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枕》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枕》读后感(一):美,在彼岸
夏目漱石的美学观点现在看来是清透而简单的,又有如同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般的朦胧诗意。夏目漱石的文笔美的不可思议,而陈德文的译笔也是妙的相得益彰,两者一相遇,《草枕》就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学盛宴。
《草枕》与其说是游记,不若说是夏目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交付身心的一次美学观念的探讨。虽身在旅行中,眼在观美景,耳在听乐声,思想却犹如这渗入肌肤的春的芬芳,外溢融入自然中,随天地缓缓流动,内化了美。
夏目推崇王维、陶渊明等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认为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的体验要比观一出《哈姆雷特》歌剧更有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同画中人,我们在画外观其行为,是美的;但如果画中人跳出画外成为立体的,并与我们产生交集带来世俗的麻烦,可就不美了。唯有远观的距离可以使美产生。若把自己置于那些产生诗意的环境中,即便“ 竹杖芒鞋轻胜马”,却仍感觉到身体之疲乏,诗境离开被观察的距离落在自己身上,美便荡然无存。所以此种诗意是只有和自身肉体感觉分割开来、保有距离时才存在的。
小说中有一段,写到主人公于睡梦中听到女子若有若无的歌声,侧耳细听又觉得遥远。结果连我的耳朵都仿佛被撩拨了,拼命想延伸听觉,一探歌声究竟。不过,还是这种焦灼却沉溺其中的状态最好,在花影下望见她淡淡的背影,得知确有一种美妙存于世间。不要去仔细探看,不要去戳破朦胧和缥缈,因为美只适合留在彼岸,若走近就不可避免的将美拉入世俗,有着被具现化的瑕疵将美摧毁殆尽的风险。而半见而未见的距离,刚好够把臆想中的美塑成艺术品。
小说虽有情节的存在,但其主要作用仍是为夏目漱石的美学观点寻找一个依托。将《草枕》当作一部文学理论书籍来看也未尝不可。若你爱诗歌,还能从其中欣赏到不少的诗艺探讨。当反复诵读,才不辜负夏目这一部小说之精深优美。
丰子恺在他的作品《吃酒》中花了些许笔墨描绘了一幅景象:老黄爱调笑,看见年轻侍女,就和她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如同甘酒滴在舌尖,一时幻化出许多重质感,《草枕》首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书里那位名叫那美的女子。主人公是一位想要逃避世俗生活而来到乡下一处温泉酒店开始旅游生活的画家。夏目漱石这样设定主人公的背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他所秉承的“非人情”的观点,即“有余裕”。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急迫的小说,是避了非常这字的小说”。《草枕》的创作目的也很简单,“以美为生命”。
小说开篇说理:“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于是诗人、画家便产生了。浓郁的非人情的味道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观察也是一种有余裕的表现,既然人世难居,何不将美的东西表现出来?何不单单做一个观察者?何不拿起画板呢?于是画家就出发了。走过羊肠小道、走过大片的油菜花田,然后天突然下起了雨。
起初的雨是黏腻的,雨中的行人是可以入画的,然而前提是完全抛下自己的情感。画家的脚上沾满了泥团、浑身湿透、歪戴着帽子,全然一副赶路旅人的样子,感叹起非人情的过分。然而就算这样,我还是觉得美。春雨总是让人醉的,我是看画的过客,画中人是远游的旅人,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搭配,以至于到小说的结尾,这场春雨还飘洒在我的四周,从书页里被风吹拂出来,四周显得冷冷清清。
后来,雨仿佛渐渐消隐于文字之间,只溶解在绯句之中,古雅的故事里美丽的长良少女谁也不爱,唱着“大地秋光冷,野芳迟未开。妾本花间露,此行不复来。”便跳了河,雨就淅淅沥沥地落在河水上。画家住在旅店的夜晚,那美在庭中反复唱着长良少女的歌,雨仿佛就落到那美的身上去了。
那美是特别的,然而不能入画。她恃才傲物而又温和,命运不佳、身世曲折,更不要说那夜晚悄悄吟咏着绯句的背影是如何神秘,刚出浴时的身姿又是如何动人,那美姑娘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笔如有神的地方,为什么偏偏不能如画呢?小说最后作者终于借画家之口道出了答案。
那美送她的哥哥去前线打仗,在临别的车站与一个村野武夫(那美的前夫)不期而然打了个照面,“那美姑娘茫然地目送奔驰的火车。她那茫然的神情里,奇妙地浮现着一种从前未曾见过的怜悯之情”,画家拍拍那美姑娘的肩头,“胸中的画面在这一刹那间完成了”。这是一种奇妙的真情,它仿佛存在又立刻消失,仿佛事不关己却又扣人心弦。直到那美姑娘流露那怜悯之情,环绕着她的淅淅沥沥的雨才终于消失,水雾散去,真实的那美姑娘才终于浮现在眼前,而作者的“非人情”在小说结尾达到了高峰。
那美姑娘在我心中终于成为了一个真实形象,就像丰子恺笔下的年轻侍女,怜悯和泪水终于成为了真实情感的爆发点,这时文字中的女人才显得丰满而神秘。目送前夫离去那一刻的那美姑娘达到了一种高峰,没有任何影视作品、任何演技高超的女演员能够诠释那种环境和表情。脆弱而刚强的那美姑娘仿佛贴合着日本民族的特点,融合了不可能融合的东西,完成了她的使命:美,并且真实地美。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长”,《草枕》是一场美而淅沥的雨;“独坐无只语,方寸认微光”,簌簌雨丝打在樱花树下,雨雾之中仿佛是刚出嫁的那美姑娘,又仿佛是吟唱者绯句的长良姑娘;“遐怀寄何处,缅渺白云乡”,非人情也是一种极致的美。
《草枕》读后感(三):总有共鸣
在世人眼里,艺术家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其洒脱超然、敏感自由,都像是天生性格中的一部分。但在艺术家,包括作家眼里,想要达到伍尔芙说的“the state of artists'”,却有物质层面的需要。譬如伍尔芙选择最大程度保持每天生活的日常,即见到的人、做的事、身处的环境没有很大改变,而画家“我”则是选择去一个远离现代野兽文明的山中,最大程度避免“人世难居”的困扰,以非人情的态度来将世界入画。
但艺术家并不因此落入寻常,我们也不应傲慢地将创造艺术这一事业同世间其他平常事业等同。“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这样看来,艺术是从心酸土壤中开出的花朵,是创作者经历一定程度的失望后寻求的告解。但当艺术具有艺术品质,能感染他人时,这种个人告解反而转变为他人的救赎。因此你看,这世间哪一种其他职业能与艺术创造相媲美呢?
不过,读毕我仍抱有对天然艺术家的幻想:有没有一种艺术家,是无需时刻提醒自己要以“非人情”的眼光观察世人,但自身已经把作为旁观者的艺术贯彻进生活所有部分了的呢?这样的人,可能就是在艺术家中,最为人嫉妒的天才吧。
《草枕》读后感(四):草枕
这是一段行吟的往事,到哪里我并没有什么清楚的认知,依稀记得是被一段论述缠绕而来,理论很精彩,基调也很平缓,密密的文字里充满一种慵懒之感。仿佛午后的猫咪。茶足饭饱之余,在温暖的日光下挠着肚皮,打着哈欠,翻来覆去寻着合适的睡姿躺上半日。 鉴于绘画很烂,加之少有耐心,所以我从来不会成为画品的青睐者。虽然懂事之后也强迫自己去看一些画作,但无奈天份不足,至今也没有理出个头头,因而对于书中的画家而言,真的算是个很遥远的事物,大抵上作者也是如此,你看,虽是画家到头来却末完成一幅画。文中字理行间却是对人生的思索,对于诗境哲理的映射。诗人与画家,前者虽然深刻,但相对于有形的图案而言却过于麻烦,单调而又苦涩。但好在两者都是心的艺术家,因而思来评去也无伤大雅。因而诗照写,至于画嘛,作不作也全凭心情。 文中的美姑娘很有趣,聪慧而又灵动,即使相去百哉也唯有爱慕之言。也不如道因为一句戏言便盛装在廊道里踱来踱去的往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之前投湖的往事是真是假,但很喜欢望湖寺那一片土地,有湖有树还可远观大海,若是砌桌椅岂不美哉。喜欢灵动的话语,也不知道那一刀是何时出现的,仿佛述说着与俗世的异样,异样而又鲜活的活着,与我这个沉浸在心的世界的诗人亦或是画家不同。 画完成了,行吟也便结束了,但文字留在纸上,画却留在了心中。行吟完成也便无所谓身份之辨,只要心娱悦了也便好了。
《草枕》读后感(五):摘录
1.说“茶人”:世界上再没有比茶人更装模作样的风流之士了。他们把广大的诗界故意束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极其自专,极其造作,极其拘谨。无端地打躬作揖,喝着泡沫而自得其乐的人,就是所谓茶人。
2.遭到一个小人辱骂时,其辱骂本身,不会使人感到痛痒,但要是在这样的小人面前行走起卧,谁都会觉得不快。
3.说裸体:都市里有叫艺妓的女人,以出卖色相,向人献媚为职业。她们接待嫖客时,只专心考虑自己的姿色如何映入对方的眼睛,此外再也不能发挥任何表情。年年看到的美术沙龙的目录中,充满着类似艺妓的裸体美人。这些裸体美人不但一分一秒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裸体,并且全身绷紧一种力量,努力把自己的裸体向观众显露出来。
4.说水草:细长的水草无可奈何地沉在水底。我说它无可奈何,因为除此之外,再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儿形容它。我知道山岗上的茅草会随风披靡,我知道藻荇逗弄波浪的感情,而这些沉入水下、常年无人问津的水草,也同样具备一切可动的姿态,朝朝暮暮等待有人来逗弄一下。它们从黎明等到黄昏,又从黄昏等到黎明,茎尖上凝聚着几代相思,至今未能如愿地动一动,也没有心甘情愿地死去,它们就这样活下来了。
5.说茶花:像一团火,蓦然燃烧起来,其后而来的便是凄清。...那花的颜色不是普通的红色,夺目的艳丽深处隐含着无法形容的沉郁的色调。...那花决不散开,它不是零落,而是紧抱一团飘离枝头。飘离枝头时是一次离开,似乎毫无眷恋;落下来紧抱一团,这真有点叫人生畏了。…又是一大朵像涂着血的灵魂一般落下来。
7.画家的资格:他心地通达,像一个无底的布袋,毫无阻隔。他随处而动,任意而为,腹内没有沉积一点尘埃。如果他的脑里能体会出一点趣味,他就会立即与之同化。他在行屎走尿之际也是完全作为一个艺术家而存在。
8.文明就是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发展个性,然后再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践踏个性。
《草枕》读后感(六):《草枕》:关于审美距离
《草枕》初读的感觉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脑中思绪点缀在行文之中。但对于我这样对日本文化了解并不深入的读者来说,难以仔细玩味其中细节,所以读了一小部分就打算切换阅读模式——以夏目漱石对“美”与“非人情”的思考为主,以故事本身为辅。
去年读了一些书,依稀记得好几位作者谈美都解释了审美中的“距离说”,这本书更直白,直接让主人公脱离世俗人情、在山野中做短暂归隐,好让一切对美的阐释自然而然地发生。作者的美学观在书里已经说得很详细,所以我也只节选部分概括,不再赘述。
个人的美感体验: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防掣肘。总之,人世难居。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诗画为私人感情栖息之所,因为不招摇、不外露、亦不用争辩,也就安全而踏实。)
“想象即时不路于纸墨,胸腔里自会响起璆锵之音;丹青纵然不向画架涂抹,心目中自然映出绚烂之五彩。我观我所居之世,将其所得纳于灵台方寸的镜头中,浇季溷浊之俗界映照得清醇一些,也就满足了。”
“瞻前而顾后,人欲不知足:至诚之笑声,中有苦痛络,至甘之歌词,是部愁思史。”——雪莱《致云雀》
(个人的想象触发美感体验,将所观之世的平庸或苦难之事,都能稍稍美化一二。)
由距离而产生的美感:
(如《谈美》中所说,美感的起源在于意象和现实的适当的距离,加之物我两忘的境界。)
“恋爱是美的,孝行是美的,忠君爱国也是好的。然而,如果自己是当事者,也会卷入利害的旋风之中,被这些美的事物和好的事物弄得眼花缭乱。自己也不知道,诗究竟在哪里。为了了解这一点,只能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这样才可能弄个明白。看戏读小说觉得有兴趣的人,都把自己的利害束之高阁了。在这一看一读之间,便成为诗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苦恼,愤怒,喧闹,号哭,这些都是人世不可缺少的东西。我在世上生活了三十年,饱尝了这一切。既已腻烦,再从戏剧和小说里反复感受同样的刺激,实在受不了了。我所希望的诗不是鼓舞那种世俗人情的东西,而是放弃俗念,使心情脱离尘界的诗,哪怕是暂时的也好。”
(好的文艺作品可让人从混杂琐事中抽离。)
“当我把有形的自己忘却尽净、用纯客观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时候,我才能作为一个画中人和自然景物保持着协调的美。但是在感到雨天的苦恼、两腿疲惫不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既不是诗中人,也不是画中人。只不过仍然是市井中的一分子。”
(人的感官也会制造冲突破坏美感。)
“诗一旦作成,心中也就欢喜起来。将眼泪化作十七字诗的当儿,痛苦的泪水便离开了自己。这个时候的自己会因为曾经哭泣过而感到高兴。”
作品与情感:
“普通的画,没有情感,只要有物象就行。第二种画,只要物象和情感并存就行。至于第三种,存在着的只是一种心情。”
(观察中的美来源于物我两忘的境地,而创作中亦是如此。情感逐步凌驾于物象之上,落笔亦能两相忘。)
表达与余裕:
“技巧达到极端的时候,强加于观者,人们就给予鄙视。这是例子,说明善的东西,倘若不择手段过分加以强调,反而会使美减弱。有一句处世的谚语,叫做满招损谦受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旷达和天真显现出余裕,而余裕之于画,之于诗,乃至于文章,皆为必备的条件。当今艺术的一个弊端就是所谓文明的潮流一味驱使艺术之士,使他们拘于一格,随处做龌龊的表演。裸体画就是一个好的例证。”
(适当的留白。)
求同存异:
“有时嗤笑某人故意做戏;嗤笑他为了追求美好的意趣而作不必要的牺牲,是不合乎人情的行为;嗤笑他不肯静待发挥美好性格的机会自然到来,而一味急着炫耀自己的趣味观,是愚蠢的。”
(对不同人趣味观的包容。)
最后,说起文中的女主角那美,她始终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形象却又随着故事发展越来越明晰。她似在演一出戏,却只是在过平常生活罢了;似是形象过分鲜明,实则又平凡飘忽。她也许就是旁人眼中的美本身,但她自己却无从查觉。
——这或许就像作者心目中的对美的理解,在不断自我怀疑与沉淀中,终于慢慢浮出水面。
《草枕》读后感(七):不如纵情于读书思考
酒色,山水,金钱,运动……这世上能满足欲望的事物有千千万万种,与其纵情于酒色吃喝等身体和物质上的欲望,不如多读书、看电影、思考,将自己多余的精力与欲望放在精神层面,即使成不了学者大拿,但读书写字总归是让自己内心趋于平静的方式,所谓开卷有益大约如此。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欲望没有高下之分,但满足欲望的方式却有着高雅与低俗之分,这里不是喝咖啡还是吃大蒜这样的形式主义之争,重点在形式背后的逻辑,是否能够让心灵更加通透宁和,所以很多时候纵情酒色不如纵情于山水之间,而行万里路的最终还是要读够万卷书。
所以我宁愿纵情于读书思考,或许这就是一个宅男的平凡欲望。
《草枕》读后感(八):悠悠忘不掉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书,但读完后却觉得以后他的书都值得读一读,真是很难得的作家吧。高三的的时候看朋友拿了这一本封皮极为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完了。其实中间有好几次都放下了。唉,明明只是游记,但总觉得什么在吸引着我去读完,明明也不会像小说一样会有或喜或悲的结局啊,但仍是想看完吧。
里面关于美学、自然之美的看法很深刻,现在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就不懂吧,然而作者一句“这些不过是小学六年级的审美。。。”着实让我记住了,我觉得高深莫测的想法与体验,在作者看来是极为幼稚的,不知是谦虚还是怎样,都让我第一次觉得艺术家与我们的差别啊。
里面的生活是那样的令人向往,这就是写作的力量吧,把一种简单的生活描写的那样富有情感,仿佛一辈子不走进山林乡下一次,就没法感受一种美的生命力。
《草枕》读后感(九):以美为生命的小说
夏目漱石一直都是我心中日本文坛的第一人,据我所知大部分学习日本文学的大学生毕业论文也都会将夏目漱石选为研究对象。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国内却没有全面地出版过他的作品,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此很多读者虽然都知夏目漱石之名,但真正系统阅读过夏目漱石的人实在寥寥可数,即便是阅读过夏目漱石的读者,也大多仅限于《我是猫》、《心》、《梦十夜》这几本作品。如果是仅阅读过上述几本作品的读者,在阅读《草枕》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本书除词句精巧之外,在情节上乏善可陈,也难以理解作家创作的目的。
《草枕》发表前夕,夏目漱石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代表我的艺术观以及部分人生观的小说即将出版”。在小说出版以后作家又在信中写道:“像这样的小说,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由此可见作家将《草枕》一书看的很高。在我看来《草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夏目漱石本人将自己自幼学习的汉学、日本传统文学及日后旅欧时所学习的英国文学相互融合形成自己文学观之后的产物。可以说想要读懂《草枕》,就要对当时的日本文坛以及夏目漱石的创作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先说说当时的日本文坛——由于自明治维新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现代文学迟迟未能形成,而随着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社会现实的阴暗气氛日益沉重,日本作家们对时代普遍感到悲观与幻灭,他们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世纪末思想中发现了投合他们兴趣的观念,便形成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更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了一种“不要技巧,只做客观、露骨描写”的写作手法,随着田山花袋《棉被》的发表,这种风格达到了巅峰,很多日本作家都会在小说中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继而将人心中丑恶的地方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产生了变异。
但是在同一时期日本还有一批作家并不认同“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格,夏目漱石就认为“自然主义”小说中难以产生“真正伟大的小说”。于是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浪漫派,以永井荷风为代表的新浪漫派以及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余裕派”成为了反对“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力。其后夏目漱石创作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巨作《我是猫》,不久以后又发表了《草枕》与《哥儿》。如果说《我是猫》是在行动上反对“自然主义”文学,那么《草枕》则是从理论上进行了反对。
夏目漱石在文艺上有三大主张,即“余裕论”、“低徊趣味”以及“非人情”,而在《草枕》一书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见其中的两点。在小说第七章最后,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论述了自己对“余裕论”的理解:“……有一句处世的谚语,叫做“满招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旷达和天真显现出余裕,而余裕之于画,之于诗,乃至于文章,皆为必备的条件。”而在之后主人公与那美姑娘的对话中作家又阐述了很多关于“非人情”在艺术中的理解。
《草枕》在情节上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位对现实生活厌倦的画师,以“进行一次非人情之旅”的心态,在“那古井”温泉的一些所见所闻。小说从开篇起就在叙述故事的间隙夹杂了很多作家的思考,同时又通过表现小说中画师的文学观、艺术观来表现作家自己的艺术观。很多人都说看不懂《草枕》的内容,或者不明白作家的企图,其实作家的目的就在于“这要让美的感觉留在读者脑海里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草枕》之中有着大量景致描写的原因。同时也是小说中掺杂了很多与主线叙述无关的情节的原因——作家创作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让读者觉得“美”而已。可以说《草枕》就是为了反击“自然主义”文学而刻意创作出来的,小说否定了“自然主义”文学仅仅追求“真”的观点,强调了“真、善、美”在文学上的统一。
由于夏目漱石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生涯仅十年有余,因此在这十年期间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夏目漱石的小说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无论是针砭时弊的《我是猫》、《哥儿》还是关于爱情的“前三部曲”、“后三部曲”就是如此,而在漱石的小说类作品中,只有《草枕》与《虞美人草》不是明显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虞美人草》的文章比《草枕》更加精致,遣词造句也更加华丽,同时还是漱石成为专职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但却并没有获得成功。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作家希望在《虞美人草》身上复制《草枕》式创作方法的成功,但却失败了。
夏目漱石的晚年并不喜欢《草枕》这部作品,可能是因为作品的目的性太强的缘故。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作家不喜欢《草枕》这样的作品同时《虞美人草》的发表也没有获得成功,因此作家才重现思索了写作的切入点,才能够创作出《三四郎》、《门》、《心》这些在情感上更容易让读者动容的作品。但是《草枕》也有着它不容忽视的意义。我觉得《草枕》奠定了漱石细腻、隽永的文字风格,同时书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是作家后期作品中最擅长的描写方式,最重要的是《草枕》的创作源于作家对文学的责任感,而漱石后期的很多作品亦源于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夏目漱石才会在日本被誉为“国民大作家”。
《草枕》是夏目漱石作品中风格极为特殊的一部,同时亦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漱石先生的艺术观、人生观,但前提是读者要有一定阅读漱石作品的基础,同时也要有一些对当时日本文坛的了解,如若没有这些准备工作,阅读《草枕》后也许会觉得乏善可陈。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真正喜欢日本文学、喜欢夏目漱石的读者,会在《草枕》中发现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东西。
《草枕》读后感(十):《草枕》的感想
读了夏目漱石先生的《草枕》之后,总觉脑海中空空如也。,甚至完全不明白这书所云为何,只是在只言片语间寻得了若干哲思佳句。那这或许就是夏目漱石先生借《草枕》表达出的非人情了吧。 《草枕》全书一十三章,全篇有如画家游记一般,赏景之余皆是作者大段的内心所思,词句精雕细琢,尤其俳句和汉诗充斥其间。主人公虽为画家,但画却是一幅都没有成于纸上,而诗句却娓娓道来。作者在这与世隔绝的温泉山村中处处极力做到非人情去顺依自然。本文的女主是那美姑娘。那美姑娘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成为读者们的扼腕之处。先是未与所慕之人长相厮守而被迫嫁与尘世粗俗之人,后又因丈夫家道中落而与之离婚饱受周围人的白眼与讥讽而成了众人口中不道德的怪人,唯山寺僧侣反觉她可尊可敬。那美姑娘身上的美如秋日黄昏枝头红叶的美一般,沉静、悲伤又光彩绚烂。活着必面临名声不好的处境,而“创造人世的,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左邻右舍的芸芸众生”(《草枕》第3页)因此,那美姑娘在这芸芸众生所创造的世界上如此勇敢,不畏死,亦不赴死。文章结尾,那美姑娘不期望见前夫之面,脸上露出怜悯之情,画家的画因这表情而成作于胸。 悠悠草枕,自得远尘; 幽幽草枕,坠雾返真。 于万千斯世,冷静沉思,夏目漱石先生所著的《草枕》便带有着世外桃源之感,全文于在车站送别那美的哥哥中结束,送别的不只是人,非人情的创作也就此完成了。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