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0 03:5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摘抄

  《小镇生活指南》是一本由林培源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一):小镇生活指南

  

小镇青年林培源写了一本潮汕故事集,他说请把它当作一个小学徒全部的努力,好谦虚… 但我相信他是肺腑之言。写小说的魅力很大,有一种迷狂在里面。我羡慕写小说写的好的人。林培源的后记我读了几遍,怪不得能写出那样的故事,人如其文。这是一本纯粹的南方小镇故事集,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看的比较多的是近几年几位东北作家笔下的东北故事,读完这本书,不同地域滋养下的人和事,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东北是苍茫凛冽灰调坚硬静止,南方是潮湿活泛流动粘稠喧腾,共同的部分当然也有,四个字:人间生动。故事和人物很具有南部特色,人物方言也极具地标性,完整性不突出,叙事却很独特。最喜欢的一篇《躺下去就好》,围绕父亲和一口棺材展开,全文流畅,读的时候心里始终憋了一口气,直到读到最后一句话拍案叫绝,啊,写得可真好啊…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二):小镇、故乡

  

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者,虽然不是葛亮那种以故事发展来吸引人,但是读起他的文章总是感觉带着浓浓的氛围,好像是要把你带入到他的那个小镇的世界。读这本描述潮汕小镇故事集的书用了好久,整本读完了故事情节一个都想不起来了,但是那种作者营造的小镇的感觉很清晰,好像是自己的故事一样。

难得的十一长假回老家待了一周,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小城的变与不变,好像又从中获得一些力量。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三):門双篙桨,彳亍到清平

  

我羡慕每一个有故乡可回的人,比如:林培源。

清平街始于何年,《小镇生活指南》里并未提及,似乎也不重要。反正,在顺伯出生以前就有了,周牙医发家是从这里;高裁缝搬家来到这里,常润丢失以后他也继续住在这里;越南新娘抵死不从是在这里,心灰意冷的逃离也是从这里;,张寡妇的店开在这里,庆喜溺亡也在这里;棺材仔生在这里,庆丰的父亲葬在这里;慕云的悲欢离合在这里,老六却再也回不到这里;蓝姨的青梅酒明明的甜的,同一个地方,同样的酒杯,同样的人,咋就苦了呢?

你说苦吗?生老病死,哪会不苦?

可为啥姚美丽会留在这里?为啥明明没有目击者,周牙医还主动负担了顺伯的医疗费?为啥大白兔奶糖的香味会透过纸面,令我的口舌生津,仿佛回到童年潮湿的清平街去抢彦生剩下的六颗糖?为啥阿秋奋力读书的模样那样令我回味……

或许,这是故乡的魅力,她存在在那里,人间悲喜,都承载在那里,等我们归去,或贫或贵,她都将我们收留,一视同仁。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四):这是一个潮汕故事

  

《小镇生活指南》,初看名字,小镇,大家印象里会联想到江南小镇的恬静怡然,但翻开书,才发现这里讲的是广东的故事。而说到广东,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都是广州深圳这些繁华的现代大城市,街上衣着光鲜的大老板操着一口广东话打着电话谈生意,不错,而且广东还有另一片光景,那就是东边的潮汕地区,还保留着岭南文化传统的乡村小镇。书中的清平镇清平街就是这样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没有丢掉上一辈老人们留下的那些旧习惯,传统的文化得以继承,但新鲜事物也如大风一样吹到了这里,呼呼的吹呀,冲击着旧有的社会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在变化中,传统被吹得支离破碎,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小镇的人们仍然追求着各自心中的幸福生活,可是,人间百态,世事难料,有人抓住了机会,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坚持了下来,在曲折的生活中收获了还算不错的人生,有人运气不好,曾经美好的梦境,忽然间坍塌,一个幸福的家就这么毁了,只留下自己的泪水和旁人的叹息。对希望和美好的追求的过程,这就是生活,小镇则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于是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便呈现出来,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就产生了故事,而各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故事,则展现出了潮汕地区的社会文化风貌,那就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潮汕人仍然对美好的追求,虽然有些人最终被生活所抛弃。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五):因为朴实,所以感人。

  看完之后,如鲠在喉。作者犀利的笔触直击我的心灵,每一篇看完,都感慨万千,好像都是亲身经历过一般,一方面感慨生活之难,亲情之苦,离别之恨。另一方面感慨社会封建,世俗却又很有特色的独特文化。虽然是叫作《小镇生活指南》,可是跟生活指南一点关系没有。它只是潮汕地区发生的那些事儿的一个短篇合集,网罗了各类人,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甜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就像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两个人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社会风气不同,强扭的瓜是不甜的。婚姻是个监狱。为什么要在家里莫名其妙的留下一个棺材,原来却是隐藏着一份陈年往事。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就葬在一起。我猜她可能是这么想的。妻子对于丈夫也不能逼迫的太紧。想起了一段话“你想要每个月3-4万的生活,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去找一个每个月3-4万的,你想要的他给不了,逼死他都没用。”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你拽得越紧就流得越快。 “指甲还是黑的,不是那种洗不掉的黑,是长期劳作,岁月沾染的黑。”城里跟乡下的隔阂其实是很大的。城里相对消息闭塞的乡下,人物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很多在你看来不必要的情形,他们会觉得十分必要。乡下人跟城里人的唯一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花钱。城里人出门近的骑车坐车,远的打的高铁飞机,乡里人大多都是走路,远一些的就坐车,坐上十几二十个小时无所谓,就是为了省钱。这些我们无可厚非,我们所缺失的正在他们的身上得以体现。 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家长还是要去满足他的。“什么没钱读书,反正读不出来,不如早点辍学打工还能补贴家里”之类的观点是很具有时代特色的,现在看来确实不对,不过那时候吃饱穿暖是第一,读书不读书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孩子没书可读,见识短口才差,又想要出去闯荡反倒却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抑郁,后果很严重。 人贩子是令人可憎的,可是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外面时时刻刻看紧自己的孩子,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之类的。感觉现在的家长自己玩心都挺大的。不过那个时候的家长,除了带孩子,还有劳作与家里的家务。孩子是不可能看得太紧的。一些蝇头小利可能就骗走了一个孩子。在那时候,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奔头儿,孩子没了心就死了。 整本书选取了不同职业的人物,都各具特色。我看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是同样的悲惨命运,丢了孩子,丢了丈夫,自己一个人乞讨,靠着一个找孩子的念想硬生生地活着。同样的落后fj社会,同样的乡村小镇。 正如作者所言——“至今,短篇小说依旧是我观察世界和文学的一块显微镜。”围绕着“城—镇—乡”这样的空间结构来叙述,这样的小说,它们有根,它们有灵魂的落脚处。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六):普通的读后感

  只是一个语文不及格的普通大专学生,写得糟糕见谅,后续应该会更新

奥黛

小说的第一篇是以“奥黛”为名的文章。奥黛的意思虽然没有在文章中完整地给出来,但那时通过文章描述,我们可以明白是指越南姿娘的民族传统服装。奥黛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串联全文的作用。小说中关于奥黛这一件衣物引发的事件,我印象深刻的有阿雄通过奥黛治好了他因为战争而引发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导致的勃起障碍(这一部分的描写让我有一些阅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的感觉),还有阿雄让特殊行当服务业工作人员穿上来服侍他,以及最后的幻觉段。不过我认为“奥黛”这个标题并不仅仅是在指越南姿娘的传统服装这一层意思,更可能包含有“越南姿娘陈文瑛“这一个符号的意思。

在叙述上作者使用了双线叙述法,一条线是越南老婆跑了之后的描写,一条是阿雄是怎么认识陈文瑛的前因后果。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悬念及新颖感引人入胜(虽然也不新了就是)。按照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阿雄和陈文瑛认识之前的部分;二是阿雄和陈文瑛相处期间的部分;三是陈文瑛跑路了之后的部分。这三部分的篇幅安排都很恰当,没有过长而起了“喧宾夺主”的副作用,也没有篇幅过于短小而使得描写过于苍白无力,每个部分都有不错的剧情来进行很好的填充。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两个,即:阿雄,陈文瑛。阿雄这个形象代表着普通的潮汕中年男子,表面上是一个没有宏图霸业想要实现,只想着努力的过好自己的普通的每一天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养蜂人养一天蜂的角色;实际上却是一个因为经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士兵,因为战争而引发了PTSD而勃起不能的悲情角色。他很想让自己从ED中恢复过来,但是用尽各种方式都没有办法恢复过来,治疗不好这份源自越战的PTSD。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当他看到穿着奥黛的女子的时候,他惊奇的发现,自己的病好了!这一个剧情段落要分析的话可以联想很多,ED象征着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陷入了绝望,而看到穿着奥黛的女子后恢复过来,似乎象征着,只要还有女人可以cao生活就还有希望,就还有盼头。(这么说似乎有一些渡边淳一的意味?)陈文瑛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她有着吃苦耐劳,勤劳能干,不甘心于命运的优点,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悲情的女子,作者通过对她过去经历的适当留白使得读者对她的过去颇感兴趣,她何以沦落到要漂洋过海来“卖身”给一个之前她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就像是今日的乌克兰一样,作者可能也有着国弱被人欺的内涵吧。

那么,这两个不幸的人结合在一起,就会得到幸福吗?作者通过孩子的流产,给了这一个问题,一个令人无奈的答案。

文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句子有:“好像越南话和潮汕话之间只隔了一层膜,只要轻轻的一捅,就通了。”“当年没搞死你们越南人,今天轮到你来搞我!”“甜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为什么还有人喜欢甜食?”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七):你想要被看见的是

  

那是一个快要被遗忘的偏远南方沿海小镇。

虽说是小镇,但也五脏俱全,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能找得到,但由于高速发展的缘故,城区里面夹杂着现代化和尚未蜕变的老旧建筑,还有夜深人静压抑不住的那些老旧故事,趁着霓虹的消散,慢慢露出一点点端倪,渴望着被某个人捕捉到,再一一记录下来。

而林培源这个“特殊”的记录者,用他独有的笔触,慢慢给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个小镇里面努力在生活着的人的不同故事,或许只是片面的某个故事,不像金宇澄构筑出来《繁花》那样的绚丽故事,又或者是王安忆《长恨歌》里面真实的上海小姐的生命脉络,再不然像是陈忠实《白鹿原》借着魔幻和现实交织道出了西北荒凉的某个故事。就在创作的下意识里面选择如何将一个城市或一个时代重现到读者面前,选择的一般都会是长篇小说这样的文体来进行叙述。所以拿到《小镇生活指南》的时候,很困惑林培源为何选了短篇小说这样的文体来对家乡进行了重构。但翻开了这本书以后,因为林培源足够真实的描述,寥寥几句便足以让人感同身受,也许同是在南方小城里面成长的经历吧?看到了越南新娘、母亲闺蜜、神婆等等等等都似曾相识的描述时,真的,或许短篇小说的形式会更能将小镇里面的生活凸显出来吧。

南方小镇的生活如同尚未开发的钻石原石,如果只是长篇小说那样的问题承载下来的,只能通过一个地方大宗族切入点来进行漫长的勾勒叙述,一刀劈下过于武断是断然不能体现小镇的那复杂不一的人性故事。唯有通过短篇小说,邻居的单身汉花了五千块钱娶了越南新娘刻一刀;妈妈的闺蜜给女儿带孩子的故事刻一刀;离婚独自带孩子的大妈重遇旧人刻一刀;制棺人的后代遇见了父亲旧爱的后人刻一刀……林林总总,就在“小镇”这样的概念上面不断雕刻,推敲出作家眼里面所看见的世界,想要表达的,想要读者了解的自己的故乡。

故乡,尤其是在如此相似的小镇里面成长起来的人所认为的故乡。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一日是不想逃离的。厌恶那些只会用方言交流的长辈;厌恶那些只会看热闹的街坊邻居;厌恶那些欺善怕恶的同学……总之厌恶小镇里面的一切。我们这一代借着互联网,向往着更加自由、更加宽广的外面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一次都是想摆脱小镇给自己的那些烙印。在外不会说方言,普通话练得标准,别的人为自己来自大城市骄傲,自己却将自己的履历覆盖。可是自己越欲盖弥彰,到最后所迷失的人终究是自己,大城市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哪怕自己做得多么出色,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笔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故事,就是曾经自己所厌恶的一切。

而在看《小镇生活指南》的同时,就是会让人,尤其是在同样小镇上成长起来的人感受到,那曾经我们想拼命逃离的,随着我们年纪渐长,就是我们最后想要回去的那些生活。

应了“宿命”这样俗气的词吧,可后来回归小镇了以后,听见那些熟悉的口音,才知道无论我们离去多远,所写下的,终究是我们最开始经历过的这一些,也是这些故事才能成为笔下最为触动人的情感。

谢谢林培源,依旧在成长,依旧在用笔给我们写他所坚持的美好故事。而这一本他所有故事开端的《小镇生活指南》,也请你好好查收,想起你自己最初所坚持的,并好好生活下去吧。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八):小镇里的尴尬人

拖了好几天,这一篇不能算书评,最多算一篇非专业读者的读后杂感。面对文学,我始终觉得自己还站在门外,也喜欢站在门外,好像走在一条繁华大街上,橱窗里琳琅满目,我就隔着玻璃看看。和时装换季一样,文学的潮流也在不断变换,林培源在后记里说,他从“新概念”时期算起,写小说也超过十年,不断地迷失又发现,这种感受我很熟悉,创作中遇到迷茫,如同待在一间停了电的屋子里,不知道什么时候灯再亮起来。

在《小镇生活指南》里,作者在故乡的时间里打捞故事。在《姚美丽》里,突然出现一个熟悉而遥远的歌名,我才意识到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一类女性的形象好像永远不老,烫着波浪卷发,开游戏厅,美发厅或者餐厅,性格泼辣外向,她们出现在各种小镇故事里,半明半暗的一个符号,天然地带有八九十年代的气息,仗义泼辣下面藏着寂寞。姚美丽的形象特别像我家楼下超市的老板娘,黑丝高跟鞋,波浪卷发,低胸上衣,跟几个员工说说笑笑,讲自己如何能喝酒,声音很大,有一次在深夜的车库里遇见她,整个空间都回荡着她的高跟鞋声。她不是本地人,假如她还在家乡,可能又是一个姚美丽。

另一个很感慨的故事是《秋声赋》,一桩少年人的悲剧,因为父母不能供他上大学,考上了也不能去,打击之下,渐渐精神失常,最后被父母锁在楼梯口,变成了一个“楼上的疯子”,是不是每个小镇或者乡村都免不了有个疯子?阿秋的坠落是一点点地下滑,中间相亲那段很有希望,翻过来又是一场空,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当进入一个上升或者下降的轨道,所有聚集起来的力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推进,摆脱不掉,挣扎不了,最后阿秋的世界就塌缩成一根铁链。读到结尾,我会想,这样的人,父母照顾一辈子,当父母老了,不在了,会怎么样?会被送到什么地方去?恐怕会经历另一次看不见底的坠落。

一些人伦上的悲剧,是住在城市里、享受完善福利的家庭不能想象的。比如《水泥广场》结尾处,那个摆菜摊的老妇人,拿了儿子透过慕云给的钱,照样挑着担子送菜,儿子跑路了,不会再回来看她。这些事是不是也在每个小地方发生呢?我奶奶家从前有个街坊,他儿子在九十年代跑到上海,好几年不回家,有一年写了封信,这位爷爷把儿子写给他的信给所有人看,我奶奶都能背一段,开头是“爸,请您原谅不孝的儿”,直到老人去世,他儿子都没回来过,街坊们都传,说他儿子犯事了,这种八卦,越是捕风捉影,语气就越是斩钉截铁。在大家都互相认识的地方,流言是一张谁也逃不出去的网,大人们闲聊,小孩留心听的话,就能听到邻里之间的好多故事。中国传统的乡镇是一个熟人社会,一家有事,不一会儿就全知道了。《拐脚喜》里的张寡妇就是一个活在围观者目光里的人,这个人物名字就出自他者的视角,连读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旁观,看她先被“我”的母亲骂,后来又去骂儿子的女朋友,在充满偏见的环境里,自己也成了偏见的一把刀,仅凭面相就判定儿子的女朋友不好,继而大吵大闹,最终活成了一个尴尬人。

作者说写小说的要义在于“不忍”,不忍则意味着“同情”和“平视”,在这本书里,作者几乎是隐身的,隐在这些小镇的人物之中,不是岸上观鱼,而是潜入水中,自身也是一条鱼,故乡对他是不设防的。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人和事中间剪取一些侧影,构成一本小镇故事集。在潮汕风俗和当地美食的后面,还有这些平凡而可叹的生活,不仅仅是清平镇,是所有小镇的微缩模型。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九):异乡人笔下的故乡事

  

《小镇生活指南》是一本异乡人写就的故乡题材作品。正如“回不去的是故乡”所言,离开了就是异乡人。随着城市化大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走向大城市。然而所有的城市都是一样的,高楼林立的光鲜下总有暴雨天淹水的街道;灯红酒绿的热闹之余总有无处可归的孤独感。于是当初背井离乡的人们纷纷开始回望,寻找故乡的影子,由此诞生了21世纪的乡愁。

关注故乡的作品,基本走的是两种路数。第一是忆童年。追忆童年故乡生活中的烟火气,最终将其美化成了童年最美的夕阳。其次就是写故乡人。无论是听说的、认识的还是杂糅的家长里短,都构成了故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作选的就是后者。虽然没有明确的环境描述,但是还是能感受到浓浓潮汕风情。无论是一些风俗习惯一些地名还是一些方言的异化都透露出潮汕风情。但是也仅此而已。曾几何时,自以为逃离了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回到故乡的我们,发现故乡也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而自己除了乡音未改之外也依然是个异乡人。更可怕的是这种异乡人的感觉代入到了写作当中,让读者也仅仅只能以匆匆过客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所谓故乡发生的一切。

换言之,读者在这一系列看似真实的故事里无法看到作者的自我。我们只能看到添加了个人情感色彩的记录。在每一个故事中,我们都看到了被生活揉碎的人生,也看到了揉碎之后人生的继续。可以是颓然的混日子,也可以是奋力一击想要重回高点。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小镇,在有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然而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什么都没有读到。我们无法读到作为创作者的作者,在小镇进进出出之间得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改变。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小镇故事,都是相似的。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在小镇里活的压抑,都没有真正畅快的呼吸过,小心翼翼又得过且过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我们在每一篇里感受到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压抑着,然后点燃了,然后彻底的熄灭了。这个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活力。这是因为小镇没有活力了吗?我想不是,只是因为作者已经成了一个异乡人,仅仅是在返乡时听到或者遇到了只言片语的故事,然后成文。而能够作为家长里短流露出来的故事早已忽略了过程中的活力,只剩下结局的压抑。于是,最终我们手捧一本压抑的小镇生活指南读完了。

这或许就是城市化对文学的异化?作者们既不敢在大城市里尽力狂欢并记录这种变化,也无法沉下心记录故乡的改变。最终的最终,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变成了彻底的异乡人。城市对乡村的多重掠夺,经济上、人口上还有文化上,小农社会被现代化彻底的击碎了。没有地方是归途也没有地方有真实的感情。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宣泄着复杂的异乡情感?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十):潮汕风情,生活不易

  如今,我是一个试图窥探南方文化的北佬,在距离家多1400公里之外的地方享受着蓝天白云、湿润的气候与美丽的海景。身在异乡的疏离之感让我多了一份游客的心境,十里不同音的语言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也使得我时刻可以用一种观察比较的视角环顾周围。不具备专业的历史背景知识、也没有如作家般足够的敏感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我试图在相关文化的书籍中去学习、印证自己的一些发现,去年遇到的《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方言、文字的使用,姓氏分布等等很多都与我所见所闻基本一致,而偶尔发现这本当下很火的潮汕风情背景的《小镇生活指南》又吸引到我的注意力,而且几乎同龄的新概念大奖获得者如今已成为作家,更让人想要见识这位优秀青年作家目前的创作功力。

  《小镇生活指南》虽名为指南,但身处小镇当中的每个人物并不具备完全主宰命运的能力,甚至连掌控生活的走向,都难以实现,而无奈的随波逐流与无谓抗争似乎才是其中暗藏的主旋律。形形色色的身份标签给了这些人物简单又粗暴的定位:养蜂人、裁缝匠、制棺人、庙祝、神婆、盗贼、越南新娘、单亲妈妈……似乎他们能留下的也只有这些符号,《小镇生活指南》则挖掘了他们这些身份背后被埋藏在夹缝中的故事,各自有着鲜活生动的离奇曲折。伴着作者对故乡小镇满怀情谊的描写,街头厝尾、树下海边,在虚构的潮汕小镇上却上演着最最真实的故乡生活。

  直面书中每一个故事时,带给我的感受是巨大的压抑,残忍又真实。未能写尽主人公结局的几篇,如《奥黛》、《青梅》、《姚美丽》等,均强调了各位面临的无穷无尽的困境与迷茫的未来,而这却也往往是生命中最漫长的部分,阿雄对于逃跑的越南新娘怀着最深的爱意,蓝姨对于儿女们的付出、姚美丽看似洒脱却无尽忧伤的过活……若说当局者迷,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却也无法清楚地给他们一个逃离困境的方法,这些困境是他们的执着所致,在某种角度上也正是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抛却这些,他们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与勇气。而书中另一类,即结局明晰的故事正是点破了这种执着破灭后的悲剧,如《躺下去就好》中继承父业的制棺人,无法守护父亲珍而重之的传承,面对人生强烈的无力感让他只想躺进棺材之中;《拐脚喜》与《最后一次“普度”》中,背负不幸命运却坚韧生活的两个家庭,最终还是被命运玩弄,当失去了作为心中信念的孩子时,能为之抵抗全世界的父母也像被抽干灵魂一般,无力继续。

  随书附着作者的后记《小说故乡,或潮汕故事集》,简单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成长轨迹、写作历程,也将创作这些故事的心路历程与对写作的看法一一尽述,从中体味到他对于文学的热情与真诚,更感受到他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情谊。幸得培养出这样有情有义有才的青年作家,潮汕平原这片土地也将顺理成章地留下更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镇生活指南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