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演义》是一本由唐朝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芒演义》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巴芒演义》是一本有趣、易读的书,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再到芒格,从烟蒂股到价值投资再到指数基金,老唐带我们领略众多投资大神的投资体系(比较有趣的是里面的投资大神有好多都好长寿,莫非是知道复利面前时间的力量,所以比较养生?),这本书比起巴菲特的传记,更全面、更客观地展示了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同时众多有趣的故事中包含着各种投资的体系值得在以后的投资道路上细细品味。 投资有四条道:烟蒂股、套利、指数基金与价值投资,指数基金适合不想花精力去研究投资但想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的投资者,价值投资可以说是投资的康庄大道,是最不容易走的一条道,但也更有可能伴随着永无止境的学习与不断收获的喜悦获取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 资产分为类现金资产、有生产力的资产和无生产力的资产,我们应该把钱投到有生产力的资产,同时永远进行比较,把钱投到更有确定性、回报更高的资产上,不瞅傻子要瞅地。
《巴芒演义》读后感(二):又名:巴菲特和他长寿的大佬朋友们
看的有些懵懵懂懂,不过唐朝的文笔真的太好了,偶尔看到一些喜欢的大佬,像香农,凯瑟琳格雷厄姆等的出现,也会激动一下。明明是一本财经科普类的书,看起来不知不觉被灌输了不少干货,竟然也不觉得枯燥和吃力,非常棒。
看的过程中,感觉投资道路是一条否之否的过程,建立体系,推倒再来。最后作者通过对华尔街大佬们的投资心路进行梳理,汇总出了四条复制价值的投资道路:
①低费率指数基金模式,以先锋SP500指数基金为代表;
②确定机会的套利,以格雷厄姆、巴菲特及索普等人为代表;
③一揽子烟蒂模式,以施洛斯为代表;
④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以1972—1999年的巴菲特为代表。
目前个人大概处于第一个模式,当然,自知愚钝,跟着大佬走,总是比较稳妥。理论上说,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是最优投资方式,但是也是挺需要眼光的。不过不管选择哪种模式,书末故事最为重要,投资这件事情,一个是学会耐性,一个是不要放弃手里的优质资产。
(PS,金融圈的大佬们都活的好长寿,印象中,除了 凯恩斯 63岁的,其他都是88起步的寿命,厉害)
《巴芒演义》读后感(三):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
投资大师故事:
格雷厄姆:烟蒂投资,低估值指数投资,《聪明的投资者》。
施洛斯:烟蒂股投资,分散买入。
蔡志勇:中国人,投机。
彼得林奇:调研方式对个人精力要求太高,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芒格:陪伴优质企业成长,人脉关系广,追求完美人生。
巴菲特:两个投资阶段,前期大笔买入影响董事会,后期价值投资,每年致股东的信,喜欢上讲台,投资是唯一乐趣,钱太多近20年的回报率已不高。
投资案例:喜诗糖果,可口可乐,说不清的保险,惊险的晚报收购,所罗门,最失败的投资伯克希尔。
凯利公式、神奇公式。
4条有复制价值的投资之道:
无门槛的低费率的指数基金模式。
以格雷厄姆为代表确定的套利机会。
分别以巴菲特,施洛斯为代表一揽子烟蒂模式。
以巴菲特为代表的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
投资者经常会做出与自己说的投资主义相反的投资行为。
捡烟蒂要不断的和烂人烂事打交道,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则自己解决问题,还能吸引到优秀的人一起做事。
《巴芒演义》读后感(四):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如果决定认真长久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先学习,而且是从源头学起。理论功底扎实,少走弯路。
一个普通人,炒股也好,做股票投资也好,一定是先看K线走势,看新闻消息,看自媒体的政治经济分析和行业公司研究。挨打亏损后,开始看一些网络上投资大V的文章,看关于巴菲特等投资巨人的书籍,然而零零散散地只看一招半式、支言碎语,和先前看新闻消息、自媒体分析并无本质差别。原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巴芒演义》是这样一本书,以巴菲特和芒格这对搭档的投资思想成长过程为线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美国近代投资领域多位知名大师之间的个人关系、投资思想及代表性案例娓娓道来,以求展现出他们各自理念分歧所发生的特殊时代背景、适用环境及其变化过程。如果是理工科背景的投资者,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符合理工科的学习思维,了解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理论应用的背景和限制条件。
所以,如果要践行价值投资,那么这本书应该是要读的第一本书,或者在先了解了其他投资家的理念后,有必要回过头来再读一下这本不应被绕开的书。书中的所有结论都没有价值(作者已经足够克制不轻易做结论了),唯一的价值在于,读完,豁然开朗,知道自己该如何继续学习和实践了。结果是,为投资者守护了最最最重要的时间复利,否则时间会浪费在困惑上。
另外有两点感慨。一是,巴菲特真是一个投资清教徒,单纯追求投资的成绩和布道,自己的生活无聊而节俭到吝啬;二是,作者真是读了好多书,才写得出这本书,不怪他投资成绩那么好,立功立言了这是。读书和思考,是一辈子要做的事。
《巴芒演义》读后感(五):理财知识宝库
说实话,书本最开始出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的时候,一开始我犹豫了,感觉80多元的价格太贵。没有折扣,也就是说没有巴菲特说的“厚厚的雪”来给我足够的价差优惠,不太符合我这种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很快,我就发现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都卖光了,可惜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在某当网一出这本书的预定的时候,我很快就预定了。为了防止被被人的读后感干扰,我是今天刚刚读完全本后写的感想:
1.总体来说,本书阅读的感觉就是很爽,文字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然后有些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不多、知识浅薄无法思考出结果的地方,作者综合多个资料、条理清晰并且甚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解答。
2.身为中年IT攻城狮,今年996已经是常态,外加开车来回路上2-3个小时,上有老下有小,有了家庭的羁绊。因此,我是经常趁着中午吃完饭后,躲在公司地下车库里,对着白晃晃的手机照明灯,每天看20分钟-40分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像是中学时候去校外或者像同学租借了本武侠小说,晚上熄灯了还要躲在被窝里看: 津津有味。
3.窃以为这本书的地位,相当于现代金融版的《史记》!是的,我真心这么认为。作者用他擅长的“中翻中”的能力,参考了70多本资料,然后将国际上相关知名金融相关大牛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一起,却又不觉得零散和混乱,让人感受到了随着时代交叠大牛们交替作用、驾驭潮流 !仿佛身临其境,于有荣焉!
4.一方面这是本历史类的演义小说,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本不可多得的金融知识宝库。金融知识类书籍,我觉得常见的两个痛点:专有名词太多绕来绕去感觉深奥难懂,甚至就连名词解释都解释得云里雾里;还有就是哪怕我们貌似看懂了,对于实际生活,对于希望学习理财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还是没有什么用。而这本书,足以成为正面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后续希望进军金融科普类书籍的作者慎之又慎,让他们知道不是会简单翻译就行了,那我还不如自行谷歌工具翻译。另外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理财知识,知道现金价值、估值比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做到跳着踢踏舞上班!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剩下的我还得多翻阅和回顾总结这本书!
6.最后,感谢老唐给我带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
《巴芒演义》读后感(六):史记级别 理财知识财富
说实话,书本最开始出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的时候,一开始我犹豫了,感觉80多元的价格太贵。没有折扣,也就是说没有巴菲特说的“厚厚的雪”来给我足够的价差优惠不太符合我这种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很快,我就发现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都卖光了,可惜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在某当一出这个平民版的预定的时候,我很快就预定了。为了防止被被人的读后感干扰,我是今天刚刚读完全本后写的感想:
1.总体来说,本书阅读的感觉就是很爽,文字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然后有些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不多、知识浅薄无法思考出结果的地方,作者综合多个资料、条理清晰并且甚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解答。
2.身为中年IT攻城狮,今年996已经是常态,外加开车来回路上2-3个小时,上有老下有小,有了家庭的羁绊。因此,我是经常趁着中午吃完饭后,躲在公司地下车库里,对着白晃晃的手机照明灯,每天看20分钟-40分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像是中学时候去校外或者像同学租借了本武侠小说,晚上熄灯了还要躲在被窝里看: 津津有味。
3.窃以为这本书的地位,相当于现代金融版的《史记》!是的,我真心这么认为。作者用他擅长的“中翻中”的能力,参考了70多本资料,然后将国际上相关知名金融相关大牛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一起,却又不觉得零散和混乱,让人感受到了随着时代交叠大牛们交替作用、驾驭潮流 !仿佛身临其境,于有荣焉!
4.一方面这是本历史类的演义小说,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本不可多得的金融知识宝库。金融知识类书籍,我觉得常见的两个痛点:专有名词太多绕来绕去感觉深奥难懂,甚至就连名词解释都解释得云里雾里;还有就是哪怕我们貌似看懂了,对于实际生活,对于希望学习理财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还是没有什么用。而这本书,足以成为正面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后续希望进军金融科普类书籍的作者慎之又慎,让他们知道不是会简单翻译就行了,那我还不如自行谷歌工具翻译。另外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理财知识,知道现金价值、估值比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做到跳着踢踏舞上班!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剩下的我还得多翻阅和回顾总结这本书!
6.最后,感谢老唐给我带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
《巴芒演义》读后感(七):卸下包袱,随心往之
这个书评写的曲折,翻了一下记录,距离上一次读完书已经接近两个月了。对自己这两个月读书进度其实颇有不满,断断续续只读完了这一本书。 老唐这本书可以说是惶惶巨著,前前后后加上听音频,读了两遍有余。 可以说是破了我很多先例,比如第一次将一本书读过两遍,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后写不出书评,第一次为了写书评列了提纲,第一次在一本书上做了那么多的读书笔记,等等。或许因为想写一篇高质量的书评,加老唐成好友的功利心作怪吧。在我拖拖拉拉读完两遍之后,仍然未能写出一篇让我满意的书评,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这妙手却迟迟不来~ 我想世间大多数事情或许就是这样吧,欲速则不达,应该是缘分未到。 现在终于弃了这个想法,整个人也变得轻松不少。想了想,我还是要以完成年度读书目标为首要,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应该更容易达到一点。说说这本巨著吧,老唐的书读起来向来不费劲,这本书尤为如此。之前也看过人物传记,我记得看《乔布斯传》的时候一口气没看完,看了半本书之后,就扔在了书橱里,一年多也再没拿出来过。对巴菲特这种大神级人物的传记,我更是天生就有一种阅读恐惧心理。老唐在自序中也说到,投资之路本来就艰难,再加上学习投资的书籍,大都枯燥且无味,这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而老唐做的事就是让这条路上的风景更美,让我们贪婪陶醉、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彼岸。 读完说收获吧,感觉收获很多却又一时无法一一列举出来,我之前写的书评提纲里面有:不再盯着看盘,让生活更加安心了;也有发现股神原来也是常人,他们也会犯错;还有投资不是教条主义,很多股神的经典案例都有局限性,我们并不可以复制,等等。还有还有好多好,多到一时难以全部想起来,哪怕是我看了两遍书,做了认真详细的笔记。但是我相信它们并没有丢失,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脑海中。种下这颗种子,我并不急于求成,但是它一定会慢慢生长,等到有一天时机成熟自然会发芽,这或许就是老唐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他不在像老唐之前写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一样,会手把手教你如何去投资,如何去买卖,这本书全篇没有教我们任何的方法,就是平常文字记录股神一生平常事。但这平常文字得来却并不容易,它浓缩了老唐阅读上百本参考书之后的思考结晶,更充满了老唐读书破万卷后的投资智慧,就像大师们的经历一样,历久弥新。不同投资阶段,不同阅读阶段的人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时候想谈谈这本书对我的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的思想都有什么改造,思来想去,半天也说不上个一二。感觉学到了很多很多,却又说不出来。或许是我功力还不够,对巴菲特和芒格他们的了解太少太浅。这本书带给我的只是一条时间线,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穿了起来,将我领向了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但大师们的故事、他们传奇的经历、它们投资的方法,还需要我不断的去阅读去挖掘,在这本书给我一个正确道路和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让他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或许只有这样,到那时的某天,我的理解才能够表述出来。 这是一本好书,通俗易懂,文字风趣,引人入胜,看完以后让人爱不释手。这更是一本经典,需要在价值投资层面有相当沉淀和积累,才能读出它真正的味道的书。希望有朝一日,我能真正的读透她,读出她的价值,加油!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投资同样是如此。或许我现在读出的,只是老唐用成百上千本书的阅读经历浓缩出内容的十分之一,但这已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罗马的大道,只要我一直坚持阅读,必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行越远,日积跬步而至千里。也许没有写出让我满意的书评,没有加成老唐的好友,会成为这一次的一个小小遗憾,但这就是缘分。 而且,我已经准备好了,迫不及待的要翻开下一本书了。借用老唐的一句话结文: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97313/《巴芒演义》读后感(八):在这里开始了解价值投资的历史
1. 投资策略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教条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是行不通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投资框架,投资框架在10年维度上不能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亢奋程度做微调。
a) 格雷厄姆本身就是个变色龙,弟子们也是各人各法,但是对投资标的的了解是基本工作。
b) 就好比当下,未来三年业绩(主要是指利润,但是来源于经营指标和营业收入)能翻倍的公司,如果估值又低于20倍市盈率就可以无脑买入;另外一个就是一个公司有5倍的长期成长空间,同时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时,回调即是好的买入机会。
2. 资产管理作为一门生意,它的根基是受托责任,是受托人对管理人的信任,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诚信不能有瑕疵,同时要远离那些有瑕疵的人。
3.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投资事业和经营家庭互为竞争关系,尤其是对于那些整天忙着寻找新机会的投资人。这方面,芒格可能是个好的榜样,集中持股既可以提升研究的效率,又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一个好的buddy是仓位最重的一笔投资,如果投资有原则,择偶的原则只应该更高。
4. 话说多了被打脸是常事儿,股神才不会因为怕被打脸,而放弃说漂亮话。1998年至今,巴菲特多次毫不吝啬地夸过吉列、宝洁、富国银行、目的、运通、减排、好市多、沃尔玛、亨氏、卡夫、高盛、IBM、苹果等多家优秀企业。但是,他再也没有宣称哪只股票属于“死了都不卖”的非卖品。
5. 内幕交易,如果大到足可以影响公司的命运,那就是战略协同,甚至是给股东信心。不管在哪里,law is composed by humans, also for humans, to obey or revise。
6. 高抛低吸是人性,要做到成功的投资不一定要反人性,股神巴菲特低卖高买的次数有,波段做成功的次数估计也不少。1998-2019年的可口可乐投资回报不如买债券,巴菲特自己在2001年就揶揄过自己当时脑袋瓦特了,没有在高点卖掉可口可乐。但是股神不抄底,抄底一定要有确定的催化剂。1988年底开始买可口可乐,在这之前新口味的可乐已经被证明市场失败,可口可乐公司重新回归传统口味可乐。
7. 26岁的巴菲特找自己的邻居唐·基奥募资,基奥当时对妻子说:“这家伙整天不上班,像个二流子,怎么能把钱拿给他呢?” 原来股神也有这样的时刻。social interaction is based on faith.
8. 凡人皆有第一次:凯瑟琳夫人第一次带巴菲特参加上流社会宴会,巴菲特一边笨拙地应付,一边还要看着自己的妻子苏珊被调戏。
9. 从定义看四大类资产的投资价值
a) 有生产力的资产:只需要很少的资本投入,就可以保证在通胀期间维持其产出的购买力;
b) 公用事业公司:价格受到管制,通胀环境下需要大量资本;
c) 类现金资产: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债券等,
d) 无生产力的资产:自身不产生任何现金流入,只是期望其他人未来会以更高的价格买走的资产,如黄金、艺术品、古董等。
10. 大师们演示给我们的有复制价值的投资正道分为四条:
a) 低费率指数基金;
b) 确定机会的套利;
c) 一揽子烟蒂模式
d) 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
11. 芒格的预测:芒格在1996年的演讲中提到,芒格如今的市值1250亿美元,只要每年平均增长8%,2034年市值就可以达到2万亿美元。从现在开始,可口可乐的销量只需要每年增长6%,到2034年就能达到29200亿瓶。根据可口可乐以往的销售业绩,这个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而且2034年以后,可口可乐的空间依然很大。实际上到,2019年可口可乐的市值只有2370亿美元,年增长仅2.8%,甚至比不上国债。这里的两个重要原则:即便是可口可乐这样产品简单的企业,投资者要对其利润增长水平做出准确预测,依然相当困难;在投资后企业发展顺利、市值增长喜人时,投资者做出乐观预测的可能性更大,哪怕是芒格和巴菲特这样的智者。
《巴芒演义》读后感(九):每一个投机泡沐,都有一根命中注定的针等着
正如随书附赠的人物关系图所示,《巴芒演义》以巴菲特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一网打尽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各类投资大师。不同风格和经历的投资者,都能从中吸收到养分,为自己的投资体系添砖加瓦。
除了封神的巴菲特和芒格,另外说几个书中提及的人物吧。
1)施洛斯:”人间清醒“派代表
施洛斯一辈子坚持格雷厄姆“烟蒂股”路线,即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即使自己的收益非常亮眼,也没有被其扰乱心智,仍是老老实实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做着“简单”的统计工作。这份清醒认识的头脑和坚持自我的心态,令人印象深刻。反观普通投资者,是多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吸引,多么容易因为一点点小成就膨胀,而贸然闯入未知领域成为一颗韭菜。例如,在牛市中凭运气赚取一点收益,就觉得自己是股神盲目满仓干+上杠杆;读了几个币圈造富神话得股市,就冲进去挖币炒币。。
投资到底难在哪里?为什么七亏二平一赚?难在:看上去很容易。这是金融与其他行业一个很大的区别。其他行业,例如写代码,会写就是会写,bug不会调就是不会调,能力的度量非常公平。而金融是一个用错方法也可能凭运气赚钱的地方。短期内,对与错,好与烂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金融圈都以做“时间的朋友”为荣,却不知时间只是好公司的朋友,却是烂公司的敌人;好方法的朋友,烂方法的敌人。以错误的方法投资,时间只能是你的敌人,就像进了赌场一样,在赌场待得时间越久,输得越多。像施洛斯这般“人间清醒”,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掘金,不去陌生的领域瞎赌,十分难得。
2)蔡至勇:明星基金经理的陨落
对于以基金投资为主的投资者来说,蔡至勇的故事值得一看再看。他 曾经在1958-1965年获得了296%的收益(同时期的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是166%),成为华尔街最闪亮的基金经理,吸引如潮水般的资金涌入;却也在1969-1970两年间亏损超过60%,为后期进入的投资者(主要是被“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吸引的人)造成极大的本金永久性损失。
正好看见一个私募排排网对过去几年的历年私募基金收益冠军的盘点。。明星基金经理不可追啊。。
额外说几句关于基金表现的评价。基金的收益率有偶然性和非对称性。 高收益的来源,是运气+高风险暴露。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的背后,是无数个承担着类似高风险却没有相同好运的基金经理。但是,由于幸存者偏差,投资者只能看到胜利者。基金公司和客户经理的宣传又很容易误导客户过分线性外推,追逐明星经理。特别是像蔡至勇这种做趋势投资的基金经理,如风口上的猪,风停了就会掉下来。而一些低调的实力派基金,即使遇到一段时期的风格不适业绩承压,也无需担心,正如草木遇上冬天,只要根基仍在,终会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
3)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泰斗”不靠宏观经济学投资
投资者要如何利用宏观理论来指导投资?如果连“宏观经济学泰斗”凯恩斯都做不到(凯恩斯的宏观理论没有帮助其躲过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那其他投资者要怎么做呢?书中巴芒二人对于宏观预测的看法值得回味:
宏观因素确实会在短期带来明显的市场波动。但对投资者而言,面对这个事实,究竟是选择将投资周期拉长,让宏观因素相互对冲?还是通过掌握周期,利用它的影响获利呢?前者,已经有无数成功的投资大师走通。而后者,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凯恩斯本人的受挫经历,以及长期资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实证,难道还不足以提醒我们吗?芒格说:我从来没没有通过预测宏观经济的变化而赚到过一分钱。巴菲特说:对于一般投资人和商业人士迷信的政治经济分析预测,我们继续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30年来,没有人预测到越战继续扩大、工资与价格管制、两次石油危机、总统辞职、苏联解体、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者国债利率在2.8%和17.4%之间巨幅波动。巴菲特说:对于买进股份我们注意的只是价格而非时间。我们认为,因为忧虑短期不可控的经济或股市变量,放弃买进一家长期前景可预期的好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为什么仅仅因为短期不可知的猜测,就放弃一个很明显的投资决策呢?《巴芒演义》读后感(十):读起来轻松愉快又意境高远
近期由于琐事缠身,抽不开身读书,好在今天有了一天清福,一口气阅读完唐朝老师的这本大作。书写的通俗易懂,文笔也很棒,但是内容却非常深刻,读来收获颇丰。
知道唐朝老师,是从他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知道的,也是这本书把我带入了读财报的门,让我在今后的定量中有了很多保障,万分感谢。
书中介绍并不仅仅是介绍了巴菲特和芒格,而是穿插的写了各种大师的故事,颇开眼界,同时唐朝老师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对一些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推断和分析,读来也是频频点头,堪称惊喜。
以下是一些读到的感想:
捡烟蒂股的一些注意点:
巴菲特买烟蒂股,主要策略是,买入,涨了就卖出,不涨就继续买成大股东,推动企业价值回归,遇到报表造假,直接起诉获得丰厚赔偿。而A股由于对这块处罚力度不大,因此捡烟蒂不一定适合A股国情。巴菲特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种纺织企业,感觉像是买了周期股,而周期股的容错率就低很多,导致巴菲特在纺织行业上根本挣不到太多钱。因此,买入优秀公司才是最最重要的,会让自己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更轻松和舒适。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买烟蒂股就像买游艇,只会有两天高兴,买的那天和卖的那天。
和中国比较类似的一些情况:
消费观:1950年代,美国也由于经济发展良好,新一代美国人开始摒弃老一辈美国人节俭的传统,开始走信用卡分期消费的道路了,杠杆的使用也使得企业收入大增,一片欣欣向荣。
短线图形操作也流行:在50-60年代,华尔街的富达基金的蔡志勇,就在这股牛市中采用快进快出,大笔买卖,波段操作的投资方法,甚至做得很出名,一说买了什么股票,市场上就出现追随者。同时还传言蔡志勇精通图表分析,能敏锐提前在趋势前介入。每年换手率大于100%。但是也因此,蔡至勇带领的富达资本基金在1958-1965年收益率颇丰,在美国红极一时。在1965年,富达一把手退休把企业交给了自己儿子内德约翰逊,蔡至勇就直接卖掉自己的富达股份,出来单干了。这期间,图表分析的开山师,著有《笑傲股市》的威廉欧奈尔就曾经求教过蔡志勇,但是,欧奈尔没有任何可信的投资记录,而是向投资者售卖股市信息和资料。1966年,蔡至勇自己创立了曼哈顿基金,同时租下豪华办公室,雇佣70名员工,配备最先进报价机和信息中心,然而由于大盘开始见顶,蔡至勇的曼哈顿基金开始在1968年出现亏损6.9%,全美基金行业排名倒数第六。这一年机智的蔡至勇就把基金卖给了CNA金融公司,并且自己继续管理这家基金,然而1969年,曼哈顿基金亏损36.8%,1970年,亏损28.8%,到1974年,客户累积亏损70%,半数以上股票亏损大于90%,最终蔡至勇在1973年离职,然而由于已经将基金卖掉,他自己并没什么损失,真正损失大的,是那些投资者们。之后的蔡至勇也是再次乘着美国股市牛市东风,赚了一波,又把公司亏了一大波,坑了普瑞玛瑞卡的股东。最终耗尽人品和人脉的68岁的蔡至勇宣布退休,然后过着各种绯闻生活直至79岁离世。
小部分经济学家们的谬误:
写《经济学》的萨穆尔森认为市场是绝对有效的,但是又把自己的钱投给巴菲特这个靠着市场不有效来赚钱的公司,仿佛影响几代人的《经济学》是骗人的一样。
同时认为市场有效的,威廉夏普,在1990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市场上却有太多大师通过不有效的市场获取利润。比如出过《战胜市场》的爱德华索普就靠着可转债与认购权证在市场上的不有效性赚了大钱,虽然索普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中还介绍了凯恩斯早期打算通过预测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来投资挣钱,涉及外汇,期货,股票。而最终两次黑天鹅都导致其濒临破产。最终后期的凯恩斯,投资风格完全转向,走向了投资高分红的公共事业股票,最终获得了年化10%的投资收益。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分析得很厉害,并不意味着投资就一定能做的很好。
读到凯恩斯这段,就感慨自己刚学投资的时候不知道,也是在宏观预测中来回扑腾,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好时光。直到经历过几次风浪,才能领会到大师们所言不虚。
定性与定量:
定性的作用大于定量的,这个在书中盖可保险一章看到,格雷厄姆在盖可保险陷入危机后,从报表看出这家公司非常危险了,而巴菲特则在1975年决定买入这家公司,并且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次对盖可保险的判断中,老师格雷厄姆和学生巴菲特,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从事后来看,企业的定性再这个案例中展现了其正确性。
波段操作判断高低点还是比较难的:
如巴菲特这么高手,在大都会通信股票上进行过好几次波段操作,结果都成功卖飞了。因此想抓短线真的不太容易。
通过数学模型与人工智能来做交易可能不太可靠:
在集结了两位诺奖得主,以及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都加盟的梦之队的长期资本基金,在1994年运作,打算通过数学模型来套利,结果1998年就遭到一系列突发事件,直接让整个模型的判断错误导致亏损巨大破产。之后有再次创立JWM,而且严格控制了杠杆,结果也还是踩中08年金融危机的雷,再次被清盘。由此可以看到通过大量数据的概率来进行操作,有可能是不可靠的,一旦遇到十级西格玛事件(1/10^24的概率事件),就是觉得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其严重的亏损,让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税盾效应:
在巴菲特投资运通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运通由于要赔偿子公司的负债,导致收入大量减少,而由于交的税也减少很多,导致净利润减少并不如收入减少的多,形成了税盾。这让人想到了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收入与成本低于30%利润的时候,可以不用交税的这么一个税盾,也是投资时候要注意的安全边际来源。
最后总结下:
很棒,大家快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