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由魏德圣执导,林庆台 / 马志翔 / 安藤政信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赛德克·巴莱》影评(一):目前华语电影中原声做得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今天给老婆介绍中国龙图腾的由来猜想时,突然点开我的收藏重听这部电影的原声
才看到知乎上的这条文章。
本身这类电影就是很极端的,觉得好看的就说好,觉得不好看的就说不好!
本身这部片子我并没有看完,
但我从音乐中听出了一个种族为了延续的抗争和不屈!
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内外文化的冲击
让我们只记得向钱看,向前看……
而这部片子,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向后看、向过去看的机会
所以从华语电影音乐的角度,我是给90分的!
《赛德克·巴莱》影评(二):战。斗
同样是侵略,
一个是同地猎场,一个是异处战场。
同样是牺牲,
一个是销声匿迹,一个是腐尸遍地。
同样是战争,
一个是以一敌百,一个是负隅顽抗。
什么是文明开化?
然,
无形便是侵略
冷兵器注定不能对抗飞机炸药,
血肉之躯也不能抵挡细菌枪弹。
战争没有卑劣,
当然,
同样充满血腥的战役中,
滋生的却是一种气节,
让人折服的气节。
没有happy ending。
事实没有对错,
只有现实了些许。
是历史史诗,
所以注定是悲悯的。
吟唱,
惯性认为他们是蛮夷的,
他们嗜血,他们原始,他们落后,
但打开那扇绿色的门,
除了图腾与裸露,
有精有神,有信仰。
不愿评论对错,
猎场战场都一样。
只是,有了气节,
才足以让人铭记。
宁可悲壮的死去,
也不要卑微的活。
赛德克。巴莱
是你的墓志铭。
《赛德克·巴莱》影评(三):图腾
看完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导演和剧组的尊敬,不管质量好不好,国人是不是能体会,这可是十二年呕心沥血、倾家荡产的结晶,这么多人把一段的人生都投入进这部电影里了。在国内放映的是缩减版,不过不影响观感。看到许多评论把这定义为抗战片...那明显断章取义了。影片中不管赛德克人还是日本人都有血有肉,但立场不同,性格迥异,很难做出善恶的判断。主角莫那鲁道年轻时热血方刚、勇猛无敌但更欣赏他中年时隐忍负重、意志刚强、充满野性的智慧。如同《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史诗的影片,只有心平气和,把感情带入进电影,才能理解电影。用结尾日本军官的评价:“三百名战士抵挡几千大军,非战死即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
《赛德克·巴莱》影评(四):賽德克·巴萊观后的历史评价
赛德克.巴莱,电影确实堪称史诗级,音效和画面的震撼效果无与伦比,而最让人为之一震的是电影中社民所透出的勇气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社民对日本统治者对其的蹂躏进行了坚定顽强的抗争,他们抛弃了社团之间的矛盾,莫纳鲁道振臂一呼而群起,另外,他们对祖先的崇敬,对故土的热爱都是达到了极致。现在耳畔任然回响着莫纳鲁道吟唱的远古歌声......
片中给人展现出来社民的英雄气概、智慧、无畏。可以说,这就是东方的斯巴达啊!女人都很man!呵呵
但这只是电影展现出来的,这只是一个故事,我在网上也查了一下历史:“雾社事件”,此事件是台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二大规模的反抗,这只是民族性的,从深远角度来看,难成大事。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不认为他们的暴动有什么可值得赞叹的地方,只是一群土著,他们对暴动的含义、暴动的对象、暴动的后果想法太简单了,至于战术的运用,那也只是土著多年来猎人的嗅觉。
他们暴动就是为了对祖先的祭献,但我觉得更像是他们为了宣泄不满的个人情绪,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你把老子惹了,老子宰了你。这样的人很难长久。
他们暴动的对象显然是日本人,所有的日本人,包括妇女和儿童,我不认为他们这样做有多么正确。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或者说是借口。
他们暴动最后被镇压了,六个部落最后只剩下几十口人,只为了那句“为了部落”之类让人振奋的话。我觉得一定是他们当时肾上腺激素分泌过量了吧。
亚洲很大,东亚,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崇尚儒和道;南亚,印度,人们崇尚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难道鲜红的台湾樱花与洁白的印度棉花真的有8840米的差距么?
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印度独立时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以部落的覆灭换骄傲的种族气节,不知道值不值得。
令全族人悍然赴死,是莫那鲁道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这个种族不屈骄傲的灵魂?
儿童被送入番童教育所接受奴化教育,青年去日本参观接受文明洗礼,年轻的高山族人白净的脸,当一个部族的后代与先人骤然走远。
电影在英雄化莫那鲁道,他出去种族大义奋起反抗。他的个人主义呢?少年得志又被迫屈服,整个部族的首目但受尽日本人侮辱,整个事件的起因也是因为他殴打吉村走投无路,才最终决定发动。
不论起因为何,高山族人宁可战死也不投降不屈的精神……让我觉得……做一个高山族人,真是骄傲啊!有这样的祖先。
《赛德克·巴莱》影评(六):《赛德克•巴莱》:台湾版本•拉登的哲学思考
《赛德克•巴莱》:台湾版本•拉登的哲学思考
马庆云/文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有很多个剪辑版本,5月10日要上的大陆院线版本,是一百五十几分钟的剪切版,与之对应的,有一个二百七十分钟的完整版本。后者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种子,在故事的完整性上超过即将上映的版本。我连贯地看完了这个分上下两部的完整版本。故事讲述的是台湾的一个原始居民部落的首领带领部落民众抗击日本政府在台湾统治的事情,这个故事的母版是台湾的“雾社事件”。
先大概介绍这部电影。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都是魏德圣,《海角七号》的导演。它的制作成本很大,在台湾岛内颇具影响,但在国外和香港的电影节上斩获不多。有外媒和大陆的一些媒体批评这部电影渲染了过分的民族情绪,当然,我不知道这些批评文章的撰稿人是否看过二百七十分钟的完整版本,还是只看过一个一百五十几分钟的国际通行版。我看完上下两部的完整版本之后,没有觉得这部影片像《叶问》、《霍元甲》等等一样过度地渲染了仇日的民主情绪,相反,却觉得,《赛德克•巴莱》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原始文明如何面对现代文明?
影片的开始,用了一个很长的篇幅描写主人公莫那狩猎然后成为部落首领的故事。而且影片从始至终,都保留着对台湾这批原始居民狩猎、生活等状态的真实记录,甚至于影片冒着略显拖沓的风险,加入了大篇幅的原始部落的歌曲,及至整部电影的对白,均是用他们这些部落的语言,而不是普通话,或者英语。有评论诟病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过多,作为一名观众,我没有觉得战争场面繁琐,相反,很多战斗场面存在哲学上的各种悖论,其实是人真实的纠结状态的体现,很值得仔细观看与回味。
影片给我冲撞最大的,便是台湾原始的土著文明与日本外来的先进文明之间的冲突。主人公莫那的部落和种群是讲图腾崇拜的,为了祖先,他们不惧怕死亡,也拥有着猎手的品质和体制,富有战斗性,同时对族长毕恭毕敬,但却对族长以外的统治恨之入骨。而日本的外来文明,是建立在对台湾的物质和思想上的现代化建设上的,修铁路,开学校,办医院,搞商店等等,但是,这种日本的外来文明,也存在岛国必然的自卑情绪,这种自卑导致日本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必然要把日本居民和番邦居民区别开,做一个等级划分,要把自己的移民居民在地位高于台湾的这些原始居民。
因此,日本在给台湾的这些原始居民带来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与阶层压迫,一并冲击了原始居民的图腾信仰。莫那领导的这次“雾社事件”,实际上是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激烈化表现。影片具有国际视野的地方便在于,没有简单直接地站在台湾原始土著居民的立场上来颂扬莫那的这场事变,而是用各种视角展现了这场战争,两方都成为受害者,日本那些手无寸铁的移民也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因此,电影把另一个可能无解的问题抛给了观众。
——落后文明的种群是否可以因为种群之间的不平等而反抗给他们带来先进文明的种群?平等与自由更重要,还是过上一种相对安稳的生活更重要?在《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中,台湾以打猎为生的那批原始居民,选择了前者,信仰、平等与反压迫,成为他们为之战斗的主动力。甚至于部落的妇女为了能够让部落的男人有更多的粮食从而坚持更久的作战而选择自杀。同时,在部落与日军的战斗中,这些部落男人选择了本•拉登式的作战方式,不畏惧死亡,相反认为死亡是通往祖先圣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影片中,部落族群为了反抗日本人,不惜用鱼死网破、孤注一掷、血拼到底的方式来战斗,而且按着他们的信仰来看,这种战斗一旦导致死亡,也可以使得他们的魂灵回到祖先的圣地猎场去。这种作战方式,正是中东地区的原始居民(或者说反欧美的武装人员)与欧美军队的作战方式,自杀式袭击,不畏惧死亡,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圣灵的途径等等。按着这个思路来看,莫那未尝不是本•拉登。但是,美国媒体说,本•拉登袭击平民,莫那好像没有袭击平民,但也在与日本的战斗中没有控制住族人,从而导致族人杀手无寸铁的日本妇孺。这些民族情绪上的相似性,造成西方的一些电影评奖委员会,在根本上,已经不会给《赛德克•巴莱》任何奖项了。
但是,从影片的角度出发,台湾原始的狩猎族人被日本的外来文明侵袭了,他们展开反抗,又是合情合理的。我在观看《赛德克•巴莱》的时候,脑子里边一直浮现本•拉登的影子,莫那们所面对的日本文明,难道不是本•拉登所面对的美国文明?如果我们通过这部电影认可了莫那们的反抗,那我们又将怎样定性本•拉登们的反抗呢?这一点,好像才是为何这部史诗巨作无法在欧美电影节拿奖的根本愿意,也是欧美影评人为何对这部电影进行恶评的直接原因了。
与一些欧美影评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赛德克•巴莱》原原本本地展示了两个文明冲突之间的整个衍生过程,影片本身没有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只是做叙事,没有做感情倾向上的任何“偏心眼”的工作,因此,这部影片从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质量与价值都是上乘了。而欧美的文化中认为,现代文明就应该“拯救”落后文明,这与影片的中立态度形成冲突了。这种冲突才是导致《赛德克•巴莱》不被西方认可的根源。
我们沿着这个哲学问题继续往下边思考一下。日本文明没有到来的时候,台湾的土著文明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族群与族群之间,也存在战争,族群内部,也存在等级分别,族群中也存在各种现代文明认为的落后与愚昧。但是,日本文明到来了,带来了现代文明中想要的教育、医疗、铁路等等可以有的东西,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等级划分方式,日本移民和台湾土著。我们可以这么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莫那,也没有1945年的台湾重新划给民国这样的事件,若干年后,台湾的土著族群是否还会有土著待遇,是否也已经是日本公民的一部分了呢?是否也一同享有日本国家带来的福利呢?这些,应该是肯定的,影片也通过土蕃警察之口传达了这些信号给观众。哪里都有压迫,只是换了一个压迫主而已。
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看到,日本现代文明的侵入,直接造成台湾原始土著居民以狩猎为生的周而复始的文明的彻底崩溃。现代文明是否是个好事呢?当下,我们已经开始反思现代文明,人类是否已经陷入了自己急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危险境地之中了呢?我在录制电影一周酣第十九期《泰坦尼克号》专题节目的时候,提到了这种思考。当然,我承认,这种思考,本身便只能是悖论,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的,我们在这两种文明的冲突面前,最明智的方式,只能是中立的。
欧美与中东的一些冲突,实际上也正是上面提到的这种冲突。我们没办法确信谁是正确的,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故事构建,只能是用中立的态度展开。《赛德克•巴莱》便是运用了这种“中立”。可惜的是,欧美一贯觉得自己是对的,本•拉登是错的,你怎么能在这个问题上中立呢,因此,不能给《赛德克•巴莱》任何奖项的。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在两种文明的冲突悖论面前,还是应该动一动脑子的。
笔者系《电影一周酣》节目主持人,节目电影聊天群组:182802673.随文附带电影一周酣第十六期节目网络视频一个。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zNjM0NDQw.html
《赛德克·巴莱》影评(七):不屈的灵魂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可以算是国内第一部如此完整的历史长篇史诗,赛德克族人有着强大的灵魂和捍卫种族尊严的决心。他们为了心中那不可动摇的信仰拯救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日本人的统治。文明交替的新旧冲突,荡气回肠的灵魂坚守。文明如果让我们卑躬屈膝,我就让他明白野蛮的骄傲,他们可以输掉身体,但是绝不输掉灵魂。民族的信仰,不屈的抗争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图腾将永远不会泯灭!这是一首真正的精神赞歌,血气方刚的男儿歌。
"樱花"漫天飞舞,鲜血染红了奔流不息的河水。鲁道唱起了自己的歌!纸片如同鲜血一样红,散落下来!他们没有动摇也不会动摇,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每个塞克族人为了血洗祖灵而奋力拼搏!当塞克族的女人们为了战争而留下自己不屈的灵魂时,让我震惊了。这是怎样的胆识和毅力!
花冈一郎处在日本警察和同族人之间,他劝他朋友“切开吧,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做一个自由的灵魂”然后自己上吊自尽,这又有着怎样的灵魂和意志才能使他为了家园而放弃生命,追逐自由,追寻祖灵而去!这才是真正的血性男儿!
巴万虽然年纪尚轻但是他依然有着不屈的灵魂!
这五个小时给了我深深地震撼,在这精彩的五小时中,我明白了灵魂和信仰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怎样更好的深华灵魂,提升信仰。
《赛德克·巴莱》影评(八):赛德克·巴莱 影评
赛德克·巴莱,这样的一个电影名字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让不了解台湾原著民文化的人一下子没什么感觉,乍一看还以为是美国“特洛伊”一样,还不如“木马屠城记”这样的名字,至少让人以为是一场满地是血的,被意淫为史诗巨制的,而实际上是爆米花电影的东西。可赛德克·巴莱,这部长达近5个小时的台湾电影,竟然让我看得一气呵成,竟然不是爆米花,竟然是台湾的“勇敢的心”,竟然很有艺术气质,竟然颇让人回味!!!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说我搞台独,为什么不说是中国版的“勇敢的心”,可是我要正名的是这的确不是,它只属于台湾,确切的地说,只属于原住民,这种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的产物谁也无法质疑,也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影片内容就不长篇累牍了,没看过的朋友百度一下就知道。我只想把看电影过程中的感受说出来,以完成一篇地道的影评。
首先是电影本身。电影的直观感觉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在这两点上,赛德克·巴莱可以说是做到了非常的考究。它不像老谋子拍“狗熊”和“十面搞笑”那样只用色彩的搭配来忽悠观众,把电影当做中央美院的一堂美术课,也不像中国什么第几代导演那样缺乏想象力,而是完全根据故事的需求,对大自然的描述让人心驰神往,原生态的水,原生态的山,原生态的石头,原生态的树;对证明英勇的搏杀让人血脉喷张,飞奔的速度、锋利的刀口、沾满血的双手;对族人的生活的描述让人感叹这片山林猎场的神秘,夜晚的火堆影影错错,山地的赤脚承载生命,让人印象深刻的主角莫那·鲁道剑指太阳正式宣战的一幕蒙太奇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而这部电影给人听觉的享受除了常规的配乐、鼓点之类的,更摄人心魄的是原住民一声声如歌如泣的呼喊和占据很大篇幅的山歌。这些毫无伴奏完全依靠清唱的文化是人类灵魂的瑰宝,他们记载了一个族群在衍生、发展、壮大、生存、抗争、捍卫的精神,是人类心灵最后的一片净土。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部影片的策划都要有一个时代背景,抗日和爱国主义是个好题材。这就像是一个欲求不满的黑丝,让无数导演在她身上发泄、挖掘,那些喜欢滴蜡的导演还不顾黑丝的感受,强行加上自己的意愿,不尊重史实,超现代的武器此起彼伏,以为振动器就能挑拨观众的神经。当观众开始骂导演整得不美的时候,导演还非得赖人家观众都是黑木耳,不会欣赏白富美。于是各种写真就开始大行其道:叶问抖了一下爱国主义的套套,拳头是猪脚;冯小刚就聪明了,拿一堆群众演员在荒地上走了两个小时,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就连成龙大哥也不能免俗,找了一堆国家和一堆国家的演员上了一堆的政治课讲述了一个小偷变好人的故事,当然,成龙大哥的所有片子我还会去影院看的,喜欢他的人!!!
赛德克·巴莱,也是用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但时代背景仅限于“背景”,积极的参与却没有影响任何主线的布置。“雾社事件”是台湾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原著民抵抗日军,屠城了。可这样的动机除了受到强烈的压迫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寻回失去的猎场,要找到心灵的归属,要去到彩虹桥的另一端与祖灵们永远在一起!这样的纯净心灵,让人忘记了战争,让人瞧不起战争,他们唾弃生命又珍惜生命,他们野蛮可畏又值得尊敬,所有是战争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一场猎杀和围捕,原始的动机,原始的野蛮,原始的杀戮,原始的祭灵,原始的回归,原始的真是,难怪此片还有一个名字——真正的人!
“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彼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就全都在那里!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上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走进永恒的彩虹猎场吧!!”
再来说说“文明”和“贵族”。看过一个所谓贵族的定义:贵族,是崇尚贵族的精神不是暴发户的精神,它从不与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而是与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它的三个基本精神支柱是:
一、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的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的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勇于说不,而且具有知行和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和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之所以提到文明和贵族这两个词汇,一是因为两者在精神上的共通性,二是对当下价值观中大家对文明和贵族的一项情愿的蹂躏的反驳。原始部落有没有文明?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的文明就是原始的文化,是对生命独特的理解。我们所谓的文明是现代文明,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当二者在资源面前碰撞的时候,为什么原始的杀戮就是野蛮,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的覆灭就是正义呢?到头来,还是谁的拳头大谁说话。人类的战争自从告别冷兵器时代后就渐渐失去了精神支柱,只是为了资源,物质,那些为了证明勇气、信念、生活方式消失了。好莱坞的意淫大师们好歹整了个为了女人的主题,多少带些血气方刚的冲动。而大陆的神级导演们就拿着二流的道具,找了不入流的编剧,靠着一流的关系,总是抢占了黄金八点档。那些真正在拍电影、讲故事的人用一个震撼人心的作品成为了真正的贵族,他们是人们精神上的领袖和导师,他们用一个眼神,一段文字,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格的高贵。
片中日本司令官说:“三百名战士抵挡几千大军,非战死即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因为这里的樱花开得太艳红了吗?”
《赛德克·巴莱》影评(九):《赛德克-巴莱 国际版》:为 得 圣
文/满囤儿
近期总会碰到朋友询问《赛德克-巴莱 国际版》的推荐度。我的建议可能复杂了一点儿----请先进影院看一遍《赛德克-巴莱 国际版》,体验一下当今华语片最棒的场面戏带来的视听震撼,然后确认一下自己对赛德克族诸多文化是否有深入了解的欲望。如果有,那么轻再把台版上下两集的蓝光找来,往细里研究一下。毕竟,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会像影迷一样,对影片所体现的文化细节苛求。内地上映的国际版,经过魏德圣亲手剪辑后,细节上没有那么丰富,但是更加电影化,更劲、更烈。
表完态后,继续聊聊对电影本身的看法。能够看到《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必须由衷地向其导演魏德圣表示致敬。因为只有他这种对电影表达执着到不顾一切,并同时具备十足冒险精神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超越华语片环境的作品。无论是《赛德克-巴莱》电影中所讲的故事,还是这部戏的拍摄故事,都可以用导演姓名的谐音来概括,那就是----“为得圣”!
很多非球迷会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球迷称呼皇家马德里的守门员卡西利亚斯叫做“圣 卡西”。在球迷心中,尤其是皇马迷心中,这一个“圣”字的份量,何其了得。全球优秀球员那么多,有魅力有名望有成就的不在少数,可是能够得到如此一个“圣”字荣耀的,屈指可数。这样一种超越了官位、权力、财富等物化标准的荣耀,变得极其珍贵。这种荣耀是通过自己的某种行为,来征服别人看自己的态度,并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坦荡的感觉。
于是,无论日本侵略者信仰的太阳,还是赛德克族人信仰的彩虹桥,他们为了信仰而拼尽全力,甚至做出令我们咋舌的牺牲,都是为了得到一种“圣”之荣耀。片中,赛德克人为得圣,所做出的一切,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那些充满着原始野性的舞蹈、那些充斥着惨烈蛮性的杀戮、那些充盈着悲情母性的自缢,都强烈冲击着现代观众的视听神经,直至震颤心灵。我们之所以感到震颤,是因为我们之前并为想到,大到一个族群,小到一名导演,为了获得自己心中的圣之荣耀,可以达到如此大的决绝。
当然了,正如有人并不赞同莫那鲁道的反抗行为一样,也并不会所有人都觉得魏德圣已臻至完美。比如《国际版》对“出草”在赛德克人成长历程中的意义的视觉化解释没有完整版那么详尽,于是只看《国际版》的观众,可能会对赛德克人为什么对圣的追求会如此之执着不太理解。这是因为魏德圣大幅删减了《太阳旗》里的内容,而充分保留了《彩虹桥》里的内容。这样的重剪方式,会最大程度地保留影片做为电影,而非一部文化教科书的意义。自然也更适合影院观赏。观众只有先被赛德克人对圣的追求方式所震撼,才会真正有去了解其缘由的欲望。
《赛德克·巴莱》影评(十):天天五分钟路的半价电影,好爽哦耶
说实话我还有点意外的,毕竟之前看的一部是海角七号,可能文化差异跑到内陆就只剩些虚弱的小资情怀了。这部是部血热的电影,好几个地方都有热血上涌的原始豪迈在。里面的几首原著民的歌也很好非常好。
关于那两个警察的身份探究算不错。关于此的对话也都很精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势必引起摩擦,大多会诉诸血腥。不在沉默中爆发(当然爆发的结果大部分还是灭亡,毕竟面对的是强势一方,不过也许会留下传说什么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精髓也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老人离开而远去),就在沉默中灭亡。强势的一方会输出自己的文化,当然以主流价值观定义为文明化。大概台湾人本身就有这种身份认同的问题,一方面突然被一种文化覆盖到,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也深受其影响,也许到后来也会演变成一种感谢,不过到这时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和焦虑其实已经随时间瓦解的差不多了。我记得小警察(为啥我总是啥名字也不记得??!!)自刎前,还在追问自己的灵魂去所,身体里流着赛德克的血,想去祖先的彩虹之地,却已染上神社的气息。“哪儿都别去,做一个自由的灵魂。”
导演大概可以拍的更好,因为有几处想探究的地方似乎欲言又止了,不知道是不是都在那二百五十几分钟减一百五十分钟的删减里了。。。
最后那个关于樱花的段子好无力好想吐槽。。。我突然就想到神马东京巴比伦里面“樱花为什么那么鲜艳?因为樱花树下埋藏着尸体、、、、”
所有的文化都有它璀璨的地方,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力,最终势必也会变成曾经。世界上本身就没有什么认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