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4 04:0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清]王永彬著作,45.00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中国文学之美

  

《围炉夜话》是清朝的王永彬所著,围炉——指的是他们一家人在白天劳作后,围着火炉,一起聊天。夜话——就是他们围着火炉一家人讨论思考的时候,王永彬的一些传家思想,无论是和工作有关的态度,还是对待钱财的思考,或者对于德行的研究,这些他都要求自己的儿孙记载下来。里面的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故事,而是一句句话,一两句排比句,例如格言这一类的语句,从工作到生活,才富有到贫困,他们都有聊到。所以,我们把他这本书称为立世格言,也不为过。旁边也常有配的字画,一般是某个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品,看来实在赏心悦目。另外,本书的装订格式,是仿造古书的样式的,翻开的平翻页面,这种装订,是极其适合看书的,非常享受。手也不费力,放在桌面,摊开在桌面,都是极让人享受读书的惬意的。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不论出于太平盛世,还是动荡乱世,我们都要首先为他人着想,多为别人想一想,可能心境也会不一样,自己也会在处事立世中更顺畅一些。而读书用功这件事,却是与别人无关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想要成长,就必须自己多用功,多思考,多为自己的学业,前途着想了。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无论我们目前的读书天资如何,聪慧或者是笨拙,但只要用心去读吧,勤学好问吧,无论什么新的道理,新的学问,都去思考解惑,知道一个然,也去弄明白一个所以然吧。那么,这样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茅塞顿开,道理文法就会想明白了。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交很多的朋友,交很多的酒肉朋友,看起来门庭若市,可实际上,一旦你失势,下台,或者做生意赔掉了所有的身家,那么这群热闹的朋友也就随之做鸟兽散开了。这样的热闹,短暂或者漫长,我都是不愿意要的,与其担心自己滥交朋友,那倒不如终日读书罢了,在书中去找到共鸣,书中的好友,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生活圈,可以是异国他乡的有志之士,可以是先辈烈士,可以是未曾谋面但是却和我们心意相通的读书人,那么这样的朋友,没有利益关系,大家互相认同了无非就是彼此的价值观念了。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今天不如不玩手机,围炉夜话

  

这是这本书附的最后一张插图,是八大山人晚期代表作《安晚册》中的一幅画作

按照现今的阅读顺序,是晚安,按照古时候的阅读顺序,是安晚。就像这本书所示意给我们的所有道理一样,古人有古人的感悟,今人有今人的理解。书中无论是文字还是画作,细细想来都别有一番味道。

很喜欢书中配的八大山人的画作,简洁的笔法,奇特夸张的形象,所画之物看似残山剩水、枯枝老树,但无不苍劲有力,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欲飞的孤鸟,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

正如郑板桥所称赞“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说回书中文字,《围炉夜话》在序中就给了一个场景: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作者还戏称自己为“识字农人”,讲来也是非常淳朴可爱。

通篇一则则读来,就像一个长者在炉火前,把自己大半生所遇、所思、所想、所悟娓娓道来,家妇、子孙捧着一杯热茶,可能觉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也可能觉得陈词滥调、枯燥乏味。

作者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书中表达出的核心价值观也基本围绕着儒家的核心对“安身立业”进行了思考和阐述。没有逻辑严密的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辟的格言,辅以编者加上的注释,读起来不会太晦涩难懂,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则需要慢慢读,细细品。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更多人追求的是做事,是做成的结果,而在追逐的过程中却忘记了如何做人才是立身之本。

职业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幼儿教师,眼见着幼儿园的小朋友、同事的孩子、朋友的孩子都在被每天催促着快快长大,做什么事情都要“快一点快一点”,画画就一定要画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才会得到表扬,如果是小朋友的随性涂鸦就会被老师或者家长问“这画的是什么东西?”

家长会很着急的问老师,“您有没有发现我们家孩子有什么爱好?”,明明是个特别善良的孩子,却被家长说这不叫特长,没有用。可是却也不反思自己,工作之余除了手机电视也没有别的爱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爱好应该从何而来。

自然,在古人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下,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武断的就认为这是一碗无用的鸡汤,而是静下心来去读书,思考,辩证的吸收,然后去粗取精地古为今用。

毕竟,现在不说一家人一起读书了,一家人能安静的坐下来不玩手机的聊聊天,不都很奢侈了吗。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围炉夜话:尘世中一剂清凉

  

《围炉夜话》是是晚清近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读物。全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浓缩了221则处世智慧,处处渗透着人生的处世哲学,内容涉及谋事、沟通、用人、立业、交往、教育等方面,读来,你觉让人耳目一新,适合在烦躁时,喝一杯清茶,品读一番,可谓是尘世中的一剂清凉剂。

刚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莫名的一股亲切感,正如作者所言:

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为《围炉夜话》。

偶尔会记得北方下雪的冬天,雪把周围都埋住了,整个村庄里静悄悄的,只有冷飕飕的风在村庄里闲逛,一家人,也是在围在路子边,烤地瓜,听爸爸讲故事。冬夜里,最喜欢的莫过于小火锅,红彤彤烧一锅,土豆,大白菜,萝卜,粉条子,咕噜咕噜,最温暖的回忆莫过于此,有时候,偶尔来个卖豆腐的,割一块回来,咕噜在里面,这日子真算是过年了。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回忆起来也真是幸福。只可惜,那时候不懂得,将爸爸的故事也攒起来,虽不成大著作,但也能在回忆时聊以自慰,想想现在,每天都奔波在上课下课的路上,难得停下来与家人坐下来,吃一顿饭,聊一聊近况。读到这本书时,真有那种,时光停滞,随着回忆倒转的亲切感。

其次,这本书的配图真是精美,边看边读,浑然不觉沉闷,时时有警句,醍醐灌顶。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这警句本身,大有“举类迩而见义远”之感。整本书没有特定的逻辑,随想随记,从中确实可品出一定的处世意味。细细品来,虽不见得要作为自己处世准则,但大抵是中肯的。比如讲到与人交往时的几句,我颇为赞同。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也有人觉得这是“避世”,不可取。静心下来,此“敬”不同于恭敬、巴结,但至少是“静”、“淡”,对待小人,不要那么愤慨,那么暴跳如雷,淡然对待,与他争论长短与你有何好处呢?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他在跟领导打小报告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罢了。谁正谁邪你说了不算,领导也看不见,那么,就静静地交给时间,交给事实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上,不与小人论长短。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大多的年轻人过于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标榜着“张扬个性”“出名要趁早”,不排除个别天才,大多数还是正常人,不过早早在社会中当作了“出头鸟”而已。所谓厚积薄发,不如把自己先埋起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成长,比盲目地乱撞会更适合。

敬他人,就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与人为善,不见得全是功利性,你善待别人不意味着别人会善待你,只是你在善待别人尊重别人的同时获得了自我满足,一切,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的幸福,不可假手于人。

这些处世格言里有很多名人例子,中学生也有很高的可读性,作为素材积累,作为人生训诫,都很好。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安身立业必读之经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就是人心。也许,文人的人心是脆弱的、敏感的,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自己存在或毁灭的缘故。《围炉夜话》不仅对于当时以及此前的文坛掌故有着深入浅出的认知,而且对于文人生活也有着惟妙惟肖的描绘。 读一本书,尤其是非当代书,我们追究其精神价值是居于首位的。围绕安身立命,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写出不同的文字,但千教万教,教人从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失却了道德的约束,人很容易飘飘然,以至失去了重量,无法在未来某一时刻找回。

提及孝道,孔夫子说色难也,其实这是一种间接写法,如果从当事人内心向外观望,你就会发现“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才是一种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适格形容。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却有不是的儿女,更何况子女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父母的初衷,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家庭关系延伸,是社会关系的缩影。除却亲人,与我们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朋友。所谓朋友,既有为权势所交,也有为利益所交,但是真正为习性所交的才能长久。与其说交朋友是增体面的方式,不如说是通过朋友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而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发现自我是困难的,因为你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我内心生活。不过,当你从《围炉夜话》中读到“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未俗以繁华相尚,始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时,才发现最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就是距离,有了距离才有了美。正因为你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中,所以你要换个角度去审视人世间的爱与恨、恩与仇、是与非、真与伪。懂得了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才能找到别人与自己的共同点,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无非是放大了自我而蔑视了对方的结果。

《围炉夜话》适合在冬夜阅读,此时万籁俱静,却蕴含生机。虽然气温极低,但是对于你心中无限燃烧 的欲望而言却是极好的治疗,在天与地之间最了不起的是人,也只有人才能做到顶天立地,久而久之,你会理解“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的先见之明,而非在浑浑浑噩噩中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与奋起的力量。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警句对应着故事,名言照进生活

  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歌红人不红”,让我联想到这本“处世三大奇书”之一的作者王永斌。《围炉夜话》的名字早如雷贯耳,熟悉的不行。可是提起其作者王永彬,脑中却是空空如也。

  王永彬(1792-1869),清代学者、诗人。是今天湖北宜昌市人。年少时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曾分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本人秉性纯良,每每与友人说及忠烈孝义之事,则涕泗横流。

  作者自己做的序中一段话,尤其打动我,“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 晚年时候,闲来无事,每次家人在一起,围着炉子闲唠嗑,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说着,偶尔会灵光一现,心有所得,于是就把这些所想给记录了下来。让我一下就想起小时候的冬天,一家人围着炉子,我仰着自己的小脸,看父母被炉火映着的微红的脸庞,听父母讲以前的现在的故事,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揉碎在故事中。本书中作者的第一个“心有所得”: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讲的便是如此吧。所以这本书中的“所得”,是接地气的,有生活气息的,更是有着实践性的警世名言。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即使过了一百多年,再看作者的这些话也是很有道理。看今天多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长以为是在爱孩子,殊不知,是害了他们。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 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大刘在《三体》中这样写道:“愚蠢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王永彬在一百多年前,也有类似的感悟,“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的人。

  不需要有什么阅读目标,独自相处时,夜深人静时,随意翻开一页,感受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细细咂摸,总有新趣味新收获。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为学无间断,如行云流水,日进不已

  入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其中《围炉夜话》是清代学者、诗人王永彬著作。字润芳,号宜山。封面是两个人围着炉子,一高一低,错落有致。书中带有两张明信片,上面写着两句很励志的话,我很喜欢书中的明信片配的话,总是书中十分精华的话。 “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无论做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力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气。”

  对于让我们勤奋读书的话从小学了很多很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等等。讲的就是一个勤字,这些话贴在我们中高考奋斗的眼前,条幅都是这样千篇一律。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了一句不一样的,有些年轻的轻狂,有些朝气的无谓,有些专注的笃定——拙亦何妨只要勤。‘何妨’两字,体现那种拿的起放的下的态度,不在乎别人嘲笑奚落,笨拙“那又怎么样呢?”,只需要勤奋。 在我的初中的时代,所有人在那个时间便已经拉开了差距,或者说更久之前,只是我没了那么多的印象。

  我最清楚的记得一位普通话很不标准的带着牙套的姑娘,她在小学的时候并没有学过英语,没有基础,但是她总是第一个到班里学英语,每天都按照老师的要求背单词和课文,一次就行就两次,三次四次,可想而知,她取得了不错的学校,前些时间闲聊,她读了商务英语这个系。是的,勤奋就是这个样子,笨并不是理由。另一位男生,很聪明,哪怕上课不听课他也会,所以他骄傲自满,每天上课接老师话,不写作业,抽烟喝酒,可是让我们羡慕嫉妒的就是他会,他依然考的很不错,甚至我们都自叹我们的勤奋,我们的汗水不值得,但是最后他不念了,现在在KTV工作,他都后悔不念了,只能做个服务行业,也不是说服务行业多么多么的不好,只能说,他失去了向上攀岩的资格,他刚刚在山脚下就以为这风景足够多了。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现在读书需要花钱呢,我去打工都可以挣钱了”,他的目光真是短浅,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日后会让人受益终身。

  用一句我很想的话总结——只管不停的努力,其他的交给时间!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人生的智慧 ——评《围炉夜话》

  

打开《围炉夜话》,瞬间被书中的文字吸引。语言短小精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全书选取了321则处世格言,涵盖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涉及处事、做人、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不重视对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注重对内心世界的修养。

如何处事

在处事方面,作者提到:“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作者崇尚的处事观念,以是非作为标准,而不是以祸福作为标准。这应该是作者结合了多年的人生智慧,带给我们很好的建议。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

“一味学吃亏,是处事之良方。”把这句话概括一下,应该就是吃亏是福。关于吃亏是福的理念,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但是经历了一些世事,才会发现学会吃亏,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当然,吃亏不是代表一个人傻,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当一个人有了吃亏的意识,并运用到实践中时,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吃亏所带来的收获往往会以另一种形式呈现。所以,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吃亏是福,其实更多地可以看成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关于读书

作者很重视读书。在儒家的文化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在这本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读书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会对时代的发展产生影响。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 “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这几句话,都强调了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即使身处贫困、艰苦的环境中,也要去下苦功,去读书。当然,作者所提倡的读书观,少了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性,为了求取功名而去读书,而提倡的是为了修养身心而读书。这种读书观,其实放到今天同样是适用的。

如何做人

关于如何做人,作者有着独特的思考。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对欲望的追求,对得与失的在意,有时候会迷失了自己,内心变得过于功利。很多时候,当一个欲望满足了,得到了一心想要的东西,会有新的更大的欲望产生。当一个过于看重自己的得失时,往往内心会失去平衡。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几,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这句话与《论语》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儒家的传统中,关于个人的修养,更多的是重视对个人的内心的修养。在儒家的观点中,作为君子,应该对别人采取宽容的态度,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和更多的责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持有双重的标准,对自己过于宽容,而对别人的要求过于苛责。作者恪守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儒家的传统。

这是一本提升处世智慧的品性之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打开这样的一本书,里面会有你想要的答案。在这本书中,精心选取了八大山人的61幅经典画作。八大山人的画作形象凝练,造型夸张,透漏出雄健简朴之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言简意赅的文字与八大山人的画作相搭配,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围炉也可以很高端

围着炉子可以干什么,烤火?这算是一个最为平常的答案,新疆有句俗语说的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炉子旁边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然而清代的王永彬等人围在炉子旁边除了日常的一些活动外,他们可以讨论人生的哲学,而这些哲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受用的,这样的围炉应该算是一种非常高端的沙龙聚会,《围炉夜话》是一部处世哲学,与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陈继儒所著的《小窗幽记》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书中的每一则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体会和思考。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世是避免不了的,而且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不能保证这些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中肯定不都是邪恶的。而作为我们自己,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在处理事情上做到多替别人着想,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向恶人妥协,而是我们用自己的真心来对待自己,这样才能有种满足,而不是一种负罪感。而学习也是人生的必需品,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多努力,多用功,或许这样可以为我们人生争取更多的色彩。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一个人务必需要有理想,这样自己才会有冲劲儿,如果浑浑噩噩的话,那么生活的也会十分枯燥,而且没有努力和奋斗可言。那么人活在世上就没有了奋斗可言。但是也不要野心太大,否则自己就会自食恶果,或者为了自己的目的采取一切的手段,甚至可能用卑劣的手段,虽然不是每个野心大的人都会做的,在这里只是说了一种可能性,所谓“过犹不及”,干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度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合理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祸从口出”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而且这个说法人们都深以为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祸从口出”的例子也是数见不鲜的。在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谣言传的多了也就成了真的了,这可能对于事件本身并无好处,甚至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危害,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自己的言行谨慎对待,这是对于我们的负责,也是对于他人的负责。

总之,《围炉夜话》以平和的语言告诉我们需要用人生深刻体会的道理,道理很多,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体会。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九):文墨洇染中的传世之经典、警世之名篇

  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或者窗外细雨滴答的时候阅读品味的书。

  《序》中有交代,这本书是在“寒夜围炉”之时,烤着山芋,闲聊着天,“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的书。正是这样的晚间坐谈群聊,才让这本书充满了烟火气息,饱含着人生哲理。

  不要说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即便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茶余饭后谈谈家长里短也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消遣活动。没有刷屏的迷恋,没有泡吧的喧嚣,也没有晚班之后的疲惫,三五成群,三言两语,一两个故事之后,往往是老先生们的一声感慨。这感慨,凝结着他们一辈子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升华,字字珠玑,值得深思。如果记录下来,大概也可以编一本《街谈巷议》之类的小册子吧。

  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王永彬老先生这样有心,才有了《围炉夜话》这部处事哲学之书的问世。

  221条醒世格言,有读书做人的,有人际交往的,有修身养性的,有追求财富的,有建功立业的,有谋事成事的,可谓包罗方象、无所不有。如果你在工作、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了心理问题,产生了思想困惑,翻一翻这本小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启发。即便不会醍醐灌顶,也可能会有所顿悟。其实,有时候想开或想不开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一句话打开一个人的心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这部《围炉夜话》之所以经久不衰,更在于内容的实践性。这些处事智慧或经世名言,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造出来的,而是来自实践总结出来的。

  比如关于读书做人,要“读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根”。作者并没有从内容上讲读什么书、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从方法论上提醒你读书要放开眼界、做人要脚踏实地。这是不是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只要我的方法路子对了,读书做人都没有问题,剩下的只是根据兴趣爱好或发展前景进行选择的问题。

  作家榜经典文库出品的这本书另一大特点是配了八大山人的众多插图。在空落的字里行问,若干笨拙古朴的绘画掩映其中。有山水,有鸟虫,有蕉竹,有鱼虾。寥寥数笔,跃然纸上。这不是一幅幅静态的画,而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

  这些生命与人的一生相伴相随,它们的性情、品格乃至生命,都以一种辅助的形式,与文字一起启迪着人生的智慧。看到两条欢快嬉戏的虾,你难道不觉得即便是苦难的生命,也有快乐的自由、瞬间的美好吗?

  条条格言之间巨大的留白,就像生命中重要事件的间隙,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王永彬老先生用他的人生智慧留下了这本书,你也可以在这众多的空间中写下自己的回忆,留住自己的人生。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十):冬日里围炉而坐,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劝世之作,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自其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深受世人的推重而闻名遐迩。

而作者王永彬,我只能查到他是清朝咸丰时人,生平不详。

据《围炉夜话》的序言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围炉夜话》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它以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见长的格言体之作。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全书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书中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适合当代社会的要求,但瑕不掩瑜,本书仍对现代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炉夜话》不失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劝世之作。

我拿到的这本是2020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最新版,看到封面上八大山人的绘作我就爱上了。翻开书发现还随书附赠了两张八大山人画作的明信片和书签,真是意外收获。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是超逸,抑或痛苦、压抑,现在难以说得清楚。那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在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

就像作者在书开篇序里写道的那样: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自己从未想过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能在后世流传下去,这份淡然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了。

03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05处事要代人着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书里的金句,大多如此,也许年轻气盛的人读来,觉得没什么用。书这个东西,也是寻求一种共鸣。在你处世感到困惑时,希望这场跨越百年的围炉夜话能够帮到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