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芒演义》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6 00:4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芒演义》读后感锦集

  《巴芒演义》是一本由唐朝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芒演义》读后感(一):理财知识宝库

  说实话,书本最开始出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的时候,一开始我犹豫了,感觉80多元的价格太贵。没有折扣,也就是说没有巴菲特说的“厚厚的雪”来给我足够的价差优惠,不太符合我这种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很快,我就发现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都卖光了,可惜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在某当网一出这本书的预定的时候,我很快就预定了。为了防止被被人的读后感干扰,我是今天刚刚读完全本后写的感想:

  1.总体来说,本书阅读的感觉就是很爽,文字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然后有些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不多、知识浅薄无法思考出结果的地方,作者综合多个资料、条理清晰并且甚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解答。

  2.身为中年IT攻城狮,今年996已经是常态,外加开车来回路上2-3个小时,上有老下有小,有了家庭的羁绊。因此,我是经常趁着中午吃完饭后,躲在公司地下车库里,对着白晃晃的手机照明灯,每天看20分钟-40分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像是中学时候去校外或者像同学租借了本武侠小说,晚上熄灯了还要躲在被窝里看: 津津有味。

  3.窃以为这本书的地位,相当于现代金融版的《史记》!是的,我真心这么认为。作者用他擅长的“中翻中”的能力,参考了70多本资料,然后将国际上相关知名金融相关大牛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一起,却又不觉得零散和混乱,让人感受到了随着时代交叠大牛们交替作用、驾驭潮流 !仿佛身临其境,于有荣焉!

  4.一方面这是本历史类的演义小说,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本不可多得的金融知识宝库。金融知识类书籍,我觉得常见的两个痛点:专有名词太多绕来绕去感觉深奥难懂,甚至就连名词解释都解释得云里雾里;还有就是哪怕我们貌似看懂了,对于实际生活,对于希望学习理财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还是没有什么用。而这本书,足以成为正面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后续希望进军金融科普类书籍的作者慎之又慎,让他们知道不是会简单翻译就行了,那我还不如自行谷歌工具翻译。另外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理财知识,知道现金价值、估值比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做到跳着踢踏舞上班!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剩下的我还得多翻阅和回顾总结这本书!

  6.最后,感谢老唐给我带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

  《巴芒演义》读后感(二):史记级别 理财知识财富

  说实话,书本最开始出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的时候,一开始我犹豫了,感觉80多元的价格太贵。没有折扣,也就是说没有巴菲特说的“厚厚的雪”来给我足够的价差优惠不太符合我这种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的习惯。很快,我就发现签名版本和盖章版本都卖光了,可惜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在某当一出这个平民版的预定的时候,我很快就预定了。为了防止被被人的读后感干扰,我是今天刚刚读完全本后写的感想:

  1.总体来说,本书阅读的感觉就是很爽,文字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然后有些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不多、知识浅薄无法思考出结果的地方,作者综合多个资料、条理清晰并且甚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解答。

  2.身为中年IT攻城狮,今年996已经是常态,外加开车来回路上2-3个小时,上有老下有小,有了家庭的羁绊。因此,我是经常趁着中午吃完饭后,躲在公司地下车库里,对着白晃晃的手机照明灯,每天看20分钟-40分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像是中学时候去校外或者像同学租借了本武侠小说,晚上熄灯了还要躲在被窝里看: 津津有味。

  3.窃以为这本书的地位,相当于现代金融版的《史记》!是的,我真心这么认为。作者用他擅长的“中翻中”的能力,参考了70多本资料,然后将国际上相关知名金融相关大牛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一起,却又不觉得零散和混乱,让人感受到了随着时代交叠大牛们交替作用、驾驭潮流 !仿佛身临其境,于有荣焉!

  4.一方面这是本历史类的演义小说,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本不可多得的金融知识宝库。金融知识类书籍,我觉得常见的两个痛点:专有名词太多绕来绕去感觉深奥难懂,甚至就连名词解释都解释得云里雾里;还有就是哪怕我们貌似看懂了,对于实际生活,对于希望学习理财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还是没有什么用。而这本书,足以成为正面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后续希望进军金融科普类书籍的作者慎之又慎,让他们知道不是会简单翻译就行了,那我还不如自行谷歌工具翻译。另外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理财知识,知道现金价值、估值比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做到跳着踢踏舞上班!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剩下的我还得多翻阅和回顾总结这本书!

  6.最后,感谢老唐给我带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

  《巴芒演义》读后感(三):卸下包袱,随心往之

  

这个书评写的曲折,翻了一下记录,距离上一次读完书已经接近两个月了。对自己这两个月读书进度其实颇有不满,断断续续只读完了这一本书。 老唐这本书可以说是惶惶巨著,前前后后加上听音频,读了两遍有余。 可以说是破了我很多先例,比如第一次将一本书读过两遍,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后写不出书评,第一次为了写书评列了提纲,第一次在一本书上做了那么多的读书笔记,等等。或许因为想写一篇高质量的书评,加老唐成好友的功利心作怪吧。在我拖拖拉拉读完两遍之后,仍然未能写出一篇让我满意的书评,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这妙手却迟迟不来~ 我想世间大多数事情或许就是这样吧,欲速则不达,应该是缘分未到。 现在终于弃了这个想法,整个人也变得轻松不少。想了想,我还是要以完成年度读书目标为首要,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应该更容易达到一点。说说这本巨著吧,老唐的书读起来向来不费劲,这本书尤为如此。之前也看过人物传记,我记得看《乔布斯传》的时候一口气没看完,看了半本书之后,就扔在了书橱里,一年多也再没拿出来过。对巴菲特这种大神级人物的传记,我更是天生就有一种阅读恐惧心理。老唐在自序中也说到,投资之路本来就艰难,再加上学习投资的书籍,大都枯燥且无味,这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而老唐做的事就是让这条路上的风景更美,让我们贪婪陶醉、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彼岸。 读完说收获吧,感觉收获很多却又一时无法一一列举出来,我之前写的书评提纲里面有:不再盯着看盘,让生活更加安心了;也有发现股神原来也是常人,他们也会犯错;还有投资不是教条主义,很多股神的经典案例都有局限性,我们并不可以复制,等等。还有还有好多好,多到一时难以全部想起来,哪怕是我看了两遍书,做了认真详细的笔记。但是我相信它们并没有丢失,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脑海中。种下这颗种子,我并不急于求成,但是它一定会慢慢生长,等到有一天时机成熟自然会发芽,这或许就是老唐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他不在像老唐之前写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一样,会手把手教你如何去投资,如何去买卖,这本书全篇没有教我们任何的方法,就是平常文字记录股神一生平常事。但这平常文字得来却并不容易,它浓缩了老唐阅读上百本参考书之后的思考结晶,更充满了老唐读书破万卷后的投资智慧,就像大师们的经历一样,历久弥新。不同投资阶段,不同阅读阶段的人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时候想谈谈这本书对我的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的思想都有什么改造,思来想去,半天也说不上个一二。感觉学到了很多很多,却又说不出来。或许是我功力还不够,对巴菲特和芒格他们的了解太少太浅。这本书带给我的只是一条时间线,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穿了起来,将我领向了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但大师们的故事、他们传奇的经历、它们投资的方法,还需要我不断的去阅读去挖掘,在这本书给我一个正确道路和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让他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或许只有这样,到那时的某天,我的理解才能够表述出来。 这是一本好书,通俗易懂,文字风趣,引人入胜,看完以后让人爱不释手。这更是一本经典,需要在价值投资层面有相当沉淀和积累,才能读出它真正的味道的书。希望有朝一日,我能真正的读透她,读出她的价值,加油!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投资同样是如此。或许我现在读出的,只是老唐用成百上千本书的阅读经历浓缩出内容的十分之一,但这已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罗马的大道,只要我一直坚持阅读,必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行越远,日积跬步而至千里。也许没有写出让我满意的书评,没有加成老唐的好友,会成为这一次的一个小小遗憾,但这就是缘分。 而且,我已经准备好了,迫不及待的要翻开下一本书了。借用老唐的一句话结文: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97313/

  《巴芒演义》读后感(四):读起来轻松愉快又意境高远

  

近期由于琐事缠身,抽不开身读书,好在今天有了一天清福,一口气阅读完唐朝老师的这本大作。书写的通俗易懂,文笔也很棒,但是内容却非常深刻,读来收获颇丰。

知道唐朝老师,是从他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知道的,也是这本书把我带入了读财报的门,让我在今后的定量中有了很多保障,万分感谢。

书中介绍并不仅仅是介绍了巴菲特和芒格,而是穿插的写了各种大师的故事,颇开眼界,同时唐朝老师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对一些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推断和分析,读来也是频频点头,堪称惊喜。

以下是一些读到的感想:

捡烟蒂股的一些注意点:

巴菲特买烟蒂股,主要策略是,买入,涨了就卖出,不涨就继续买成大股东,推动企业价值回归,遇到报表造假,直接起诉获得丰厚赔偿。而A股由于对这块处罚力度不大,因此捡烟蒂不一定适合A股国情。巴菲特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种纺织企业,感觉像是买了周期股,而周期股的容错率就低很多,导致巴菲特在纺织行业上根本挣不到太多钱。因此,买入优秀公司才是最最重要的,会让自己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更轻松和舒适。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买烟蒂股就像买游艇,只会有两天高兴,买的那天和卖的那天。

和中国比较类似的一些情况:

消费观:1950年代,美国也由于经济发展良好,新一代美国人开始摒弃老一辈美国人节俭的传统,开始走信用卡分期消费的道路了,杠杆的使用也使得企业收入大增,一片欣欣向荣。

短线图形操作也流行:在50-60年代,华尔街的富达基金的蔡志勇,就在这股牛市中采用快进快出,大笔买卖,波段操作的投资方法,甚至做得很出名,一说买了什么股票,市场上就出现追随者。同时还传言蔡志勇精通图表分析,能敏锐提前在趋势前介入。每年换手率大于100%。但是也因此,蔡至勇带领的富达资本基金在1958-1965年收益率颇丰,在美国红极一时。在1965年,富达一把手退休把企业交给了自己儿子内德约翰逊,蔡至勇就直接卖掉自己的富达股份,出来单干了。这期间,图表分析的开山师,著有《笑傲股市》的威廉欧奈尔就曾经求教过蔡志勇,但是,欧奈尔没有任何可信的投资记录,而是向投资者售卖股市信息和资料。1966年,蔡至勇自己创立了曼哈顿基金,同时租下豪华办公室,雇佣70名员工,配备最先进报价机和信息中心,然而由于大盘开始见顶,蔡至勇的曼哈顿基金开始在1968年出现亏损6.9%,全美基金行业排名倒数第六。这一年机智的蔡至勇就把基金卖给了CNA金融公司,并且自己继续管理这家基金,然而1969年,曼哈顿基金亏损36.8%,1970年,亏损28.8%,到1974年,客户累积亏损70%,半数以上股票亏损大于90%,最终蔡至勇在1973年离职,然而由于已经将基金卖掉,他自己并没什么损失,真正损失大的,是那些投资者们。之后的蔡至勇也是再次乘着美国股市牛市东风,赚了一波,又把公司亏了一大波,坑了普瑞玛瑞卡的股东。最终耗尽人品和人脉的68岁的蔡至勇宣布退休,然后过着各种绯闻生活直至79岁离世。

小部分经济学家们的谬误:

写《经济学》的萨穆尔森认为市场是绝对有效的,但是又把自己的钱投给巴菲特这个靠着市场不有效来赚钱的公司,仿佛影响几代人的《经济学》是骗人的一样。

同时认为市场有效的,威廉夏普,在1990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市场上却有太多大师通过不有效的市场获取利润。比如出过《战胜市场》的爱德华索普就靠着可转债与认购权证在市场上的不有效性赚了大钱,虽然索普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中还介绍了凯恩斯早期打算通过预测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来投资挣钱,涉及外汇,期货,股票。而最终两次黑天鹅都导致其濒临破产。最终后期的凯恩斯,投资风格完全转向,走向了投资高分红的公共事业股票,最终获得了年化10%的投资收益。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分析得很厉害,并不意味着投资就一定能做的很好。

读到凯恩斯这段,就感慨自己刚学投资的时候不知道,也是在宏观预测中来回扑腾,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好时光。直到经历过几次风浪,才能领会到大师们所言不虚。

定性与定量:

定性的作用大于定量的,这个在书中盖可保险一章看到,格雷厄姆在盖可保险陷入危机后,从报表看出这家公司非常危险了,而巴菲特则在1975年决定买入这家公司,并且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次对盖可保险的判断中,老师格雷厄姆和学生巴菲特,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从事后来看,企业的定性再这个案例中展现了其正确性。

波段操作判断高低点还是比较难的:

如巴菲特这么高手,在大都会通信股票上进行过好几次波段操作,结果都成功卖飞了。因此想抓短线真的不太容易。

通过数学模型与人工智能来做交易可能不太可靠:

在集结了两位诺奖得主,以及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都加盟的梦之队的长期资本基金,在1994年运作,打算通过数学模型来套利,结果1998年就遭到一系列突发事件,直接让整个模型的判断错误导致亏损巨大破产。之后有再次创立JWM,而且严格控制了杠杆,结果也还是踩中08年金融危机的雷,再次被清盘。由此可以看到通过大量数据的概率来进行操作,有可能是不可靠的,一旦遇到十级西格玛事件(1/10^24的概率事件),就是觉得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其严重的亏损,让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税盾效应:

在巴菲特投资运通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运通由于要赔偿子公司的负债,导致收入大量减少,而由于交的税也减少很多,导致净利润减少并不如收入减少的多,形成了税盾。这让人想到了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收入与成本低于30%利润的时候,可以不用交税的这么一个税盾,也是投资时候要注意的安全边际来源。

最后总结下:

很棒,大家快买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芒演义》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