封膜的那一刻,内心总会涌起一丝激动,这是读书人才有的心灵交会。即将与一位时代的智者进行沟通,生怕自己的才学不能匹配。

  说来惭愧,我一直就不是严肃文学的拥趸,甚至对这种获奖大师的作品有一些抵触,毕竟得奖就意味着最“严肃”嘛。但是经历了一场近6个小时的阅读后,合上书的我内心已经对这类“根正苗红”的严肃文学大为改观。

  文章的大意并不难懂,儒雅斯文的主人公王文琪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少年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自己留日归来的特殊身份,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鬼子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却从不敢轻易暴力反抗,但实则内心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恨,最终亲手斩掉当地日军长官的头颅,走向重生。

  梁老的文笔流畅且俏皮,有时甚至会夹杂几句年轻人看了才会会心一笑的对白,整本书通体读下来都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对那段历史的生动还原使我这个正宗的90后也能看得懂,不光看得懂,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事件的亲历者,会随着主人公的紧张而紧张,受辱而受辱。在这一刻,中国人这个血脉概念变得格外明晰,相信每一个通读过《重生》的读者都应该接受了这一场很生动的爱国教育。

  文章的主人公并不是常见的“伟光正”形象,是一个值得被深入琢磨和研究的艺术形象。东京大学日本文化史博士身份的他,在抗战期间,也只能隐于农村,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如果不是因了一场敌寇扫荡的意外发生,他可能会继续“归隐”下去,凭着祖上的荫产,只要活着,纵在乱世,也能活得相当不错。可是随着一场意外的到来,正义感驱使下的他,毅然的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乡亲的生命。从这一点上看,主角有“勇”,甚至胜于村长。

  那主角算是一个“勇者”吗。很遗憾,我们这位真性情的主角,一辈子也只“勇”了两次而已。往后的书中描写的大段事件中,他频频向敌寇“阿谀献媚”,被同胞视为“懦者”“叛徒”,使得他在敌寇凶残和民族义愤的夹缝里苦苦挣扎。这种痛苦,虽有不同的起因,但当代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可以感同身受。没有几个人能活成一块刚正不阿的铁板,总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去妥协,甚至委曲求全,只不过守住底线那就是“曲线救国”,守不住,那就成了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了。

  这个道理对于抗战时期每一个与日寇对抗的“局内人”来说,就变成了能不能守住“为了广大乡亲谋利益”这条底线了。相信每一个读过本书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主角做出的种种献媚行为,确实是为了保全乡亲们的性命。但同时,主角也并非“伟光正”,在军妓事件上就可以体现。这段描写丰富了王文琪这个角色的形象,使之变得有血有肉,更平易近人,使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抗日培训”的良民形象立得住,不至于显得虚假。

  小说最后,王文琪亲手斩杀了敌寇指挥官池田,这是书中的第二次“勇”。梁晓声并未把王文琪写成这样完美的一心舍生取义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的“神”。他面对质疑也会急躁与怨怼,面对美色诱惑也会把控不住……他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在那个特殊年代,做了一件并不平凡的事情。于是,才能产生文学化、戏剧化的张力。

  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英雄,但是他可以选择在那一刻站起来,做个英雄。

  我想这是我读罢最大的收获了。

  《重生》读后感(四):《重生》:致敬那些牺牲的、停留的、远去的灵魂

  这本梁晓声老师的《重生》不是特别长,读完很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作为一个不太了解战争史,甚至有时会刻意回避战争这种想想就痛苦的事件的读者,会觉得这是一种心痛却又不至于带来创伤的、特别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主题是“重生”,但是这个主题在书里不是一个被明示的概念。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里感叹的大概会是主人公王文琪所经历的这一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是多么的可笑可叹,只怕不会是什么重生。那么,在我们看完一整本书,回过头来凝视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会浮上心头:这是谁的重生? 作为个体的重生——王文琪的重生 王文琪的重生不单指性命上的九死一生,更是一种角色上的转变。王文琪一开始是一个传递中华文化与希望的教书先生的“被保护人”在经过了和下层军官藤野的初次斗志斗勇之后,王文琪成长为一个可以为己方提供情报、保全百姓性命的“保护者”。这种重生是胜利的基础。无论是从教师到战士的重生,亦或是从农场走向战场的重生,是一种时代的缩影,是一种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的可敬重生。 作为群体的重生——日方普通士兵的重生 在小说的最后,日本天皇方面已经宣布投降,但是日方的池田长官仍在负隅顽抗。主人公王文琪在最后偷袭的时候的抱着只打伤,不打死的态度。因为中国不虐待俘虏,所以这些日本伤病大多回到了故乡。其实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作为侵略方的日本底层士兵早已无心恋战,不想白白送死。只是作为长官实现政治理想的傀儡,他们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对于这些日方人员来说,这条捡来的性命就是一种重生。他们带回的反战情绪,加速了世界的和平,打破了冤冤相报的死循环。没有人喜欢战争,战争说到底只是少数人的博弈。从战时的被动参与到战后的回归日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是一种可喜可贺的重生。 作为国家的重生——中华民族得到了重生 近现代史是历史课里最揪心的一段中国。很多很多名目的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似乎在不停的发生。频率已经多到让人觉得半殖民地的状态都已经摇摇欲坠,时代的列车似乎已经失控,加速掉下殖民地状态的悬崖。讲究“术”与“势”的读书人和一腔热血的农民一起,用各自的方式,驱除了来自外部的侵略,完成了自身内部的革新,硬生生的挽回了颓势,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得以好好延续。这一份成功既需要王文琪式的“智”,也需要赵队长式的“勇”,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能想起《世说新语》里的那一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王文琪是东京大学的博士,祖上是很有人望的老中医,如果没有冯谖式的焚烧地契,那么他也是大片土地的实际控制者。就是这样的一个“高富帅”,在那种外敌入侵、强敌环伺的时代背景下,也不得不一次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低头。要是换一个和平年代的设定,像藤野、副官、日方警卫员这种没有学识和家世的低等级军官和王文琪这样的人的人生是根本不会有交集的。但是放在这种侵略和被侵略者的视角下,王文琪就被迫的成为了阿猫阿狗都可以欺凌的角色。文中没有被提及的其他百姓的水深火热肯定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说句玩笑话,我大概是受不住这种屈辱,也没有办法在那种环境里面存活下来的。所以,要向所有为如今的和平生活做出贡献的前辈致敬,获得和平的生活靠的不是某一种虚幻的宏大叙事,而是靠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牺牲。前辈们的灵魂停留在了战争年代的春夏秋冬,但是活着的人却不能因为战争年代的远去就忘却。不能忘却这些为家国奉献的灵魂,然后成为一个值得前辈们的牺牲的人。

  《重生》读后感(五):《重生》-一个“儒者”以柔克刚的故事

  本书作者梁晓声,第十届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重生》是他的最新长篇巨作。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我一天就读完了,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主人公王文琪,跟着他一起经历种种危险。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书中的人物故事大都在韩王村,作者对那时村庄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大众的团结,get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又给我们这些身在和平年代的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书的封面是一大片的高粱地,开篇也描写了一大片丰收的高粱地。原来高粱地也成了抗日的武器。高粱米日本人吃不惯,长时间吃会伤胃,所以韩王村的村民不种水稻和小麦,只种高粱,就让日本兵的胃受伤,而且高粱地也成了敌后武工队的“青纱帐”,是敌后武工队消灭日伪军的有利掩体。

  还有在韩王村里面找不到一条狗。一般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喜欢养狗,狗是家家户户孩子们忠心的朋友,韩王村为什么没有一条狗呢?读了才知道敌后武工队往往在夜间活动,这样村里必会有狗叫,就会被鬼子利用,在村里逼问乡亲说出敌后武工队的行踪。所以乡亲们一咬牙一狠心都将自己家的狗自行消灭了。

  韩王村的每一位村民用自己的方式如种高粱,不养狗等去抗日,去爱国,在他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团结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让我想起今年我们国家的抗击新冠病毒的事情,也正是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居家宅家不聚集才让病毒得以控制。普通人民群众居家也是为抗疫出一份力,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说讲述的是一段离奇曲折而生动感人的抗日故事。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秋天,在韩王村,一小队日本兵在村里扫荡抢夺村民的粮食,一个村民因为推了日本兵而要被日本兵烧死,在这个紧急关头,主人公王文琪勇敢的站了出来,凭借流利的悦耳好听的日语引起日本兵的注意,自己忍受跪着擦鬼子的靴子来换取了村民的性命。从此,主人公王文琪踏上了他的抗日之路。这条路是异常屈辱的,在鬼子面前他百般讨好,给他们送好吃的,帮他们治病,因为这样也让乡亲们引起了误解,误解他就是“汉奸”,在这样的夹缝里面主人公艰难的与鬼子周旋,最后终于云开雾散,亲手杀死了老鬼子池田。

  我看过听过无数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英勇就义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但书里的主人公王文琪这个英雄不同,他以柔顺反抗强横,以柔弱展示力量,彰显了一种隐忍不发的人生智慧。

  他在鬼子面前“拍马屁”,受很多屈辱,每天都在刀尖上活着,每天都感觉自己可能被鬼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杀死,另一方面还要承受乡亲们的不理解,甚至他救过两次的韩柱子也不理解他,村里很多乡亲认为他贪生怕死,没骨气,给中国人丢脸,是汉奸,甚至围堵于他家院门外骂他,这样的隐忍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书里有一句描写“王文琪默默听着大人孩子骂他时,心里一直思考着自己还能做什么。”就是在这样的骂声中他想出了最后那个端小鬼子老窝的好办法。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的王文琪主人公就是这样利用他熟悉日本语了解日本人的性格优势一步步打入敌人内部,取得了鬼子的信任,进而保护了同胞的性命和利益。这种隐忍的智慧特别让人感动。

  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一条路不通,我们是不是能不放弃,尝试多种办法,跟书中主人公一样采用“曲线救国”“以柔克刚”的方法,同时有着被讨厌的勇气,最终完成目标,也是我读完本书能从主人公那里得到的启示。

  《重生》读后感(六):《重生》:隐忍,儒者之勇

  早在梁晓声凭借《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之前,就对这位作家之前的作品有过一定的了解。他的小说常常是在现实主义的结构环境下拥有更加英雄化或者平民化的创作特点。“知青”文学一直都是他过去创作小说的标签之一。在小说《知青》、《今夜有暴风雪》等“知青”作品中,梁晓声描绘了一批身处特殊年代的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充满迷惘,承受痛苦,感到困惑,又不断思索,却在那些物资贫乏,精神禁锢的岁月里依旧不忘记自己曾经的坚守与信仰,作者写作笔法大气滂沱,悲壮沉郁,无处不在的抒发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而在小说《人间烟火》、《父亲》等作品中,作者又将目光对准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这样一个容易导致社会普遍价值观群体性轰塌的年代,当其他的作家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中试图探索寻找所谓人类的劣根性并加以批判时,梁晓声则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内心正直善良的平民们。应该说,一直以来,梁晓声的作品总是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大时代下去挖掘属于人性的光芒。

  本书《重生》是今年作者最新的长篇小说,也可以看作他在成名多年,享誉海内,获得的茅盾文学奖足以让他功成名就之后的彻底转型之作。当一个只需要不断重复自己便可以写出佳作的作者,在人生创作的最高峰放弃之前所有累积的经验成果,转而投身到自己不曾涉猎过的创作题材中,选择重新出发,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所有读者的尊敬。在本作中,作者没有把小说的时间搁置到近现代,也没有把大背景设置成之前创作中习以为常的时代格局,而是转而讲述一个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传奇故事,不仅让阅读者们眼前一亮。

  事实上,近十年来,随着抗日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就早已不再是严肃文学作家可以染指的创作境地了。太多情节的虚假宣传,奇葩的抗日神剧,民族的自我陶醉,和无良媒体的错误引导,这个领域实非当日可比,呈现乌七八糟一团糟粕的境地。任何一个严肃的思考和话题一旦沾染其中,通通会变得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当假话说了千遍成为习惯,真相早注定毫无立足之地。无法想象,梁晓声是怀抱着多大的勇气才敢去挑战这样一个客观现实。

  小说并没有去讲述一个关于炮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战争故事,作者把视角深入到一个宏大时代背景下某个小切口处,用一时一地一人的形象与遭遇来折射出这个大时代下的全貌,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身。作者在本文中着力于刻画了一位名叫王文琪的“懦者”形象,来讲述一段有别于传统认知的抗日传奇。这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没有攻城拔寨,没有战争屠杀,有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用自己的隐忍和智慧捍卫自己祖国的往事。在这个故事中,暂时的“卑躬屈膝”是一种反扑力量的积蓄,片刻的“忍辱偷生”是最后胜利的蛰伏,有些人为了信仰可以献出生命,有些人则为了信仰可以牺牲尊严,两者途虽殊,路同归,一样值得歌颂。

  本来身为东京大学日本文化史博士的王文琪,开头小隐隐于野,做一位乡村老师避祸乡村,与世无争,却因为一次日军的扫荡,为了救一名年轻人而不得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从此开启了一段深入敌营,与虎谋皮,与敌周旋的“汉奸走狗”生涯。一头,他需要面对祖国同胞仇视的目光和不解,另一头,他又得时时提防日军的怀疑和试探,并且要“曲线”地保护乡亲们。

  苏东坡在他的《留侯论》中所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若此刻他能见王文琪所作所为,必深以为然。

  直到小说最后,这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汉奸”亲手斩杀池田,以报国仇家恨个人荣辱之仇。此时此刻,“懦”与“勇”,这两个本该背道而驰的人生态度,在王文琪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这里作者梁晓声通过本书,正是要把这进退相反,南辕北辙的二者进行了属于中国传统智慧式的解读,智者之懦,不是退缩,躲藏,唯唯诺诺,而是一种暂时的屈服,隐忍,而是退避三舍,蓄势待发。《易经》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智者之勇,不是莽撞,冲动,不计后果,而是一种铭记在心的坚持,不惧艰险的奋斗,和敢于抛弃一起的牺牲。《孟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文明能否得以延续的重大战争,那些能让我们得以取得这场战争胜利,并且重新从这场灾难中获得新生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枪炮武器,还有这样一个个会将自己的“勇”隐藏到“懦”之中,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性命,不轻易放弃赢得这场战争的信心,不轻易认输投降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作为一位拥有几十年创作经验的小说作家,梁晓声在小说的创作中,展现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叙事手法,让整部小说的情节推进自然流畅,气氛渲染张弛有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带入到作者所营造的跌宕起伏的紧张情节中,又被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外在的遭遇而调动起情绪的共鸣。同样,作者在有些语言设计上,又表现出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哪怕年轻人读来都不免会会心一笑。

  作者将小说取名为《重生》,其实是一部借“抗日战争”之壳讲述的有关人性的故事。《道德经》中有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正是这种以退为进,隐而不发,在雌伏中积蓄力量,在屈辱中等待机会,才是一个智者所拥有的深刻智慧。

  重生,不只是一个生命的起死回生,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救赎。只有当王文琪手起刀落,手刃敌酋时,一个曾经被压抑至极点的心灵才能得以解脱,逆境中的忍耐只为了最后的逆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重生》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