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枕》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06年,日本的夏天热烈,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背着画箱,离开繁华的城市,去寻找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他似乎只带了一个画箱,里面装满了他的生活,或许在一个画家的眼里,这已然是最好的人生了。阳光挂满了一整个天空,山草漫漫长长,风声顺势滚落下来。这是我想要的。他对自己说。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败给了人潮涌动的城市。世界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门的路越走越孤独,好像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才算完整。
他被大雨赶到了一户人家,一个阿婆招待了他。阿婆眯着眼睛对他说,你知道吗,长良姑娘被两个人同时爱上,她无法选择,最后跳进湖水里,死掉了。
他听着阿婆的声音,心里一阵难过,虽然他并不知晓长良姑娘的底细。秋日来时,吾亦如芒草上的露珠,缥缈消逝。他突然记住了长良姑娘的这句诗,美好的事物总是消失得那么快,这真叫人悲伤。
雨停的时候,他背起画箱离开。我无数次想象他走路的姿势,像一只远行的鸟,无牵无挂,有云就足够了。他写诗的样子是如此伟大,他的信仰里有我的信仰,只是我永远也活不成他的样子。这也真叫人悲伤。
当他遇见那美的时候,他的好奇感汹涌起来。之前阿婆告诉他,那美的命运如长良一般苦,她曾陷入没有爱情的婚姻,最后还是以悲剧结束,回到娘家,艰难度日。
那美是个奇怪的女人,她的行为举止甚至有些荒诞,人们说她因为离婚疯掉了。整个志保田家只有他一个客人,所以他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她。他发现自己的诗句被修改,夜里恍惚的影子让他失眠,还有那三弦琴清雅的声音,是如此美好。他有意无意地打听关于那美的消息,从女仆那里,从理发店的师傅那里,从阿源那里。
我想,即使不爱这个女人,他对她也是有好感和兴趣的,而绝不只是好奇她坎坷的命运。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女人,我不知道该为她做些什么,因为我不像他那样,用一支画笔就能记录下整个夏天。
把我画到纸上吧。她说。
总觉得还差点什么。他喃喃自语,仔细回味之后,他搜索到“怜悯”这个词语。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有莫名的感动。我猜想他总有一天会找到那种“怜悯”,为她画一幅画。为什么不呢?旅行的意义并不只存在于山水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微妙的情感和关系,也是值得去探寻的。
我甚至都开始想象一个场景:夕阳刺穿花纹玻璃,斜斜地闯进屋子,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微的汗珠,画布上是她的半个裸背……
索性他并不是庸俗多情之人,他说画不出,总是有道理的,而她也不深究。直到最后,他们一行人把久一送上开往战场的火车,巨大的铁皮怪兽开始奔跑起来,她忽然从车窗里看到前夫那张满是胡须的脸。就在那一瞬间,他终于找到了那种“怜悯”,即使还没开始画,那幅画也已经在他的心中成形了。
嘿,我是夏目漱石,远行即是美好,因为我是一只野鸟。我爱漫漫长长的山草,我也爱你。那个背着画箱的男人回头说着。
可是我从来都不告诉你。他笑了笑,转身,那只陈旧的画箱渐渐隐没在山林中。
《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简直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对女性崇拜和赞美的顶峰,曹雪芹对女性品格的赞叹,背后是他对男权社会压制迫害物化女性的深切愤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怀,在《草枕》中就有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那美小姐,她的美丽优雅、率真勇敢、不与世俗同流,可称得上是“脂粉堆里英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想要逃离现实世界、忘却俗世烦恼的画家,他对于长良姑娘遭际的哀叹和对那美小姐的倾慕赞美,既是一种自恋自怜,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厌女”症候群。那美小姐跟传说中的长良姑娘一样,被家人逼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那美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夫家败落后就回到娘家生活,受到家人冷待和众人冷眼,村里人都管她叫“疯子”。这个理想化的女性成了画家的缪斯,为他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可是对以“畸零人”自居的作者而言,女性仍是欣赏玩味的对象,他的所谓“非人情”审美趣味和超脱于世事的人生哲学,在率性的那美面前未免显得迂腐软弱、不堪一击,而夏目漱石文字中那种淡然悠远的感觉,才是最大的享受。
《草枕》读后感(三):今夜的月亮很美
今夜的月亮很美,知道夏目簌石是从这句话开始。它是英语我爱你的日式翻译,把日本人的含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把我爱你翻译成如此,断是很有爱情细胞,很懂浪漫之人,好奇的查了一下夏目簌石的介绍,好一个情种,难怪可以翻译出这么有意境的我爱你。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知名作家,流传的佳作不少。选读这些外国名家,普通读者总绕不过两个问题,名家的经典里面挑那本,挑那个译本。我不想到网上翻看别人的评价作为选择的依据,读书本来是很美好、很愉悦的事,弄得复杂、目的性强,断不是我阅读的初衷。名家出版,一般都是经典,担心错失经典大可忽略,剩下就是挑选读的文学类型。这本《草枕》的封面首先吸引了我,把心目中夏目簌石的美感、意境透过封面表达了出来,这是一本经典小说集,不太厚,刚好符合了我的阅读需求。翻译是一个毕业于日本高校的专职日语翻译者,随意看了看,译本用词优美,且看《梦十夜》第一夜里第三段的第一句“我望着黑眸看似幽深得透明的光泽”,翻译得传神、形象,我想和大师原版用词媲美也不为过。读一本好书,除了欣赏文字,书里面的装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好马要好鞍配。书中插选的浮世绘彩图,浓浓日本江湖时代的味道。看完《梦十夜》,再看插图,十夜的梦,仿佛在图上一一浮现。
《草枕》、《梦十夜》是夏目簌石的经典作品,网上评论诸多,不乏佳作,珠玉在前,夏目簌石的作品我非深度关注阅读,很难评论得有多深刻,用几句话来评论更是浅薄。《诗经》云,七月流火。此刻盛夏,酷热难耐,读夏目簌石的文字如获清凉,谁人有我这般觉悟?
艺术家视角——《草枕》读后感 “《自己也不知道,诗究竟在哪里》 文:夏目漱石 摘自:《草枕》第一章 一边在山路攀登,一边这样思忖。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愈是难居,愈想迁移到安然的地方。当觉悟到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同样难居时,便产生诗,产生画。" 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位作诗的画家。他的天职,就是“使人世变得娴静,能使人心变得丰富”。 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应当细细品读的有大篇幅主观联想的散文集。附带有主人公寻找创作灵感途中见闻。 作诗的画家,其捕捉美感与意境的理念在冥思中贯穿始终。来到这样僻静的乡村以亲近自然,防止在单调的大城市被麻木了思绪。眼见一花一木一水一场景都要将其细致描绘并加以思索,用艺术家的双眼去打量与评定,“尚未发现自己是几时漂流在云水自然相连,甚至懒得掌舵的海上,白帆已航行至海天一色之境,最后连白帆自己都无法将自己与云水区隔——他们似乎就是遁入如此遥远的地方。”将所见与意识相结合,使其 “或者像吸血蝇完成将长日变得更长久的任务后,来不及吸取凝聚在花蕊上的甘露,便俯卧于萎落坠地的山茶花下,芬芳地长眠于世。” 添上一层魔幻或是忧愁的别致色彩。 比如将转瞬即逝的自然配色尽收眼底,用记忆定格。又比如见到小姐的仪容觉得“端肃”,但若是放进画中却少了一份怜悯。所以画家会为见到小姐离别时闪现的那份怜悯神情而欣喜雀跃。也便于放进她曾经自开玩笑的说“画我,淹死在观海寺后的池中”。就连在泡温泉时见到闯入视线的女子裸体,都只做艺术品打量,从而对西方裸体画作的露骨与含蓄有了更深的体会。且联想到《雪国》中对女子的描绘,就算是看到女子的肩背都会打量描绘一番,诸如是何等雪白光滑。 就同他自己说的“诗人抑或比常人更加劳苦,他们的神经要比凡夫俗子敏锐百倍。他们既有超俗的喜悦,又有无量的悲愁”。将美捕捉并刻画,用画作/诗篇/文字将抽象的东西化形象,便日后回想,也便传达于他人。 题外话:上海译文那个版本翻译得好得多。
《草枕》读后感(五):盼人情逍遥
草枕,结草为枕。这本书拿在手机,每一处都散发着宁静质朴的悠然韵味,摩挲者封面的纸皮,一丝一丝的粗纤维于指尖显现,眼前的灰白草绿,无一不应和着书中的优美致远。
细细读来,慢慢的便体会到日本文学的不同,以及夏目漱石赋予其中的韵味,一位画家迂回行走于山中,早春的细雨,嘤嘤鸟鸣,孤独的茶屋。在我看来,日本文学中的小说题材,大多蕴露这一种神秘的特质,或明显或晦暗,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似是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却又微笑着抹去了二分之一,或藏或现,倒是有着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的雅致。从此间的情景描写,便能体会一二,“宛如倒扣水桶的山峰,不知是杉树还是桧树簇拥着整座山一片漆黑……略前方一座秃山,离群独立迫在眉睫。”这强烈而具象化的描述,读来竟似荒山当真突突的在眼前冒出来,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人叹服,却不知此中几分是作者的功夫,几分是译者的匠心了。故事中的女人,是不可获缺的角色,主人公一心找寻内心的画作,平和的故事描绘,对自然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无论是最初的茶屋老妪,还是最后怜悯神色的那美,仿佛最后都融入了画里,土里,随风飘散的尘埃里……
本书收录的第二篇,是短小的《梦十夜》,对十梦的体会,想来不同人必然会有迥然不同的看法。第三夜中瞎了的小孩,是梦中人无法卸下的包袱,明明目不能视却清楚的知道路途的一切,每每开口亦能命中,最后一句“你就是在距今一百年前杀死我。”不得不说,令我毛骨悚然,一种被预知的恐惧,对过往罪孽的彷徨,无法摆脱宿命的绝望。日本民族大多是信仰鬼神的,他们似乎更相信其中丑恶相报的部分,从而影响着作家的文笔,思想,甚至梦境。
人生于世,囿于世,结草为枕,最好的不过是在人情中逍遥自在了。
《草枕》读后感(六):结草为枕,筑梦为巢
购买夏目漱石的作品,这不是第一次,多年之前带回家的那本《我是猫》至今还安静的立在我的书架里。所以与我而言,看见“夏目漱石”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那部声名赫赫的讽刺小说;再者,便是在某一部日漫中关于制造假钞情节中,1000元日币上的他的头像。可那本著名的小说,我至今也没有真正的翻开,那一部日漫,我也早已经忘记了它的故事走向。正式的关于夏目漱石的阅读,始于这一本《草枕》。
书中有两个故事,第一个《草枕》,故事平淡的开篇,了悟中收尾,作者借那个无名画家之口,谈论艺术,感悟人生,并从中看到美好。故事里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平淡的场景,或是写诗、或是品茶、或是理发、或是观湖、或是夜游……场景并不统一,内容却在山野间,齐齐指向作者想要从中获取的灵感。所以在故事的最后,画家依旧两手空空的没有一幅作品,心中却已经定格了旅途中想要寻找的最美画面。
第二个故事《梦十夜》,十个章节,就像是十个在什么互不关联的地方抽取出来的片段,令人诧异,它们都是那样简单明了的文字,却展示了作者诡异的心思,以各自不同的姿态迷惑着读者的观感。我自认为,在阅读之后,并不能够完全获取作者传达出来的思想与信息,而对于这样的我,作者大概早在当年落下最后一笔时,就已经料到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这些窘态,那时的他,是否会在嘴角噙着一丝高深的笑,洋洋自得。
结草为枕,是无名画师在山野间行走与寻觅时摆出的姿态,这是旅途中需要的姿态;筑梦为巢,是作者用文字勾勒出的意境,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真切的展现出来,无名画师背后的那个作者,才是执笔织梦的那一个人。
《草枕》读后感(七):以草为枕,安然入睡
默默翻阅完本书,阖上书本,闭眼思绪良久。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幅幅山、水、人、物的长长画卷,书中有画,书中有诗,书中有美,书中有故事,书中有桃花源,书中也有世俗的现实。
世俗的生活,总是想逃离,那么我们是否有一个地方可供消遣,提供庇护?在夏目漱石的书中偏安一隅。草枕,以草为枕,让人安睡;书中主人公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所逃离的山中异市,形形色色的人物,实实在在的草木,庄重和谐,让人沉迷,却不会让你沉浸。叫醒我们从桃花源醒来的刺眼的“战争”二字。书中多次提及“战争”,或自述或他人,逃离的喧嚣也总不免告诉自己身处现实,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眼”,桃花源和现实的眼。主人公走入桃花源,很美,也终于还是坐船走进了现实世界,冰冷;“火车”,本书第一个现代词汇,终于把主人公拖到现实世界,突生的各种不适和山中岁月形成对比,文明社会是否真的文明,文明社会是否有着真正的美,触碰着实实在在的战争。那美,在山里很美;那美,在文明社会露出了人情怜悯的一面,是真美。“就是那个!就是那个!”,也许让主人公为之惊艳的正是所处世事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
我想枕着它,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