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枕》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枕》读后感(一):今夜的月亮很美
今夜的月亮很美,知道夏目簌石是从这句话开始。它是英语我
爱你的日式翻译,把日本人的含蓄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把我爱你翻译成如此,断是很有
爱情细胞,很懂
浪漫之人,好奇的查了一下夏目簌石的介绍,好一个情种,难怪可以翻译出这么有意境的我爱你。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知名作家,流传的佳作不少。选读这些外国名家,普通读者总绕不过两个问题,名家的
经典里面挑那本,挑那个译本。我不想到网上翻看别人的评价作为选择的依据,读书本来是很
美好、很愉悦的事,弄得复杂、目的性强,断不是我
阅读的初衷。名家出版,一般都是经典,担心错失经典大可忽略,剩下就是挑选读的文学类型。这本《草枕》的封面首先吸引了我,把心目中夏目簌石的美感、意境透过封面表达了出来,这是一本经典小说集,不太厚,刚好符合了我的阅读需求。翻译是一个毕业于日本高校的专职日语翻译者,随意看了看,译本用词
优美,且看《梦十夜》第一夜里第三段的第一句“我望着黑眸看似幽深得透明的光泽”,翻译得传神、形象,我想和大师原版用词媲美也不为过。读一本好书,除了欣赏文字,书里面的装帧也是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好马要好鞍配。书中插选的浮世绘彩图,浓浓日本江湖时代的味道。看完《梦十夜》,再看插图,十夜的梦,仿佛在图上一一浮现。
《草枕》、《梦十夜》是夏目簌石的经典作品,网上评论诸多,不乏佳作,珠玉在前,夏目簌石的作品我非深度关注阅读,很难评论得有多深刻,用几句话来评论更是浅薄。《诗经》云,七月流火。此刻盛夏,酷热难耐,读夏目簌石的文字如获
清凉,谁人有我这般觉悟?
《草枕》读后感(二):结草为枕,筑梦为巢
购买夏目漱石的作品,这不是第一次,多年之前带回家的那本《我是猫》至今还
安静的立在我的书架里。所以与我而言,看见“夏目漱石”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那部声名赫赫的讽刺小说;再者,便是在某一部日漫中关于制造假钞情节中,1000元日币上的他的头像。可那本著名的小说,我至今也没有真正的翻开,那一部日漫,我也早已经忘记了它的
故事走向。正式的关于夏目漱石的阅读,始于这一本《草枕》。
书中有两个故事,第一个《草枕》,故事
平淡的开篇,了悟中收尾,作者借那个无名画家之口,谈论艺术,
感悟人生,并从中看到美好。故事里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平淡的场景,或是写诗、或是品茶、或是理发、或是观湖、或是夜游……场景并不统一,内容却在山野间,齐齐指向作者想要从中获取的灵感。所以在故事的最后,画家依旧
两手空空的没有一幅作品,心中却已经定格了旅途中想要寻找的最美画面。
第二个故事《梦十夜》,十个章节,就像是十个在什么互不关联的地方抽取出来的片段,令人诧异,它们都是那样
简单明了的文字,却展示了作者诡异的
心思,以各自不同的姿态迷惑着读者的观感。我自认为,在阅读之后,并不能够完全获取作者传达出来的
思想与信息,而对于这样的我,作者大概早在当年落下最后一笔时,就已经料到了
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这些窘态,那时的他,是否会在嘴角噙着一丝高深的笑,
洋洋自得。
结草为枕,是无名画师在山野间行走与寻觅时摆出的姿态,这是旅途中需要的姿态;筑梦为巢,是作者用文字勾勒出的意境,他把
自己的所思所感真切的展现出来,无名画师背后的那个作者,才是执笔织梦的那一个人。
《草枕》读后感(三):以草为枕,安然入睡
默默翻阅完本书,阖上书本,闭眼思绪良久。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幅幅山、水、人、物的长长画卷,书中有画,书中有诗,书中有美,书中有故事,书中有桃花源,书中也有世俗的
现实。
世俗的
生活,总是想逃离,那么我们是否有一个地方可供消遣,提供庇护?在夏目漱石的书中偏安一隅。草枕,以草为枕,让人安睡;书中主人公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所逃离的山中异市,
形形色色的人物,实实在在的草木,庄重
和谐,让人沉迷,却不会让你沉浸。叫醒我们从桃花源醒来的刺眼的“战争”二字。书中多次提及“战争”,或自述或他人,逃离的喧嚣也总不免
告诉自己身处现实,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眼”,桃花源和现实的眼。主人公走入桃花源,很美,也终于还是坐船走进了现实
世界,冰冷;“火车”,本书第一个现代词汇,终于把主人公拖到现实世界,突生的各种不适和山中
岁月形成对比,文明
社会是否真的文明,文明社会是否有着真正的美,触碰着实实在在的战争。那美,在山里很美;那美,在文明社会露出了人情怜悯的一面,是真美。“就是那个!就是那个!”,也许让主人公为之惊艳的正是所处世事的“怜悯”之情,
恻隐之心。
我想枕着它,安然入睡。
《草枕》读后感(四):我爱漫漫长长的山草,我也爱你
1906年,日本的
夏天热烈,一个三十多岁的
男人背着画箱,
离开繁华的城市,去寻找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他似乎只带了一个画箱,里面装满了他的生活,或许在一个画家的眼里,这已然是最好的
人生了。
阳光挂满了一整个天空,山草漫漫长长,风声顺势滚落下来。这是我想要的。他对自己说。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败给了人潮涌动的城市。世界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门的路越走越
孤独,好像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才算完整。
他被大雨赶到了一户人家,一个阿婆招待了他。阿婆眯着眼睛对他说,你知道吗,长良姑娘被两个人同时爱上,她无法选择,最后跳进湖水里,死掉了。
他听着阿婆的声音,心里一阵
难过,虽然他并不知晓长良姑娘的底细。秋日来时,吾亦如芒草上的露珠,缥缈消逝。他突然记住了长良姑娘的这句诗,美好的事物总是消失得那么快,这真叫人
悲伤。
雨停的时候,他背起画箱离开。我无数次想象他走路的姿势,像一只远行的鸟,无牵无挂,有云就足够了。他写诗的样子是如此
伟大,他的
信仰里有我的信仰,只是我
永远也活不成他的样子。这也真叫人悲伤。
当他
遇见那美的时候,他的好奇感汹涌起来。之前阿婆告诉他,那美的
命运如长良一般苦,她曾陷入
没有爱情的
婚姻,最后还是以悲剧结束,回到娘家,艰难度日。
那美是个奇怪的
女人,她的行为举止甚至有些荒诞,人们说她因为
离婚疯掉了。整个志保田家只有他一个客人,所以他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她。他
发现自己的诗句被修改,夜里恍惚的影子让他
失眠,还有那三弦琴清雅的声音,是
如此美好。他有意无意地打听关于那美的消息,从女仆那里,从理发店的师傅那里,从阿源那里。
我想,即使不爱这个女人,他对她也是有好感和兴趣的,而绝不只是好奇她坎坷的命运。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女人,我不知道该为她做些什么,因为我不像他那样,用一支画笔就能记录下整个夏天。
把我画到纸上吧。她说。
总觉得还差点什么。他喃喃自语,仔细回味之后,他搜索到“怜悯”这个词语。
还差一些“怜悯”的表情。他看着她,有些无助地站在那里。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有莫名的
感动。我猜想他总有一天会找到那种“怜悯”,为她画一幅画。为什么不呢?旅行的
意义并不只存在于山水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微妙的
情感和关系,也是值得去探寻的。
我甚至都开始想象一个场景:夕阳刺穿花纹玻璃,斜斜地闯进屋子,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微的汗珠,画布上是她的半个裸背……
索性他并不是庸俗多情之人,他说画不出,总是有道理的,而她也不深究。直到最后,他们一行人把久一送上开往战场的火车,巨大的铁皮怪兽开始奔跑起来,她忽然从车窗里看到前夫那张满是胡须的脸。就在那一瞬间,他终于找到了那种“怜悯”,即使还没开始画,那幅画也已经在他的心中成形了。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是我预想中的最残缺,也是最完满。
嘿,我是夏目漱石,远行即是美好,因为我是一只野鸟。我爱漫漫长长的山草,我也爱你。那个背着画箱的男人回头说着。
可是我从来都不告诉你。他笑了笑,转身,那只陈旧的画箱渐渐隐没在山林中。
《草枕》读后感(五):“厌女症”社会的女性崇拜
《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说过,“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
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简直是
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对女性崇拜和赞美的顶峰,曹雪芹对女性品格的赞叹,背后是他对男权社会压制迫害物化女性的深切愤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也表达了这样的
情怀,在《草枕》中就有一个
光彩夺目的女性那美小姐,她的
美丽优雅、率真
勇敢、不与世俗同流,可称得上是“脂粉堆里英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想要逃离现实世界、忘却俗世
烦恼的画家,他对于长良姑娘遭际的哀叹和对那美小姐的倾慕赞美,既是一种自恋自怜,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厌女”症候群。那美小姐跟传说中的长良姑娘一样,被家人逼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那美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夫家败落后就回到娘家生活,受到家人冷待和众人冷眼,村里人都管她叫“疯子”。这个
理想化的女性成了画家的缪斯,为他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可是对以“畸零人”自居的作者而言,女性仍是欣赏玩味的对象,他的所谓“非人情”审美趣味和超脱于世事的人生
哲学,在率性的那美面前未免显得迂腐软弱、
不堪一击,而夏目漱石文字中那种淡然悠远的
感觉,才是最大的
享受。
《草枕》读后感(六):盼人情逍遥
草枕,结草为枕。这本书拿在手机,每一处都散发着宁静质朴的悠然韵味,摩挲者封面的纸皮,一丝一丝的粗纤维于指尖显现,眼前的灰白草绿,无一不应和着书中的优美致远。
细细读来,慢慢的便体会到日本文学的不同,以及夏目漱石赋予其中的韵味,一位画家迂回行走于山中,早春的细雨,嘤嘤鸟鸣,孤独的茶屋。在我看来,日本文学中的小说题材,大多蕴露这一种神秘的特质,或明显或晦暗,总有一些
说不清道不明的,似是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却又
微笑着抹去了二分之一,或藏或现,倒是有着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的雅致。从此间的情景描写,便能体会一二,“宛如倒扣水桶的山峰,不知是杉树还是桧树簇拥着整座山一片漆黑……略前方一座秃山,离群独立
迫在眉睫。”这强烈而具象化的描述,读来竟似荒山当真突突的在眼前冒出来,对语言的驾驭
能力使人叹服,却不知此中几分是作者的功夫,几分是译者的匠心了。故事中的女人,是不可获缺的角色,主人公一心找寻
内心的画作,平和的故事描绘,对自然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无论是最初的茶屋老妪,还是最后怜悯神色的那美,仿佛最后都融入了画里,土里,随风飘散的尘埃里……
本书收录的第二篇,是短小的《梦十夜》,对十梦的体会,想来不同人必然会有
迥然不同的看法。第三夜中瞎了的小孩,是梦中人无法卸下的包袱,明明目不能视却清楚的知道路途的一切,每每开口亦能命中,最后一句“你就是在距今一百年前杀死我。”不得不说,令我毛骨悚然,一种被预知的
恐惧,对过往罪孽的
彷徨,无法摆脱宿命的
绝望。日本民族大多是信仰鬼神的,他们似乎更
相信其中
丑恶相报的部分,从而影响着作家的文笔,思想,甚至梦境。
人生于世,囿于世,结草为枕,最好的不过是在人情中
逍遥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