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不仅没有一篇曾被选入中学课本,甚至在各种语文考试题中,也从未出现过。
《故事新编》就是用现代思维解读古代神话故事。
我觉得《理水》最有意思,写大禹治水时,各级官僚的态度和行为。多亏作者是民国时期的人,如果活到现在,估计可以达到被封禁的范围。我猜测这也为什么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大量被编入中学课本,但《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不仅没有一篇被选用过,甚至在各种语文考试题中,也从未出现过。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与现在的舆论裹挟、网络暴力、道德绑架非常相似,当事人的无心之举,或简单微薄的善意,最后演变成当事人无力承担的重压。从这些故事看,烧伤人阿宝、方舟子、韩寒的作品真有一些鲁迅的真传。
《铸剑》写的是干将莫邪的故事,感觉里面的术士非常像辰月教的人。鲁迅如果活到现在,说不定也会被江南拉入《九州志》中。
《奔月》是写后羿因穷困潦倒,挣不到养家糊口的钱,嫦娥与他离婚。与《彷徨》中的《伤逝》,基本是一个故事,只是从另一角度解读罢了。很让人怀疑鲁迅在原配妻子朱安,二妻许广平之外,还曾有一段痛彻心扉的爱情经历。而且,这段爱情经历与《马丁伊登》的情况类似,浪漫爱情死于贫困。
《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故事新编》的“白眼狼情节”
以前一直以为;鲁迅的《故事新编》应该有好几十篇故事,结果呢,只有8篇,我了天。内容也不多,只能说是一个小册子,好在这本《故事新编》还收纳了《呐喊》和《彷徨》,一下子让这本书的价值感突显出来了。
看完《故事新编》的这八篇玩意儿,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白眼狼情节!
《补天》里面,女娲创造了人类,而一个“白眼狼”官员却站在她的两腿之间,并表示她这样裸奔是禽兽的行为。
《奔月》里面,后羿到处打猎养活这个家,结果“白眼狼”嫦娥因为吃不惯乌鸦肉的炸酱面,而吃了后羿的仙丹。
《理水》里面,大禹的“白眼狼”老婆就有抱怨大禹都没有管这个家,跑去官府里面闹。大禹没有沿用他父亲土湮的方法,而用疏导的方法,就有人说,疏导这是蚩尤的法子,而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好在后面大禹治水有功,大家就都说他的好话了。
《采薇》里面,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白眼狼,对周武王说“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的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因为商朝灭亡了,就表示不吃周朝的米,然后就吃茯苓,后来有人跟他们说,茯苓也是周朝的东西,结果,他们就选择饿死。
《铸剑》里面,“白眼狼”皇上为了让别人自己的宝剑独一无二,就把铸剑师给杀了,好在后来铸剑师还留了一把剑给儿子去报仇。
《出关》里面,这篇好像是说老子因为徒弟孔子打算去当官,所以就打算离开自己的住所,怕今后惹上啥麻烦。好在孔子还没有成为白眼狼,只能说,老子揣测孔子可能成为白眼狼,所以走为上策!
《非攻》里面,墨子去楚国当说客,免去了宋国的灭亡,结果回宋国的时候,身上的东西都被一些“白眼狼”宋国人给抢了。
《起死》里面,庄子把一个五百年前的骷髅给复活了,结果那个“白眼狼”复活的人反而要找庄子要这要那的。好在庄子把这个包袱甩给了另一位冤大头。
综上,可以看出,写作的时候运用白眼狼的情节,可以达到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值得诸位写作者借鉴哦!
《呐喊》和《彷徨》就留给大家来总结了哈!
《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重读鲁迅作品,体味小人物的悲哀
上学时,曾经被老师要求背诵和阅读过鲁迅的文章,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少年闰土》、《药》、《阿Q正传》等等,那时年纪尚幼,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的内容来选择自己的喜好,印象最深的当数少年时的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可能因为年纪相仿的缘故,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好象我们身边的儿时玩伴,那么真实,仿佛让人陷入了童年的回忆。
最近,读到一本新出版的《故事新编》,是将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完整编入其中并重新出版,《故事新编》中8篇神话传说故事,鲁迅写了13年,想象奇特,篇篇经典;《呐喊》《彷徨》,更是字字珠玑!不管是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还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他们在鲁迅的笔下,都变得有血有肉,精彩之极。
此番重读鲁迅先生的大作,不仅赞叹鲁迅先生的文笔,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小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鲜活、生动,带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一、祥林嫂
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将祥林嫂这一旧时代底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形象,通过她那坎坷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来,祥林嫂少时到婆家做童养媳,丈夫死后偷逃出来,在鲁四嫂的引见下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干活,虽然她勤快,手脚麻利,也得到东家的认可,但好景不久,婆家抓她回去逼她再嫁,再嫁后没两年丈夫一病呜呼,本来有个孩子生活还有盼头,可不幸的是孩子被狼叼去了,于是可怜的祥林嫂只能重回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孩子的祥林嫂在鲁家处处受嫌弃,不仅老爷忌讳她祥林嫂是个寡妇,不让她沾手一切祝福的事,就连最后祥林嫂死了,也嫌弃她不该死在这个时候,“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周围的人也一样是拿她取笑,逗乐,诸如柳妈、卫老婆子、鲁四嫂之流,不仅是漠不关心,还用言语嘲讽她,在那样的社会,那样一群人,让饱受生活磨难的祥林嫂看不到一丝希望,感受不到一丁点温暖,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在祥林嫂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孔乙已
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大抵对孔乙已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穿着一件旧长衫,笔直的腰杆立在柜台前,手边一盘茴香豆,文中的孔乙已自认为是文人,不肯屈就成“短衣帮”一伙,尽管长衫破旧不堪,尽管孔乙已穷困潦倒,但他依旧穿着长衫,依旧不愿赊账,即使最后一次用手爬到咸亨酒店也还要摸出四文钱来买酒,即使只能买一碟茴香豆,遇到孩子,他也愿意分一些给孩子,即使知道再去偷书会被打,他仍然会去,但他偷的仅限于书,直到最后他也没有一丝悔意,从孔乙已身上,我们看到旧社会读书人的迂腐愚昧,自命清高,也看到对于读书人求得一本书的执着,即使被打也在所不惜的固执。
三、阿Q
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被现代人很好的运用,现在所说的阿Q精神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指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没权没势,处在社会底层,依靠给大户人家打零工过活的人,那种受压迫而无法反抗,又要维护尊严,自欺欺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在与人打架时,心里想着:"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钱被抢时,为了让自己心安,再次自欺欺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自以为又一次转败为胜,同时阿Q还畏强凌弱,打骂抢了自己饭碗的小D,对小尼姑动手动脚,在大堂上看到长衫人物,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身不由己的跪下,这种集矛盾于一身的体现在活生生的体现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他天生的奴性,以及扭曲的性格特征。
在万恶的旧社会,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重读鲁迅的文章,体味封建社会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庆幸我们生活在温暖的新社会,时代不同了,我们追求思想独立,人身自由,不会再像祥林嫂一样饱受欺凌,像孔乙己一样迂腐愚昧,像阿Q一样自欺欺人。
《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为人生
大星文化出版的这本《故事新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版,因为此书完整的收录了鲁迅先生三大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可谓是一书在手,三篇都有。
相对于《呐喊》和《彷徨》这一对时常捆绑在一起的“双生子”,《故事新编》一直很少被人提及,就连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中,《故事新编》也未被列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鲁迅先生的名头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一定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鲁迅先生也是一名“文学家”。也许我并非高尚之人,身上沾染的多是烟火气,所以更喜欢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不管是“女工作狂”女娲,还是英雄后羿,亦或者是高贵到可望不可即的嫦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都有了全新的面貌,他们真实的仿佛红尘中的一粟,与神话再不相关。
鲁迅先生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度,他的文笔是雄壮而又奇妙的,能把根深蒂固的神话传说又重新编写一遍,想必没多少作家敢下此决心,可是他敢,所以周树人成为了鲁迅。而《故事新编》的独到之处在于书中不仅仅写了一个个故事,还有对“儒墨法道”四家思想的分析和解剖。
鲁迅先生一直给我一种很矛盾的感觉,读了他诸多作品的我越来越肯定了这种想法,明明格局强大,明明文风挥洒,明明那些方块字我都认得,可是组合在了一起,却有种寂寞,就像是人始终无法摆脱的寂寞。
想来小时候看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采薇》,也还真是年少轻狂,不知掂量,只因着标题吸睛又好听便读了,现在回忆那时候读罢的状态,也是好几天都不曾碰肉。这个故事讲的是伯夷叔齐两兄弟因为恪守传统而被外人所不解,两人食鹿肉后再众人的不解中自杀。其中寂寞早已随逝者远去,又有谁会特意来说?
也是这种悲剧的传递,更有一种意难平的意味,他们守的不是古道而是初心,他们吃的不是鹿肉而是自身骨血,那一品的滋味,有多少的无奈和苦涩,到底是旁人戳着脊梁骨的笑谈罢了。最后的离世,也不过是一场无人在乎的戏谑!
突然想到前几天看的一本书叫做《孔子,人生不苦旅》,文风诙谐幽默,让我爱不释手,可是其中的言笑晏晏也夹杂着隐晦的寂寞,这便是作者的文字功力了。
如此看来,是不是这些时代的大人物,都有着一份特殊的寂寞?其实人生而为人,就是拥有七情六欲,血肉之躯又何能百毒不侵?被现实生活所束缚和编排的我们不也会时常感到寂寞吗?
前一刻开心的大笑,可在笑声过后的强大落差下就变得委屈;宁愿多加一会儿夜班也不愿一个人回去面对空荡荡的隔断房;甚至是走在路上看到陌生的一家三口都会忍不住羡慕。我们有朋友,有父母呀!可是仍旧会感到寂寞,不是因为犯神经,也不是因为复杂敏感,只是单纯的知道,纵使有再多的人陪伴,自己的人生路只能靠自己走。
我想,不管过去多久,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依旧会是我心中的神作,他的小说多是以“为人生”为核心,应当细细品读,因为它们是作品而非消遣品!
《故事新编(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克制的“希望”——《故乡》与《在酒楼上》的对读
一、两个文本,一个故乡
《故乡》作于1921年1月,《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二者相差三年之久,题材相似,甚至情节上似乎也有勾连,《在酒楼上》里纬甫对叙事者“我”说: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纬甫和“我”一别已有十年。这样看来,《故乡》中的“我”回乡同母亲搬家后,几经辗转,数年后又返回故乡。学者多认为纬甫是鲁迅站在另一面上审视、反省自己而塑造的人物。如果说,《故乡》是通过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来考察故乡的人事凋零的话,那么《在酒楼上》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自省自责的文本,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互文的关联。总之,在这两次返乡经历中所表现出的殊同,颇值得玩味。
《鲁迅先生》 赵延年作二、作为知识分子向外观察的《故乡》
一代知识分子,走异乡,求异学,寻找自我实现与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现实的道路只为少数人开放,多数人在庞大的时代面前只能失语,加之种种经济、情感带来的苦闷,不断挤压着生存空间。他们掌握的种种关于“现代”的思想,使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而面对故乡,更是无可言说。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与叙事者之间存在着空间与时间上的巨大差距,“去”字暴露了叙事者内心的隔膜,此番还乡,不是归来,而仅仅是从一地到另一地去。作为成人的“我”,故乡惹起的只是悲凉。与故乡的唯一联系便是那座破旧的老屋,而此番回来,便是要斩断这与故乡的最后一丝联系。
年长的人惯于从新一代人身上寻找时间的痕迹,侄子宏儿与“我”的生疏,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残忍。面对眼前的故乡,杨二嫂和闰土,包括本家和亲戚,“我”最多的反应便是无话可说。
丰子恺 作故乡只存在记忆之中,而且是儿童的故乡,当“我”招宏儿走近面前,试图表现友善时(抑或发现自己的儿时?此前他深情地回忆了儿时闰土与自己亲密友爱的生活),杨二嫂尖利的怪声打断了谈话,接着便是种种势利猥琐的言论,这样的安排显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入侵。杨二嫂在宏儿面前对我的言论无疑显示了“我们”是一个世界的人的“共谋”关系。作为儿童的故乡已彻底沦陷。
接着便是唤回叙事者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的闰土的出场。闰土的模样、衣着显出了惊人的今昔对比。闰土带来的小儿子水生显示了另一种悲哀,子辈不复父辈当年的“英雄”,而从出生便注定重蹈父辈的覆辙。而叙事者对少时闰土的发现愿望终究落空。闰土“苦得像一个木偶人”,却执着于偶像崇拜,这一悲哀的事实宣告父辈的拯救已属不可能,轮回、命定的悲剧已经上演。《故乡》的结尾写道: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叙事者感到自己和故乡的彼此背弃。当年第一次远离故乡,也许是同样的不留恋,但彼时今时的不留恋含义何其不同!《故乡》时时弥漫悲哀的气氛,却在结尾处打开一丝希望,寄寓下一辈。而前面水生与二十年前闰土的比较,已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悲痛,此番又摆出进化论的调子,何其渺茫!最后两段关于希望的议论,更像是自我宽慰的意思,也是对读者的“呐喊”。
《故乡》三、作为知识分子内省文本的《在酒楼上》
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从惯于北方的眼睛来看,却很值得惊异了……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是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在酒楼上》是更大的悲哀,不是有家难回,而是无家可归。无论是精神还是现实上,“我”都成了一个“孤独者”,一个无从皈依的旅客。正当“我”在酒楼上喝闷酒时,旧时同事纬甫,仿佛从内心深处走出,不情愿地坐到对面,同闰土一样,纬甫的容貌精神也显示了惊人的今昔对比,只在喝了一斤多酒后,“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纬甫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吓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远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这可以看做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隐喻,曾经是自立自强的真理,如今看来,不过是给飞虫来吓一下。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无助彷徨,于此若揭。纬甫对“我”的谈话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常挂嘴边,无可奈何,自责又自甘沉沦。在纬甫的讲述中,有两件事占据了叙述的中心,一是给小弟迁坟,二是给顺姑买红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酒楼上》 李桦作顺姑的故事显示了纬甫内心对真善的渴望与肯定。在纬甫眼中,顺姑“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液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兴许是她这双明净的眼触动了纬甫,他对于给顺姑买喜欢的剪绒花的差使倒十分喜欢(尽管也以为做了一件无聊事)。纬甫曾“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
在《故乡》中,“我”对故乡的美好记忆来自于少年闰土,而《在酒楼上》,纬甫对故乡唯一温存的回忆来自顺姑,然而此番回乡,顺姑已死去,迎接他的是她的妹妹阿昭——“简直像一个鬼”的女孩,美好的记忆突变为狰狞的面孔。顺姑在乡村社会中父权、夫权及经济等等压力下不堪重负,又无从释放,终于死去。纬甫不能不有所察觉,然而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这似乎可看成对故乡彻底的决绝和对命运的终极认定。
《孤独者》陈克平作四、克制的希望
通过《在酒楼上》,鲁迅暴露自己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软弱、苦闷、挣扎。同《故乡》一样,鲁迅到底不愿意将悲哀贯彻始终。当我得知纬甫教些“子曰诗云”为生,“我”觉得惊异。说到:“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这话近于责备了。回到“子曰诗云”的窠臼里意味着与过去那个新青年的背叛,这是“我”万万不能忍受的。于是当又有新客人来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叫堂倌结账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在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店门口的殊途,暗示了“我已与内心中的软弱诀别,经历了思想的搏斗,“我”终于还是朝着与“子曰诗云”相反的路上走去,虽然前途迷茫,但“倒觉得很爽快”。鲁迅在这里表达了克制的希望。两个故事的结尾,叙述者都是“在路上”,终究还是前行者。比之《故乡》,时隔数年,《在酒楼上》的姿态甚至还要更决绝些。鲁迅对生者,到底还是一往情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